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赏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文学妙语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是描写人生失意孤独的千古名篇。

人生天地间,失意,孤独,在所难免。

开元十七年(729),诗人孟浩然仕途失意,理想幻灭,于是漫游吴越,寄情山水。

一个秋天的傍晚,孟浩然泛舟建德江,天色将晚,他无处可去,只好泊舟岸边,在船上过夜。

日暮之时,往往是一个人最容易悲伤之时。

面对茫茫天地,内心的孤寂,人生的坎坷,孟浩然将内心的悲伤,化作一首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客:指作者自己。

我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我的心头。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原野。旷:空阔远大。天低树:因原野辽阔,天际低垂,看起来比树还低。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原野辽阔,天际低垂,看起来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水中的明月仿佛要来和人亲近。

这首诗,在表现方式上很有特点,诗的主题是羁旅之思,但只露了一个“愁”字,便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

诗人泊舟建德江,日暮途穷,烟雾凄迷,此情此景,又添一段新愁。一个“新”字,表明诗人本来就是愁绪满怀的,眼前的暮景,让诗人不仅有人生失意的愁绪,又增添了天涯羁旅的愁思。

不过,诗人并没有继续写愁,而是转而写景,在下半首的景物描写中,诗人的愁绪又寓于其中。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原野辽阔,天际低垂,所以看起来天比树还低。这虽是写景,但诗人极目天涯不见家的内心感慨,已在其中。

极目天涯,四野茫茫,诗人愈显孤独,所以诗人收回目光,江水清澈,水中的明月仿佛要来和人亲近。

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诗人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然而,明月有情,不过诗人自怜而已。

这三四句,历来为人称颂:

《唐诗真趣编》云:“低”字从“旷”字生出,“近”字从“清”字生出。野惟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惟清,故觉月近于人。清旷极矣。烟际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弥觉家乡之远,故云“客愁新”也。下二句不是写景,有“愁”字在内。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 → 记得点赞 ←

你喜欢哪些古诗词?留言说一说。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开元十六年(728),四十岁的孟浩然“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他又逗留长安,欲献赋上书以求荐引,仍无成。十七年冬,他郁然归里,在“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的情况下,于次年再度出游:“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宿建德江》即是他游浙江时所作。

诗似乎是写游子客思、羁旅闲愁的常见题材,但结合其游吴越的背景,可窥见此中更深的忧思。



建德江,即浙江(钱塘江)流经建德县境的一段。建德县属睦州,据《元和郡县图志》载,万岁通天二年(697),睦州治所“自新安东移一百六十五里,理建德”,“浙江,在州南一十里”(卷二十五)。诗首句与题面互为关照,由“烟渚”之景,导引全诗。傍晚时分,江中小洲之上,淡烟轻浮,薄雾蒙蒙,它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

第二句便一语点醒。“日暮”是前句景物的烘染,又是移、泊行动的藉赖。因“日暮”,故需停舟夜宿,才有江上烟雾,方牵出诗人缕缕愁绪。“新”字简质又精缛,意蕴颇深。其有增多与新生两层含义,显出量的叠加和质的变化。诗人此次出游,思乡之愁,羁旅之愁,失意之愁,于此时此刻愈积愈多;在这种烟雾朦胧之中他更感到自己仕途的渺茫,“十上耻还家,徘徊守归路”(《南阳北阻雪》)的不遇之慨,“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岁暮归南山》)的老大无成之叹,又平添了些许新愁。“新”字便是诗人上述双重“客愁”之总挈。

后二句仍以“日暮”为中心,更细微地刻画自然物象。极目远眺,晚景萧瑟,空旷的原野上,天幕下垂,比树还低,给人似乎开朗而实为压抑的感觉;俯首近视,江水清澈,一轮孤零零的明月倒映江中,依傍船舷,与舟中孤独的人相对无言,又唤起似乎亲近却益发孤寂的感受。这里,诗人并没有得到多少安慰,反而增加了他的抑郁感和寂寞感。他在落第后的诗中就流露过这种感受:“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留别王维》)“永怀蓬阁友,寂寞滞扬云。”(《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沈德潜评曰:“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唐诗别裁集》卷十九)此时的物境正表现了他的这种心境。可见,诗中的“客愁”,已不是一般之乡愁,而是政治上失意之忧愁。

