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月子是婆媳關係的轉折?

苗苗聊日常

現實中的確有這種坐月子前關係還可以的婆媳,月子之後卻老死不相往來的,但多數是之前沒有住在一起的,坐月子期間突然住在了一起,各種習慣衝突起來,加上媳婦坐月子期間本來身體上和心理上都比較嬌貴,一旦有衝突難免會因此加劇。

生小孩是一個家庭的一件大事,就在一開始懷上小孩的時候,家庭的各種資源就向媳婦傾斜,無論是公婆,還是老公,甚至有一些其他親戚,都各種以媳婦為中心,各種寵著,正所謂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當小孩出生後,這個中心從媳婦轉移到了小孩身上,這對媳婦來說,難免有一種心理落差。

另一方面,婆婆和媳婦之間由於所處的年代不同,接觸的信息面不同,對坐月子的理解也不同,婆婆在月子期間按經驗主義對媳婦的各種要求、禁止也讓媳婦過的十分痛苦。加上媳婦這段期間身心狀態不佳,一不小心就會轉化為對婆婆的怨恨。

還有一方面是育兒方面的不同,婆婆認為必須這樣,媳婦卻認為不能這樣。一個疼孫子,一個同樣疼兒子,雙方都不讓步,又大大加劇了雙方的矛盾。如果這個時候老公不能起到一個很好的潤滑作用,那月子之後雙方不往來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事實上,婆婆是沒有義務要去照顧媳婦坐月子的,這不過是老人家疼愛兒子疼愛孫子的體現。如果媳婦能認識到這點,在對待婆婆過程中心存感恩之心,這是來義務幫忙的,不是你花錢請來的,所以不要去過多的吹毛求疵,所謂求同存異,相信雙方都能在月子過程中愉快的相處,月子之後也能歡歡喜喜一家人。


蘆柑媽媽

距離產生美,這話放到婆媳關係裡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一方面,兩個相愛的人因為互相吸引,戀愛結婚,可能彼此之間都沒什麼大矛盾,兩個家庭也都是和和氣氣的,只有到了懷孕生孩子,兒媳和婆婆這才有了更深的交集。面對一個幼小的生命,怎麼去更好地養護,這就是一場場觀念的拉鋸戰。一個是生養的新潮媽媽,一個是覺得自己經驗豐富的婆婆,你無法感同身受體會我,我看你矯情喊累得太誇張,兩個女人的彼此看不順眼,就為日後惡劣關係埋下伏筆。

另一方面,對女人來說,困難時哪怕給一顆糖、一點點小溫暖,都會被她記住,好比雪中送炭,但大多數不被喜歡的婆婆,都選擇的是雪上加霜。新媽媽月子裡極度虛弱,本該噓寒問暖、好好被照顧的她們,往往被婆婆各種看不順眼,飯菜馬馬虎虎弄一下,寶寶有空就抱抱,或者把孫子看得比媳婦重,對媳婦直接忽視。都說細節見人心,被這些傷到的媳婦,估計是對婆婆愛不起來了。

還有一種是很多婆婆都會有的心理,“多年媳婦熬成婆”,我當媳婦的時候沒有被婆婆好生對待,沒有享受過關心和呵護,憑什麼要對你這樣?住得近了,看到小倆口恩愛有加,我好不容易生下撫養成才的寶貝兒子,就這麼被你搶走了,那麼關心你,你還要怎樣?一點點妒忌心和不平衡導致的無名怨氣,就這樣撒在了剛做媽媽的媳婦頭上。

所以,月子之後,婆媳關係自然而然就不好了,因為傷害和互不理解就這樣越來越嚴重。


醉墨冰心

做為兩個孩子的寶媽,我以我親身經歷驗證了坐完月子,那個口口聲聲說把你當親閨女的婆婆說的話,真的只是說給你聽聽而已。

平時的時候,我覺得我跟我婆婆的關係也還算融洽。她雖然話多,但老年人我一般也不跟她計較,加上平時工作忙,能避開很多。

當時我生大寶的時候,她在上班,都是外婆和老公照顧的月子,所以沒覺得有矛盾,加上生了孩子後也很少住一起,所謂距離產生美嘛!

