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高考有现在难吗?

子不约929

科举考试和现在的高考相比,过程复杂时间长,总体来说比现在难的多。但是古代的科举考试一旦金榜题名那就是公务员了,但是现在的高考才是人生的起点。


以明朝为例先古代的科举流程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一、童试:

童试是获取科举资格的考试,所有的读书人必须考取了童生之后才能参加后续的考试资格即入学考试。

童试分三个阶段①县试、②俯试、③院试,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我们俗称秀才。很多人穷其一生也只是个秀才,鬓发花白的秀才大有人在。

二、乡试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南北方直隶和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一般在秋季。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解元。

三、会试

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一般在春季。会试合格者称贡士,其中第一名称会元。

四、殿试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由皇帝主持,一般在阴历三月份,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

殿试也分为三等:一等的前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 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等的第一名统称为传胪。

至此科举考试结束是不是比我们的高考难的多呢?科举考试一旦中榜那就可以改变人的社会地位出人头地,但是也能让人终其一生徒劳无功。


钟世杰

科考自宋至清代废除为止,历代都有不同发展。就难度来看,明清的科考对考子而言,应该是最痛苦的,精神肉体上都是。


大致说说科场的一些制度。在清代,像《履园丛话》曾记录了一件很诡异的事情。

清代之前无照片,考生入场皆以“面貌册”记载为准。当时江苏就有一位提督学政,身份类如今日省级教育部长,叫胡希吕,他因拘泥朱熹的“以微训无”,于是面上有须而填微须者,都不许入场。常熟有生员沈廷辉,听闻此事后认为自己不能幸免,但却想要与这位学政辩驳一番。于是便举例孔子微服过宋,说以微训无,岂非当时孔子是赤身过宋国?胡希吕无言以对,之后便再无微须被逐者。

这个故事可能有些人知道,但没这么详细。而且笑完后很易忽略一名提督学政的滥权,更无人会想到“再无”之前那些考生的命运。私心滥用在科考制度中是相当恐怖的,按今日看颇有些类如欧美法律体系,不是很完善。可是当时就是这样,上至天官下到胥吏,刁难二字,是考生们最常见到的。


再就是“屎戳子”这样的事情。古言人有三疾狂矜愚,今日则有三急屎尿屁。在科举时,考生作卷无分内容多少,途中申请解手的,都会被盖上“屎戳子”印。而后这张考卷就彻底作废,本届自然无望。于是解决方式上,小解有尿壶,全场几千个,不过气味冲天而已。大解却多以袜子解决。用完后系口放在脚下,考完后还需带出去。


另外就是一些地方会有“冒籍”的事情。今日江浙都还是考试大省,放到古时也是如此。一方面是考生多,毕竟当时能考好几次。另一方面就是环境差,像上述这种,有时还可能发生时疫。因此有些考生,就会去别省考试。当时这种情况是不允许的,于是便有“审音御史”,专听考生口音。这个事情北地多见,因为多是南人北考,尤以边境等地多见。


至于饮食……在这种地方吃什么基本就不太重要了。况且考生带什么,在有些地方也都会被胥吏掰开。往往是这个考生自上而下由外而内地摸完一遍后,再掰开下个考生的馒头烧饼(后来改掰为切,倒也还能受得住了)。


又如孝道,这个事情也一样会被着重看待。今天咱们可以看到,高考时有家里人重病或去世的,大多会照常考试,并且不时被拿来宣传,但是在清代不行。道光二年曾有一案,就是母丧期内应试,江浙地区的,触犯的是“丧制未终冒哀从仕律”,杖八十,逐出考场,此后科考无望。另一例就比较有意思了:

嘉庆二十四年,捐生胡临庄游学广东时,父亲回籍后亡故,期间还曾冒籍给胡临庄捐了个杂官职务。但是胡临庄虽然事后回家丁忧守父丧,却没有在赴职前补报丁忧期,事后被查检出来,因冒籍、没有补报等事,被革除了捐职。事后还以“匿丧不举哀”减一等,被杖一百。

父亲冒籍捐生后亡故,儿子知情不报……所以记载文中还提到了一句“此子愚鲁”。



又如“黥面、刺字”,这个侮辱成份是很严重的,常见就是盗贼。但放到科考时,也一样还有。还是江浙的案子(那边考生自古就多,没办法)。嘉庆十六年时,有掮客戴经元起意,为席如桥、席如恒雇佣枪手参加考试,而后找到贡生崔鼎元,又由崔觅到韩仁裕,由崔韩二人为枪手代考。事发后,依原例判罚应是如此:

戴经元、崔鼎元、席如桥三人都要被刺面并充军发配;

韩仁裕因为是寡母独子,所以从轻,就地枷责。

席如恒未成年,只罚钱。

此三人要被发配的地方是乌鲁木齐……但是崔鼎元因为有贡生身份,所以上级批示可以从宽对待,罚钱、不刺面,但仍旧需要被发配(见《刑案汇览三编》)。


从上述这些举例来看,家境、天赋、气运等等,都只是很偶然的一部分,无法成为考场中最重要的组成。因此旧时人们最常说到的,便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且是字面意思。熬得住上述这些事情,而后便可以一飞冲天,从平民变为官身。


毅而三思吴六奇



家境要好

古代的高考就是科举考试,不像我们电视剧里面那样看到,许多穷秀才考上状元,榜眼……而在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寒门难出贵子,基本上可以参加高考的都是家境很好的子弟,他们要花钱买书,进京赶考的路费,伴读的书童,请的教书先生,额外的应酬花销,这些基本上都是父在花钱操劳,而且在当时如果是女儿身,就连参加考试的机会都没有,也不用提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了,所以古代的高考是有多难!



