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时,同去的秦舞阳吓得发抖。为什么不安排更勇敢的人做荆轲的副手呢?

yy--wei

刺客也有等级,分别为血勇、脉勇、骨勇、神勇四级。





燕国太子丹从秦国逃回燕国,就开始筹划刺杀秦王嬴政的事情。为此招募了三个自认为不错的勇士:夏扶、宋意、还有这个秦舞阳。燕国的太傅鞠武虽然不赞同行刺这件事,但还是给燕丹推荐了一个刺客圈的大拿,这个人是田光。

田光已老,行刺这活已经干不动了,燕丹让田光鉴定新招募的这三个勇士,田光这才说了一番勇士分类话:

血勇之人,怒则面赤——夏扶就属于血勇之人。

脉勇之人,怒则面青——宋意就属于血勇之人。

骨勇之人,怒则面白——秦舞阳就属于骨勇之人。

怒形于面,很容易被人觉察,以上这三个人是干不成这种大事的,所以说秦舞阳最早是被否定的!当然还有一种高级的,是神勇之人,这种人喜怒不形于色,在田光的朋友圈里荆轲正好是这种人,当时就举荐给了燕丹!






荆轲对行刺一事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先从徐夫人(人名)处求得一把锋利的匕首,淬毒藏于地图中,以樊于期(秦王仇人)的人头和燕国土地督亢(献地图)为礼物接近秦王,实施行刺。唯一缺的就是一个帮手,前面说过秦舞阳是被否定的,虽然说13岁杀过人,但是还做不到喜怒不形于色。荆轲中意的人选是自己朋友圈的盖聂。单说盖聂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看过《秦时明月》的就会恍然大悟,盖聂就是里面的那个大侠!





秦舞阳的表现,远没达到预期,非但怒则面白没有表现出来,反而面白如死人,似有振恐之状。这也难怪,刺秦99%的死亡概率(另外1%放弃,那也是不可能滴),不管成功不成功都是一个死,每走一步就离死亡更近一步,在殿前不敢动也是一个还想活命之人的正常表现。


而荆轲不愧是神勇之人,以“北方蛮夷之鄙人,平生未尝见天子”掩盖了秦舞阳的不正常表现,还在没有帮手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实施刺秦,虽然失败,却也壮烈!


虹猫大侠


荆轲刺秦被燕太子丹视作燕国的救命稻草,我觉得这是一种滑稽的期待,因为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荆轲成功了,难道秦国便不会动燕国了?先王之仇更是不共戴天,真让荆轲成功了,秦国也有足够的力量灭了燕国为秦王政报仇雪恨。

燕太子丹何以行刺秦之险计?燕太子丹这个人心胸狭隘,很记仇,更重要的是他不顾国家利益。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燕国在当时的诸侯圈里算是小诸侯,赵国势大,可能太子丹也不受燕王的喜欢,于是被送到赵国当质子。嬴政的父亲异人也在赵国当质子,吕不韦将自己的女人送给异人解决生理需求,后来便生了嬴政。太子丹与嬴政因为同在赵国当质子而相识,再后来嬴政当了秦王,太子丹又被送到秦国当质子,太子丹心想秦国是我兄弟的地盘,日子会好起来的。谁知道嬴政国事当先,对太子丹并不好,太子丹心里开始怨恨嬴政,最终逃回燕国。太子丹身为质子私逃回国,有没有想过他这么做会为燕国带来什么后果?

