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数学题一开始怎么也做不出来,后来看解析很简单一看就会了?

用户280448687

原因很简单,没有学会!

许多同学都有这样一种感觉,上课听的懂,下课不会做,看答案一看就明白,自己做半天没有思路,为什么?还是那句话,没有学会!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不妨这样来做!

第一,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公理

概念,公理,公式,可以说是数学学习中最基础的部分,可是我们许多学生的对于这一块的处理却是那么的潦草,甚至是看一遍就完事,有的甚至简单的记下来都做不到,更何况去理解了。这一块没处理好,其实就好比修高楼,地基都没打好,怎么可能把楼盖起来?

解决方法:不理解时先把这些公式概念定理牢记于心,做题时经常和题目进行对照,看看题目是如何运用的。

第二,听课要听解决思路,而不是解决的过程。

听课时一定不要只看过程,你要学会听老师的解决思路,就是老师在解决这道问题时怎么想的,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连接是怎么想到的!学会这点,那以后解决问题必然不会像现在这样。

第三,量变到质变---刷题

其实对于许多同学来说,思路的培养最重要的途径是刷题,需要通过刷题悟出自己的解决办法,有时别人教给的方法通常不太适用!刷题也不能盲目,尽量专题专攻!

第四,思考+总结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妨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当你有了好的思路解决同类问题时,不妨总结出来,这样便可让自己的思维最大限度的发展起来。

总之,要想真正的学好


数学,要会学而不是盲目的去学,要会思考而不是只管做题,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大家好,我是老陈,欢迎持续关注!』


数学老陈

在做题的时候怎么也就想不出来,可在之后一看到答案就恍然大悟,觉得自己当时好笨呀,怎么就想不到呢?懊悔不已,这是很多同学在考试中都面临的一个问题。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做以简答的分析。

出现这个问题的核心还在于对知识的掌握不透彻,似是而非

也许在考试时,我们花了好多时间也没有找到一道题目的头绪和思路,但也许在考到题目答案的那一瞬间,我们就突然明白了,即使没有把完整的解答过程看完。这就是因为在当时自己做题的时候就没有把比较关键的一步给想出来,看到答案时原来的一切疑问就给烟消云散了。很多时候我们做不来题目不是因为我们完全不会,而是因为不完全会,就是在某一关键的步骤出现了卡壳,就出现了问题。经过答案的提示,我们卡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于是问题就得到了顺利的解答。

解答一些比较难的题目的关键点在于找准题眼,找到突破口

有一句俗语说,老虎吃天,无法下爪。很多时候我们解题解不出来就是因为找不到题眼,找不到突破口。如果能找到题眼和突破口,那么问题就能得到顺利解答。


要找到题眼和突破口,第一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要完善,不能出现知识漏洞,还必须要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因为很多的题目的解答需要运用到多个知识点;第二,要有良好的读题分析题目的能力,在读完题目之后需要能想到对应的知识点、考点和解题思路及方法;第三,解题是一个技术活,很多思路技巧和方法需要我们在平时多去总结,平时如果能运用的熟练了,那么在解题时就能比较容易的联想到。


在分析题目时,不但要能分析到比较明显的条件,还要能分析到一些隐含的条件,这才是解题的关键,对题目条件的分析一定要透彻和到位。比如说,看到平行和角平分线,能想到相等的角,除此之外,还需要想到等腰三角形,往往平行与角平分线组合起来会出现等腰三角形。

解题的题感很重要

题感是什么其实是很难阐述清楚的,有些同学见到一道题目之后就能很快想到对应的知识点、方法、思路和技巧,而有些同学看了半天题目还是一脸茫然,一头雾水,根本都不懂题目,这就是题感强与弱的差距了。

有关题感的培养,第一,基础一定要扎实,任何知识点的拓展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第二,要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要学会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建立题目条件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第三,平时要多去总结,一些思路和技巧如果再平时能够总结和练习,那么考试中就能比较容易想起和运用。比如说,三角形全等的常见模型,相似的常见模型等等,每种模型都有其适用条件和运用方法,如果能在平时做好总结和练习,那么考试中就能很快运用来解答题目了。

