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是胃黏膜受损了吗?有什么科学依据?

Hello3187

是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就是说明胃粘膜发生了炎症。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又被叫做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的疾病,引起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包括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长期使用非甾体类的抗炎药物、不良的饮食习惯、抽烟喝酒、胆汁反流等。

据统计有百分之90以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都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但是这个胃镜的结果还提示有胆汁反流,所以胆汁反流也很有可能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胆汁是属于碱性的物质,而胃内却是有一个酸性的环境,俗话说“水火不容”,当胆汁遇到酸性环境,势必就会造成胃粘膜的损伤,从而引起胃粘膜炎症的发生。

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伴有胆汁反流患者的临床表现除了反酸、食欲不佳、嗳气除外,大多还有口苦的表现。


小克医学

回答是否有胃粘膜受损的问题前,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胆汁反流。

正常情况下,肝细胞分泌胆汁,经肝管-肝总管胆囊管储存在胆囊中,当机体摄入食物后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促进食物消化。



那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胆汁直接排入十二指肠发挥作用,而十二指肠内的物质无论是胆汁还是食物,正常情况都是直接往下走进入小肠。在胃与十二指肠交界处的幽门括约肌,相当于门的作用,只允许食物从胃到十二直肠,反之则不行。但是当胃的幽门括约肌受损,即相当于失去门的作用,可造成十二指肠内容物进入胃内。

知道了什么胆汁反流,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胆汁反流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吧!

在正常胃粘膜组织表面,有一层黏液性物质对胃粘膜起着很强大的保护作用。而十二指肠内的黏液亦呈酸性,加上胆汁刺激性强。当出现胆汁反流后,胃内酸性物质增多,加之胆汁刺激,胃黏膜保护屏障被破坏,如果此因素持续存在,就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 造成胃黏膜慢性炎症、糜烂甚至溃疡,继而引起上腹痛、呕吐胆汁、腹胀、体重减轻等一系列表现的综合征。



胆汁反流性胃炎可分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和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前者为非手术胃发生在过量十二指肠液反流;后者为胃幽门手术或胆囊切除后发生的胃胆汁反流。长期胆汁反流可以导致食管炎、胃黏膜糜烂性、增生性、活动性炎症、胃溃疡、甚至促使发生胃癌的发生。

胆汁反流性胃炎在肉眼下表现为胃黏膜弥漫性红斑、充血、水肿;可见胆汁斑附壁,糜烂及出血,病灶以胃窦近幽门处最明显。组织学上,胃黏膜层可出现血管充血扩张及炎性细胞浸润,固有层可水肿;胃小凹上皮可出现增生和肠上皮化生,可伴腺体萎缩;黏膜毛细血管充血扩张或出血。

1.清淡饮食,减少睡前进食,正餐进食后避免立即卧位休息。



2.促胃动力药物:通过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在胃内的停留时间,促进反流物的排空。

3.结合胆盐类药物:通过与胆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结合,继而减轻胆盐对胃黏膜的损伤。

4.抑制胃酸药:胃酸和胆汁有叠加的作用,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强,抑酸药对胆汁反流者同样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