太子丹回国后私怨难消,秦国之势又逐渐对燕国产生了威胁,于是太子丹想报仇了。明着不行便来暗的,于是太子丹想到派人刺杀秦王政。


燕太子丹刺秦之计何以失败?燕太子丹本是政治的牺牲品,却偏偏没有政治能力及眼光,简称白痴。

“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於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秦将樊於期因为得罪了秦王,逃亡到燕国寻求政治庇护,太子丹抱着他说,有我在,放心吧!他的太傅鞠武劝告他不能这么做,那边的嬴政会不开心的,后果很严重,否则到时候即使有管仲晏婴帮你出谋划策都没用了。然后,鞠武又告诉太子丹应该怎么怎么做。谁知太子丹捂着耳朵说,我不听我不听,我不能这么无情这么冷酷。太子丹不顾国家安危收容樊於期,然后又放着鞠武好的建议不听,还真是个政治白痴。

在国家利益面前,太子丹纵容自己的私怨,又夹有妇人之仁,不去思考怎么富国强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想通过刺秦这种野路子发泄私怨和救亡图存,将所有希望寄托于一场刺杀,这是该有多天真?太子丹刺秦计划失败是注定的。


燕太子丹何以以怯弱不堪的秦舞阳作为荆轲的副手,而不是更勇武的人?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你看看,燕太子丹是有多记仇,刚刚逃回燕国便马上想要寻人去报复秦王政,可谓是报仇心切啊!然而可惜的是,燕国是个小国,他竟然找不到能够为他报仇的人,无奈啊,心累啊!

“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太傅鞠武苦劝太子丹不成,见他仍然执意报复秦王,只好向他推荐田光。可是人家田光已经不是盛壮之时,老了,这事做不了!田光只能说我虽然不能参与这项国家大事了,可是我可以将荆轲介绍给你。田老先生是一片好心吧?可是太子丹不领情,警告田光说:“国之大事,原先生勿泄。”田光深知其意,笑了笑,去见荆轲了,然后当着荆轲的面自刎,甚至死前嘱咐荆轲告诉太子丹,我不会泄密的!燕太子丹便如此得到了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为了追求更高的成功率,当然也可能是为了监督荆轲,太子丹给荆轲配了助理,秦舞阳。秦舞阳,据说是燕国的勇士,13岁的时候便杀过人,我觉得可能是年少轻狂一时冲动杀的人,今天这种例子也不少,反正当时很多人碰到秦舞阳不敢看他。事实上这是普遍心理,今天的人们在看到杀人犯的时候何尝不是如此?然而,当时的燕国人可不这么想,他们认定秦舞阳是猛士,敢于杀人并面对淋漓的鲜血。于是太子丹毫不犹豫地将秦舞阳定为荆轲的助理。


“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秦舞阳再怎么猛,他也只是个13岁的孩子啊,可是太子丹为什么还是这么决绝地让他去?因为燕太子丹已经等不及了!他太恨嬴政了!我们以前一起在赵国当质子,可是现在呢,你已经贵为秦王,横扫诸侯,可我却只是太子,当年我在秦国当质子的时候你还欺负我,凭什么?凭什么世道这么不公平?!太子丹急着报仇急到什么程度?人家荆轲那时候在等人,“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他在等帮手,说白了荆轲根本不看好太子丹选的秦舞阳!你当刺秦是过家家呢,还找个小孩去。可是太子丹太多疑太心急,他以为荆轲是在故意拖延时间不肯去刺秦,便对荆轲说,你再不去的话,我便让秦舞阳单独去了!荆轲听了很生气,红着脖子嚷道,放屁,我在等帮手,既然你这么猴急这么不相信我,那我现在就去!

然后易水畔渐离击筑,荆轲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于是,荆轲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的督亢地图去秦国了,身后跟着个13岁的秦舞阳。等到了秦国,少年秦舞阳哪还有在燕国时的半分勇猛?他实际上只是个欺软怕硬的怂货啊,再加上秦王嬴政身上散发着的那种睥睨天下的王霸气势,秦舞阳吓得“砰”地趴在地上不敢动了。荆轲对此早有所料,用早便想好的说辞消除了秦国君臣的疑虑,秦舞阳乃是“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然后继续忽悠嬴政,意图行刺。

