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产品滞销,而城里的价格为何这么贵?

用户59110049690

农村农产品低价没人买,城里却都是以天价在出售,这到底是因为农民不会做生意,还是因为城里人太精明,其实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智商,而在于销路,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农产品在农村没有出路,到了城里却都成了“香饽饽”,价格提升那么高!

1.销路问题

农民长年在农村生活,很少做生意,一年到头也认识不了几个人,更没有做生意的朋友,因而农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却不知道往哪里出售,只能低价卖给商贩,而城里人则有自己的销售渠道,而且这些健康绿色的农产品更是城里人紧缺的,所以价格自然高。

2.地域差别

此外,农产品在农村这里并不稀奇,家家都种,可以说是遍地都是,人们都不缺这些东西,所以就出现了滞销卖不出去的情况,可是城里人很少种植农产品,再加上城里人口众多,所谓物以稀为贵,因而农产品运输到城里以后,常常能卖出高价。

3.生意头脑

农村农产品滞销,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跟农村人朴实有关,农民想法简单,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在做生意这件事情上就不如城里人灵活,再加上农村人的外卖经验比较少,因而许多时候会出现不敢卖,不知道怎么卖的情况,因而一些农村就出现了产品滞销。



其实现在交通发达了,时代进步了,农民的知识、见识也都提高了,也希望农民朋友可以多多进行外销,让农产品走出农村,销往全世界,让城里人也吃到真正便宜的农产品。


农业补贴

农村农产品滞销是因为:卖不出去!

城里的价格贵是因为:供不应求!

这种“丰收成灾,果贱伤农”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人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面对这种情况怎么找到解决的办法更重要。

下面我们以水果为例,来为大家列举一下可以尝试的新的销售渠道,为大家打开思路。

一、与果品加工厂建立联系。

不卖给用户,卖给中间商。直接进行一对一的对接,减少中间环节,尤其是与乡镇果品加工厂建立联系,使得滞销的水果能被制成果汁、果酱、罐头等各种产品,不仅能解除水果烂掉的后顾之忧,也扩宽了销路。

二、让水果变身,不买水果,卖创意。

水果滞销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产能过剩,供过于求”,但是当你让水果变个身,那就不一样了,比如说圆西瓜卖不出去,那就卖方形的西瓜,卖心形的西瓜。梨子可以变身人参果形状等等,这些只需要买一个模具就能实现。

三、加入水果协会,及时了解行情。

加入水果等各种行业协会,通过专业人士的行情分析和市场状况解读,来把控下一年的种植规模和种植品种。同时也可以多认识一些采购商,多多沟通交流,开辟一些新的销售渠道。

四、与企业签署订单生产合约。

现在很火的“订单农业”的概念。找到水果生产的企业,签订长期合同,按照他们的要求进行种植生产,保证质量,等到成熟以后企业将按照合同将水果按照市场价全部收购,保证了货有出路的双赢。

五、网上销售门路多,要找对路子。

很多农户在线下卖水果卖不出去,就选择网上买,但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网上的效果并没有想象中好,网上电商那么多,但是适合你的电商却很少,你选择大名赫赫的某宝,不如选择一个专卖水果的网站。这是受众精准营销的思路。

产品滞销虽然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但并不是不能解决的,常言道“方法总比困难多”,总有一些新的思路来帮我们破解这些难题,只要用于发觉,敏锐的嗅到商机,就能减少滞销带来的附加伤害。


农业联播

农村农产品滞销,与城里价格贵,这其实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两者之间的联系,如其他答主所说,存在流通主体多、流通渠道不畅造成的加价问题。

不过,今天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农村农产品滞销,我们首先要来剖析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从供需来看,当供过于需,滞销便产生了。但当我们深入来剖析,便会发现,事实上在无数的滞销案例中,“供过于需”是一个十分值得深究的现象:到底是黄瓜作为黄瓜这种农产品中的经济作物供过于需了呢,还是只是某县某村甚至某户农民种的“黄瓜”供过于需从而导致了滞销呢?

