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状元和现在的大学生是一样等级的吗?

一零伍_點

两者天差地别了好不好。别说状元了,现在的大学生顶天也就相当于古代的乡试,当然实际上乡试的难度都比现在考大学难很多,只是我们说在级别上两者是类似的。

好吧,顺便科普一下古代的科举制度等级,看看古人是怎么一步步打怪越级最后到达状元顶点的(以明清为例)。

明清时期的“功名”起点叫做“童试”,级别上有点类似现在的中考。是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总共分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能考中哪个就去哪个里面读书,类比现在的普通高中,重点高中和省一级重点高中,其中考中省重点的(院试)的就叫做“秀才”。

而且最重要的是,你只有考中“童试”才有资格入学学习,然后去参加接下去的乡试,也就是高考。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会举行一次,而这个就是国家级别的全国通考了。考完后会颁发正、副二榜,正榜录取的人叫做举人,共十人。而每年全国乡试中榜人数约在1500名左右,也就是说每省150人上下。

乡试之后是会试,同样每三年举行一次。由礼部主持,大家都知道其实能够中乡试的人已经非常牛逼了,而这个时候各省的顶级天才还得和中央最高学府国子监的考生们一起争夺300名贡士的名额。

而贡士,则是参加殿试的入场资格证。

最后是殿试,皇帝亲自主考。自不用说,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级别的考试和最后一道“鱼跃龙门”的关卡,能中殿试的,已经是全国最顶级的人才。在殿试中,一共分三个等级,也就是三甲。一甲录取三名,统一叫做进士及第,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这个大家都知道了(所以文武双全的探花李寻欢,想想其实就非常恐怖了)。

接下去就是二甲的进士出身和第三甲的同进士出身。所以能中状元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不容易,根本不是高考能比的了。

当然,这里补充一句,你们以为考中殿试就能当大官了?殿试结束后,除了第一甲三名,其余还要经过朝考。朝考考的好的留在中央当公务员,也就十来个名额吧。其余的~全部打发到各地去做主事或者知县(就算是做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终身都没候选上的,大有人在)。

就问,可怕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