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大盖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枪?

倾丶一世红妆的素颜x4

三八大盖是我国老百姓对日本38式步枪的俗称。该枪仿制德国毛瑟步枪,1897年(明治30年)定型量产,而后又进行了多次改进,其中为了防尘增加了防尘盖,“大盖”由此得来。因改进型以明治38年为基准,所以最终被命名为38式步兵铳,国人俗称“三八大盖”。至1910年(明治43年)日军全部完成换装。

该枪使用6.5mm口径弹,子弹口径小、精度高、枪身较长,达到1276mm,加上刺刀达到1663mm;是二战期间最长的步枪。

整体上20世纪末,由于各国都已经意识到未来交战将会在400米左右进行战斗,所以各国都将新设计的步枪减短,将射程设计在400-600米左右。但是日本出于自身岛国资源较少的限制,无法大规模装备使用自动武器,所以只能强调射程和精度,在减小步枪口径的情况下,降低子弹对金属的消耗量,提高发射药的使用效率。对于缺少资源的日本来说,拼消耗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三八大盖这种逆潮流的步枪由此产生。

当然,在没有接触到西方军事强国之前,三八大盖还是很好用的,尤其是日本陆军十分重视单兵素质的军事技能训练,加上良好的精度,使得该枪在面对自动武器程度不高的对手(中国)时有着较大的射程和精度的优势;同时加上刺刀1663mm的长度使得三八大盖十分利于拼刺,日军利用这一优势,十分注重拼刺训练。不过在自动武器普及程度较高的美苏陆军面前,持三八大盖的日军就很难有什么作为了。


坠母的世界

图注:俗称三八大盖的日本三八式步枪

所谓“三八大盖”,是日军步兵在侵华战争中使用的主力步枪,是日本国产的“三八式”步枪,它是侵华战争中日本陆军使用最普遍、中国军民最熟悉的步兵武器。

为啥叫“三八大盖”呢?首先,三八式步枪于1905年即日本明治三十八年定型生产,因此依据日本武器的命名规则,一般都采用天皇年号来命名武器,所以被命名为“三八式”步枪。该枪原型为日本“三十式步枪”,后为防止沙尘进入枪机内,导致操作不良,在枪机上设置了一个拱形防尘盖,这个盖儿,就是“大盖”,故此才被咱们俗称为“三八大盖”。

实际上虽然三八大盖成名于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但实际上,早在190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它就已经量产,1910年前后日本陆军中就全部是清一色的三八大盖了(全面取代三十式步枪)。

三八大盖应该说绝对是款好枪,它结构简单,采用改进的旋转后拉式枪机,射击时后坐力小,易于控制,具有较为可靠的安全性,很少出现枪栓断裂的情况;因为采用较长的枪管,加工质量好、公差小,因此射击精度好,射程远,有效射程达460米;枪身长度为1275毫米(1.275米),加上长度500毫米的单刃刺刀,非常有利于个子小、臂展短的日本兵进行白刃格斗。但由于子弹口径相对于当时流行的7.7毫米弹药为小,仅为6.5毫米,弹头飞行很稳定,穿透力强,停止作用却比较差,杀伤力反而不高,子弹“打进去多大眼,出来多大眼”。很多抗日战士被三八大盖击中后,虽然有时候是贯穿伤,但修养一段时间就能康复,重新再上战场。而现在的子弹,强调失稳设计,在弹头进入人体后即失稳旋转,扩大杀伤空间,比如咱们国产的95式突击步枪采用的10式5.8毫米枪弹,在进入目标后即不断翻滚,射进去是一个洞,打出来是一个大空腔。对人体的破坏和停止作用就强得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三八式步枪在设计思路上与欧洲步枪不同,当时由于坦克装甲车辆的出现,欧洲各国军方认为步枪的有效射击距离可以缩短到400米以内,因此普遍都把枪长缩短,毕竟枪长短有利于减轻步枪重量,便于步兵携行,而且在较狭小的空间内便于枪支使用。比如德国毛瑟公司将毛瑟98式步枪从1.24米缩短为1.1米,苏联将莫辛纳干步枪从1.3米缩短为1.2米。而三八大盖的前身三十式步枪,枪长1.275米,到了三八大盖几乎毫无变化,可见日本人有自己的独特设计思路,并未盲从欧洲设计缩短枪长。