我这么说可能有些拗口。别急,我慢慢捋。

现在城市居民可以在超市里购买到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事实上都是符合超市“品规”要求的。什么是品规?比如黄瓜,要达到xx厘米长、表面无明显破损、形状须符合xx外观,颜色需符合xx色;比如西红柿,直径要达到xx厘米长,表面无明显破损、形状须符合xx外观,颜色需符合xx色——这就是品规。而什么样的产品才能符合这样的品规呢?

答案只有一个:良种+科学种植管理。

那么当某县某村甚至某户农民种的“黄瓜”发生了“滞销”,是为什么呢?原因很多,但在我采访接触了解到的绝大多数案例中,是由于其种出来的产品不符合市场口味,也就是“长得歪瓜裂枣、品相很差、表面多有破损”,对于这种产品,不论是大型超市,还是田间地头的小贩,他们是拒接的——对啊,他们不傻,收了来也只是砸自己手里。

所以,这就是市场:你不知道种什么,市场会让你知道该种什么怎么种;你不会做人,市场会告诉你该怎么做人。

最后,分享一个数据:目前我国地市级以上科研机构11472个,从事农业科研活动人员达44780人,每年约有 6000—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率仅为3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真正得到普及的不足l/3。


戴西南

简单说包括了农产品流通成本及各环节利润,最终导致了城市的农产品价格大幅高于农村农产品价格,特别是农产品滞销时候,城市价格/农村价格达到了惊人的比值。蔬菜,水果比值最大,部分时候农村某种蔬菜的价格2毛/斤左右,但城市的价格仍在2-3元/斤。

山东蔬菜为例,一半是小贩子收购后,集中在市场,大的菜贩子从小贩手中收购,然后运输到其他大城市的蔬菜批发市场,然后销售给小的菜贩子,小的菜贩子在买给超市,整个过程涉及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赚钱。如果居民直接到蔬菜批发市场购买,可以适当减少部分成本。另外蔬菜在运输过程需要发生费用,而且在运输过程容易发生损耗,最终均摊分了消费者手中,环节过多,导致了环节费用远远高于蔬菜的收购价格,特别在蔬菜价格偏低,仅为1-2毛钱/斤时候,城市居民从超市购买仍需要2-3元/斤。

今年10月初,广东香蕉田头价格仅为0.18元/斤,蕉农还需要承担0.06元/斤的香蕉从地里挑到田头的费用。到了上海,香蕉价格仍在1.8-1.9元/斤,过程费用包括收购香蕉蕉贩子需要支付0.25元/斤的砍蕉、分割、包装费用,大概0.3元/斤的运费,损耗费用在0.05-0.1元/斤,0.05-0.2元/斤的毛利润,批发市场贩子购买后,分销到水果店,超市,需要赚钱0.1-0.0.2元/斤,水果店,超市需要大量人工及店面费用,香蕉成熟后,较为容易出现损耗,一般需要加价较多,大概需要加价0.8-1元/斤,最终导致广东蕉农只能达到0.12元/斤净销售收入,但上海居民需要支付1.8-2元/斤的香蕉价格

房价快速上涨,导致了店租,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环节费用偏高。当前部分地区农民成立合作社,直接对销区销售,减少了环节费用,同时更好的追溯质量,销售价格较原来的有所提高,达到了增加收入的效果。


布瑞克农业数据

农村农产品滞销,菜贱伤农,相反城市价格却一路上扬贵得离谱。当农产品出现滞销时,一边是“丰产”的农民满脸愁容,丝毫没有丰收的喜悦;另一边是城市中的民众抱怨果蔬等价格太贵,出现“农民卖难、市民买贵”的怪圈。我个人认为原因有四:

一是由于供销中间环节层层加价。农村产品市场供给量要远远大于市场需求量,按理来说不应该滞销。但是长期以来中间商为了抬高蔬菜、猪肉的价钱不断压货,囤积炒作,他们操控着蔬菜市场、生猪屠宰场的供应,势单力薄的农户几乎不具备相应的能力。

