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八盒子”手枪怎么样?

自食其果

有网友问二战日军的王八盒子手枪怎么样?日本陆军生产现代手枪最早装备的是日本版史密斯左轮手枪。当时明治维新时代,日本生产了59000把左轮手枪。

随后,因为手枪不受重视,日本军队其实一种都没有真正的制式手枪。因此,日本陆军第一把制式手枪一直到1926年才出现,也就是南部十四年式手枪。这种手枪早期版是不适合在寒冷地区使用的。

主要的毛病是击针问题,后来,改进版14年式手枪开始改进了击针和枪击设计,也扩大了扳机护圈,方便戴着手套使用手枪。这种手枪的皮制枪盒可以同时装手枪和备用子弹,因此,看起来是圆形凸鼓造型。

为此,我国也称这种手枪为王八盒子手枪。南部14年式手枪如果全算上,一共有至少6种改进型,这种手枪的人机工程不好,造型怪异,不好看。优点也比较突出,就是精度非常好。

但是,8乘22毫米子弹的威力实在是太小了,只能当军官配枪,无法当做战斗兵使用手枪。比如,我国主力手枪驳壳枪,枪口动能达到514焦耳,而14年式手枪枪口动能只有338焦耳。

所以,我国军民很少使用这种手枪,首先是造型不喜欢,其次是数量太少,最后是日本这种手枪的子弹非常特殊,很难找到合适的子弹。最重要的是手枪在我国游击战是当做战斗武器使用的,而14年手枪的定位只是一个充数的自卫手枪。

其实,日本还有一种手枪94式手枪,是在1934年开始生产的,但是性能更差,只有6发子弹,体型很小,唯一的优点就是长度只有十几厘米,非常小巧,只配备给飞行员和少量军官使用。


深度军事

首先,更正一下,“王八盒子”指的是二战日军装备的“十四年”式手枪,而题目中的图片是德国的毛瑟C96自动手枪,俗称“驳壳枪”或者“盒子炮”,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手枪。

这才是“王八盒子”---二战日军的“十四年”式手枪

这是德国的毛瑟C96自动手枪,在中国被叫做“驳壳枪”或者“盒子炮”

其次,“王八盒子”手枪怎么样?答案其实是不怎么样。。。

二战日军的“王八盒子”手枪,是于大正天皇十四年(日本一直使用天皇纪年),也就是公元1925年,由日本研发并装备部队,型号名称为“十四年”式手枪。“十四年”式手枪口径8mm,装弹8发,只能半自动发射,有效射程60m,重900g。

因为“十四年”式手枪的枪套有个外观圆润的盖子,扣上盖子后整个枪套看起来真的很像甲鱼,加上当时中国老百姓对日军的痛恨蔑视,就把这种枪起了个绰号“王八盒子”。

看,“十四年”手枪的枪套看起来像不像甲鱼?

日军的“王八盒子"因为设计和工艺并不是太好,导致故障率一直居高不下,经常出现卡壳等故障。因为“王八盒子”故障率太高,日军拿它用来自杀都不放心,你说这枪能有多好?

而题目图片中的毛瑟C96自动手枪,口径7.63mm,弹匣容弹量为10-20发,可单发射击,也可连发扫射,射程远,威力大,在200米的距离上正常杀人。可以说是顶着手枪的名,干着冲锋枪的活,深受当时的中国军队喜爱,被中国军队大量装备,为打击侵略者作出了巨大贡献。

手持“驳壳枪”作战的二战中国士兵


士兵的军情之翼

首先得说清楚,我并不认为王八盒子是一支多么优秀的手枪,只是看不惯许多人愤青一般地起哄叫骂。不信您看吧,网络上、杂志上、电视里,只要说到这支枪,全是贬词,什么“最垃圾的手枪”呀,什么“最丑陋的手枪”呀,什么“连自杀都打不死人的手枪”呀,等等等等。在本论坛一二战史版块里,网友“一个支点”发了篇“二战时日本南部十四手枪”的帖子,这个南部十四,就是俗称的王八盒子,里面跟帖的网友依然千篇一律的大骂此枪,什么“连中国民兵都不用”,“SB枪”,“游击队都看不上”,“鬼子军官自己都不愿意用”等等,真闹不明白,这些大骂此枪的人,真的了解此枪吗,再说细一点,这些人真的懂枪吗?

