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年轻人看《百年孤独》呢,为什么老一辈文人对其推崇之至?

文人草堂

年轻人里,看《百年孤独》的人肯定有,因为我常常在网上看到关于这部作品的讨论,网络本是年轻人的聚集地。不算老的我,和我朋友中的几个人都读过《百年孤独》,只是有可能有的人,因种种原因没读下去。

号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的《百年孤独》,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著,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这本书之所以好多人读不下去,第一是因为书中人物众多,一个家族七代人,除了家族本身的人,从第一代夫人乌苏娜起,还不断有外面嫁进来的,苔列娜、德拉佩德、德卡皮奥、乌苏娜……这里我只读她们名字的后部,已经晕头转向了,呵呵。

第二,现实与虚拟结合,描述各个时代的历史演化过程,时间跨度长,加之作者采用复进循环的架构,一些情节,年代,甚至人物名字,都是循环交替的,读来已经不单是晕了,而且一个头两个大。

第三,作品气势恢宏,人物纷繁复杂,情节千头万绪,各种神话及寓意深刻的意象穿插其中,让人目不暇接,无所适从。

既然这部作品如此难啃,为什么老一辈文人还会对其推崇备至呢?

这与他们曾经的那个时代,个人的经历有关,也与他们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年龄有关。从艰苦年代走过来,深受物质贫乏之累的老一代人,见证了社会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幻灭过挣扎过奋斗过,如今价值观的改变,物质生活的丰富,年纪成熟的他们比年轻人更懂得反思,读《百年孤独》这样的巨著,更容易引发共鸣。

百年孤独,百年等待。飓风起时,才有未来。


天若有情共沉醉

说实话,笔者属于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出生的人,与七零后,差了一代。笔者有幸正在拜读这本《百年孤独》,马孔多镇七代人的故事,目前看到第二代的末期。



关于《百年孤独》的作品背景,时代意义,这里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网上随意查到。为了以示尊敬,将作者名字列出: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小说大意就是,描绘了一个位于拉丁美洲海,加勒比海岸,一个非常平凡的小镇——马孔多镇上,一家七代人(名字太长,太难记,就不写了😓),经历了石器,铁器,蒸汽时代的,奇幻故事。

为什么说是奇幻故事呢?



因为,这部长篇小说,将现实与虚拟结合起来,整整七代人物,经历了包括石器时代,吉普赛人的巫术时代,铁器时代,工业革命的蒸汽时代。这,几乎是拉丁美洲数千年的历史进程的演化。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百年孤独》会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因为其宏大的格局,以及其丰富的世界观。

不可否认,《百年孤独》的确是部伟大的作品,里面的人物,事件,都像是一部人类、社会不断演化幻灯片。

当然,实话实说,如果小伙伴想要拜读这本经典小说——建议找个适合自己的时间段和阅读环境。 这是笔者的真实感想,无意褒贬巨著之意。



这本书,无论是剧情,还是人名,还是写作手法,都几乎可以列为晦涩难懂之列,甚至,某些章节,给人的感觉,就像一部编年体的历史典籍一般。所以,想要品读这部经典名著的年轻人,一定要放平心态,耐住性子哦(´-ω-`)

最后,希望各位小伙伴,能够好好品读这部经典巨著《百年孤独》。

欢迎小伙伴留言讨论,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文人草堂。


文人草堂

我是九零后,厚着脸皮把自己归于年轻人的行列吧!


《百年孤独》确实很直白,因为他是翻译过来的当然是大白话了,您要有能力可以去看原著!但是这并不影响他是一部伟大的著作,马尔克斯描绘出了拉丁美洲大地上一个家族以及生活环境的一百多年间的变化。作者极富想象力,比如最初的家族穿越几百公里迁徙到马孔多这个地方,喜欢科学的第一代人,连续下了四五年的大雨,为了美人蕾梅黛丝疯狂的年轻人,活了一百多岁的乌尔索拉,以及进行了几十场革命斗争的奥雷里亚诺上校!情节是很精彩的。

另外一个被推崇的地方,就是全书贯彻始终的孤独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外人无法理解,我们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无论你是农民,商人,政府官员,家庭主妇还是流浪汉,都是孤独的!本书的写作手法,故事情节很像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及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特别是莫言描绘的高密东北乡的变迁,个人感觉极像借鉴的本书!