学习要真正学会

再回到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在于平时的学习,要真正学会,而不是看起来学会了。真正的学懂、学会了,就不会出现卡壳的问题。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去注意解题的细节,每一步都要想清楚,是什么,为什么,如何运用。


数学胡哥

看到解析能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说明题目还在能够理解的范围,只是找不到切入点。

解题切入点的找寻可是一个大命题,而快速准确地找到切入点是数学题的解题关键。

紧扣定义、深挖隐含、展开联想、灵活转化,或各种整合,都是找题目切入点的关键,得益于课堂所得和自身的不断总结,这一能力得来不容易。


数学,在基本概念和基本题型夯实的基础上,思维要通过训练不断延展,而且无边际。

扎实的基础很重要,人人皆知,任何学习没有基础的支撑也建不起空中楼阁。

有了基础,归纳、总结、分析,以及回顾解题路径、思考方法、知识整合应用就犹为重要了,而这样的深度思考才能使思维延展,解题能力随之大增。

举一反三,触类贯通,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

勤奋出不了天才,但天才却需要勤奋,积累方法和适度训练才能成就学习。

很多同学重视做题,数量很大,做的很疲惫,看似勤奋,殊不知,“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解题能力才是解题神器,不要老是低头做题,要抬头看路!


青荷诗苑

(1)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是不是容易迷路?有老师讲便是有向导,连怕都不怕!

(2)才到一片林子,是不是不容易发现陷阱,寸步难行!这很正常的

找到方向,才可以用知识点结成网,收获到答案的!

往往需要多次的,不同方向地去撒网!

这样的失败不是失败,是在排除错误选项.

不止一次的尝试呀!知道为什么做不出来了吗?

如果你会,是因为错误选项还没打扫干净!举例如下,敬请关注看全部视频!\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678633903832339819, "vid": "e98ac387e1c54a9e8a929289345177b8\

支点数学

解题的方向和角度,决定了你解题会不会和速度。为什么这样讲呢?还记得盲人摸像的故事吗,这个故事是不是告诉你一个道理,角度和方向不同,答案也不同。再讲一点实际操作性的东西吧。求下列二个整除式的位数和答案,第一个算式,44324065296÷117259432=?,第二个算式,11539789359÷132641257=?明确告诉你答案是整数,让你先判断答案是3位还是2位,为什么?然后再给出答案。你判断答案是3位和2位的方向在哪里?你解题求答案的角度在哪里?用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显然很难。如果用估算术的方法,一分种内完成两算式,轻轻松松而不费力。信不信,看看我教你的方法就知道了。第一个算式位数判断,因为44大于11,所以位数为3位。第二个算式位数判断,因为11小于13,所以位数是2位。44大于11和11小于13,试想想最笨的人能用多长时间?再说归零运算,第一个算式,因为2×8=16,2×7=14,2x3=6,所以答案为378。第二个算式,因为7×7=49,7×8=56,所以答案为87。所以说有些题看似很难,或者根本不会,再一看例题解析,却原来如此简单,关键是我们的解题方向和角度没选准。是不是呢?


何传人

难的数学题很多都是思路难。

很多数学题我们自己做发现无思路,无头绪,不知从何下手。

拿本人高中三年来说,高一数学迷迷糊糊,还记得在老师讲了一章之后我才知道:老师已经开始讲课了。高一数学进度贼快,班里还不分文理,而那位50多岁的数学老师凭借着自己几十年的教龄执着地领跑着全校的最快的进度,那光芒。当然,没听懂没跟上的后果就是老师的白眼,没法,自己买某蓝色教材自己学呗。

上了高二,分了文理,在文科实验班的我决心学好数学。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涯都不怕,理化不学了数学还学不会?