这些使劲叫骂王八盒子的人,都是挑了该枪的哪些毛病呢?大概有以下这么一些:

1、威力弱。比不上毛瑟手枪弹,比不上柯尔特手枪弹,比不上派拉贝鲁姆手枪弹,比不上步枪弹,用那喜欢用编评书的手法创作历史的萨苏的说法,“在任何距离都无法击穿哪怕最简易的工事”;

2、可靠性差。撞针经常无法击发,或经常断裂;

3、有效射程低,只有50米;

4、容弹量低,只能容纳8发子弹;

5、后坐力小,感觉不给力;

6、抛壳窗正上方设计,容易伤到射手;

7、早期型板机护圈太小,戴上棉或皮手套食指无法伸入完成射击动作;

8、东模西仿,全没自己独创特色;

9、外型差。丑陋无比;

等等等等,当然还有许多,就不在这更多的罗列了。

按说任何一款兵器,包括手枪,总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这很正常。毛瑟手枪也好,鲁格手枪也好,柯尔特手枪也好,境遇都是如此。但令人费解的是,不论网络上、地滩上还是电视里,只要说到王八盒子却全是贬词,而极少有人说到它的优点,就有点不正常了。

为什么会这样?会不会是因为该枪在二战中作恶太多,于是招人憎恨?但此说说不通,因为若是这样说来,纳粹德军装备的鲁格,难道只做善事了?同是日本鬼子装备使用的30刺刀和95战刀,对于中国百姓就没做恶事吗?可为什么鲁格、30刺刀等一直在战后的刀枪爱好者中受到极高青睐呢?

因为这份不解,多年来一直关注并收集了众多有关王八盒子的文章,却发现了这样几个现象:一是,八十年代之前,有关王八盒子的文字极少微词,而自从1979年香港人黎彼德著《世界流行手枪》一书中对其进行了不良的评价后,这种对王八盒子的贬词先是在国内的几位知名专家口中得到继承和发扬,之后便是不知名或小知名的专家依样画葫芦,再之后便是众口一词从而一发而不可收拾了。二是,在七十年代以前对王八盒子持赞赏态度的,都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战士,而八十年代后所有这些对王八盒子持不良评价的,全是和平年代出生,而且多是文人。三是,所有这些对之持贬意的文章,多则多矣,但细细看来,却如出一辙。

我不认为黎对王八盒子的评价有什么不正常的,相反,我对于他对王八盒子的抨击是认可的。但后来这么一窝蜂似地、打落水狗似地对其恶贬,甚至象萨苏那样的不懂装懂又添枝加叶夸大其词地愚弄大众,就让人看不惯了。

对于如此现象,我不认为是这些人曾经亲手使用过或试验过该枪从而得出的结论,也不认为是他们调查走访了多少当年的抗日军民和调阅过多少原始的文献而产生的见解,也不认为是他们对枪械构造有多么深入的研究而具有的独到认识,也不认为是因为他们怀着对侵略者的极度仇恨才将这仇恨转嫁到枪上,是什么呢?说穿了,就是跟风,就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有些人连最基本的枪械常识都不懂,就也跟着起哄。就如前边所列举的对王八盒子的许多诟病,有的就是不实之词,有的是多款手枪共有的缺陷,有的是对作为手枪的过份刁难,有的是将优点也说成缺点,有的根本就是张冠李戴。

下面我就上述罗列的所谓王八盒子的种种不良之说,说说我之所以这么认为的理由。

先说威力的问题。南部8毫米手枪弹,弹头重6.6克,装药0.32克,使用十四年式手枪的121毫米枪管射击,初速335米/秒,枪口动能353焦尔,确实比11.43毫米M1911手枪、7.63毫米毛瑟手枪和9毫米鲁格P08手枪等同时代的著名手枪的威力都低一些(三枪的枪口动能分别是502焦尔、576焦尔和457焦尔),这个不可否认。但问题是,是不是威力低就一定是缺点呢?未必了。我看只要满足其战术要求,低一些也未尝不可。王八盒子8 毫米的钝型弹头,335米/秒的初速,353焦尔的枪口动能,在其50米的有效射程内,至人于死是足够了,而既然足够了,也就可以了。有一句话叫作牛刀杀鸡,我看若从节约的角度看,既然鸡刀可以杀鸡,干吗非要用牛刀呢。因为如果非要比威力,用12.7毫米的手枪岂不更好。当然威力大停止作用会强些,但既然足可以把人击倒,节约一点弹药对于资源匮乏的日本来说,这又有什么不好吗?至于那位评书历史艺人所说的“在任何距离都无法击穿哪怕最简易的工事”的微词,我到想问问他,二战时的哪一款手枪可以击穿防御工事呢?别说二战了,即使到了今天,哪一款手枪的设计用途是用来击穿防御工事的呢?