事实证明,在缺少机械化、摩托化武器装备,以步兵战斗为主的东方战场,三八大盖的长射程优势是一个显著优势,甚至常被日军和缴获它的中国军队简单改装,加装光学瞄准镜用来作为远距离精确射击武器使用,以弥补日军制式狙击步枪——九七式装备数量不足的缺陷(实际上九七式狙击步枪也不过是在三八大盖的基础上改进枪管并加装4倍瞄准镜改装而来的,两枪外形很相似)。同时“三八式”步枪全长1.275米米,再加上30式单刃刺刀后就可达166.3厘米,枪长较长也使得“三八式”步枪在白刃搏斗中占有优势,有过与日军白刃格斗经历的抗日老兵们,都不约而同提到“三八式”在白刃战中的这一优势。

当然,经过实战的考验,日军也意识到三八枪停止作用差、杀伤威力不足的缺点,于1939年曾研制出7.7毫米口径的九九式步枪,性能与德国98式毛瑟枪相当,却囿于优先发展海空装备的指导思想,仅少量装备。


兵工科技

三八式是一支神奇的步枪,从1905年陪着日军打到二战后,整整40年。那时候世界上没什么耀眼的步枪出现,显然三八式成了佼佼者。三八式是怎么来的呢?三八大盖又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三八式是以日本明知三十八年所命名,因为这支步枪定型于1905年。而三八大盖则是后来我国对于三八式的俗称,因为三八式枪机上大大的防尘盖异常显眼,所以被我国八路军称为三八大盖。

三八式属于小口径非自动步枪,长约1.2米,重达4.1公斤,弹匣容量5发,

有效射程460米(最高射程2400米),弹药采用6.5×50 mm步枪弹。对于新兵来说,这支步枪显然是非常容易上手的。

射程远,精度高,是三八式的特点,甚至可充当狙击步枪用,但杀伤力较小,更换弹药慢。其实这支步枪更适合白刃战,在枪口处加装三零式刺刀,使得整枪长度达170公分,非常具有优势,这高度比起当时的日军要高得多!

虽然威力不怎么样,但是其穿透力极强,也就是说被三八式射中,子弹几乎不会留在身体里,而是从身体的另一边飞出去了。伤口也极小,通常被其射中,拿点布之类的东西堵住伤口止血即可。


诸葛小军

在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陆军使用的三十年式步枪在中国东北战场上遭到士兵的一致抱怨,因为中国北方常有来自蒙古与黄土高原的细小沙尘,很容易就飘进枪身机匣内部导致操作故障,因此小鬼子们发起了擦枪运动,恨不得一天擦上个上百回,结果这擦着擦着就出事了,因为三十年式的枪机部设计复杂度相当高,必须将步枪分解到更细致的程度才能有效清除尘土污垢,也因此在步枪分解与组装上发生许多严重的故障。

于是小石川炮兵工厂研究所所长的南部麒次郎因此将枪机重新进行简化,同时在枪机表面增加了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不过也又为操作时增加了独特的金属噪音。其他改进包括在准星两侧增加护翼,虽然正式的制式化量产从1907年开始,不过南部麒次郎将新改良开发的步枪仍然以明治天皇年号第三十八年(1905年)命名;明治41年3月开始,新式的三八式歩枪逐渐成为部队的标准配备。

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侵华日军装备以及中国抗日军民通过缴获获得的三八式步枪、加上后来描写抗日战争的众多文艺作品也使得“三八大盖”在中国有很高的知名度。华东军区的总结认为三八枪的优点是精确度高,枪管钢质好,保养得法能连续射击一万发。不过在太平洋战争中,日军与普遍装备半自动步枪的美军作战,三八式步枪在射速方面明显不如M1加兰德步枪,有人做过实验,熟练射手使用三八式步枪可以用8秒向四个目标打出五发子弹,而加兰德步枪可以在4-5秒向四个目标打出八发子弹。


迷彩虎军事

个人认为,抛开特殊的历史原因,三八式步枪确实是一款非常优秀的步枪。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因此十分在意资源的消耗,而三八式就使用了二战中口径最小的步枪弹6.5毫米枪弹,其相对于美式.30-06枪弹、德7.92毫米枪弹这些枪弹要小了不少,所以在大量生产制造时,能很好的节约资源。而在材料上,日本的三八式步枪甚至还采用了拼接木料来制造,更进一步降低成本。

