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骑兵怎么打的欧洲重甲兵方阵?

祁岩清

首先远征欧洲的不是元朝,是由窝阔台汗发起的长子远征,从1235年至1242年,而元朝是在1271年建立,此时远征已结束近30年了。

首先我们重新介绍一下蒙古骑兵,一般我们认为善于骑射的蒙古骑兵应该是这样子的:

上图为不着甲的蒙古弓骑兵,也就是我们印象中最擅长“放风筝”的轻骑兵,这一兵种在蒙古军队中当然存在,但随着蒙古的数次西征,在资源丰富与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很快便有了下图这样的蒙古骑兵:

更多时候蒙古骑兵是着甲的,而且不仅仅只有骑射一种战斗方式,针对敌人特点的不同,蒙古骑兵近身马上格斗已经成为主要作战方式。而像重甲强兵的重骑兵在蒙古部队中占比最高也曾达到四成。

蒙古军队与欧洲军队实质性接触就是发生于前面提到的第二次蒙古西征,也称长子西征。其中有两场战役将蒙古骑兵的特点以及战术表现得淋漓尽至。

在远征前期,蒙古骑兵几乎是追着欧洲联军的军报在前进,当驻扎于布达佩斯的联军接到蒙古军队的消息时,蒙古铁骑已经到达了城外30公里处。这种令人震惊的超强战略机动性是由蒙古军队一人多马的体制带来的。

1241年4月9日,蒙古骑兵与波兰的西里西亚公爵亨利率领的20000多军队遭遇。亨利的军队大约有一万人是骑兵,而且组成复杂。蒙古人先是用轻骑兵阵前诱敌,亨利将自己的骑兵分为三部分,中央骑兵直插蒙古中军,两翼掩护部队则稍拖后。蒙古轻骑兵与亨利的中央骑兵稍作接触后便向两翼撤退,而压轴上场的则是蒙古的重骑兵,向亨利的骑兵集团迎面撞去,与此同时,蒙古军预伏在战场两翼的骑兵部队开始包抄合围,并在亨利的骑兵背后施放烟火,以遮闭后方步兵的视线。在箭雨的洗礼以及重骑兵的冲击这下,欧洲联军伤亡惨重。少量突出重围逃窜,而战场外的步兵也很快溃散,在逃亡被几被全歼。

蒙古骑兵大破欧洲联军

雷格尼兹战役是非常典型的蒙古式战术,其实也被很多游牧民族军队采用,即诱敌围歼。

1241年4月,中路蒙军在布达佩斯与联军主力遭遇。经过一诱敌与周旋,双方最终在绍约河隔河对峙。双方的兵力对比大概是100000对70000,蒙古军处于劣势。战役中,蒙古军对河上的一座石桥发支了佯攻,以掩护已经先期渡河的主力部队向战场机动。蒙军的佯攻有效地调动了联军部队,他们脱离了营地并全力投入石桥争夺战。蒙军主力完成机动后对联军形成了包围,最终采用围三阙一的战术在追击中将艰难突围的敌人全歼。

绍约河石桥争夺战
这一战中,蒙古军队也表现出了极强的战役级别战场机动能力,这同样是由于马多。

组合上面两场战役,我们大体可以得出结论:蒙古军队能够战胜欧洲联军,第一靠战斗力强悍,骑射骑战双一流;第二靠恐怖的机动性,无论战略的还是战役的;第三,有效的战术,比如诱敌围歼,比如战场大迂回战术。


新茶老酒聊点儿历史

准确的说,应该是蒙古骑兵。我们都知道,蒙古铁骑远征,最远曾打到欧洲的多瑙河流域,更多次击败了欧洲的重甲兵方阵。为何蒙古铁骑能取得如此成功呢?