再说可靠性的问题。自从黎彼德1979年对王八盒子的撞针抨击开始后,今天所有说到王八盒子可靠性差的,也全都是如此这般说法。那么这个说法对还是不对呢?对,没错。但是,这并不是王八盒子所独有的缺点,而是所有采用击针平移式手枪的共同缺点。稍有枪械常识的人都知道,手枪的击发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击锤回转式。比如毛瑟手枪、M1911手枪、M1935手枪、中国的五四式手枪等。另一种就是击针平移式。比如鲁格P08手枪、拉蒂L35手枪、勃郎宁1910手枪等,也包括王八盒子。采用这两种击发方式的手枪各有优点与缺点。采用击锤回转式击发方式的手枪,其优点是撞针不存在屈服节点,故而对其材质与加工工艺要求不高;撞针弹簧不用长期受力,因而寿命较长;击发动作可靠等。缺点则是因有暴露的击锤,枪是否处于待击状态容易被对方察觉;近战肉搏时一旦被对方用手指卡住击锤便无法击发;拨枪时击锤容易勾挂衣物等。采用击针平移式击发方式的手枪,其优点是外表简洁平滑,不至于勾挂衣物;手枪是否呈待击状态别人不易知晓。缺点则是撞针存在屈服节点,故而对其材质与加工要求高,稍有不良便容易导致击发故障;子弹上膛后,撞针簧始终处于受力状态,因而容易老化并进而影响其寿命。总的来说,我认为击针平移式手枪的缺点更突出,因为撞针的问题是致命的。但话又说回到前边,有这样致命缺点的,是所有采用此一击发方式的手枪,包括王八盒子,也包括鲁格P08手枪和勃郎宁1910手枪等世界名枪。可不知为什么,这一击针平移式手枪共有的缺点却在我们大大小小的知名的不知名的专家们眼中,成为王八盒子所独有的缺点了,公平吗?

王八盒子早期型随枪配备了备用撞针,以防撞针损坏时替换。但就因此反证其撞针一定问题很大,这就有问题了。那岂不是随车携带了备胎的,就一定认定是它的轮胎有问题,随身带了感冒药的,就一定认定是他的身体有问题,我看这个逻辑未必正确。当然,早期型王八盒子的撞针材质与加工,的确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这丝毫用不着回避。只是,是否象有些人所说的,无论如何也不能打完一个弹匣而不卡壳的,我看也太玄了点。

至于说它的有效射程低,只有50米,说它的弹匣容弹量低,只有8发,呵呵!请说这话的人摸着自己的肚子想一下,迄今为止,包括二战时期,除了毛瑟手枪外,有哪一款手枪的有效射程是超过了50米的;再请看看同时代的著名手枪,鲁格手枪的弹匣容弹量是多少,M1911手枪的弹匣容弹量又是多少,它们都超过8发了吗?还有说王八盒子的抛壳窗正上方设计不合理的,说这话的人怎么就不看看鲁格手枪、拉蒂手枪,还有倍受国人青睐的毛瑟手枪的抛壳窗也同样是正上方设计呢。王八盒子后期型因考虑到戴着棉皮手套射击的需要,因而加大了护圈,这也成了前期型遭受抨击的把柄,说前期型板机护圈太小,戴上棉皮手套食指无法伸入射击,强行伸入还会造成走火。呵呵!把当时所有的手枪排列在一起比一比就知道,鲁格也好,毛瑟也好,拉蒂也好,大小不同型号的勃郎宁也好,有哪一款手枪的板机护圈比王八盒子前期型的更大呢?有哪一款手枪是可以戴着棉皮手套伸入进行射击的呢?至于王八盒子后坐力低的特点,这一直以来是人们想求而不得的,在某些人的眼中也反到成了问题,真真的令人无语。感觉王八盒子就象是遭遇了刁钻刻薄的后妈似的,同样的问题发生在别的身上就不是问题,发生在它的身上就成了问题。即便不是问题的问题,因为发生在它的身上,也便成了问题。怎么会是这样呢!至少应该有点最起码的公平吧。