王夫之云:“天壤之景物,作者之心目,如是灵心巧手,磕着即凑,岂复烦其踌蹰哉?”(《古诗评选》卷五)所谓“磕”、“凑”,即诗人“心目”与自然“景物”接触的瞬间,立刻发生内在的默契,构成情景交会的艺术形象。这首诗便体现了这种特点。诗人愁思,因景而生,又托物以索,诗味醇厚浓至,具有深层意蕴。诗的结构活脱圆融,精整密致。第二句为全诗转柁,景由此而洗发,情借此而展拓,从景生情到景中情,再从景中情达到情景相谐,表现出情感的层进过程。

你喜欢哪些古诗词?留言说一说。


文学妙语

《宿建德江》是诗人借夜泊秋江之时所看到的暮色中的江景,继而抒发了羁旅之愁与漂泊之思,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之下,可见诗人浑然天成的诗才巧思与清新隽雅的绝妙之笔。《宿建德江》全诗如下: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题目中的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建德靠西的一段江水,位置在浙江省内。锁定了地点,便可以知道诗中所写之景非塞北之豪、西关之硬,而是江南清淡如烟的暮秋小景。“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开篇交代了诗人作此诗的背景缘由,小船轻轻划动着靠岸停歇,天色渐晚,如我一般的旅客正在被思乡之情折磨得心生愁绪。“渚”是水中的小块儿陆地,诗里指停船所靠的岸边,“烟渚”便是傍晚时分雾气弥漫的水边之地,《诗经.尔雅.释水》中有“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之句,可推知停泊之所。一个“愁”字,轻描淡写带出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心情。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一句写得极美,无边无际的旷野更显得天空比树梢还要低沉,江水清越而更显得水中之月与人这般亲近。“天”“月”原本是遥不可及的天外之物,却因“旷”的“野”、“江”的“清”瞬间位移,好像就在诗人身边触手可及的地方,这是多么奇妙的视觉盛宴呢。这意外之喜似乎慰藉了一些失落的愁心,笔锋一收,诗便刹那而至,言有尽而意无穷。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言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孟浩然这首诗便如他所讲,情景互生、思与境融,乍读之下唇齿清风,掩卷之后更觉风致天然,回味无限。

“诗圣”杜甫视孟浩然为前辈,《鹤林玉露》点出了二人各自的风格特点:“孟浩然诗云‘江清月近人’,杜陵云‘江月去人只数尺’,子美视浩然为前辈,岂祖述而敷衍之耶?浩然之句浑涵,子美之句精工。”“子美”即杜甫,古人认为杜甫之诗“精工”,而孟浩然之句“浑涵”,浑然涵容,冲淡宁适,正是我们读罢此诗时的心底感受。


历史有妖气

1诗言志

所有诗歌鉴赏都应该建立在创作背景的基础上。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这首诗就写于游玩的途中。孟浩然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孟浩然还有一首写给当时时任宰相张九龄诗“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当时来到长安作者是期望满满的。

这首诗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准备停靠的意思。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上。这句诗属于平平淡淡的叙事。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包含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心理现象,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是思考人生的时候。夜深人静,夜晚限制了人的物理活动范围,思想活动就自然开始活跃起来。心中的种种愁绪就又重新开始涌上心头。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江边的夜空好像贴着江边的树木,江水清澈,月亮倒映水中好像离人很近。在这一刻很远的景物似乎离人很近。

2.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星空,指的是理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同样,远方指的也是理想。星空和远方的天空离作者忽然近了起来。作者对未来似乎又充满了信心,愁绪仿佛戛然而止。

3大自然的神奇治愈效果。

从这首诗也能看出大自然对人的心理抚慰效果是非常好的。看来古人和我们现代人一样,工作不顺,就想去自然界看看。


老王双语读书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译文】 移船停靠在雾气弥漫的沙洲,傍晚的夕阳勾起了我思乡的新愁。(远眺)空旷的原野处,天空比树林还要低(沉),只有映照在江水中的月亮同我紧紧地依偎。

