八皇子胤禩身为最恰当的继承人,为何不被康熙看好?

马善人

康熙帝是对的,我解释题主说八皇子胤禩为最恰当的继承人是因为受八贤王这个名号的影响得出的结论,当你了解清楚皇八子胤禩伦理道德的背后,你就会佩服康熙帝的决定!

一、出身、怕老婆出名!

①出身:八阿哥胤禩的出身;八阿哥胤禩本人的血统无须质疑,典型的天潢贵胄,可是母亲的身份底下,辛者库出身,别的就不说了,只是这一条就让皇八子胤禩有了自卑。

②怕老婆:皇八子胤禩的福晋(原配夫人)出自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郭络罗氏,不知是出身高贵,还是长的有姿色,是八王府当家人!

二、担大任——遭防范

①初担大任:康熙四十七年,太子党的幕后推手索额图涉嫌谋逆遭监禁。随后皇十八子胤衸死,此时的太子胤礽不但没有悲痛感,反之又经常窥视康熙帝行宫,使康熙帝倍感不安,太子胤礽面临被废,这是皇八子胤禩第一次显示才能;被康熙帝任命“总管内务府”,这是皇八子胤禩担任重要职务的开始!

②遭防范: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太子胤礽被废,首先向新太子位发起挑战的是大阿哥胤禔,不成;转而向康熙推荐皇八子胤禩,并引用道士张德明拆字法说服康熙帝,由此皇八子胤禩引起了康熙帝的注意。此番言论惹得康熙勃然大怒,康熙认为胤禩有窥探大统之心,康熙召众皇子至乾清宫,说胤禩柔奸成性,党羽相互勾结谋害胤礽,应锁拿治罪,对其予以防范开始!



三、毙鹰事件与朝臣举荐

①死鹰海东青:康熙五十三年冬,康熙帝热河木兰秋狝,皇八子胤禩本应随侍父皇在侧,可偏偏赶上了生母“良妃”三周年祭日,无奈;皇八子胤禩前去为母亲祭奠本没什么,皇八子胤禩为讨父皇开心,托太监给康熙行在送去两只“老鹰”,哪知道送到地方老鹰已经奄奄一息,此事惹的康熙帝破口大骂;这是诅咒我要死了吗?并放出狠话:“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史称“毙鹰事件”。

②朝臣举荐引猜忌:由于太子胤礽被废,太子位的悬空,朝臣一致举荐皇八子胤禩可担当储君,对此等朝臣举荐,康熙帝亲自手书谕旨:朕自此不立太子,特别是皇八子胤禩绝无可能!此刻的皇八子胤禩对太子位彻底灰飞烟灭。这是康熙五十七年的事。转而目光投向胤禵。


还有影视剧的加料!

纵观以上三大条之六小款说明了康熙帝对皇八子胤禩的排斥,种种原因印证了皇八子胤禩虽然智商超群,可是时运不济,真的这样吗?

我们看看电视剧《雍正王朝》对皇八子胤禩的描写与演绎:

一、废太子胤礽后,虽然康熙帝提出公举新太子,这时候的皇八子胤禩没有韬光剑影,过早的暴露了自己的实力,十成有八成推荐皇八子胤禩,这就对“皇权”产生了威胁。

二、办理刑部买卖人命大案牵扯到了太子胤礽,皇八子胤禩采取了小人手段引诱刑部主事肖国兴为了自保的心里,把太子胤礽供出,还连夜进宫,当康熙帝得知事情原委时不禁动容连说:其心可诛!

三、使用非正常手段从皇四阿哥胤禛的雍亲王府的管家高福手里盗取太子胤礽与江夏镇私相往来密信,对太子胤礽放冷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彻底暴露了皇八子胤禩的“有才无德”,康熙帝彻底死心!