二是对外输出真的很困难。对于交通不发达边远山区来说,乡村落后的交通系统使运输进出的市场成本太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农产品烂在地里。

三是农民作为农产品的供给方,对市场走向的把握不可能做到完全准确无误。他们种植农产品盲目没有方向,不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种植相对应的农产品,而且,农产品从种植到进入消费之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必然存在时间差和供需环境的变化;并且,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以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作为支撑。

四是大部分农产品没有品牌效应,消费者对其质量难以放心。农产品多为散户种养,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牌,哪怕是地域品牌。在缺乏品牌效应的背景下,即使是质量上乘的产品,也可能得不到消费者的青睐,产品发生滞销也就顺理成章了。


新华融媒新消费

城市里农产品卖得贵大部分是因为市场因素。而农村农产品卖不出去却不一定是市场因素,有可能是农民自身问题。特别是一些散户。


就拿我所见所闻来说说这个问题吧。

1:以次充好,滥竽充数。

大家有没有发现,大部分卖不出的农产品,都是一些散户。而规模化种植的基地,就比较少见点。

本身散户生产出来的农村品,就因为种植方式,水土不同而存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成熟程度也不同的情况。而缺少竞争力。

而有些目光短浅的散户,还会以次充好,通过蒙混过关的方式,把一些不合格的产品卖给收购商。导致收购商蒙受损失,多次以后,就不愿意和散户合作了。从而出现媒体报道的农产品卖不出去的情况。

2:滥用农药,导致很多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拿我村里以前种植的沙糖桔来说吧。因为村民们的承包地相互穿插,错综复杂。都是各顾各的,没有统一规划,统一喷农药。

经常是A土地有害虫了,喷药,把害虫赶到B地。过几天B地喷药,又会把害虫赶到临近的A地。接着A地以为虫害没有治好,接着再喷药。如此循环。

大规模基地的沙糖桔一年也就喷那几次农药,而我村里的人却要多喷一倍的农药都不止。

这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才怪。我们这些村干部曾经去干预过,结果收效很微。

更过分的是有些村民为了急于出售,今天喷药,后天就摘去卖了。很多人,他们种出来的沙糖桔,用来卖的那些连自己都不吃。

果然,村里的沙糖桔就头三年有商人来收购,第四第五年就没人要了。之后村民就连树都砍了。


村哥小凡

现在社会总是有一些怪事,例如对于农民来说,好不容易费尽力气种的农副产品却很难卖出去,最后砸在了手里。而城里人尽管说平时买东西的钱是有的,但是水果的价格也让很多人都觉得贵买不起。从本质上来说,农村产品滞销是因为供过于求,而城里的价格贵是因为供应不足。这种两张皮现象就是因为中间环节太多,经过利润的重重盘剥,最后到了消费者手中的时候,价格就抬高好几倍。

1、水果卖不出去的原因就是因为水果太多了,所谓物以稀为贵,大家不妨转变思维,以后不再卖水果了,开始卖创意。例如,大家可以改变水果的面貌,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例如玉米,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彩色玉米,水果玉米等等,尽管价格比较高,但是大家也都能接受。再例如大家看到像人参果一样的梨肯定也会觉得稀奇,也会愿意购买,如果这些特殊的农产品价格再便宜点的话,那就更畅销了。

2、加强和水果加工厂的合作喝联系,以后直接把这些滞销的水果卖给这些工厂,这样工厂的采购成本降低,农民的收入也比卖给中间商的多,一举两得。这些卖不出去的水果变成了果酱喝果汁以及罐头,就再也不怕烂掉了,而且附加值也得到了提高。

3、多注意新闻,参加当地的农民协会,及时了解当地的农业行情以及销售状况,从而安排好自己每年的农业活动,

4、发展农业旅游,例如农家乐喝采摘等,这样得到的收入比单纯卖农产品更高,这也是未来农村发展的一个方向。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网上找到销售的渠道,现在网络的发展,使人们的消费习惯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大家喜欢什么东西都在网上买,既便宜还方便,不过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选择靠谱的网站,因为对于农副产品来说,保鲜很重要,有冷链运输渠道的网站则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农民朋友们,马上又快要到水果丰收的季节了,你有没有想到什么好办法来避免滞销?也来说说吧。