接着说它的模仿。王八盒子借鉴了比它更早诞生的多款手枪的构造与原理,这个一点没说错,但因此而抨击之,则又是混蛋逻辑了。就象今天的汽车制造一样,就象今天我们生活中房屋的内装修一样,借鉴别人的成功做法,博采各家之长,这又有什么不好呢?看看当今世界装备的各款手枪,有哪一支不是反复借鉴了以前各种手枪的成功之处而打造的呢?看看今天装备的冲锋枪,有哪一支摆脱了MP18的影响呢?怎么到了王八盒子这,又成为缺点了呢?

王八盒子到底仿制于哪一款手枪?好多人说是仿自鲁格。有一处博物馆,在王八盒子手枪的文字介绍中,就赫然写着“仿鲁格手枪”的名字,这就真是胡说八道了,因为除了那暴露的枪管和握把的倾斜角度从外观上略象,二者八杆子也打不着。要说它更象哪一款,我到觉得它更象是直接仿制于45口径的西尔弗曼-马克沁自动手枪,不论是从原理上,还是从外观上————特别是从外观上,那暴露的枪管,那后置的枪机拉柄,那凸出的圆型板机护圈,二者都特别地相象。只是西尔弗曼-马克沁手枪只是一款试验手枪,并未被采用,只有几支样枪存世,没能批量生产,不太为今人所知罢了。

说到它的外观的丑陋,这个不能强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审美,再美的东西也有看着丑的,再丑的东西也有看着美的。不过千人一词地抨击它的丑陋,同样有一种破鼓乱人锤的感觉。我个人到是认为,它的外观极具雄性之酷。相比与它的造型相近的鲁格手枪,王八盒子更显得简洁大方。握把与枪身120度的夹角,粗大机匣前部伸出的细长的枪管,无不给人一种向前的冲力;后部稍长的枪尾与全无套筒而暴露的枪管,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全枪的平衡,使之不仅握持有平衡感,看着也有平衡之美;见棱见角的握把、压制了三道滚花的拉机柄,挺直而又平滑的机匣,都无不彰显着男性的魅力。只是,后期那异型的板机护圈,实在显得不和谐,一看就不是一气呵成而是后来嫁接的,怎么看怎么别扭。但即使如此,全枪依然显得粗犷而奔放。

九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说王八盒子不招人喜欢,而且说当年的八路也对之鄙夷和不屑,并用电影电视剧中很少见到此枪来举证,更有那位评书历史艺人说“敌后的游击队员,就是没枪用也不用它。”

果真如此吗?未必。因为这些说法,文革前的记载找不到,战争年代的文献找不到,老同志的回忆录中找不到,能够找到的,全是八九十年代后才有,而且也全找不到出处,依然是某一个专家说了,于是被一些文人和网络写手一遍又一遍地鹦鹉学舌般的复制而已。本人不才,但最看不起盲目跟风,于是便向前追寻,想找到原始的或1979年黎彼德之前的说法,怎奈在那个年代,轻兵器的文章与杂志都还没有,档案上又不记载这些。倒是从几部诞生于五十年代,全由一些经历过战火的老战士们创作的著名文学作品和历史图片中,窥得一些痕记,下面简要列之。

文学作品中,摘录以下几段描写:

小嘎子扬扬王八盒子,“瞧,长苗儿,厚梭儿,口径嫩,绷簧紧,里里外外,满挂烧蓝,一扣机啊,嘎!嘎!连扣连响,不坐不摆,又稳当,又脆声,这才真是新出炉的东洋造啦!”(摘自小说《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12岁入伍的小八路)

武小龙从卷着的破夹袄里,拿出一支崭新的蓝晶晶发光的日本安都式驳壳枪。人们争着你摸摸我看看,都羡慕的不得了。(摘自小说《战斗的青春》。作者雪克,冀中献县抗日政府秘书)

刘文彬从文件包里拿出一张纸,“这不是,二十四团在田各庄村北,共缴获四挺歪把子,一挺重机枪,四个掷弹筒, 还有三十六支三八大盖和三个王八盒子。”“嗬!人家这大网,就是逮大鱼,敌情有什么变化?”魏强称赞地说。(摘自小说《敌后武工队》。作者冯志,冀中九分区武工队小队长)