身体要好

古代的高考跟现在可不一样,那个时候的考点只有在北京,所以想想假如你是新疆考生的话,到北京这段距离长途跋涉,一般的身体根本是经受不住,因而也不必用现在高考前的体检来作为筛选条件了,能够坚持到京城的,身体都是好样的,而且在这个路途上指不定会发生哪些天灾人祸,可以说远地方的考生赴京赶考真相当于一部西天取经了。

运气要好

现在人经常用"万人争过独木桥"来形容高考的竞争,而在古代的话,真的可以用"万人争过钢丝绳"来形容。从中国教育史统计当中可以看到,晚清时期,全国参加乡试的考生在18万左右,要从中选拔出5000人作为举人,录取率在3%左右,而现在的高考录取率在75%,是当时的25倍,而且就算你有幸考中了,也不一定能够出仕当官。



所以你还在抱怨自己命运多舛吗?还在抱怨高考难吗?


通用9FB

古代高考,就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始于隋,结束于清朝,有一千多年。科举考什么?得具体分析,隋唐五代,并不象明清时的考八股文,策论什么的,隋之时,科举始开,并没有形成一套较为严格的考试制度就灭亡了。唐代既考诗,又考文,宋元之时在朱程礼学的影响下,有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初步形成了八股文为主的考试制度,但考生发挥的空间只能是十三经范围,武考则考十八般武艺和兵法。明清之际的八股文取士制度,要求也不能超出十三经范围,武考亦大都照搬宋元的做法。(元朝前期无科考,恢复科考则是晚元以后的事了)。清朝光绪未被废除兴盛了千多年的科考,在废除前夜,还创新的举办了一届“经济特科”的特别考试,在进士中选拔,似乎高于传统科考内容,实则广开风气,学习西方的结果。八股文,笔者见过,有很多要求,开头,中间,结尾的写法,被称之为豹头,猪肝,凤尾。无非是开头要立得住,须有一个好的开头,但不是简单的歌功颂德,废话连篇,文言文写成的八股文一般篇幅均不长,两千字以内,要做到言简意骇,言之有物还是要有功底的。另外毛笔字要求是标准的馆阁体,整齐,美观,大方,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字的好丑,对被录用是有较大影响的。再就是避讳问题,所用字词,典故等,不得犯皇上的名讳,老佛爷慈禧则有个人癖好,不好好摸准心思,是会吃大亏的,坐牢杀头都可能。现代高考当然也不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毫无遮拦,懂政策法律法规那是每个考生的必修课。古代科考,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光宗耀祖,青史留名。但往往需要不远千里万里骑着毛驴牛车或步行到京城赶考,长时间走在赶考的路上,危险死亡是时有发生的。如从云南走到北京,得一年多时间,活着走到,长征一回,算万幸!死了,自个倒霉!伤残了,联系家人,抬回。盗匪毒蛇,猛兽咬死伤那是家常便饭。考到七老八十的,长长白发花白胡须,祖孙同考,考到进棺材都有。路费不够,就地打工或卖字解决。


黑虎97

秀才相当于博士。其他就更不用说了。中国古人走的是精英教育。能考上的绝对是精英。不过穷人家的孩子一半。富人家的孩子一半。明清江宁就占了一半。还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请老师考的好。考上了能给乡里出去的商人帮助。行成良性的支持教育。不过这真的不公平。还是现在好。穷人家的孩子高考状元大于富人家的。基本的教育他们一样。富人额外的对智商看来意义不大。普及教育是对的。


阿森聊世界

古代考试就是科举嘛

1、县州级考试,这级考试叫"童试",——中者称为秀才;

2、省级考试,这级考试也叫"乡试",——中者称举人;

3、国家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中者称贡士;

4、经皇上亲监考,这级考试叫"殿试",——中者为进士,前三名为鼎贾三元,考中第一名者称"状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其他进士称"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

古代的高考就是乡试了,基本上一个省的录取率在百分之几,就是一百个人只录取几个人,现在高考录取率基本在百分之四五十了,高的百分之六七十,你说是古代高考难还是现在难


什么什么211616593

古代的高考比现在难,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给学子们的机会。现在只要你肯努力,只要你肯学习,就可以参加高考。而在古代,不是人人都可以参加高考的,比如说女子没有机会,贫民也没有机会。

二是考场环境,古时考试时间长,环境差,对体力比较有挑战。

三是考试内容。古时考的内容面窄,主要考诗文等,不象现在,考的内容多,这方面不善长,可以用那方面来弥补,可以有文又可以有理。

综上,古代高考比现在难。尤其是现在,高考越来越多元化,有更多的途径有更多的机会,庆幸生活在这个时代吧!


清风细雨梧桐

时过境迁,今非昔比,时代不同,沒有可比性。就如现在学人永远体会不到古代人求学“头悬梁、锥刺股”之意志,“囊萤映雪”求学之艰难,古代人也断然沒有想到互联网时代如此迅速地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