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难道只有弟弟才是你们亲生的吗?”

今天早上在小区遛弯,看到一个妈妈带着俩儿子在小区里的玩,弟弟在玩滑滑梯,哥哥在旁边的小沙池里用小铲子玩沙子。

哥哥看上去比弟弟大一岁,估计都在上幼儿园。

可能是一个人玩滑滑梯太无趣,弟弟突然跑到哥哥那里要抢小铲子玩沙子。

于是,两个孩子争执了起来。

一开始哥哥不愿意放手,弟弟开始大哭大闹。妈妈见状,过去一把夺过小铲子交给了弟弟,然后就是对哥哥的一顿指责和批评。

哥哥委屈的哭了。

看着那个委屈的小男孩,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些不开心的往事,每一件都像疤痕一样,虽然已经过去很久,却依然清晰可见。

我打小生活在农村,下面有一个弟弟,父母和爷爷奶奶都是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

就因为我是个女儿身(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是这个原因),明明我和弟弟都是爸妈亲生的,待遇却有天壤之别。


有时候我会觉得是不是太敏感,或者太矫情了,

但是自己到底被不被爱,被不被重视,父母日常的说话语气和态度,甚至哪怕是看我的眼神,里面都藏着答案。

印象当中,从小到大我过生日的时候,听到过爸妈对我说过的“生日快乐”不超过三次,生日礼物什么的就更别提了。

记忆最深的一次,是10岁那年的生日。

因为我的生日仅仅比弟弟的生日晚2天,都是在8月份,小时候爸妈每次都会给我们俩一起过生日。

而日子,都是选在弟弟生日那天。

10岁那年,我坚持要在自己生日那天过,爸妈拗不过我,勉强同意了。

弟弟生日那天,爸爸提前订了一个双层大蛋糕,说是顺便庆祝弟弟马上就要上小学了。

妈妈给弟弟买了一身新衣服新鞋子,爷爷奶奶不太会买东西,直接给弟弟包了50块钱(那个时候已经相当多了),说是给弟弟买玩具的。

两天后终于到了“期盼已久”的“我的生日”,情况却变成了这样:

爸爸晚上跟几个朋友喝酒去了,爷爷奶奶人都没来,直接给了我妈5块钱(据说是给我的零花钱,最后我也没见到)。

这些我都无所谓了,早也习惯了。

我满心欢喜的想着,妈妈肯定也会给我订一个大蛋糕,谁成想,妈妈直接把弟弟过生日时吃剩的蛋糕拿了出来(8月的天,放了两天),美其名曰:不能浪费。

我以为自己不在乎,其实却愈发陷入一种自我怜悯和自我保护,甚至是消极对待家庭亲情的状态。

有一次,我和弟弟放学回到家,特别饿,爸妈都不在家,家里到处找吃的没找到,我和弟弟就跑到了奶奶家。

奶奶去锅屋(就是现在说的厨房)拿了一碗咸豆酱和一个馒头出来,招呼我吃。然后抱起弟弟径直走向了里屋,顺手把门给关上了。

那个时候的我哪里有那么多的心思,只知道有吃的就赶紧吃。

没过多大一会,奶奶抱着弟弟从里屋出来了,而我分明看到弟弟嘴角尚未抹去的花生糖碎粒。

小的时候,爷爷奶奶经常会跟别人说:疼孙女有什么用,以后早晚要嫁人,生的孩子又不姓李。

爸妈虽然不会那样说,但是行为举止表现出来的也没什么异样:家里有好吃的,一定是先留给弟弟吃,有好玩的,也一定是先给弟弟玩,我吃的玩的,一定是弟弟剩下的。

好在我这个弟弟打小比较向着我这个姐姐,每次好吃好玩的都知道偷偷给我留着,这也是唯一能让我感到宽慰的了。

虽然我知道爸妈的很多表现不是刻意的,但是往往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才是最真实的!

为了争得爸妈的疼爱,我一直努力学习,从小学开始,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幻想着如果我学习成绩好,爸妈就会对我非常看重,可能也就会非常喜欢我了。


我还是太天真了。

当学习成绩一直优秀的我,考试分数出现一点下滑的时候,爸妈就会对我倍加指责,说什么“供你上学不容易”“别人家都不给女儿读书”“再不好好学就不要念了”......

相比之下,弟弟比较贪玩,学习成绩一直也一般。偶尔的考试成绩比上次好一些,爸妈都会非常开心,逢人便说“我儿子学习成绩又进步了”

爸爸曾经问我:“等你以后长大了能赚钱了,我们全家人一起出去旅游怎么样?”

“好啊好啊,那弟弟以后赚钱了干嘛呢?”

“弟弟还要盖房子(那个时候谁家能盖上三层楼房,在村里都是非常有面子的)娶媳妇啊。”妈妈一把接过话来。

为什么要这样对我?难道我不是你亲生的吗?别人家的女儿都是爸妈的贴心小棉袄,为什么我和我的爸妈,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选了一个离家非常非常远的城市。大学期间,我很少给父母打电话,一年也只回一次家。

因为一直以来在我的心里,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好像不太属于我。

现在的我,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生活的艰辛与不易逐渐磨平了我对于爸妈的那种“复杂的感情”。

偶尔,我会给他们通个电话,知道他们安好,就够了。

坐在小区花园的椅子上,回想着以前的点点滴滴,眼睛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湿润了。

对面那个哭泣的小男孩,希望以后不会有像我一样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