当然,荆轲刺秦最终的结果是失败了,荆轲在无奈中笑着死去。燕太子丹也被燕王以平息秦王嬴政的怒气为由砍了,然后将太子丹的人头献给了秦王,但仍然挡不住燕国覆亡的脚步。

燕太子丹是个蠢人,智商不够便算了,性格还多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既不会看人也不会用人,这点都做不到,还想做什么刺秦的大事?简直是妄想。此外,他想通过刺秦而泄私愤的同时彻底解决燕国的亡国危机更是天方夜谭。


吾与吾国

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看看秦舞阳是一个什么人,背景是什么。根据《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记载,秦舞阳是燕国的勇士,年轻的时候,也就是十三岁的时候,曾经杀过人,所以人们都很怕他。而且,秦舞阳的祖上还是曾经为燕国作战的将军。燕国地点在现在北京这一块,所以燕国要经常面对北方胡人的侵扰,因此经常要对外作战。

所以,秦舞阳的爷爷曾经大败胡人。由此可见,秦舞阳应该是出身在一个武将世家,有很好的武功。而且,他小的时候杀人,没有被判刑,也应该是有贵族身份的人。因此,荆轲和太子丹选择秦舞阳应该是不二人选,既会武功,又是贵族。在刺杀的时候,既可以给荆轲做帮手,他的身份也会让秦始皇相信他们觐见贡献燕国土地是真心实意的。

电影《荆轲刺秦王》里面的秦舞阳

那么,当他见到秦始皇之后,为什么会骤然变色呢?这就要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根据史料的记载,秦始皇这个人长得很凶狠,什么有马鞍一样的鼻子,老虎一样的嘴等等,虽然现在有人认为,这是汉朝人对秦始皇身材的造谣,但是秦始皇非常有威仪应该是真的。而且,根据现代学者的推测,秦始皇的身高应该有1米9。在古代如此高的人,真的是非常少见。不然,后来刘邦在见到秦始皇的车驾和秦始皇本人之后,也不会发出“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感叹。

此外,秦朝当时作为一个强国,而且引严苛的法律而闻名,让其它六国的人人人胆寒,谈秦色变。这本身也给觐见秦始皇的人,带来了心理压力。本来,秦舞阳和荆轲就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刺杀秦始皇。或许秦舞阳之所以参加此次行动,只是被义气所鼓舞,或者因为一腔热血而参加的。可是,当真的意识到自己死到临头,心里那种热血就会瞬间退场,开始惧怕

我们看电视也可以发现,很多杀人犯,本来在杀人之前就已经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当他们被抓住之后,接受采访,很多人甚至都是面带微笑。可是,当法庭宣判这个人判处死刑且立即执行,很多人就瞬间会瘫软在地,甚至放声大哭。这其实就是说明,这些人的本性是不想死,只是自己心理不断暗示或者强压住这种感觉,但一旦到了要死的那一刻,往往就无法压住自己的本性,由此导致崩溃。秦舞阳应该也算是这样的一种人。


兮兮说事儿

秦舞阳其实也不是一般人,他的爷爷叫秦开,是燕国的名将,而秦舞阳也是一个勇士,他只有十三岁,杀过人,很多人都不敢直视他,做为普通人来说,秦舞阳确实是一个勇敢的人。

但是勇敢的人是有对比的,比如面对着千古一帝,尤其还是在高大的秦王宫内,秦舞阳就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勇敢的人了。荆轲带着装着樊于期的首级的木匣,秦舞阳带着督亢地图,上前进见秦王。

秦舞阳看到秦王的时候,内心十分的恐惧,脸色大变,大臣们议论纷纷,荆轲转头看了一眼秦舞阳解释说,秦舞阳是北边蛮夷之人,没见过大王,所以就紧张,希望大王能够宽恕他,让他能够完成自己的使命。

秦王还是有所怀疑,就对荆轲说:让秦舞阳把地图交给你,你自己一个人上来。荆轲没办法,只能从秦舞阳那边接过地图,然后把木匣交给了秦王,秦王打开一看,果然是樊于期的首级。