因为高一基础较差,所以开头很难,我耐心地学着,新的老师对我也很上心,数学成绩立竿见影地飞起。

只是最后的大题总是差那么一点点。。。一点点。垂头丧气之际总喜欢打开答案偷偷瞄两眼,嘴里骂着:真TM简单。可是慢慢地发现,练再多也没有多少进步。想起老师苦口婆心对我们说,不要看答案,实在想不起来再看,我若有所思。

慢慢地,看答案的坏习惯改了,虽然很痛苦,答案就静静地躺在你书桌里,你不能碰他。。。。那个感觉。。。。

豁然开朗,其实数学题最重要的是思路,如果没有思路看答案,你看到的只是每一步的推理,而一步步的推理都是最基础的,所以你会觉得很简单,其实,没有思路和解题思维你都做不出来。


羽佳小坏坏

我也曾经也和你一样发出同样的疑问。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看到的是别人辛苦努力的结果,而没有看到他曾经和我们一样迷茫、无助和坚持。写解析的人只是做多了,看多了,想多了,慢慢就快起来了。

做数学题目,就是走迷宫。一开始怎么也做不出来,因为你被困在迷宫里了。解析就像黑暗里的一盏明灯,它可以指引你出来。

如果我们长的高,那么眼睛扫一下四周的迷宫,很快就能发现迷宫的出路。在这里,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不断的吸收各方面优秀的解题思路,自己强大了,这些数学题目根本难不倒我们。

如果这个迷宫我们已经来了好几次了,闭着眼睛都能走出这个迷宫。这道题目可能是我们刚碰到的题型。我们不懂它的套路,找不到它的突破口。这时候,我们要努力的调动自己的所有知识点,从条件到结论,或者从结论到条件。想想这道题应该是考察那个知识点的,知己知彼。我们可以通过多做练习,强化对这种题型的认知。

如果我们可以学着给错误路线做标记,排除一个个的错误路线。照样可以走出这个迷宫。 这是很多人都很难做到的。比如说,有一天我们忘记了自己的密码锁的四位数密码。共有10000种可能性,我们可能只要试验几次就成功了,也有可能要到10000次。但是终究会成功的。我们需要的是及时调整自己的解题思路,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改变,最终胜利会属于你的。而且你将会越战越勇,以后会越来越熟悉题目的套路。


老林课堂

深有体会!做数学题时,经常百思不得其解,尤其是高中数学与初三几何,立体几何相对简单一点,绞尽脑汁,吃饭都在想,但是没有找到筋,无功而返。看了解析答案后,恍然大悟,有一种豁然开朗,洞中方一日,人间已三年的感觉,我想,这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吧!

题目做多了,思维变敏捷,解题妙手也在不断积累,兴趣也逐渐高昂,但总会碰到难啃的骨头,想,想,想,期待着水落石出的那一刻,如饮甘露,如沐春风,快意连连。

好好学习,不负人生不负心!


阿伦196836844

第一,知识点不熟!其实很多时候想想,学生和老师对一道题的解题差距在那里,很大的原因就是老师对知识点熟悉度比孩子高太多!很多学生学数学,他们不愿意记知识点,觉得会做题就行,知识点可有可无;或者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一知半解,以为自己都掌握了

第二,阅读理解能力太差!很多人会奇怪,数学和阅读理解能力有什么关系,又不是语文和英语,其实决定一道数学题会不会做取决知识点会不会用,而能不能完美的解决这道题则依靠阅读理解能力!首先阅读题干,你会明确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其次,抠题目的某些字眼,然后对答案进行完美取舍!

第三,平时练习的初衷就搞错了!很多孩子平时做作业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作业,根本不会检测自己对课堂知识的消化以及延伸问题!平时练习是为了帮助理解知识点,发散思维!

第四,孩子不会前后贯通知识点!学了后面忘记前面,当前课时的作业完成度很高,以前的根本不记得!


Lxl粤语残片

主要还是自己对数学题解题能力的不行,有时候不懂得举一反三,数学不会像语文一样,死记硬背就可以的。灵活的解题思路,有时候一通百通,解题目也就变得很简单,但是假如想不到,有时候就卡在一个转折点,7分的题目可能就得个2分钟的小题分,数学题要多做,多想,尤其是同一种类型的题目,有时候可以问多个不同的问题,关键可以看自己怎么灵活去解题,做数学题不能是做,要知道如何去做,不能看到数学题,就一味的套公式,想口诀,整体思路清晰是解题的关键。

只要平时上课多听讲,不要开小差,在平时的时候多解题,遇到不懂得可以去问问老师,时间久了,日然而然就积淀了实力,遇到难题内心也就游刃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