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如果坚持到底,清军有没有胜算?

铁锤历史

当然是没有胜算的。

本来中法战争就是清政府非常不明智地挑衅法国引起的。要知道法国虽然在1871年普法战争中失败,从世界第二强国的宝座上跌落下来,但依然是世界前三强。十几年过去,国力已然恢复并尤胜以前。

十九世纪末期,法国军队怎么也是世界三甲之一,还不是二战以后那个可以让越南人痛打的病夫

而中国在世界上不多的独立国家中,国力军力可以说是倒着数的。空有地大物博的称号,其实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财政收入还没有法国的军费开支高;空有百万大军,大部分是拿着古代武器的古代军队,小部分是拿着近代武器的古代军队。

清军当时最好的部队,也不过是拿着洋枪的农夫,镇压农民起义绰绰有余,对付列强军队心有余而力不足

中法战争唯一对中国有利的地方,就是中国毕竟距离欧洲太远,法国不愿意也不会拿出太多力量来对付中国。但前提是见好就收,如果没有那个实力又要死撑到底,法国必然会选择扩大战争来使中国屈服。

现在我们来看看中法战争的最后一战之后,双方前线形势。

1、广西主战场。清军以四万人的绝对优势兵力,击退了法国第二旅一部二千余人的进攻,造成后者伤亡二百余人。控制了越北的谅山府。但法国国内援军一万二千人已经抵达越南,可以说广西清军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是不可能战胜接近二万人的法国正规军的。


法军一直和清军交手的主力是其北非殖民地土著部队和外籍兵团,法国正规军还没怎么动



2、云南辅战场。清军一万多人无法攻克有六百余法军防守的宣光城,法国第一旅四千余人已经赶到,云南清军很快将陷入和广西清军一样进退两难的境地。

拥有制海权的法军可以随机选择中国的薄弱点进行打击,防不胜防

3、海上战场。法国远东舰队所向披靡,消灭了船政水师,并把南洋水师堵在了镇海港内,占领了澎湖列岛和台湾基隆港,凭借一千多法军与台湾数万清军对峙在基隆外围丘陵区。

怎么看中国都是一手烂牌。

当时旅顺口只有三千清军守卫,面对上万法军是肯定抵挡不住的,法国人就可以以此为基地封锁渤海圈,登陆直隶平原

如果大清真的被镇南关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决定和法国打下去,法国可以采取这样的策略。在越北集中二万法军(本来就有法国两个旅八千人)先打广西清军四万,将其打败后再转攻云南清军,将清军彻底赶出越北。然后以远东舰队搭载法军北上渤海圈,消灭北洋水师(当时只有两艘军舰),攻占旅顺口。然后以此为基地,再从国内运来二三万法军,就可以攻占大沽口,直逼北京。

大沽口虽然经过了几年建设,有了几座近代化的海防炮台,但是经不起敌人大军的登陆进攻

那时候,就不可能像历史上那样,一个不割地不赔款的条约可以结束战争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大清和民国用多次反侵略战争失败总结出来的血淋淋的教训。


海军史研究会员

既然是如果,那就只能推理了。

我的推理,清军基本没有胜算。原因如下:

一、镇南关大捷后,清军在越南的情况并不乐观

在东线,冯子才“亲踏营地”,在镇南关找到了打伏击战的有利地形,周密部署“口袋”,诱敌深入,认为清军不堪一击的法军“密切配合”,轻敌冒进,其重型武器在该复杂地形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已属侥幸。但整体形势并不乐观。镇南关大捷之后不久,法军很快在北圻与清军形成了对峙,镇南关那样的地利条件已不复存在。组织技术落后、装备远不如法军的清军,已处于劣势。

在西线,刘永福的黑旗军接连失利,军心瓦解,除自然减员外,士兵陆续逃遁,战守两难,进退失据。

更为重要的是,越方对清国军队没有认同感。1884年6月,第二次《顺化条约》签订后,越南已经承认法国是自己的老大。中法战争期间,法军在越南畅行无阻,护越清军得不到越南官民支持不说,还处处受限,“接济维艰、孤立无援”。越南朝野大多数已“趋附法人”,少数不愿意者,“又皆庸懦不任事”,是抚不起的阿斗。大清即使赢了,也极可能是一种短期控制。

二、国内局势吃紧

眼看战火即将烧至国内,西南边民“多怨”。

在东南,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法舰在沿海横行,危及南粮北运。法军占领了澎湖,基隆、淡水虽勉强保住了,但伤亡很大,饷械、弹药几近断绝,守将刘铭传奏请朝廷“迅速济兵、济械,设法救援”,“若一月后无大批饷至,兵必溃散”。如何救?北洋水师不是法舰对手不说,还要保卫京畿,根本不敢南行驰援。

列强呢?日本图谋李朝,并且可能和法国联手。李朝有事,则影响中国内地。受限于此,北洋军队只能分防于旅顺、大沽、北塘等地,不敢赴台海前线。俄亦欲乘机翻伊犁之案,在西北扩张其势力。英、美为保障其东方利益,也一直在进行调停,希望中法尽早结束战争。

三、坚持到底会如何

打仗拼的是什么?首先是财政。

当时法国政坛尽管发生了一些变动,但法国政府并不准备结束战争,反而打算增兵增饷,扩大战果。

清军呢?中法战争期间,1881年以来财政收支大体平衡的局面被打破了。1885年,政府的财政收入7708.6余万两,较战前的1881年减少了520多万两,花费则陡然上升,政府被迫大举外债。从1885年9月到1886年3月,直接用于军费的外债达库平银1760万两。

为应对战事,地方财政也付出甚巨。

广东一省,在战时及战后的三年内,设防、援台、援越、造船修炮等就用银2500万两,其余沿海各省应该也不少。

四川、江西、浙江、江苏、湖南等地财政更是困窘不堪,一向积极主战的川督丁宝祯连10万两的军粮银都“措办为难”,其他各省也纷纷奏报“兵饷不敷”,据《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记载,因军粮供应不足,有清兵甚至拿步枪向越南百姓换取口粮。

这仗还怎么打?坚持得下去么?


端木赐香


帝国历史观察者

中法战争,清军是军事上取得了胜利,而政治上连底裤都输掉了!法国人在谈判桌上拿到了他们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东西。至于说清军有没有胜算?肯定没有呀,就那样的政府,一万个冯子材也是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