而关于很多人认为其子弹威力不够,是值得商榷的。6.5毫米枪弹穿透性好,但是其缠距小不易翻滚,所以停止作用不佳,因此经常有中远距离被击中非要害部位但是最终生还的战例,所以就造成了很多人认为其杀伤性能差的观点,但是在近距离上,其杀伤力和中正式这些步枪是有一拼的。

而三八式步枪的枪管较长,瞄准基线长,因此具有了很好的射击精度,这有很好的帮助节约子弹,节省战争资源,而这对于同样使用缴获的三八式步枪的不少中国军队而言,也实在是一个不错的优点,因为抗战中中国军队的弹药供给也十分紧张。而大长度也带来了白刃战的优势,毕竟中正式其实严格而言算卡宾枪也就是短步枪,白刃战确实比较吃亏。

而在结构上,三八式步枪也很适合亚洲战场。其之所以被称之为三八大盖就是因为其后部巨大的防尘盖,这使得其较为简约,没有像中正式步枪那样有太多的凸起,不会被挂住。而且其枪机设计简单,分解方便,勤务保障性能优秀,再考虑到当时亚洲地区的士兵综合知识水平和素质,实在是一个不错的优点。

而三八式步枪,在解放战争中依然是解放军的重要装备,为新中国的建立也有一份自己的贡献。甚至在朝鲜战争早期,志愿军依然有不少部队使用三八式步枪,中后期才开始换成苏制武器。


雇佣兵

日本三十八年式步兵铳在中国有个很响的外号!

“三八大盖”因为枪机位置有个大的防尘盖,所以到叫他三八大盖!

还有种说法,叫“三八大杆”,因为三八式的枪体很长,加上刺刀足有1700mm,比一般的士兵身高都高,而且三八式的枪体较为简洁,更像一杆大枪!所以也叫三八大杆!

三八式是一支好枪!

曾经的《团长》了虞孝卿为了忽悠当兵的,说三八式不如他手中的中正式准,这个是个谬论!只是灭敌人的威风张自己的锐气罢了!

第一、三八式的来历

1、日本军队在1907年开始换装他们手中的“金钩步枪”三十式步枪。

2、三十式步枪是仿制德国的毛瑟步枪进行定性生产的,但是枪械质量很差,主要是因为三十式的枪机部分在射击时是开放的,容易进入沙尘杂物,带来枪械故障,严重影响了其勤务性。并在与沙俄作战中吃了大亏,不能正常射击的三十年式使得很多士兵阵亡。

3.后来日本的有板成章对三十式进行了大改造,尤其是在枪机上加装了一个大的冲压机盖,使得射击时枪机不会暴露!这样的设计属于重大的革新,在栓动步枪史上也是有所建树的!

(装备30式步枪的日军)

4、在当初选择弹药口径时,军考虑到日本鬼子的身高不足,使用的弹药口径大了会使得后坐力增大,鬼子兵受不了,不好操作。所以放弃了7mm的弹药研制。又因为6mm弹药的制作太难所以就选择了6.5mm作为30式步枪的口径。并沿用到三八式上!

5、小口径的好处还有就是有利于日本这个资源匮乏国家的节约之本,还能增大单兵载弹数量!

6、崇尚武士道的日军一贯以近距离的格斗拼刺为荣耀,所以一寸长一寸强的概念使得三八式的枪体做的很长,而且表面很少有碍事的零件出现,就是为的拼刺方便!

7、三八式的枪体长,枪管长,这有利于枪口初速的提高,增加射程和射击精度!精度高效远程射击是日军的单兵作战的特点,这样的三八式能配合鬼子兵更好的提高单兵作战能力!

8、总之就是“矮矬穷”的根本道理使得日军造出一支好枪了!这就是三十八年式步兵铳!

9、在三八式的基础上日军好研制的身管更短的三八式骑枪!

第二、三八式的优点

1、射击精度高,因为日本当时的机械加工很是先进,所以其制造的三八式的各个部件都很精确,拼装后的紧合度很好!这就给射击精度的提高创造了基础。三八式的枪管是接近800mm。这在同辈枪里是最长的,而且枪管的加工精度很高。日本当时的精钢冶炼技术也高!

2、射击距离远,枪管长了最大的好处就是弹丸受推动时间长,有利于获得更大的动能!飞的更远,有利于先敌开火!尤其是三八式的标尺居然达到了2400米,其实弹头就是振飞那么远,也没有多少杀伤力了!

3、结构简单,越简单就越可靠!三八式的枪机组件只有5个,这比其他同辈普遍的8个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便于维修和保养,后勤配件也好供应和生产!