李金魁又说:“日本鬼子怎么样?我这‘楠督式’你知道怎么来的?是拿打兔子的枪换得日本鬼子的。”(摘自小说《烈火金钢》。作者刘流,早年参加东北义勇军,曾是八路军五支队侦察科长)

老电影中的几个镜头:

五十年代电影《平原游击队》(导演苏里,抗战时的武工队员)中,游击队员郭小北缴获了一支王八盒子,高兴的合不笼嘴。

五十年代老电影《南岛风云》(编剧李英敏,抗战时粤桂边区敌后游击队指导员、政委)中,孙道临扮演的指导员,使用的便是一支王八盒子,后来,看护长便是用这支枪,处死了一名企图叛逃的游击队员。

除此之外,老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编剧李英儒,抗战时的河北游击军步兵团长、保定情报站负责人)、《三进山城》(编剧赛时礼,抗战时的胶东军区排长、连长、作战参谋、武工队长)等中,也多次出现王八盒子。

历史图片中,其中有一幅四十年代中共泰安行署公安侦察队的合影,照片中共有十四人,十二名队员,每人一支盒子炮,其中六人,盒子炮外还有一支大枪,中间坐着的队长、指导员二人,腰间别着的便是日本造的王八盒子。

老兵回忆录中,据刘子威回忆,解放太原时,作为带领突击队首先突入太原南城的副指导员,当年他使用的,就是一支日本造的王八盒子。

老武工队员贾正喜在回忆奇袭保定南关火车站时,说道:“火车站内敌伪一共10个人,有8条三八枪,一把王八盒子。尽管人数不多,武器装备很强。”

冀中九分区武工队长周继发在回忆录中,曾写道:“李树潭把那把缴获的王八盒子交给潘政委……潘政委热情地问这问那……树潭耳朵听着,可眼睛总是围着自己得来的那支枪转,眼巴眼望地等着政委发话把那支枪再发给他。”

贺晋年将军在回忆东北剿匪追杀李华堂时,有这样的文字:“多年的土匪生涯,使李华堂掌握了一手好枪法,他一手提王八橹子,一手提把盒子枪,对着我们两个骑兵通讯员左右点射,两个通讯员应声跌下马来。”

从这些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兵们创作的老电影、老小说中,从发黄的历史图片中,从饱蘸了血水的回忆文字中,给人的感觉,是象有些人所说的,“就是没有枪用也不用王八盒子”吗?是象好多人所说的,即使艰苦备偿的敌后军民,说起王八盒子也是一脸的鄙夷和不屑吗?中国战争题材的影视中,王八盒子总的来说出镜率的确不高,不过,在驳壳枪一枝独秀的旧中国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中,鲁格、M1911、M1935等这些当时的历史名枪的出镜率,又高过王八盒子了吗?


戏谑

题图中不是日军的“王八盒子”,而是德国产,或者仿制C96, 大名鼎鼎的“盒子炮”,“驳壳枪”。而日本的“王八盒子”,是二战中公认的性能最差,口碑最差的手枪,没有之一。


我们先来区分一下C96,P08和大正十四——


的国产C96,中国人给了他很多爱称——“盒子炮”、“二十响”、“镜面匣子”、“驳壳枪”。

德国产毛瑟P08,“鲁格”

日本产大正十四式,“王八盒子”、“王八盖子”。

“王八盒子”的原名为大正十四年式手枪,是二战中日军抄袭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手枪,德制P08,鲁格,研发生产的制式军用手枪。从1925年到1945年,服役时间约20年,是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东南亚、印缅、太平洋的帮凶。

在旧中国,军民通常把体重小、重量轻,用软薄皮质枪套可以直接别在腰间的手枪,叫做“撸子”,比如说枪牌撸子(即FN M1900 7.65mm自动手枪)、马牌撸子(即勃朗宁M19037.65mm/9mm手枪)、花口撸子(即勃朗宁FN M1910 7.65mm自动手枪)。

经典电影《小兵张嘎》中,嘎子缴获的就是一把“撸子”。

而把体重较大、使用木质或皮质枪套并用肩背带斜挎在肩上携带的手枪,叫做“盒子”,最著名的,就是德国C96。

由于大正十四式带有一个乌龟壳一样的硬壳厚皮套,看上去非常别扭,日本人将他跨在腰间,远远看去,鼓起来像个乌龟壳,因而得名“王八盖子”,或者“王八盒子”。变相也就是骂鬼子是王八。

