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最终去哪了?

577149781

货币的另一面债务

货币是一种存借价值关系。货币产生的原理:[-M]+[+M]=0货币单位.

变形式:M货币单位=M货币单位,元、美元、日元只是记录价值的单位,和记录长度的单位米,并无本质差别。

比如,企业债,国债;你(Self)购买之后,在你手中是钱,是资产。

资产形成的原因:你手中的法币=企业债,等号的含义是自愿兑换、自愿交易,逻辑:Others的债务=Self的资产。请注意,Others代表群体承诺。你朋友给你打的白条,虽然也是你的资产,但含金量却低很多。

再比如,政府以国债为抵押,发行基础货币。银行获得国债是资产,政府获得基础货币也是资产。两个有组织的机构,互换债务,债务都了对方手中,都是资产。

再比如,家乐福和中石油互换1亿购物卡,购物卡内的储值是两个的产品债,完成兑换,产品债就变成Others的提货权=Self的资产。

债务属性比资产属性增速更快

国债利息高于基础货币利息,贷款利息高于存款利息。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非金融(政府、企业、居民)在金融机构内的负债会远超非金融(政府、企业、居民)在金融机构中的资产。简言之,从我们使用金融机构的第一天,非金融机构就无法清偿自己的债务。非金融的债务会像滚雪球一样膨胀,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的根源。

模型:政府贷款1亿修建1条高速,公众修建该高速赚走1亿收入,形成1亿存款。高速建成后,政府要收取2亿过路费来清偿贷款的本息。But,公众只赚了1亿,如何清偿2亿本息?所有方向内容虽然有所差别,但本质都是这一个。即,存款根本无法清偿贷款。因此,孤立的看货币始终存在。统一的看,货币始终是负值,即不仅没有货币,还倒欠银行一屁股债。

货币终将被债务吞噬掉

货币增速1.01的N次方,负债的增速1.05的N次方。

利息差会导致所有非金融(政府、企业和家庭)被负债包围,这是一个数学问题,在传统金融框架之下,无解。

破局,新人机关系

公共网络债=人类的提货权

公共网络不收取自己的借款利息,并且有充足服务能力来偿还债务。所以,公共网络不还债,所以人类的提货权永续存在。

模型:每个中国人获得4000公共网络债(AIC),总量5.6万亿AIC,投向房地产领域,可以建设2500万套高品质住宅。建设者获得5.6万亿AIC收入,可以以20万AIC每套的价格回购住宅。如果建设者全部回购,投资人依然有5.6万亿AIC(可以再投资),如果不回购,投资人获得2500万套高品质的住宅。在这个模型中,第一,5.6万亿AIC如黄金一样,是永续存在的。第二,每完成一轮投资,100%可追溯的AIC都会把该领域的商品价格按照生产成本标的,使货币的内在价值直线升值。第三,.....


高金波

货币一直都会在:

如下图,市场交易需要货币作为交易媒介,而交易媒介需要有公信力、价值稳定,否则将会不利于交易的进行,而交易正是促进分工的前提,分工又是社会效率提升的结果,所以保持货币的流动性与价值稳定性是提高上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部分,而一般来说,央行承担了这样的角色,负责在市场中抽放资金,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来调节经济。

过去来说,纸质货币最后由于频繁使用,导致破损,都进了碎纸机,然后被焚烧或者是重复利用;

现在由于电子支付方式的普及,纸币用的相对少了,除了纸币进入碎纸机以外,剩下的还是在金融系统中流转。

货币本一文不值,有价值的是背后的信任,只要信任不失,货币永远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