4、坚固度高,优质的钢材制造和结构合理使得三八式步枪的牢固度很高,过分摔打后也能正常使用!

5、弹丸的杀伤效果很好,历史上老是说三八式的穿伤现象严重,其实哪支枪不会有有穿伤啊!被夸大的说辞传的太多了,也就是真的了!

(1)6.5mm弹头在近距离中由于初速高动能足。总是被人们误解为这是造成穿伤的主要原因。6.5弹头以前使用的圆头弹还是存在这个现象的。但是后来换装的尖头弹是极少有穿伤出现的。

(2)因为三八式枪管缠距短,尖头弹在近距离上击中目标会出现严重的翻滚现象,造成的空腔效应很大!

(3)在中距离上6.5弹头进入飞行的平稳期,这时出现穿伤的几率也高了!在这个距离上几乎所有的枪都是有穿伤存在的,6.5弹头的细长结构反而比7.62的更容易出现翻滚!所以伤害高!

人们老是说的前面一个小窟窿后边一个大窟窿的中口径,既然这么好为啥还被撤装了?反而都去追求小口径的翻滚效应啊!

(4)远距离上的6.5弹头存在着动能较大,所以杀伤力很高。加之低伸的弹道所以在远距离上三八式很好用的!

在远距离狙杀目标的情况在三八式上屡有发生!

(5)因为没有太多的钢材用来制造弹头,所以日本人用铅代替了钢,这种铅芯的弹头进入人体后很容易破碎,中弹者很难将破碎的弹头全部取出!

(6)6.5弹药基本就是个全能弹药!

第三、缺点

1、因为其他各个国家都开发的新的枪型和枪种,三八式显得很是落伍了!对手都是使用半自动或全自动了,鬼子还是使用栓动步枪。这就显得三八式不好了!

2、枪体太长在复杂地形使用很是不方便,尤其是在东南亚和太平洋海岛上的雨林中。所以日本人也开发了三八式的短枪和99式的新枪了代替三八式进行使用!

3、日本在战争后期的战争资源已经枯竭,新枪和老枪的配件供应问题太大了!

第四|、误解

1、大家都在说日本人也觉得6.5弹头不好用就用7.7弹药代替,其实这是个误解。

2、99式步枪只是因为日本人在战争中察觉远距离杀伤的优势越来越低了,尤其是和美国开战后,所以开发了7.7弹药和7.7的枪支,来适应近距离的作战。

3、99式被投产后还是以单身管为主!

第五、三八步枪是一支好枪,只是在日寇手中助纣为虐获得恶名。但是在我们的手中他也是打击敌人的利器!


杜口无言

三八大盖,是日军二战时的主要武器之一,全名明治三十八年式步枪,明显特征是枪栓上端有一个防尘盖,防尘盖上刻有汉字“三八式”

↓图为没有防尘盖的三八式。

抛开被人滞后的有效射程内威力不足的问题。它是一款不错的手动步枪。

结构上,为二战主战步枪中最简单的,枪械领域,简单的东西往往可靠性高。防尘盖是可圈可点之处,三八大盖为手动步枪中放尘土效果最好的,其他步枪基本放弃了尘土问题。

用料少,既然在当时资源短缺的日本也能造出上百万把质量达标的三八大盖。重量也相对较轻,减轻士兵负重。

射程远,精度高,其射程精度上接近甚至能达到现代狙击步枪的水平,训练有素的老兵可以800米外射杀集群目标,460米外射杀单个目标。

且6.5mm友坂步枪弹装药量相对少,后坐力低,配合枪管长,火药能在子弹出膛前燃烧殆尽,形成烟雾少无火光的效果,对于狙击来说是很有优势的,尤其是丛林中的400米内狙击【不用瞄准镜,直接用机械瞄准具】。日军狙击手一度让美军、中国远征军等很恼火。。后坐力低,也成就精度高、容易上手,适合当时远东人相对弱小的体质。

射速中规中矩,毕竟日军不怎么支持单兵火力压制。

枪身很长,一战后,很多国家的专家发现,绝大多数战斗爆发在400米以内,所以纷纷缩短步枪长度,但是对于日本来说,不需要,毕竟主要目标是旧中国、东南亚等相对落后的地方。长枪身的优势就是精度和拼刺刀。却影响灵活性。