秦王很开心,让荆轲把地图打开,荆轲就慢慢的打开了地图。到了最后,之前藏好的匕首就出现了,秦王也看到了,吓得跳开了,荆轲拿着匕首,左手拉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使劲的一刺。

秦王猛的转身,袖子就挣断了,往后跑,荆轲拿着匕首在追,秦王就绕着大柱子跑,荆轲紧紧的追,秦王的佩剑太长不好拔,两个人就绕着大柱子跑,而堂下的卫兵因为没有秦王的命令,不敢上殿,大家也慌了神了。

旁边有一个叫夏无且的医生,他把药袋往荆轲一扔,荆轲用手打开了药袋,秦王就趁机拔出了长剑,一剑砍到了荆轲的腿,荆轲孤注一掷,把匕首扔向秦王,秦王躲开了,匕首就打到了铜柱上了。

荆轲说:我开始没有杀死你,就是想活捉你,想让你把占领燕国的土地退给燕国,堂下的卫士也在秦王的命令之下,上殿杀死了荆轲,当然还有包括秦舞阳。

其实,秦舞阳开始并不是荆轲计划的随从,荆轲在等一个人一起同行,但那个人住得比较远,而荆轲早就准备好了行装,就等这个人到,而燕太子丹认为荆轲迟迟不动身,觉得荆轲是后悔了。

他对荆轲说:荆先生,你还没打算动身吗?要不,我让秦舞阳先走吧。荆轲听了,也生气的说:我之所以没有动身,是因为我在等我的朋友同行,如果您认为我是在拖时间,那我就动身吧。


历史简单说

这道提问着眼“荆轲刺秦王”, 特别容易产生鸡贼狗血情节,我简单的回答一下。

故事起源:秦始皇要统一天下,燕国太子丹见秦始皇不念儿时的友情、执意要灭燕国。他寻找到荆轲,让他行刺秦始皇。燕子丹还给荆轲配了一个随身助手——秦舞阳。

秦舞阳绝对不是个怂货,不然也不会花大力气请他去,绝对是个正常智商,武功麻利的家伙,关键还不怕死。

结果刺杀失败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发生在秦武阳身上,让人大跌眼镜。话说,荆轲和秦武阳朝见秦始皇,到了内廷秦舞阳的脸色就变得又青又白,当场引发秦王的质疑。这一质疑,秦国的卫士肯定是安全境界提升标准。

本来是两个人一起去把礼物呈现给秦始皇,秦始皇不知怎么的,改变主意让荆轲一个来提交礼物,秦武阳就帮不上忙了。最后是“图穷匕见”,秦始皇发觉有问题,荆轲单枪匹马追杀,成功率大大降低。

秦武阳怎么会这样,不是说超级牛逼的吗?这么重大的行动,绝对是大家最终确定的。燕子丹同意,荆轲也同意,其余帮忙的智囊团也同意。我相信,前期大家对秦武阳的考察绝对是一致赞誉的。

《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按照司马迁的记载看,秦武阳绝对不一般,13岁就能在大街上杀人,号称勇士,走在路上就像一头猛兽,人们根本不敢直视他。

换句话说,秦武阳不是败在勇武上,而是败在见识上,没有荆轲这么有见底。这跟人的气质有关,秦武阳是单纯的武勇,荆轲是有武功又有修养。


子屠龙

先捋一捋当时背景和人物关系。

荆轲和高渐离是好友知音,同为战国娱乐圈大咖。荆轲善歌,高渐离善乐,都是天王级音乐人,时常相约饮酒起乐。

荆轲刺秦王时六国尚未统一,但客观上加速了统一步伐;高渐离刺杀秦王时,中国大一统已经宣告完成。



高渐离为何刺杀秦王。荆轲刺秦王大家都熟悉,作为好友高渐离自然是站队荆轲。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一去不回。知己悲壮,家乡被灭,高渐离自然是恨秦王恨到骨子里。其实荆轲和高渐离,只是很多刺秦事件中很著名的两个例子。历史角度,大一统是华夏最大事件,但代价也摆在那,所以秦王时不时被刺杀。

