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泥扶不上墙—歼8ⅡM

在我国的战机装备史上,要论哪个型号争议最大,当属沈飞的歼8系列(俗称:八爷)。

歼8是沈飞于上世纪60年代在参考米格-21的基础上研制的一种双发高空高速截击战斗机,原型机于1969年7月5日首飞。80年代,沈飞将歼8Ⅰ进气道改为机体两侧进气,机头空间安装更大的火控雷达,同时换装推力更大的涡喷-13(WP-13)发动机,这就是歼8Ⅱ。

实事求是讲,歼8系列有不少的毛病,而且这些病都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装备部队后就被飞行员发现存在尾翼震颤、操纵性差等各类问题。然而就这样一个“先天缺陷”的机型,沈飞还想着将它出口换钱,于是在歼8Ⅱ的基础上开发了歼8ⅡM。

1996年,歼8ⅡM在首届珠海航展上亮相。按照当时的新闻报道的说法是“歼8ⅡM飞机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研制周期之短、速度之快、质量之好、经费之省前所未有。”试飞员也表示说:“歼8ⅡM的优越的机动性能可以让我做过去想做而做不了的许多高难动作,这是当前我们性能最好的战斗机。”

可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除了上面提到的歼-8系列本身的质量问题,定位也有问题。

厂方对歼8ⅡM的定位是销售给中小国家,替换这些国家的米格21、幻影3等老式战机。这些老旧战机,美法俄都有完善的升级方案,升级后,这些飞机的性能并不比歼8ⅡM差。而且,歼8ⅡM的价格还不便宜,接近1000万美元。这个价格对于小国是无法承受的,稍微有点钱,也可以买米格29,或是二手F16,这些毕竟都是三代机,相对歼8ⅡM仍有优势。

歼8ⅡM还有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我们当时研制不出中距空空导弹,只好购买俄国的甲虫雷达和R27中距导弹。甲虫雷达买回来,光是系统测试和调试就拖了好几年。因此直到2000年,歼8ⅡM仍然无法形成战斗力。

歼8ⅡM推向市场后,大家都不太看好它。中东的伊拉克和伊朗也算是我国的传统军售国,但他们都领教过美国飞机的威力,认为歼8ⅡM根本不可能和美军飞机对抗。巴基斯坦也是不看好八爷,他们有钱就买F16,没钱接着升级歼7,最终搞成了终极改进版—枭龙。

总的来讲,歼8ⅡM是我国从二代机向三代机过渡过程中的一次有益尝试,但终究底子太差,高不成低不就,一架也没有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