第一,蒙古骑兵也有重甲骑兵,而且装备比欧洲更为先进。一说起欧洲重甲兵,大家往往想到的是欧洲城堡内的铁罐头。其实在蒙古进攻欧洲的中世纪,此时欧洲重甲骑兵并没有发展到那么完善的地步,仍以锁子甲为主。而蒙古骑兵也并非大家想象的全是轻骑兵。每一个蒙古万人队,均有一个千人的重骑兵。

大家经常看到蒙古大军所过之处,遇到抵抗即大肆屠城。但是蒙古人屠城,有一种人是不杀的,就是工匠。所以蒙古极其重视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因此,在军事装备方面,蒙古骑兵的装备是极为先进的。例如蒙古铁骑装备的强力的复合弓,抛石机等装备,也就是说,蒙古大军中的重骑兵,不带数量并不少于欧洲重甲兵,装备更为完善,防护功能也更好。



第二,蒙古骑兵的战斗意志更为强大。如同每一个刚崛起的游牧民族一样,此时的蒙古骑兵,意志坚定,吃苦耐劳,战斗力极为强大。无论怎样先进的装备和完善的战术,终究还是要人去执行,此时的蒙古铁骑正处于蒙古前所未有的巅峰时刻,他们拥有极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悍不畏死的拼搏精神,再加上良好的斗志,所以打遍天下无敌手。事实上,蒙古铁骑所面对的战斗,多数都是以少胜多。


第三,蒙古骑兵的战术先进。例如蒙古最常用战术“曼古歹”,即假装溃逃,诱使敌人追击,蒙古铁骑反身持续不断射箭,如同放风筝一样,利用超强的机动优势,将敌击溃。成吉思汗和他的将领们,在战略战术上,也从不因循守旧。他们很善于学习敌人的先进战术,并化为己用。

此时的蒙古铁骑,拥有最先进的装备,最优秀和吃苦耐劳的骑兵,最具才华和战略眼光的领袖和指挥官,再加上当时适应力最强的蒙古战马,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铁骑,打遍天下无敌手,更是远征欧洲,成为欧洲的噩梦。


鸢飞九天2018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大迂回战略!

蒙古兵学中的大迂回战略,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在长期的征战中所形成的作战韬略之一。这套战术其实也是蒙古人与生俱来的,从狩猎中领悟的一种独门战术。

其运用时,于交战前事先派出游骑全面侦察敌情、地形,蒙古军队主力再凭借骑兵的持久耐力和快速机动能力,经常越过人们难以想象的大漠、险滩、雪谷、荒原,出其不意地向敌人的深远纵深大胆穿插、分割,并与下面进攻部队相配合,四面包围敌人,迫使对方迅速瓦解。

蒙古军队的这种大迂回战略能以迂为直,避实击虚,在扩大战争空间的同时,能极大限度的节省兵力和辎重,加快战争的进程。

而欧洲的重甲兵方阵,虽然防御力很强,但是机动性却很差,因此很容易被蒙古骑兵极强的机动性给包抄,最终被其瓦解和冲散。

再有,蒙古骑兵都是天生狩猎高手,骑射技能相当高超。而更要命的是,蒙古弓的杀伤力是很可怕的,它是当时射程最远,杀伤力最大的组合式弓。因此,当年蒙古弓骑兵,不仅具有极强的机动性,更具有可怕的破坏力。

因此,即便是欧洲的重甲兵方阵,碰到如此强大且战术先进的蒙古军队,基本都是一场屠杀。


这些历史要读

元朝骑兵怎么打欧洲重甲方阵?

元朝骑兵就是当时蒙古骑兵,游猎民族以骑射为主,机动性强。欧洲重甲方阵号称是被铁桶包裹的军队,满身重甲号称最强防御,但面对蒙古骑兵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骑射

就蒙古骑兵的弓箭来说,弓有很多种,分不同重量级别的。而箭支也分很多种(长短、材质、威力都有不同)比如箭头主要分两种:

轻箭头:重量轻携带量多,射程远

重箭头:穿透力强,攻击力强,射程相对较近

我曾经在某历史节目看到这样一个实验:节目组还原了当时蒙古骑射的武器装备和欧洲重甲防御装,重箭头在有效射程之内是完全能穿透当时的欧洲重甲的


也正是因为蒙古骑兵的弓骑射程远、机动性强,在对阵欧洲重甲方阵的时候完全是牵制着打(你前进我就退,你退我就前进)蒙古骑兵与欧洲方阵之间始终保持着有效的射击距离,欧洲重甲方阵由于装备原因机动性不强,面对能穿透重甲、机动性强的蒙古骑兵就成了活靶子,被打的头皮发麻。