高渐离获刺杀良机。荆轲刺秦后,秦扫六而合,清楚"余孽叛党",但高渐离溜走了。后隐姓埋名,藏于一户人家。所谓"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久之。高渐离手痒了。一次主人宴客,老高忍不住露了两手,技惊四座,继而名声大噪,最后噪到秦王耳朵了。秦王也是好乐之人,便请此人进宫献乐。当然此时秦王并不知晓此人就是高渐离。



高渐离进宫露马脚。树大招风,高渐离是大乐师,肯定粉丝遍及各地,结果在殿上被他人认出,这下完犊子了......但秦王是爱才之人,舍不得杀高渐离(演奏完再办你😂)。秦王也很有想法,让人把高渐离双眼熏瞎后,再让他献乐。当然这俩人都不是敞亮人,高渐离也够阴的,他提前在筑(中空的)里灌了铅,等待秦王沉浸乐中放松戒备。天呐,他竟然想砸死秦王😭!结果失败,秦王自然就会弄死他。

高渐离刺秦王,优雅而暴力,更具个人悲情色彩,就像飞蛾扑篝火。一方面提醒了秦王防爆之路长矣。另一方面也祭奠了荆轲,高渐离,不愧他一生知己。


上弦月M

因为没有更合适的人选。荆轲刺秦王之前,本来是想等另一个人,有人猜测,荆轲要等的人是一个剑术高明的人,因为荆轲本身剑术一般,只是勇气可嘉,他要等一个剑术高超的人去完成刺秦王这个任务。有人说是剑神聂盖。有人说是其他人。不管是谁,最终的结果是,他没有等来。其实,不是他等不到,而是燕太子丹等不及了,他以为荆轲害怕了,不敢去了。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临阵脱逃,不是不想去找借口,荆轲只好在仓促中去了秦国。结果都知道了,秦舞阳还没正式开始就吓怕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燕太子丹是个急功近利的人,他不懂得完成一项像刺秦王这样重要的任务需要具备很多条件,他所提供的地图和范将军的人头只是其中之二。这么一个大的决策,就这么匆匆而行,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因此,不管是秦舞阳还是范舞阳跟着荆轲去,只要不是荆轲等待的那个人,就一定会失败。

再来说一下荆轲带着的秦舞阳。秦舞阳是燕国将军秦开的孙子,十三岁上就杀人,大概为人凶相,使得不少人见了他都不敢抬头看他。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秦王嬴政的宫殿上吓得又是变色又是惊慌的。按说,秦舞阳也算是将门之后,也算是见识过世面的,却在关键时刻不中用,引起了秦王嬴政和秦国大臣们的怀疑。幸亏荆轲替他遮掩。不过,秦舞阳的表现也为荆轲刺秦王的不成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秦舞阳的表现上来看,还是燕国国力和底气的不足,使得秦舞阳这个也算见过世面的人,在秦国的王宫里顿时失去了底气,变得害怕。


读史坊

这个问题,《战国策 燕策》里面记载的很清楚:这是燕国太子丹给荆轲配的助手。荆轲是没有看上秦舞阳的。

整个刺秦计划,幕后老板是太子丹。荆轲是太子丹雇的杀手。杀手完成任务,需要几样东西:秦将樊於期的头,天下最锋利的匕首,羊皮地图和得力助手。前面几样都准备齐了,就剩助手。

