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本为何去偷袭珍珠港?

一只漂亮的花狸

回答这个问题好难,我仔细看了看偷袭珍珠港的序幕,有以下几个节点可以解释为啥日本偷袭。


1.日美矛盾根源

日美矛盾不是发生在1941年偷袭珍珠港,而是在1931年日本在中国制造九一八事变时,就开始了。

当时矛盾不突出,美国等国际联盟国家声援中国,不承认伪满洲,虽然对中国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但对日本制造的伪满洲的抵制,从那时就开始了。

此后,要求从中国撤兵,恢复九一八事变前的状态,是美国与日本数次接触谈判的必提条件。

而这也是日本不愿退让的根本原因。

美日矛盾,根源可追溯至此。

配图

2.日美战争导火索

日本南下太平洋侵略,是日美矛盾的爆发点。

1940年7月近卫文麿开始第二次组阁,提出南下太平洋,攫取印度、菲律宾、马来亚等国家的矿产、石油和橡胶资源,是英美法荷兰等国家与日本决裂的根本。

而1941年7月26日日本强行进驻法属印尼,是美日矛盾的导火索,从那一天起,美国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资产。

8月1日,美国对日本石油汽油全部禁运。

同时,英国、荷兰响应美国,也对日本的资产进行了冻结。

日本没有了石油,情势岌岌可危。2个月后,储备的石油将用尽。

用日本的话说,在南太平洋,日本陷入了ABCD包围圈。

3.开战前的呼声

几个军官的话可以看出日本军界对日美开战的心理。

“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日本)帝国要么全部屈服,要么被迫打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

——海军少将高木惣吉

(从中国)撤军不能解决与中国关系问题,向美国屈服只会使美国更加傲慢专横。

——东条英机

“假如海上会谈破裂,不要当场较量争辩黑白,希望你能留有余地地回来,而舰队将在瞬间采取行动。”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对首相近卫文麿说。

山本五十六

近卫文麿一直在与美国谈判,争取美国对石油的解禁,但美国毫不让步。

4.偷袭是日本唯一出路吗?

此时的日本并非只有向英美开战这一条路。

美国历史学家比克斯说,“如果日本独立于欧洲战争之外,就能在战后保持大国地位并将发挥影响。”

但是,1940年法国失败,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让日本蠢蠢欲动。他们不愿意放弃多年侵略的“成果”。

另一方面,日军陆军海军不断扩大,从1937年全面侵华到1941年,陆军人数从25万扩大到210万。自认为可以在南太平洋与英美开战了。

1941年10月17日,狂热派东条英机上任首相,预示着日美开战不可避免。

永野修身和杉杉元,海军军令部总长和陆军参谋总长,向天皇裕仁提交了偷袭珍珠港的详细计划。并保证了“奇袭”绝对成功。

偷袭珍珠港示意图

5.偷袭珍珠港错在哪里?

珍珠港之所以被人记住,就是因为他是偷袭。

日本的最大错误在于,当时日本在外交上没有宣战,还在与美国进行谈判。

裕仁

而在国内,天皇已经批准了偷袭计划,并把4艏航母开往夏威夷方向。

偷袭是在东京时间的1941年12月8日,夏威夷时间12月7日,时差是19个小时。

8日凌晨3点半,偷袭成功。11点,日本方才对美国发布宣战诏书。

偷袭珍珠港原图

(史料参考《裕仁传记》等)


飞春读传

珍珠港事件中,起火燃烧的西弗吉尼亚号战列舰

日本在偷袭珍珠港时,并不想自掘坟墓。它是想刚与美国递交宣战书宣战后,就给于美军以重创,将美打上谈判桌。但没想,袭击前日本驻美大使馆人员未能及时解码和打印这篇很长的国书。最后导致这篇宣战书在袭击后才递交给美国。因此奇袭变成偷袭,令本来意见不齐的美国全国动员起来、团结起来,一定要战胜日本。

从1937年开始,到1941年,日本已陷入中国战场中,4年来耗费大量的资源但无所进展。日本开始寻求其他地方的资源,用于进行长时间的战争。1940年7月,日本声称为了截断重庆国民政府自中南半岛获取国外军援,趁法国向德国投降时占领法属印度支那,以夺取更多战略物资,但此举使得控制缅甸和马来半岛的英国感到日本扩张的威胁。

准备从翔鹤号上起飞的零式舰载战斗机

1941年7月24日,美国罗斯福总统要求日本撤出中南半岛与中国的军队,接着在26日下令禁止对日本出口多项战略资源(例如石油与钢铁),并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不久英国和荷兰殖民政府也跟进。出口禁运使得向来依赖美国石油的日本受到重大打击。罗斯福下令让舰队驻扎在珍珠港也显示不排除武力干预的可能性。在日本试图以外交谈判解决却接连碰壁,德国进攻苏联,南进无后顾之忧后,大本营决定考虑与英美荷开战的可能性。