左将军

战略上的前面的答案说的很完整了,我补充一个装备上的

很多人,包括题主恐怕没弄清欧洲重甲兵的具体情况吧,题主说的重甲兵方阵在蒙古西征的时候并不存在,那时候都是骑士老爷咸鱼突刺的时候,莽就完事儿了。波兰老爷就是莽的时候被蒙古人风筝残了被反推一波的。

而当时双方的装备如何,大多数人是这么想的:

欧洲老爷
(其实这是15世纪的装备)

蒙古屌丝

实际上反过来的:

真实欧洲老爷(这才是13世纪的骑士,锁甲+皮甲+罩袍)
真实蒙古屌丝
(全身札甲,马也有份)

当时蒙古普遍装备札甲,而且覆甲率远高于欧洲老爷,札甲的防护性能高于当时的锁甲+皮甲的搭配。装备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双方的军事差距,而当时的锁甲并不能有效防御弓箭,皮甲也仅仅保护躯干,于是在蒙古人的弓箭面前欧洲老爷就是被风筝的对象,最后蒙古人看风筝的差不多了,直接反推一波,欧洲老爷就全军覆没了。


意大利剑圣

1. 战术。蒙古骑兵战术特点是机动灵活,善于迂回包抄。作战过程注重轻重骑兵配合,一般是蒙古轻骑兵避免与欧洲重甲兵直接接触,而是在不断引诱和后退中消耗敌军战力,待形成有效包围后与重骑兵共同歼灭敌军。

2. 装备。蒙古骑兵的弓箭分为轻重两种,重箭制作特使可以穿透很厚的铠甲,欧洲重甲兵引以为傲的防护装备沦为鸡肋,机动性差,在蒙古骑兵面前失去优势。

欧洲重甲兵单兵作战能力强,近战素质高,但是蒙古骑兵恰恰避开其优势,认准其机动性差的劣势,反复迂回包抄,使用远射、消耗、偷袭等战术,在运动中逐渐消灭敌人。


元朝骑兵善于使用弓箭和弩箭而且是轻骑兵,骑兵打步兵最好的优势就是机动性强,欧洲重甲步兵虽然防御能力强,但机动性差,骑兵围起来弓弩连射,重甲步兵出击就会丢失阵型被分割击破,不出击就只能干着急。重甲骑兵以为铠甲的原因也追不上轻骑兵,人马都面临被元朝弓弩射杀的困境。所以,元朝的骑兵部队得以肆虐欧亚大陆。


手机用户14177847723

到了宋代,辽金元的骑兵战术已经非常成熟完美,欧洲步兵方阵整体上来说不如宋朝步兵方阵,宋朝方阵体系更完整,弓弩远强于欧洲,更能对抗骑兵的骚扰。蒙古骑兵是依靠速度优势从战术上拖垮欧洲重甲方阵,骑兵正面冲击重甲兵方阵是纯粹找死,自己古有列阵不战的说法。蒙古骑兵的基本战术是,以轻骑不断迂回包抄骚扰重甲方阵侧翼,由于步兵机动性不足,久而久之会造成阵型上的松散,再伺机冲击阵型上的缺口,一旦阵型被撕开,重甲步兵就只有挨宰的份了。蒙古骑兵对付欧洲重甲兵一般都是非常有耐心的,没有机会几天几夜的耗着


1啊米豆腐1

元朝的骑兵以凶猛著称,采用的是“游击战”。

打个比方,元军他在马上,那着刺刀或长矛,刺你一下,然后他就跑,总之就是让你打不到他,他们从小就生活在马上,所以,在速度上,欧洲的重甲兵肯定是跟不上的。就这样,来来回回,敌人就没了体力,但他们在马上依旧精力充沛。重甲兵最缺少的就是灵活性。

元朝之所以能攻金灭宋,也是用的这种方法。

其次,一定要注意,此乃天意。

但是元朝属于上升期,就连老天爷也是帮着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