作为当时世界上一流的杀手,荆轲遇事冷静,心思缜密。他虽然沉默寡言,但目光锐利,看人很透。

秦舞阳是燕国的官二代,因他爷爷打败胡人的功劳,燕国人本就对秦家心存敬畏。加之秦舞阳个性凶狠,十二岁杀人,仗着家世,什么责任都不用承担,燕国人对秦舞阳就更加忌惮了。一般人在街上,见到秦舞阳,连眼睛都不敢和他对视。

在荆轲的眼里,秦舞阳不过是一只狗,虽然这只狗体型庞大,本性凶猛。叫声很大,见人就咬。这只不过是狗仗人势罢了,狗已经没有了野性,无法独自在野外生存了。离开了燕国的这个环境,狗是很容易变成哈巴狗,落水狗之类的……


荆轲需要的最少是一匹狼。秦国是虎狼之国。进入虎狼成群的秦国,你带一只宠物狗,显然是可笑的。狗和狼是有本质区别的。

可惜,太子丹看不到这点。太子丹是一个善良的,也是一个单纯的人。他和秦王不一样。秦王在秦国虎狼成群的环境里早已变成了一头狮子,他竟然还单纯企望狮子和善待他这头羔羊。他做事于心不忍,要樊於期的头,就是例子。看到太子爬到樊於期尸体上,痛苦流涕的样子,荆轲冷了许久的心竟然也暖了一下。就凭这一点,他愿意为这个人效劳。

荆轲已经找到了一匹狼,可是,太子丹等不及了。他竟然怀疑荆轲的勇气。荆轲暴怒了。士可杀不可辱。那就出发吧。也许就是天意,天下的气数都归秦。

果然,到了秦国。还没见到秦王,在秦国的宫殿的台阶下,那只没见过世面的藏獒吓得双腿发抖,怎么也迈不上宫殿的台阶。荆轲看看秦舞阳,笑了。这个悲壮的任务只能由自己一人去完成了。


烟花三月09

在荆轲刺秦王当中,荆轲有一个副手,这个副手就是秦舞阳,可以说秦舞阳在这次行动当中起到了“任务失败”的作用。

正是因为秦舞阳过早的暴露,在上朝的时候脸一阵青一阵儿白,虽然荆轲采用了其他的手段掩盖了这个事实,说秦武阳没有见过秦王这么强大的威严的朝廷,所以才表现如此,但却最终让荆轲提前暴露,而且到最后秦舞阳也没有帮上忙,只在下面傻傻的站着。



这不由得令人纳闷,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怕死的人作为荆轲的副手,而不是安排一个更勇敢的人作为荆轲的副手呢。


其实从史记的列传当中,有这样的描写,秦舞阳确实是一个勇敢的人。史记刺客列传当有这样的叙述,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

这就说明了,秦舞阳是具有一定本领的人,他在13岁的时候就敢于杀人,也算是一个勇敢之人。根据历史记载的,秦舞阳是燕国的一个将领秦开的孙子,年少时犯下大案,但是并没有被处死,这就说明秦舞阳具有一定的才能,但是他的这种勇敢只是面对弱者的勇敢,到见了秦始皇的时候,面对这种勇者的勇敢他还是不行。太子丹应该也没有想到这样的少年勇士也会害怕。


当他一见到秦始皇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离死差不多了,于是脸就又红又白,荆轲的计划提前暴露。毕竟人都是怕死的。

史书当中没有记载秦舞阳最后的下场,但估计也是被杀死了。


叔承侃历史

现代人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有时会发出一个疑问:与荆轲同去的秦舞阳,在秦王面前吓得浑身发抖,最后只有荆轲独自刺杀秦王。如果当时有个比秦舞阳更勇敢的人做荆轲副手,最终的结果会不一样,秦王可能被刺死,历史也将重新改写……

当时,为什么没有安排更勇敢的人作荆轲副手呢?史料中对此没有解释,但是通过对各种史料的汇总分析,我们还是能找出一些原因来的。

1、秦舞阳并非平庸之辈

燕太丹子挑选秦舞阳作荆轲副手,也是必然选择。因为秦舞阳并非平庸之辈,《史记》载:“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13岁就敢杀人,别人见到他,害怕到不敢看他的眼睛,这是秦舞阳成为荆轲副手的主要原因。