出院了,月子裡幫忙坐吃的確實很感激她,那個時候吃了產奶不多,天天埋怨我吃了那麼多,怎麼奶水不夠,弄得我特別內疚,感覺自己都是罪人似的。

幫帶孩子也是,老公和公公在家的時候,那是特別殷勤的,他們不在家的時候她出去買菜一般中午才會回來,吃了午飯她說出去透口氣,就去打麻將了,一般要晚飯的時候才會回來。晚上大家都在家的時候她可用心周到了。家裡人都在的時候她還說都累死了,你們換一下手,我出去透透氣。

鬼知道沒人的時候,月子裡的孩子經常哭鬧要讓抱,我傷口痛還要抱孩子,氣得我想哭想死的心都有。所以為什麼有那麼多產後憂鬱症。

奇葩的是一出月子就各種暗示我給她買手機,給她買了還經常抱怨我給她買的手機不好,不是蘋果的。

我到現在月子病都沒好,這也讓我看清了她這個人,所以也是我們關係改變的重要因素。


蘭掌櫃愛喝雞湯

的確如此,婆婆是好是壞在月子裡可見分曉。和老公結婚十五年,有兩個寶寶,大寶坐月子時是婆婆照顧的,在這期間也產生了一些小摩擦。

第一,產後多喝雞湯。

生大寶時是順產,第二天就出院了。醫生特別強調,剛開始幾天,產婦的胃腸道功能還未恢復,不能吃太多油膩的東西,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可她老人家根本沒當回事,一回家就給你端上一碗雞湯,當時我就給她講了,雞湯太油膩了,先吃點清淡的,過幾天再喝,可她的臉馬上拉下來,嘴裡不停嘀咕多喝雞湯補身體,為你好還不領情。我也知道是為我好,可醫生的話也要聽呀。



第二,叫你吃各種補血的食物。

因為在婆婆看來,過去坐月子都要喝很多紅糖水,吃很多紅棗,於是大包大包的買回家。可她並不知道紅糖和紅棗是活血的食物,吃了不但不能補血,反而會增加出血量。

第三,不能洗澡洗頭。

記得回家第二天,我就提出要洗頭洗澡,因為是夏天生的寶寶,身上那股酸楚自有自己知道,簡直別提了。可她給你來一句,不準洗,出了月子再說。聽她這麼說我真的是欲哭無淚。出院時,醫生說只要感覺自己身體可以了,一定要洗頭洗澡,因為在生產時要出很多汗,產後也會出汗,再加上惡露不斷排出,身體更容易髒,容易讓病原體侵入。最終她老人家沒擰過我。


不過這些都是體現了新舊觀念的不同,婆婆也是為了媳婦好。要儘量做到不聽婆婆老觀念的同時,也不要傷害她老人家,不是有句老話叫
家和萬事興。


羽妞媽

首先說這不是習慣,婆媳即使相處很融洽,但在兒媳做月子期間,關係也很微妙,婆婆是過來人通常會經驗主義,認為一些事情沒有大不了的,但在兒媳眼裡就可能變成天大的事。比如兒媳認為做月子時是可以吹空調的,但婆婆已過來人現身說法,吹空調會得月子病,如果婆婆堅持己見,兒媳就會認為不尊重她,那是虐待她。

還有有些婆婆之前苦過,家裡並沒多少菜可以練習而讓她提升廚藝,做菜很難符合兒媳口味,這也是矛盾源之一。

有的婆婆比較強勢,事情都是她說的算,在月子期間兒媳是弱勢群體,多少不敢反抗,但過了這時候就可以翻身農奴把歌唱了,有的直接懟,有的搞軟對抗等等。

有些兒媳比較強勢,婆婆這時就忍著,等月子一結束,婆婆就一去不回頭,回家了。

所以總的來說,這個事情雙方都比較敏感,稍不注意就會有矛盾,兒子或丈夫的左右調節作用是很重要的 ,一明事理的老公才是家庭和諧的基礎。

加油哦!已是老公的你!