威力问题,这种诡异的杀伤力和弹道是子弹和膛线共同造成的,并不是说6.5MM的子弹没有潜力。而且三八大盖的子弹出了400米以后,容易翻滚造成空腔效果。后期日本陷入资源消耗殆尽的地步,子弹质量下降,威力却提升了不少,以至于美军记载说三八大盖的威力大。。新四军等中国军队为了解决威力不住的问题,用刺刀在子弹头上随意刻上几道划痕,有效提高近距离杀伤力【如果随意刻划会影响精度和射程,若是刻划得好,能保证射程和精度时,提升威力】。

可以说,三八大盖很适合当时的中国国情【莫辛纳甘也适合,原因是生产工艺要求低,枪身够长,子弹工艺也要求低,坚固耐艹,操作简单,可靠性高。毕竟沙俄的国情和旧中国很像,缺就缺一个强有力的政府。】


咱来了

三八大盖是我国老百姓对日本三八式步枪的俗称。因为抛壳窗处有一防尘盖。所以称为三八大盖。

众所周知三八大盖精度高,穿透力强,但是造成的贯穿性杀伤并不强,这一点既是缺点也是优点,因为弹道稳定,射击的精度就高,但是由于弹道稳定造成的贯穿伤并不大,并不像其他步枪子弹进入人体后翻滚,造成的伤口非常大。



这其实是由于日本的当时的国情造成的。众所周知,日本的矿产资源非常稀少,大量金属资源需要进口,所以日本武器要求精度要好,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尽量减少金属资源的浪费。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没有大量装备冲锋枪的原因。


思。 源

三八式步枪,口径6.5毫米,是二战口径最小的步枪。由于有一个随枪机运动的防尘盖,俗称“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口径小,后坐力轻,无论新兵老兵都能很快熟练使用。

此枪是二战时最长的步枪,加之刺刀也长,在拼刺时很占便宜,枪长瞄准基线也长,加上口径小弹道平直,射击准确,很适合远距离射击。

但是由于弹型细长,飞行过于稳定,很难在目标体内翻滚,容易穿成小孔,所以没被击中要害的士兵死亡率不高。

中央军、地方军、八路军、新四军大多装备汉阳造和中正式,由于钢质不好,膛线很容易磨损,特别是汉阳造炸膛事故频出(为了增加强度在枪管上又套一根铁管所以又叫老套筒),故障率也较高。

虽然7.92毫米口径的汉阳造中正式威力比6.5毫米口径的三八大盖强很多,但由于不耐用、准确低,所以当时的中国军人都喜欢用三八大盖,特别是抗战前期中期,装备三八大盖的中国军人是精锐老兵的象征。


二欣哥

三八式步枪是日本陆军于日俄战争后1907年正式采用为制式武器,三八式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陆、海军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日本战败),三八式步枪在中国一向被俗称为三八大盖,由于其枪机上有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以及机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样而得名。三八式步枪(日语:三八式歩兵铳;さんぱちしきほへいじゅう)是手动步枪.论射击速度,同样是手动上镗,比不上英国的77;射击精度虽然高,但是事情都是要分两面来说,子弹本身装药少虽然后坐力小,但是弹头初速就比较低了,我记得初速还不到800公尺/秒,德国的毛瑟步枪是840米,美国的大八粒是865米。弹头出枪膛以后,虽然转速比较高,但是初速度不高,况且还是小口径步枪,威力很值得怀疑。三八大盖定性的年代比较早,是20世纪初那几年就定型了,鬼子因为资源短缺的缘故,一直没能拿出来能大批量替换的东西。还有那个歪把子机枪就更差了,干脆就买外国的专利(比如捷克那个ZB26)仿制算了。三八大盖诞生时是一支中规中矩的步枪没有什么突出的优缺点。一战后各国军队开始向机械化转型步枪、刺刀也随着变短,日军的机械化程度比较低而它的主要对手中国军队连骡马化都没有实现日本自然也没必要搞短步枪。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是日本在其三十年式6.5mm步枪的基础上,改进研制的一型制式军用步枪。由于时值明治三十八年(公元1905年),故定名为“三八式”。三八式步枪与三十年式步枪两者在外观上最显著的不同,是前者在机匣上方增设了一个“∩”形的防尘盖,这个防尘盖可随枪机前后滑动,当枪机呈关闭状态时,这个大大的防尘盖将整个机匣完全盖住,可有效防止沙尘进入机匣之内。由此,三八式步枪就得了一个叫得响的名字——“三八大盖”抗日战争时期用的手枪:盒子炮 就是:毛瑟手枪 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