所以:在康熙帝的眼里皇八子胤禩一开始就不被看好,作为皇帝的候选人更是不恰当!康熙帝此刻需要的是像皇四阿哥胤禛这样的刚正不阿,能够把自己晚年遗留下来的弊政能够力挽狂澜,还给列祖列宗一个玩完整的大清帝国,康熙帝不需要学自己又学不像的皇八子胤禩这样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


日尧居k古史

八皇子胤禩 ,比没有废太子优秀,一群皇子中,废太子如骆驼站在鸡群中明显高出他们很多。但时代使他无法发挥,因有才能,干事是夺权。不干事又受干扰郡王们的欺负,使太子想早有作为,却作不了为。康熙也是知道如此,才没有让废太子搬出皇宫,已准备让他接班的。可骄纵孩子,在受到两次打击后心灭意冷。却和康熙抗上了不干,在最后几次提出让他干,都不答应才是雍正接班。从历史文献中写出正式场合就三次之多。不写有多少就会更多。八皇子是根本上没有机会。就连乾隆皇帝也说允礽也就干两年,说明废太子要干,是有条件可以做的,他认性胡为。担误自己,也让康熙悔恨一生而死。

小说是娱乐产物,戏说娱乐。真实康熙对废太子是实实怀有无限希望。在最后死时,废太子让康熙才彻底失望了。但是还是分封他的儿子为亲王。可见是,不是一般希望。而斗争的内幂,当然是历史密秘。不管如何八皇子,是根本是没有希望的人。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册封成年诸皇子为郡王 ,贝勤。老大胤禔为多罗直郡王,老三胤祉为多罗诚郡王,他和四子,五子,七子,一样为多罗贝勤排在最后。是十八岁,还排在最后一位。是人小鬼大,并不受待见多嘴多舌的人物。根据乾隆为胤禩平反时实际调查可见,他完全无悖逆之实,只是犯了口贱,并没有真得抢班为太子实际。人还是很能干的人物,在康熙时内务府总管。但总是胡说八道,让康深恶痛绝对象形象大损不是大气的东西。在雍正当政时开始对他很好也封和硕廉亲王。因为口贱被卷禁,最后入牢改名为“阿其那“的蠢笨的狗,没有一点政治手段和担当能力及应有语言水平。岂不是真当上康熙皇帝无不笑死,康熙有眼无珠了。

胤禩根本没有福分,当皇帝他没有势力,有口胡说资历最浅,虽然很有小聪明,会学习,懂满汉蒙文,也能骑射。但写字不行,让皇帝看不眼。由于随和多话,事顺体贴父亲,灵活有小才,不拘泥规制和名分。能够广布人缘。是大家都看他没有尊崇,不会出息罢了。又生性率直,经常当面责人的没有心肺的张八船。那有皇帝的面相,行为,体状,成府。更不要一群优秀人物之中,他是最差那位。只有骗钱的相人张明德说他大贵。还敢胡言愿意替皇帝诛杀废太子帝国宝贝各打。使康熙勃然大怒,说他柔奸成性,安葛大志,党羽相互勾结,谋害胤礽将其锁治罪,要立即拿刀杀了,九子胤禟十四胤禵阻谏,更击怒康熙要拔刀相向欲味十四子和他。五子胤祺跑抱康熙之腿动弹不得众皇子叩头求挠,才收刀化解了一场父子间的流血冲突。赶走十四子,革去八子贝勒,凌迟处死相人张明德。最后也查明是老大才是罪魁祸首,他叫说张明德会武有能收买行刺太子,老八在张明德要骗钱去说他能杀了太子,都被老八赶走。老大却欲把祸水引向老八,一箭双鵰,皇帝明白后也革去老大王爵,幽禁于其府内。

康熙四十七(1708)年十二月十三康熙生病召见老八又召见胤礽。向兄弟俩回忆往事,流涕伤感,说合弄好,传达自此以后不要再提这件了,亲自为八子证明,没有去争过太子之位,纵有人于此间挑拔搬弄下,老八并非他之罪,但朝中重臣,佟国维,马齐,何灵阿,鄂伦岱,挨叙,王鸿绪等联各保老八为太子康熙大感异常,对他们进行重罚,老八还主动要把佟国维马齐等拘禁。八子胤禩没有当太子之心。也没有做太子之意,在以后又发生毙鹰事件,康熙更是极为愤怒,认为八子对自己的诅咒,传布“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更就没指忘了。老八无论当时情况和人品内在,和还是在康熙心内,都不是太子的提名选手。他不是老大对手,更不是老四的对手。是早年一个人家点火打出炮弹,就他老婆,也对他不认可,认为当时形势对他不利,看得很透,不是大气之人。

他胡说八道乱放炮,雍正当政后多次劝他有朋党习气,把亲密之人尽全调走,敲山震虎多次惩罚。但本性难移。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十四日把他以怀挟私,遇事播弄是非,动摇百官的意志,搅扰阻挠朝廷的施政方针。囚禁胤禩,改其为阿其那,六月初一雍正将胤禩四十项胤禟二十八项胤禵十四关牢九月初日死于牢内。他没有当太子的可能素质太差没有具有政治家胸怀远见遇事更乱,没有深恩熟虑的才能稳重不过康熙看好能掌大清江山的舵手他不行。没资格,连应有最起码条件都没有,康熙那会见上他。


ww3721

我们都知道《雍正王朝》里康熙指定的继承人是胤禛,但也有人觉得相比于胤禛,有着八贤王之称的胤禩更适合做继承人,真的是这样吗?


