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都是姓氏?

锅炮鱼

顺序反了。不是为什么“齐秦燕楚魏赵韩”都是姓氏,而是姓氏从战国七雄中而来。



姓,女生也;氏,别居也。

战国以前,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代表同母所生。

商始祖契是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周始祖弃是姜嫄踩巨人的脚印而生,这都是母系社会知母不知父的写照。

氏,是姓的分支,是一部分人另起炉灶,建立另一个族群(氏)。



比如西周建立时,行分封制。周公之子伯禽被封于鲁,武王九弟康叔封被封于卫。

伯禽与康叔封,都是从姬姓分出来而另起炉灶自己过,鲁、卫,就相当于这个新分出来的族群的名字,也就是氏。

春秋时,“男子称氏以别贵贱,女子称姓以别婚姻”。

男子不称姓,而是称氏来表明他高低贵贱的身份。

周天子以下各诸侯,通常冠以国名以示尊贵,比如齐桓公称齐小白而不是姜小白(齐国姜姓),晋文公称晋重耳而不是姬重耳(晋国姬姓)。



战国末年,姓与氏渐渐合流,不分彼此。“齐燕楚魏赵韩”,相继被灭,秦也在统一之后不久在农民起义下灭亡。

那些流落民间的公室贵族,便以自己曾经的国家来作为自己姓氏。然而这并不是所有,比如齐王建的子孙就以“王”来彰显自己家族曾经的辉煌,所以,王姓来源最复杂。

所以,先有姓,再有氏(族),氏成国,姓氏合一,国又成了姓氏。

有兴趣留下自己的姓氏吧!


探微阁主


再者,以职位和爵位为姓氏,这不用多说,最有名的当属司马一姓了。其司马姓氏之由来便是因为官职。司马家族虽不多却名人辈出,可能跟最初的祖先从事的行业有关吧。

还有一类是音译,中华民族是不断融合的民族,历史上有过不少的少数民族内迁(也有侵略),不断汉化的北方少数民族便开始取汉姓名字,取名的方式无外乎两点,一个是根据意思改姓:如爱新觉罗姓在民国时改为金姓;另外就是皇帝赐姓,如李唐王朝就赐很多少数民族李姓。有名的如党项人创建的西夏王李元昊,原姓拓拔,后唐庄宗皇帝李存勖,原本是沙坨人,本姓朱邪氏。
说了这么多,因此中国的姓氏来源多种多样,因此齐楚秦燕赵魏韩都是姓就一点都不奇怪了。如果还奇怪,就想想柴米油盐酱醋茶、东南西北上下左右都是姓呐~


珞珈山的猫

齐楚燕韩赵魏秦都是姓氏,这并不奇怪,如果不是姓氏才奇怪呢。

更确切地说,在先秦,齐楚燕韩赵魏秦都是氏,后来才演变为姓。

姓和氏的区别是什么呢?

先秦时代,姓代表共同的血缘关系,先秦的姓有姬、妫、姒、姜、嬴、好等。比如周王室姓姬,原来的齐国国君姓姜,秦国国君姓嬴等等。

氏则是进一步区分这个人的身份、等级、尊卑等。先秦时代的诸侯国,是在家族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同一个诸侯国的贵族,都是一个姓。那么如何区分他们呢?就要用氏了。

同一个姓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氏,同一个氏的人也可能源自不同的姓。

我们以商鞅为例。商鞅是卫国国君的孙子,所以在卫国被称为“公孙鞅”。

后来商鞅来到魏国求仕,魏国人就不能称他为“公孙鞅”了,因为此时只有魏国国君的孙子才能被称为公孙氏,所以他被称为“卫鞅”,也就是从卫国来的名叫鞅的人。

商鞅在魏国不得志,又来到秦国,立下大功。秦国国君把商地封给了他,他等于是自立门户了。那么人们就不会用“卫”这个氏来称呼他了,而是称他为“商鞅”,也就是封地为商的名叫鞅的人。