抗战时期,国共抗日武装经常缴获日军的“王八盒子”,但是却不怎么积极使用,第一,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国民党直接参加对日作战的正规部队中,毛瑟C96,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驳壳枪,盒子炮已经大量装配,效果极好,无论是威力,精度,可靠性,国产化,还是操作顺手程度,都可以碾压“王八盒子”,其次,那就是“王八盒子”本身太奇葩。

虽然说“王八盒子”抄袭的是世界名枪P08,然而,由于抄袭不认真,再加上后发帝国主义国家日本和老牌工业国德国的工业基础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所以,这个东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东施效颦的产物,问题很多——

因为金属质量不过关,再加上击针的设计存在重大缺陷,所以在日常使用中经常发生击发无力和击针折断等致命问题,特别是在东北那样高寒气候中,由于击针上涂抹的润滑油粘稠度增加,问题更为严重。那时,每支手枪都随枪多配一根击针,放在枪套下面的备份弹盒中,以备更换。试想一下军官本身就没有配备太多自动武器,关键时刻拿起手枪保命的时候,扣动扳机没反应,是多么令人蛋疼的事。

扳机护圈设计得过小,正常情况下手指头可以伸进去,然而到了寒冷的北方地区,关东军戴上厚厚的棉手套,就尴尬了......

由于抄袭不到位,掉弹夹……

我军中,少量大正十四式只是小规模地供侦察人员在便衣侦察中使用。


HannibalLecter

王八盒子其实是日军研制装备的主力手枪,而在问题配图中,出现的其实是毛瑟手枪,两者并无任何关系。

王八盒子手枪可谓是二战中被诟病最多的手枪了,但是事实却并不是这样。其使用的是很特殊的8毫米手枪弹,迄今为止仅有日本使用过,而该枪的动能为350焦耳,要比M1911、毛瑟手枪、鲁格P08等手枪要低一些,而这在手枪的通常作战距离(50米左右)是足够的,完全能够将一个没有防护的人击倒。而王八盒子手枪其实是仿制的德国鲁格P08手枪,但是其枪套设计过于丑陋,简直就是一个龟壳,因此被称为了王八盒子。

而且日本人之所以这么设计的杀伤力稍差也是很有原因的,类似三八式步枪,日本意图尽可能用较少的资源,达到足够的效果,而王八盒子手枪就是如此,其杀伤力对于其作战目标而言是足够使用的了,而且由此带来了较低的后座力,也更容易精确射击,达到更好的效果。

至于很多人说的可靠性差的问题,但其实王八盒子手枪的质量远没有差到像一些媒体说的自杀都没法自杀的地步,其使用的是击针平移式设计,带来的问题就是弹簧可靠性不足,因为使用磨损太大,所以这也是导致其故障率较高的原因所在,但该枪并不是因此就一无是处了,只要有妥善的保养和维护工作,其依然能够发挥不错。

而实际上当时我军缴获王八盒子手枪后,我军之所以不太喜欢它的原因就是它的弹药很难补充,8毫米手枪弹只有日军使用,而且这种弹药主要给日军军官使用,因此其弹药很难补充到,打死几个普通的日本兵只能缴获到6.5毫米步枪弹,只有在稍大点的战斗中,打死日军军官等,才能获得其随身携带的少量8毫米手枪弹。而一旦没有了子弹,王八盒子手枪就沦为废铁了,在这一点上,还不如当时中国自产的一些劣质手枪。


战争之王

图里并不是王八盒子,图里的手枪俗称“镜面匣子”,学名叫毛瑟手枪,德国产,可连发可单点,装上枪托抵肩射击可以当冲锋枪用,弹容量为20发,是弹容量比较大的手枪之一,因此也被称为“德国二十响”,不过毛瑟手枪的设计导致开完枪后的后坐力导致枪口向斜上方跳跃,从而使精度大打折扣,所以在欧洲毛瑟手枪并不是受欢迎的手枪,但是到了中国,万能的中国人民发明了独特的斜手持枪,所以毛瑟手枪的威力以及精度被充分的发挥,所以我们在影视作品里看到的士兵用毛瑟手枪进行射击的时候都是斜着手或者直接把枪横过来的。毛瑟手枪在抗日战场上功勋卓越,是能够代表抗日战争的一把枪。