1941年,大本营提出计划:决定在开战之初进攻英美荷在东南亚的殖民地,首要目标是荷属东印度的油田,其他则有马来半岛、菲律宾、缅甸等地。大本营认为,一旦与美国开战,在攻进美属菲律宾时,美国必定会以庞大的舰队前来救援,日本就能以其庞大的舰队进行决战。

被偷袭前的珍珠港

但时任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官的山本五十六却不赞同这个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日本对美国舰队决战的主力是战列舰,但山本认为战列舰在海战中的主力地位将慢慢被航母取代。早在1927年,他担任赤城号航空母舰舰长时,就有对空中力量成为为新一代战争型态的有很多想法。1940年,塔兰托战役中英国皇家海军以24架飞机搭载鱼雷去攻击位于塔兰托的意大利战列舰,虽然英军损失2架飞机但是却瘫痪3艘意大利战列舰,这种战斗方式更在山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留学过美国的山本知道其工业潜力是日本远远比不上的,若以此计划势必会陷入一场消耗战中,导致物资与工业能力皆落于美国的日本战败。

珍珠港内,起火燃烧的美军战列舰群

山本五十六认为,必须在美国军事能力动员起来前就先将其力量摧毁,在其未组织起人力之前迅速攻占菲律宾,甚至进攻美国本土。将美国打上谈判桌进行谈判,而不是陷入一场消耗战中。


鼎盛军事

主要是因为,当时日军在东亚和东南亚进行的太顺利了,导致信心爆棚。

按照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的邪恶轴心协定,德国进攻苏联,意大利经营非洲,日本则是面临两大选择:南下还是北上。德国本来是希望日本北上,与德军在西伯利亚会师,一起瓜分苏联。但日本在诺门坎,最精锐的关东军面对苏联红军的坦克铁流,一败涂地,导致关东军面对苏联已经有了心理阴影,所以日本大本营对于北上方案一直心里比较排斥。

不北上,那就只能选择南下,而且日本在东南亚,从香港、缅甸,到菲律宾、马来西亚,势如破竹。信心爆棚的日军开始瞄准广阔的太平洋。

尤其是在日军大本营,也一直有海军与陆军两大势力的竞争,海军显然更激进。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虽然算是比较谨慎,但也摁不住那些年轻气盛的部下。

陆军在中国华中区域和东南亚鏖战,海军已经没有啥用武之地了,只好去招惹太平洋美军了,而当时美国正好韬光养晦,完全没有备战意识。所以山本五十六制定的偷袭战略,是想闪电战打垮美军主力,然后逼迫美国和谈,至少把当时的石油重要产地拿到手里。

但没想到,偷袭珍珠港,完全没达到战略目的,反而把美国给打醒了。而且美国的战略动员能力一旦开动,那完全不是日本所能承受的量级。

最终相当于日军自讨苦吃。


搬不动的小强

历史嘛都是这样子的,很难如愿!战争中因为国家运行紧张、资源配置强度高,运营环境复杂多变,执行掌控更难,所以最初的梦想和最终的结局完全不同的情况很多。而日本最初是相用武力实现其跻身全球顶级国家的梦想,竟然通过战败而实现也是人类史上少有的奇特景观!其他如盟军意大利登陆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保垒”作战,德军非洲军团北非作战,巴尔干闪击作战等等,几乎都是最初设计和结局不但不同反而向相反方向发展导致悲剧一再重演!


作战空间

这是一场赌博,背后的东家是日本的政客们,而真正上桌去玩的却是日本的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这货自带赌徒属性,尽管赢了一时,却输掉了整个日本的未来,包括山本自己的生命。

珍珠港海战发生在1941年末,此时,日本军队深陷中国战场,无力北上与德国纳粹军队会和。东南亚这块区域进入了日本高层的眼中,但是,游弋在在太平洋上的美国军舰却是日本人的心头大患,既然要拿下东南亚,就必须保证侧翼的安全,打掉美国军舰是当务之急。于是,一场偷袭计划开始了,多艘航空母舰载着舰载机向珍珠港驶去,之后便是无数的炮弹从天空投下,珍珠港变成了一片火海。(有阴谋论的观点称此前罗斯福总统早已知晓日本的偷袭计划,却窘于国内的反战情绪,迫切的需要一个开战的由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剧情上演了。不排除这种可能因当时珍珠港内美国人倚重的航母等先进战舰的确不在港口内,是巧合嘛?)

几乎是偷袭成功的同一天,日本大举进攻东南亚,掠夺战争所需要的各种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