新农村的日与夜

其实这个就是目前中国农产品最根本也最难解决的问题了,目前来说还没有一个可以有效解决的办法。当然造成这个原因的不是某一方面的原因,种植户,商贩,市场都有原因,很多人就说是供大于求,但是原因远远不止这一个。我也是在农村搞养殖种植的,对于这个问题自己还是了解的算很清楚的。

首先从农村种养户来说,农村人一般来说看见别人干什么赚钱了都想跟着干,比如种植沙糖桔,很多人看到价格高,到处都在种植,结果就是很多人说的供大于求了。但是这只是一个原因,还有就是质量不行。农产品要走向大城市,走向大超市,那么你的质量必须要好,品相,口感等等都要过关。这个其实很多都做不到,那么你的质量不行,那些商贩肯定是不会要的,买去了他们也是亏。那么就需要农民有很好的科学管理技术,而不能是以前简简单单的靠天吃饭了。



那么从中间商来说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那些贩子。他们需要考虑的就是利益,这个其实对所有人来说都一样,只有永远的利益。那么这些商贩要考虑成本,运输,市场,农民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利益最大化。他们不去收购肯定是成本过大,利润太低。当然也有一部分商贩或者故意哄抬物价的也有。

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也就是消费者。前面说了,大部分消费者都肯定只要好的,就像我们这边种烟的,去年烟草公司只要好烟,差的就不要了,一大车拖过去结果只收了一两百斤,导致大部分烟农都亏本,到今年几乎就没有人种了。农产品也一样,消费者只要好看的,那些商贩自然不会去收购差的。



其实这个就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就是要有利益来平衡一切。不管是农民,中间商还是消费者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也很难解决这个问题,就拿农民来说,肯定是看到一个产品市场好,就都去种植养殖,结果就是供大于求,市场就这么大,产品太多能怎么办呢。

如果要解决,那么就需要一个很大的平台,把所有的农民,中间商,还有各地的需求信息这些每天每时每刻统计出来。


张家界小伍

这个问题一出来,把瀚哥问的一愣一愣的,瀚哥自己的体验和国家的数据都证明的确鸡蛋等食品变便宜了,为啥我们都感觉不到呢?

一、为什么我们总感觉不到降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共同感觉,这就是最近几年我们碰到情况一直都是,说到涨价基本上大家立刻就是感同身受,说到降价却怎么都看不到影子,这是为什么呢?记得瀚哥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瀚哥母校的教授就曾经和瀚哥说到过这个问题,他说:“在我在读博士的时候,北京出了二环就是菜地了,但是现在你出了七环都不一定能找到菜地,这样像蔬菜、水果这些农副产品全部都要依靠物流运输,那么我们买东西都不是把钱花在产品本身上面了,而是全部贡献给物流业。”

对了,这就是问题的根源,我们一直感觉不到降价的原因是一件商品大部分的价格都在物流业上,而不是在商品的价格本身,越是大的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其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成本就越高,如果一旦某种商品涨价的话,由于流通的各个领域可以通过加价的方式层层传导,所以涨价总能够很明显的体现在商品的价格上面,但是降价的话却不是这么一回事。

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我国的物流保管费用是发达国家的2倍,管理费用是其3-4倍,从流通组织来看,多级批发,多级零售的现象非常明显,每增加一个环节,就平均加价5%到10%。就以大家平时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牛奶为例,鲜奶是中国居民日常需求量最大的食品类产品,在《人民日报》调查的北京某超市中,国产的某品牌牛奶的每升价格达到了23元,而荷兰进口的纯进口牛奶的每升价格只有22.8元。

从理论上来说,牛奶从出口国出发,经过相当复杂的保鲜技术,涉及到众多的流通环节,还要经历至少两个国家的海关,这种流程可谓相当复杂,而国产牛奶仅仅从产地出发,从产地到超市纯粹的国内运输,如果以北京为例最多也就内蒙古到北京的距离,这点点距离比起国际运输来说可谓是九牛一毛。但是,为什么国产奶的价格还会高于进口牛奶呢?