孟浩然生当盛唐,少时不得志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此首《宿建德江》是其诗中精品。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孟浩然于长安应试失败,于是孤身一人泛舟东游吴越之地,寄情于山水之间。某日诗人停船于建德江边,观江边夜景时有所感,随之成诗。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作者开篇以景入情,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在写景时,诗人用了一个“烟”字,写尽了此时沙洲荒凉、孤寂的景象,后句又用“日暮”道出此时已日近黄昏,一股悲凉、失意之感跃然纸上。

诗人此次东游本是为了排遣科举不中的失意,可此情此景却让作者心头又泛起了思想的情绪,故而作者用了一个“新”来赋说哀愁,这种哀愁比以往之哀愁更进一步,更突出了诗人此时心中的愁思。 “日暮客愁新”句是全诗的文眼所在,“暮”与“愁”二字让情景为之交融,全诗其余诗句都在写景,却处处流露出作者此时心中的情绪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二句是对江边夜景的细致描写。“天低树”是说好像天空还在树的下边,这是作者在旷野之上感受到的一种视觉上的误差,亦和下局“月近人”形成了一远一近、一实一虚的对比。一语双关仿佛在言月之有情,又衬托了人之无情,孤寂之感于此处尽显。
这两句虽是写景,却通过高树、月影寄情于景,全诗至此,言有尽,意无穷。


诗雨烟云

我是o十一二o,为您提供不一样的答案。关注我,就是关注另外一种视角,就是关注另外一种思维。

孟浩然,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湖北人,一辈子没做过官,终年52岁。诗人交游甚广,名动天下,一辈子写了近三百篇脍炙人口的诗篇,大多是近体诗,格律并不严谨,但却受到当时以及后世非常高的评价,从中可以看出孟浩然诗作的质量。


开元十六年,孟浩然去京师长安应试,不第。四十岁的他不甘沉沦,留在长安准备以自己的诗赋向当朝皇帝换取功名,并且曾经在当时长安的最高等学府太学作诗,当时在座的各位高官贵戚、才子名士没有不服的,可以说是名动公卿。后来和张说交好,受邀入内署,遇见唐玄宗,得献诗机遇,却吟诵出《岁暮归南山》中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一句,为玄宗所不喜,因此一生不第。


这首《宿建德江》就是孟浩然在长安不得志之后,出游襄洛吴越、江南古刹名山时的一篇五言近体诗。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在这种背景之下,诗人殊难开怀,因此,全诗体现的是一种寂寥、孤单、愁闷、不得意的情绪,诗写的清淡有味,含而不露,用词遣句自然天成,很具有诗人一贯写诗的风格特点。千载之下读来,依旧能完全感受到诗人的这些情绪,因此而脍炙人口,是孟浩然诗作中的精品之一。


移舟泊烟渚:诗人开篇就直言,自己是沿钱塘江而来,因雾气弥漫,看这里风景如画,便移舟江水中间的沙洲,略作歇息。语言平凡简炼,用词也不突兀,写景叙事,一笔而成。


日暮客愁新:天色渐渐向晚,诗人想到了新的问题,可能是家事,也可能是事关朋友,或者事关自己的前途命运,不免又有难以排遣的忧愁上了心头。

野旷天低树:在这种难以释怀、满腔愁绪的情况下,再看这周围如画的风景,不免就倍感孤独。你看,四周空旷的一望无边,天色阴沉沉的,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有一种黑云压城的感觉,诗人能不压抑吗?


江青月近人:时间流逝,转眼就悄悄至更阑,天气转晴,一轮明月孤零零的挂在更为空旷的天空中,对影成三人,只有自己和月亮相互垂怜,互相安慰。不管前路有什么事情,都是诗人自己承担!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孤单呢?


全诗在此噶然而止,既没有交代为什么而愁,也没有说明诗人的应对办法,就此打住,越发体现了诗人的愁闷所在。全诗虽然就出现了一个“愁”字,但诗人真正的愁,却不在诗内,而在这旷野、在这孤月,在这秋色迷蒙的沙洲上,在四顾无人的寂寥间……

寥寥二十个字,把诗人的内心苦闷写的淋漓尽致,无以复加。读罢此篇,千年之后,我们完全可以凭借此诗而得窥诗人的才力。如此文采,却在唐诗盛行的盛唐郁郁不得志,没有人真心实意的唯才是举,诗人如何能得开怀!!