爱新觉罗.胤禩,圣祖康熙第八子,生母良妃卫氏,自小就聪明好学,读诗书,习箭射,十七岁便被封为贝勒,掌管户部要职,一度是康熙最为喜爱的皇子之一。那么胤禩是什么时候开始招致康熙的恶感了呢,这就不能不说到刑场换死囚一案,在朝廷追比欠款后不久,大清国竟然出现了刑场的死囚被调包的咄咄怪事,康熙震怒,决心彻查,四阿哥胤禛在乌先生的指点下托病不出,胤禩如愿拿到了主导审理此案的差事,随后又假冒康熙的旨意,诱骗本案的主要当事人肖国兴,从而顺利的得到了证实幕后黑手是太子胤礽的肖国兴的口供,连夜进宫呈献康熙,后来康熙得知胤禩审理肖国兴的整个过程后怒不可遏,对他的恶感大增。太子被废后康熙下令推举新太子,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又上蹿下跳,暗地里沟通串联,形成了满朝官员大半都举荐胤禩的局面,引起了康熙的警觉与恶感,直接出手狠狠打击了八爷党,至此,胤禩距离储位已经越来越远了。


纵观胤禩此人,他精明能干,做事果断,能干大事,也敢干大事,是个有才能的,但他行事方式过于阴暗,总给人以工于心计,善于算计的印象,做事常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缺少身为人君的雅量和气度,再者,拉帮结伙,形成朋党也是人君的大忌,君子不党,在君王的眼中,朕既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岂有身为人君者会同自己的臣属结为朋党的咄咄怪事?那将来自己要怎么治理天下?另外,过于爱惜自己的名声也成为胤禩的负资产,人能够有个好看名声很重要,但过犹不及,如果一个人过于爱惜自己的名声,就会给人以刻意的印象,会让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毕竟,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沽名钓誉的伪君子,所以从为人上来说,胤禩不适合成为皇位的继承人。


从康熙大去之前仍念念在兹的未竟之业上来看,胤禩也不适合成为继承人。刷新吏治和推行新政是康熙有生之年一直想做而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施行的两件事,康熙希望自己的继承人能完成这千秋伟业,匡补自己的过失,但胤禩此人真不枉他八贤王的称号,同众多官员过从甚密,结党营私,哪里可以寄希望于他来整肃吏治?在推行新政方面,他们八爷党就是既得利益集团,推行新政就是动了他们自己的蛋糕,指望胤禩能推行新政无疑是缘木求鱼。


总的来说,无论是从为人还是处事上来看,胤禩都不是继承人的最佳人选,康熙没有选择胤禩是有其道理的,胤禩就像康熙评价的那样,是处处学康熙,却又学得不像,康熙是以宽仁来治理天下,他是以宽仁来收买人心,以胤禩的能力,做一个肱骨之臣是绰绰有余,但用来治理天下则必然坏事。所以说,认为胤禩是继承人的最佳人选是有失偏颇的,胤禩有能力,有好人缘,但其为人处事的方式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皇帝,康熙没有选择他是正确的。


微风山谷1381

不知道题主这个最恰当从何而来?就声望和政务能力胤禩都是非常有水平的,这一点,连雍正也是服气的。但是关键是康熙的儿子除了早丧的,有一个算一个,能力都不差。

康熙晚年比满清晚年的格局要强得多,抽任何一个皇子出来,都将是有作为之君。

但是康熙后期刻意打压胤禩也是不争的事实。炒米窃以为原因有几点:


(八贤王胤禩)

第一,出头太早,最早表露出了夺嫡之心。第一次废胤礽的时候,胤禩就利用张明德相面,然后制造舆论(就是《雍正王朝》里“八王大”那个梗),为自己立嗣。对此行为康熙深恶痛绝,导致胤禩在其心中形象一落千丈;


(皇长子胤禔)