问题就在于,中国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产业具有着很多元的流通环节,所谓的流通成本并不是我们简单的计算从产地到消费者购物的超市的这些成本。当一件农产品从农田或者工厂出发到消费者手中的时候,其中包含着运输、仓储、分装、分销等等多元化的成本。仅以刚刚我们说的牛奶为例,国产的牛奶从产地出发之后,要经历一级批发,二三级分销差不多三个环节,而进入超市之后,为了进入不错的货架,甚至要缴纳高昂的进场费,如果做营销活动的话,还有高额的宣传费。根据《人民日报》的统计,中国的乳制品流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超过了50%,而进口牛奶呢?则是通过一级代理商直接到达门店,虽然运输的路程很长,但是却没有过多的中间环节,从而导致了进口的价格反而低于国产的价格。

可见,在中国并不是没有便宜的产品,而是产品的物流成本过高,在产品的流通过程中多级批发、多级零售的现象过于普遍,在经济学中每增加一个环节普遍要增加5%甚至10%的成本,我们吃到的昂贵的生活必需品就是这样来的。

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到底在哪呢?

瀚哥仔细研究了《人民日报》等相关媒体的报道,在中国物流企业出现的问题可以归纳到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是物流的非必要性成本过高。在国内的产品运输过程中,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只要打包装箱,运到地方不就好了嘛,然而情况完全不是这样,在中国无论是铁路、公路、海运、航运各有各的标准,不同运输方式的标准也是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标准导致了同一个商品,在转换运输方式的时候,比如说水运转公路,或者公路转铁路都要重新的包装,重新的运输,从而让时间和费用显著地增加。而很多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往往是一个集装箱就全部运输到位,中间完全没有重新包装,重新转化的过程。

二是物联网的信息极不健全。在产品的供应链或者物流链中,一件商品被运送到目的地之后,最理想的情况肯定是物流企业将另一件事商品运回,从而让运力应用最大化。但是,实际情况是,中国的物流网络信息化程度极低,运输企业将商品运到了地方之后,却找不到合适的货源运回,如果在当地等待货源,每等一天都是巨大的成本,如果在直接空车返回又是极度的浪费。但是同时,每天都有大量的商品找不到可以运输对路的车辆,由于没有一个统一配置的网络,导致了一边没东西运,另一边却没有合适的运输车辆,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在上海等货源极度丰富的地区,货运的空载率也高达恐怖的40%。

三是企业各自为战极不合理。现阶段,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大量的企业都开始意识到物流的重要性,但是各大电商平台,各大物流企业都是各做各的,大部分都是企业各自为战,并没有统一的规划和部署,从而导致了大量的商品被频繁地反复运输。而很多企业的货运和仓储中心只为自己的企业服务,即使有多余的能力也很少为其他企业服务,在个人消费领域早就十分盛行的共享经济精神,在物流领域恐怕还很难被企业所接受。

上述三种问题的综合叠加,再加上本身流通代理的环节也极为繁复,最终导致我们买到的东西,很多都不是东西本身的价钱,而是支付给了物流成本的物流价格,这也就最终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容易,下降难的核心难题。


瀚海观察

城市里农村成本就不一样,农村卖的菜与水果多是自家种的或就近批的,全是有商贩自己干,没把人工费算进去,另外量小,又近损耗又小,可城里呢,收菜与水果的时候都是请人干,人工费高,再长途运输,运费,损耗费,正有仓储费,然后商贩再批发卖,小商小贩再挣点相应的成本高了很多!有可比性么?特别是大面积种植农产品的话,在农村和城市里特别是水果和蔬菜质量上有差别,好的精品为了能卖个好价钱,一般到城市里去了,有的甚至出口了。在农村蔬菜水果价钱那么便宜,一天又能卖多少呢?别总说你老家啥价格,那你为什么不去老家买呢?不也是因为成本高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