大漢麒麟閣

女人生產做月子,婆媳關係會發生很多微妙的變化,兒媳婦生孩子了給自己家裡添丁進口了,因為孩子的關係感情昇華了,當然也有少數婆婆會因為男孩女孩而產生間隙矛盾。

兒媳婦做月子婆婆的細心關照會增進婆媳關係,沒有孩子的時候婆婆覺得兒媳婦還沒完全是自己家的人,有了孩子這個紐帶,增進婆媳關係了,兒媳婦也升級為母親了,會感同身受知道當父母的幸福和付出,能理解體會到婆婆的一些做法。

物極必反,也有很多婆媳關係是因為孩子的出世帶來的,做月子期間婆婆不照顧自己不關心兒媳婦,或者感覺婆婆對自己照顧不周,兒媳婦太嬌氣了,這個不吃那個不吃,伺候孩子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的,反而引發矛盾。成了一輩子的疙瘩和心結。

婆媳之間最重要的是份理解和忍讓,慢慢磨合好好相處,也讓作為男人的我們不會左右為難顧此失彼。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爭贏了道理輸了感情和愛。家和萬事興,永遠的真理。


趙龍

我同意這樣的說法,因為身邊有很多人做完月子以後,跟婆婆關係開始微妙,雙方都頗有怨言,到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的婆媳也大有人在。我個人認為主要是以下方面造成的:

第一:由於生產後孕激素水平下降,很多產婦表現的特別敏感脆弱。很多無傷大雅的小事,在她們眼中卻成了故意作對。
第二:新生兒的到來,新手媽媽表現更多的是手足無措,身心俱疲而導致情緒低落,煩躁不安。


第三:育兒觀念的不同。婆婆是經驗主義,不願意用紙尿褲,願意把屎把尿,媳婦卻選擇用紙尿褲;婆婆總怕大孫子吃不飽,想加奶粉,媳婦認為母乳是給孩子最好的食物……等等而造成的矛盾。



第四:婆婆畢竟不是媽。很多時候媳婦也要求也不敢說,讓婆婆猜心思,結果不如願的時候,難免心中不高興。再加上生活習慣不同,難免有摩擦。

所以媳婦要做個通情達理感恩的人,而婆婆也要學著做個聰明的婆婆,最好是坐月子的是多掏錢少出力;多做事少說話;而媳婦呢,也要感恩老人的辛勤付出,無論對與錯,但是初衷是好的。為了共同愛的那個男人,退一步,讓一步,可以讓家更和諧,生活更幸福。


為你踮起腳尖

因為月子是女人人生的一個大坎。初為人母,驚慌失措,父母又不在身邊。而作為過來人的家婆,如果都能感同身受的體諒兒媳,並協助她跨過這一難關,那麼婆媳關係肯定會往良好的關係邁進。否則,婆媳關係就會往相反的方向發展。

很多媽媽在懷孕和月子期間,如果丈夫某些方面做得不好或者不體諒,也同樣會被記恨一輩子。

大家都知道,錦上添花無人記,雪中送炭方知情。

希望大家都能夠多關心,照顧孕婦和產婦,也希望每一個女人在這個特殊時期能夠被溫柔呵護,而不是留著眼淚坐月子。


九月小蝸牛

我覺得最主要的是一句老話說的"養兒方知父母恩"的道理。而且月子期間是一個媽媽最脆弱最需要幫忙的期間。如果婆婆有盡心盡力去幫助兒媳婦做好月子的話,作為媳婦肯定會很感恩的。相對於平時的夫妻兩個人,媳婦新添一個小生命更能體驗到做媽媽的不容易,也更能知道媽媽的操心和嘮叨,所以也能更體會婆婆的辛苦。所以說在月子期間,如果婆媳能好好相處的話,那麼對於婆媳關係的改善是非常有幫助的。


餘哥談電影

覺得哪哪做啥都不行,咋看咋不行,後來自己調節調節在加上老公在中間起到很大的作用,否則,我想產後抑鬱症都是在婆婆那生氣,還要有個【沒用的老公】啥忙幫不上,還覺得我們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