真正的“王八盒子”学名叫做南部十四式手枪,属于军官的配枪,日本在设计南部十四式手枪的时候外形仿制了德国的鲁格手枪的外形,显得更加小巧精致,但是并没有学到其精髓,反而有点匆匆赶工粗制滥造的意思。南部十四式手枪故障率极高,卡壳,炸膛是常事,所有配备南部十四式手枪的军官在战斗中都被这把枪或多或少的坑过,有的被坑的直接见了天皇,所以在日本军队里南部十四式手枪并没有受到欢迎,反而被很多日本军官称为“用来自杀都会卡壳的手枪”。军官很少会直接参与作战,大部分都是举着军刀指挥军队,再加上本身的故障率,南部十四式手枪在战场上并没有多大用处,最大的用处就是等着被缴获,所以南部十四式手枪大部分都是在屠杀无辜的百姓。因此,这把枪也是罪痕累累的一把手枪。


甍毁她城404not

王八盒子枪是日本人生产制造的叫南部十四式手枪,缺点很多专家都分析的很到位了,我呢就想说说这支枪的优点,它的战场存在,历史存在也说明了还是有优点的,不然侵略者用它干嘛,装酷?不可能吧。

王八盒子的优点:

一 自动方式是枪管短后座,它的闭锁方式非常牢固,说明可靠性是不错的。

二 基本就不会出现“走火”,因为采用的是空枪保险机构,如果枪内有子弹,没定保险也不会走火,弹匣不到位是,扣扳机不会击发的,安全性能也是不错的。

三 结构简单而且很紧凑,全枪重量也很轻,生产工艺不复杂,便于大量生产。

四 改进了以往日本手枪复进机左置带来的弊端,更好的保证了持枪射击时的平衡性和稳定性,这就是王八盒子枪射击精度高的一个重要改进设计。

五 机动性能好,可在紧急情况下突然拔枪射击,准确度很高,而且指向性特别好,设计比较人性化。

六 在中国的战场上经过了实战的检验,很多缺陷得到了及时改进。让侵略者们更加的得心应手。

七 国际上很多人都收藏了“王八盒子枪”不光是因为它的中国名字好听,还是有一点历史价值的,据说它的射击精度不输世界名枪。


八 在日本侵略中国时期,“王八盒子手枪”在中国就是名枪。天南地北,男女老少,人尽皆知,直到现在。在国内甚至国际的影视作品中,都有这支枪的身影,日本军官的标配。


“王八盒子枪”后来还有一个名字叫“北支十九式手枪”。1945年太平洋战争,小日本为了实现帝国主义梦,还在我国的天津,北京生成过,计划开始不久日本就战败了。看来“王八盒子手枪”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没用。

欢迎大家评论 关注 大中说事儿


大中说事儿

我们在观看现在无数兴起的抗日剧中,或多或少,总有一个名词出现“王八盒子”。

其实,中国正规军以外武装,如八路军早期,相比中央军,国民党的部队的德国,美国装备,大部分都还在用“汉阳造”“土炮”。

什么是汉阳造呢?汉阳造是晚清名臣张之洞浩浩荡荡开创的洋务运动新兴产业之一汉阳兵工厂的产物,属于中国本土枪械,也是祖宗级别的古董,摆博物馆OK,打仗?NO!所以在缴获了“王八盒子”后,不夸张的说,我们的革命先烈心理活动是“高科技啊,鬼子的东西不一般啊”。

而对于王八盒子的威力,在地方县志里,有这样一个记载。一群第八集团军地方分支武装攻打鬼子的碉堡,一名队员击中了一个鬼子,鬼子倒下被同伴抬走,第二天又看见那个鬼子缠着绷带出来了,又击中被抬走,第三天又一瘸一拐的出来了!尼玛!打不死啊。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枪射程短,有穿透力但杀伤力小,没事还容易卡壳。