按古人习惯,秦舞阳的13岁是虚岁,实际是12岁。那么,仅凭这点就选中秦舞阳?显然不是!史书记载,燕国曾有位贤将叫秦开,年轻时在胡地当人质。归国后率兵攻破东胡,胡人退却1000多里,秦开在燕国历史上最大功绩,是夺回被胡人侵占的辽东。

当时,箕子朝鲜欲出兵干预,秦开率军进入朝鲜西部,攻取2000余里,兵至满番汗(今朝鲜安州)。“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原来,秦舞阳是将门之后,作为秦开的孙子,未成年时就敢杀人,这份胆量也不是凭空而来的。

2、秦舞阳面对秦王政彻底崩溃

秦舞阳成为荆轲副手的最初表现,还符合杀手本色:“荆轲与武阳入秦,过阳翟。轲买肉,争轻重,屠辱轲,武阳欲击,轲止之”。这段记载源自《燕丹子》。入秦途中路过今天河南禹州,荆轲买肉和屠夫争执,秦舞阳拨刀想杀人,被荆轲拦住。

动不动要杀人的秦舞阳,面对秦王政表现如何——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原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

荆轲捧着樊於期脑袋,秦舞阳捧着地图匣子,以正副使的次序走到殿前阶下,秦舞阳脸色突变,浑身发抖,大臣们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冲秦舞阳笑笑,给秦王谢罪:“北方小国、蛮夷之地的粗人,没见过天子而心惊胆颤。希望大王原谅他,让他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拿上来秦舞阳手里的地图。”

3、秦王政的气场到底有多强大

秦舞阳面对秦王政彻底崩溃,首先是因为秦王政的强大气场。《史记》引用尉缭子之语记述过秦始皇的外表:“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这9个字的意思是:鼻子高挺,眼睛细长,有隼鸟一样健壮的胸膛,声音洪亮,十分威严。

帝王之相还表现在秦王政身高、气力上。据负剑击杀荆轲和秦剑长1.3米至1.5米的记载,推算秦王政身高近1.9米。在古代,这个身高是常人是异人之相。

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巡游中曾用连弩射杀“巨鱼”。秦弩最大张力700多公斤、射程860多米、弩重100多公斤。没有相当的力气,怕是连弩机也扳不动吧。

秦王政的气场还来自秦师!透过西安出土的兵马俑军阵,今人仍能感受到一股肃杀之气。当年秦舞阳面对的是真实的秦武士,是当时天下无人能敌的最强大的虎狼之师。

4、荆轲真正的副手没有跟随

秦舞阳是燕太丹子选中的,但并非是荆轲所中意的副手。对此《史记》记载:“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这里说入秦行刺前,荆轲在等待一个人,打算一同出发。但那人家住得很远,一直没赶到,荆轲甚至替那人准备好了行装。

后世猜测,这个让荆轲备好行装的人,才是他心目里的真正副手,也许他早就看出秦舞阳并不合格。荆轲要等的人是谁?是曾用眼神杀退荆轲的第一剑手盖聂?还是曾呵斥荆轲的猛士鲁句践?抑或后来眼瞎仍用琴击秦王的高渐离?对此,史料没有明确记载。

可以设想,上述三人中的任一个人,都会比秦舞阳更适合当荆轲的助手。他们至少不会因为浑身发抖,从而失去接近秦王政,最终让荆轲独自刺秦……

荆轲没等到真正的副手,秦舞阳跟随,这是历史的选择,是时代的选择。战国纷争的局面,早让七国人民厌倦战争,和平和统一是最大渴望。因此,秦舞阳这个不靠谱的副手,使荆轲刺秦王政失败,也许是冥冥中上天所注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