o十一二o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旷野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孟浩然的一首五绝,孟浩然和王维齐名,都是山水田园诗的大家。宿建德江这首诗,描写的却不是山水田园,而是羁旅乡愁。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移舟泊烟渚,移舟,漂浮的小船。泊,停靠。烟渚,弥漫着雾气的沙洲。把旅行的小船停靠在弥漫着烟雾的沙洲上。日暮客愁新,日暮,太阳西下,黄昏时候,暮色茫茫。客,指自己。愁新,新添乡愁。太阳西下暮色苍茫给羁旅之人增添乡愁。旷野天低树,旷野,空旷辽阔的原野,天低树,旷野看天连接地面,天幕低垂好像比树还低。旷野无垠天空好像比野树还低。江清月近人。江清,江水清澈。月近人,月近,月亮刚升起,又圆又大,好像更愿意亲近人。江水清澈月光明亮这好像很愿意亲近人。此诗写了小船,雾烟,沙洲,日暮,旷野,天空,树木,江水和客人。先写羁旅夜泊,再写日暮新愁。然后旷野宁静,明月消减人愁。一隐一现,虚实相间,虽然只写了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乡愁写得淋漓尽致,然旷野,清江,天空,明月,历历在目。这真是一首好诗,再从头读一下。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旷野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士心日月18

全诗虽立意平常,却视角独特,用词简洁内敛,不露声色却又一字千斤。明写景致,暗喻情怀。“泊烟渚”交待地点、氛围,“日暮”告知时间、境地;“愁”字点题,犹如画龙点睛之笔,却苍龙伏首,一字之后,通篇不见,巧妙之外更显别致。此处话锋换转,又实在有“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之妙,而“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又把此时此刻,只有诗人自己能够看到体会到的风景,写到极致。


诗意大致是: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正是夕阳西下黄昏暮色中,客旅他乡的我,此时原本仕途落寞的愁绪里,又油然凭添了一段怀想故土的新愁,真真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这旧愁加新愁的境地,又无处可诉,无人可说!能怎样呢?也还是寄情山水,赏这眼前的景致吧!四顾荒野苍茫辽阔,视野尽头,天与地平线相接,似乎平日高不可触的天比树还低矮。而眼前的江水清明透澈,月亮倒影在江面上,清辉随波浮动,仿佛我伸手就可以揽她入怀,如此相亲相近,令人忘忧!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首饱含诗情画意的自我安慰诗!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照人o

作为一个文人,金榜题名,入仕为官是人生最高努力目标o可他却在考场上名落孙山,前途无望了这对于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来说,受到打击的痛苦程度可想而知!由此他才对天长叹写出了"客愁新"三个字!说到这里我倒想起另外一人一一孔夫子,学生问他为何"才高而官微"?孔回答:"时事多变,时也,命也!"孔夫子在官场无望的情形下选择了著书育人之路,而当孟浩然在前途无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处境中,兴奋地发然了"栁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于是他写下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绝妙诗句!他最终选择了与山水为伴,与大自然为伍的崭新人生道路!

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畅,风韵天成.......


否极4

唐代山水诗人非孟莫属。而其代表外不胜枚举。本首五言绝句清新明丽,工稳成句,前写时间地点事物情绪,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一袭漂萍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读来令人唏嘘。而孟诗的清风雅致,无处不在,连流落他乡,飘泊之愁也要写出奇丽的悦人怡景。野旷天树低,江清月近人。一般来说,日暮愁云,最为伤情,而夲诗之愁不过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诗人的胸怀正在于此。境由心生!虽然费了好大劲才把小船停靠在水雾缭绕的小岛上,天色也渐渐黑暗下来,游子漂萍怎么能不油然而生新愁旧念?可如果本↗诗顺此写下去,顶多也就是雅士过客的感慨罢了。

令人惊喜的是,诗人笔锋一转,化愁为喜,把内心的惆怅变作欣赏眼前的景物,由此诞生了白描的千古名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看到如此销魂的夜景,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哪里还顾得上什么愁绪,诗人不愧是名家高手,早就化愁为喜,心旷神怡了!辽阔的大地,浩渺的天空,眼前的树木,无垠的水面,透明的心,奇亮的月光,好象一伸手就能摸到似的。多美的景致,难怪流传千古,美誉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