第二,受皇长子胤禔所累。胤禩的生母良妃卫氏,但是养母为惠妃纳喇氏。而惠妃就是皇长子胤禔的生母。因而胤禩与皇长子胤禔关系极为和睦。由于皇长子胤禔背后的明珠和胤礽背后的索额图之间天然的敌对关系。所以胤禩在康熙眼里其实早已经是站了队的;


(老八的身后总是跟着老九老十)

第三,胤禩对“夺嫡”的执着。在打压了胤礽和胤禔双方势力之后,很多皇子显得规矩了很多,把明争转移为暗斗。然而胤禩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并未认输,而是开始了“学康熙”,邀买人心,广结党羽,背后站满了满洲各大贵族,郭络罗氏、佟佳氏、博尔济吉特氏、钮钴禄氏等等。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康熙一生最恨朋党,胤禩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海东青事件)

第四,运气不好,因为康熙与之早有嫌隙之后。任何一个偶然事件都容易被夸大。“海东青”事件就是个典型。康熙出巡热河,胤禩本来随驾的,适逢母妃去世二周年忌日,于是自己就没请示跑了回家祭祀去了。康熙很不高兴,胤禩为了挽回,变相道个歉吧,听说康熙在打猎,就送命人送了两只海东青过去,结果好死不死,海东青送到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了。康熙勃然大怒,真是什么不顾亲情人伦的话都骂出来了,骂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都骂成这样了,还会传位给胤禩吗?


(这才是正主)

第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康熙需要为大清物色一个有担当,有毅力的改革之君。而胤禩人缘虽好,现在帮你的人多,继位之后 ,需要你还愿的就更多,谈何改革?

看完了,题主还认为皇八子胤禩是最合适的继承人吗?

文/炒米视角


炒米视角

不是不被康熙看好,是自己作死。如果胤禩低调一点,或许就没有胤禛什么事了。

胤禩自小聪明伶俐,待人随和,深谙世故。精通满,汉,蒙古三种语言文字,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备受康熙喜爱。17岁就被封为贝勒,这是当时最年轻的贝勒了,在大臣中间及其富有威信。



只可惜胤禩太急于求成,权力欲望太重。在康熙废太子后,他利用张明德相面,说日后必大贵,胤禩及其党派也积极行动,想要康熙立胤禩为太子。这使得康熙大为不爽,胤禩也因此失去了康熙的重视。死鹰事件后,胤禩更是被康熙厌恶,削去了职位。正当他以为自己党派里还有抚远大将军十四阿哥胤禵竞争力极大时,康熙驾崩低调点胤禛弯道超车,继位为雍正。胤禩只能徒自在家气急败坏。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胤禩也是处处学康熙,被称为八贤王。康熙在废太子后,群臣举荐八阿哥为太子,导致康熙大为不满,党权之争是他最痛恨的,而且八阿哥的党派明显威胁到了康熙的皇权。八阿哥也是一步步作死,最后还要借死鹰事件套路自己的同党十四阿哥胤禵,搞的天下大乱,自己渔翁得利。最后棋差一步,康熙老谋深算,胤禛在邬思道帮助下运筹帷幄,最后登基。

文/红雨说历史


红雨说历史

我不赞同这个观点,说老八最恰当我看未必。连康熙都说老八到处学他但是都是学得不像。老八到处收买人心形成一党招了康熙恨。其实不止这些,老八有5个原因让康熙不选他。

第一,过于聪明,不做实事。由于他要收买人心,绝对不会做得罪人的事情,像筹粮要债这种事自己不做推给雍正,怕得罪人吃了亏。试想一个到处怕吃亏的人怎么能当个一个继承人。

第二,收买人心,结党营私。这点康熙非常记恨。特别是康熙晚年对于党争非常嫉恨,打击太子就是因为党争。试想和康熙争权你不死谁死啊?

第三,不识时务,缺少独断。康熙晚年深谙改革必行,需要选一位改革的皇帝针对痹症对症下药。老八不懂康熙心思,更缺乏老四独断和毅力。

第四,处处算计,处处争强。如果靠算计和争强能得皇位,那天下还有救?老四也是算计,更善于做实事,不争强,而是暗藏韬晦,坐看别人争斗。枪打出头鸟,老八是公共的敌人,而老四被康熙保护而免遭其他派系打击。

第五,有贤名未必适合当皇帝,皇帝从来都需要恩威并重,只会施恩,不懂施威,岂可龙御天下。


常州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