所以幸亏我军实力发展迅猛,不然用榆木绑钢丝做的“土炮”,用缴获的“王八盒子”,八年的时间也许也赶不走狗娘养的日本畜生。


土田共戈17

首先需要更正题主的是,你放的图片并不是王八盒子,而是德国的毛瑟手枪,在我国又被称为“镜面匣子”,而真正的王八盒子是下图这种


看到图片,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对。这就是影视作品中,鬼子军官的标配手枪。

“王八盒子”本名“南部十四式手枪”,是当时日军根据其原来的“南部式手枪”改进而来,在中国被称为“大正十四式手枪”,当然这个名字没有“王八盒子”那么出名。而这款手枪在美军中又被称为“东方鲁格”,原因是其外形酷似德制鲁格手枪。

虽然外形长得像,但是性能真不在一个级别上,虽然德制卢格手枪并不像勃朗宁这些名枪一样出名,但是其性能还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但是“王八盒子”就比较惨了,曾有美军士兵嘲笑这款手枪“连自杀都费劲”。

可以这么说,凡是手枪该有的缺陷它全都有,1、撞针硬度不够,容易折断。

2、可笑的是,竟然还有弹夹脱落这一笑柄级的严重问题。鲁格的特点之一是可以单手退出弹夹。南部手枪自然也有这种功能!遗憾的是,该枪退出弹夹时使用的弹夹扣位置比鲁格稍微向下。这就让射击时很容易错误按到该弹夹扣,造成意外的弹夹脱落。后期虽然他们也使用诸如防止弹夹脱落的弹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现象,但是又使得使用者无法单手退出弹夹。

3、走火问题,走火的原因主要是南部式手枪退出弹夹以后,枪膛里面仍然有一发子弹。如果此时使用者没有使用手动保险,错误操作或者发生激烈的震动,这发子弹就非常容易走火伤人。

4、杀伤力是硬伤,作为一把枪,据说它在距离稍远的情况下,连稍硬一点的木板都无法击穿。

但是这把手枪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在近距离的白刃战和肉博战时,它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因为其相对小巧的造型,在战斗中可以起到出其不意的作用。而且该枪虽然远距离杀伤不行,但是近距离伤害还是可以,因为其使用的是南部式8毫米手枪弹,这种子弹在人体内会造成类似于“达姆弹”的效果,给中弹人身体带来极大的伤害。

这款手枪在当时可谓受尽了白眼,不但日本军方对其抱怨不断,甚至连缴获该枪自己使用的国军,八路军,新四军等游击队员对其也骂声不绝。

但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款手枪在二战结束时竟然还成为了一种荣誉的象征。

配枪对于一个军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仅是一把杀敌的武器,更是代表着一个军人的尊严和气节。在本宣布投降后,大批日军向同盟国军队投降,而很多苏联和美国军人就瞅上了“王八盒子”,当然,这仅仅是因为它独特的外形,作为战利品来收藏还是很有收藏价值和意义的。

估计这一点也是日军玩玩没有料到的,在战争中受尽白眼的“王八盒子”,竟然在战后被人所追捧,但是,这种追捧确实日本不愿提及的耻辱。


老人与酒

“王八盒子”是中国人给日军南部十四式手枪起的昵称,至于这款手枪性能怎么样,这么说吧抗日战争时期就是缺枪少弹的中国游击队、地方民兵武装都不屑于使用。

日本军队在明治维新以后一直在学习欧美各国,看到各国都有统一的制式手枪装备,因此日本也不能落后。于大正天皇十四年,模仿德国的毛瑟M1896半自动手枪(驳壳枪)和鲁格P08式手枪研制出了南部十四式手枪,由名古屋兵工厂制造,1925年列为日本陆军制式武器。在日军中装备的面很广,从将军到士官,从陆军一般的步兵部队到炮兵、工兵、装甲兵等各个特种兵部队,以及海军和空军的各部队各阶层,普遍装备。

但日本完全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只是学到了德国手枪的外形,性能非常差。南部十四式手枪需要严格保养才能保证可靠性,一旦遇到恶劣天气就容易卡弹不能自动上膛;手枪撞针硬度不够且较脆,在日常使用中经常发生击发无力和击针折断等致命问题;由于弹匣扣设计上的失误导致射击时弹夹易脱落,容易走火,经常伤到自己人;距离一远子弹就乱飞,穿透力极差,连厚一点的木板门都无法击穿。

因为南部十四式手枪在日本军队中大规模装备,因此和日军作战的中国、美国军队缴获了很多,但大家都对这款手枪吐槽颇多,号称“自杀都嫌弃用南部十四式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