诸侯以国为氏,大夫以家为氏。所以,齐楚燕韩赵魏秦分别是这七个国家的诸侯及子孙的氏。

战国末年,姓和氏逐渐合并了,人们不再区分二者,统称为姓氏。所以齐楚燕韩赵魏秦就从氏变成了姓氏。



梦露居士

应该说,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后来都成为姓氏,这与中华民族姓氏来源有关,同氏可以不同姓,同姓有不同源头。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初期的姓代表共同的血缘血统,上古有八姓,分别为姬、姚、妫、姒、姜、嬴、姞、妘。传说黄帝因住姬水之滨,便以姬为姓。炎帝居住在姜水旁,便以姜为姓。大禹因治水有功,赐姓为姒。(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至周代进入中国姓氏大发展,周王为姬姓,所封建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也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后来发展为有以祖先族号为姓的,如殷,夏,唐。有因生地而起的,春秋左氏传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还有君主赐姓,如娄敬,“赐姓刘氏,拜为郎中”。至南北朝时,异族汉化改姓大为流行,姓的来源更加复杂。也有一些国家的居民以国名为姓,如齐、鲁、秦、晋等。所以,以七国国名为姓便不足为奇了。


有人专门收录收集姓氏发现,我国目前有近六千个姓氏,有姓伍、陆、百、万的,还有姓七、八、九、千的。


南方鹏

齐国有姜齐和田齐。

姜姓源自姜子牙。

田齐出自妫姓陈氏。田与陈在先秦时代是同一字,读音也相同。就如同今天的橘子与桔子类似。陈国发生政变,陈厉公被杀。公子陈完(田敬中)流亡至齐国。其后代皆以田为氏。是为妫姓田氏。

燕国是姬姓。是周武王之弟召公后代。

魏国是姬姓魏氏。魏氏源自姬姓毕氏。始祖是周武王之弟姬高,封于毕。其后代为姬姓毕氏。毕万被晋献公封于魏,其后代为姬姓魏氏。

秦国为赢姓,秦赵同宗。赵国为嬴姓赵氏。秦始皇之父异人由于是庶出。为赵异人,其子为赵政。后认太子妃为嫡母后。改为赢异人,其子改为嬴政。赵政改嬴政后,才有资格做秦王。

韩国是姬姓韩氏。先祖姬万被曲沃武公封于韩原,其后代便以韩为氏,为姬姓韩氏。

楚国最为奇葩,不是芈姓熊氏,亦非熊姓芈氏。而是芈姓熊姓。楚国先祖随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为楚子。周天子赐其羋姓,因楚王祖先原本姓熊。故楚国羋姓与熊姓通用。

故《芈月传》又可称为《熊月传》。



杨朱学派

韩赵魏是氏不是姓。三家分晋,晋是姬姓。韩赵魏也是姬姓。

田齐也是氏不是姓,田齐出陈,陈姓妫。

燕是姬姓这个没异议的。

秦是嬴姓众所周知。

战国七雄韩赵魏燕秦齐都是周天子封的。而楚国的王不是周封的而是自立列国默认的,打出来的。

楚国熊姓。

所以战国七雄只有四姓分别是姬熊嬴妫。但是古人称氏不称姓。姓是种源,氏是居处。


卫仁闵

事情的发展不是楼主想象的那样。

字在《古玺汇编》中共有17例用字,其中14例作单姓,3例用作人名;而“齊”共有7例用字,其中除1例用作地名外,其余皆用作人名,没有用作姓氏的用例。

可见早期,“齐”没有被用作姓氏,而是加邑旁的齐,用作姓氏。

古玺中未见到“楚”氏。

《古玺汇编》(2401)原书隶作“柾”,吴振武认为应隶定为“𣐌”。𣐌字可读作梳或楚。古玺中未见到“楚”氏,吴振武认为读楚为优。

燕国人之燕姓,在当时也不是称“燕”,而是郾,郾通燕。

韩姓战国时倒是有见,鉨印中“韩”常作“倝”。

战国鉨文中“趙”皆写作肖,玺文中“肖”同样是“趙”。

魏姓,早期也不是写作魏,而是

早期的秦姓也有加邑写法。

楼主所说七个国名,都是姓氏,你要是用古姓氏书的说法,那就是“以国为姓”了。通过上面论述可以看出,这些姓来源都是由一个演变过程的。

至于那些天天拿“姓”与“氏”不同说事的人,你能指出什么时候“氏”结束了吗?


浊世清风

别说是七雄,就算是那百多个小国(如:蔡、宋、吴),大部分后来都成了姓。原因都一样,出于怀念二字。汉朝开始,才逐渐的首先在宫廷后在民间形成姓。原来大分部的人都是没姓的,所以在给自己定一个姓的时候,也就随波逐流,邻居如何干我就如何干吧,大部分的人都是以先秦被灭的己国为姓。所以根据族谱,某些家族实际上,如:不应该说是什么孔子的第几多百代人,孔子也不姓孔,也许根本没姓,还没有这样的观念。唉,何必呢,此地无银三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