另外本书中描绘的家族的兴起到幻灭,从第一代人的艰苦创业,第二代人的革命流血,到后来的骄奢淫逸,给我们很大的借鉴意义!拉美大地上一个孤独了百年的家族消失了,并且再不会出现!

当然这本书比较难读,人物太多,几代人的名字都是传承的,读几遍就理清了!

马孔多在下雨!希望您一个人的时候也能享受孤独!


豫见五羊

我是80后,不知道还算不算是年轻人,不过前几天确实是粗略地把这本书给给了一下。正好想写读后感呢,看到这个问题就说一下吧!

其实之前就看到过这本书,名气那么大,作为一个文艺青年装逼犯,怎么可能不读一下,拍个照片发朋友圈里装装逼呢!不过真的很难装下去哎,因为这本书非常难读,一大串难记的人物名字,没有感情色彩的流水账,说的都是几百年前的陈年旧事了,尽管作者的叙述已经是尽量幽默夸张了,可是真的读不下去! 这次正好是过年回家,放假这么长时间实在没有别的事情可做,就耐着性子把这本书粗浅的翻完了。 有点和圣经的叙述方式类似,上帝七天创造了世界万物,这个家族的祖先为躲避仇人的诅咒,去一片陌生的原始地域,开发出了一块适宜人居住的小村落,建房挖井,种树找食物,起名叫马孔多。一个吉卜塞人,领着一个骆驼队做生意呢,发现了这里。

接下来就是讲述了这一个家族七代人在马孔多的繁衍生息,娶妻生子,婚丧嫁娶,有战争有政治,有爱情有乱伦,有贫穷有奢华,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各种乱七八糟的男女关系,组成一副精彩绝伦的奇艺画面。绘声绘色,细节感十足,叙述上百年前的历史,就像昨天晚上的故事一样,特别有细节。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惊人!

不过好像也没有说什么有意义的话,百年孤独,意思是这个家族的人每个人都患上了一种叫做孤独的无法医治的绝症。这个玩意儿跟胡说八道差不多,写一个家族的历史用“孤独”两个字总结,跟没说一样。我发觉你好孤独喔,是吧,我也这样觉得,因为这句话对每个人都适用!

我不但孤独,还寂寞呢,还开心呢,还失望呢,还痛苦呢,这不就是每个活着的人正常情绪体验吗?还不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呢: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杨文华61

95后,两三年前读过这本书。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年轻人看的,毕竟是那么多人推崇的名著,总想一探究竟。



我是无意间看到别人的推荐,所以去读了。怎么说呢,当时年纪小,只是通读了一遍,大致了解了一下,没有过深地去研究。后来又读了这位作者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要比《百年孤独》更容易懂一些。

接下来说一说我对《百年孤独》的理解,《百年孤独》讲述的是一个家族百年兴衰史,其间夹杂着非现实元素。这部作品虽然比较难懂,但我从中也读懂了些许道理。有些话特别触动人心。



无论走到哪里,都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即使不看内容,单看文字,它也是极美的。我当初看的时候总忍不住停下来抄这些话。

好的作品能让人不断思考,获得一些东西,从这一点上看,这无疑是一本好书。人性、人伦,书里都有很精彩的描写。人的感情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一直在思考,但真的很难得出答案。



我自知自己认识还很浅薄,所以无法详细说出它到底多好。反正我个人觉得是极富哲理性的,当时看的时候也对我产生了影响。



不管是什么年龄阶段的人都可以看《百年孤独》,也总有喜欢看的。


苏木将离

不知道你对年轻人这个定义是什么。

我作为九零后,看过两遍百年孤独。

第一遍是在大学时候,当时没有看懂,尤其是里面的人物名字的重复,让我非常崩溃。但是还是硬着头皮看下去。

第二遍是在工作以后,再看一遍时,突然发现看懂了很多问题。

关于百年孤独为什么这么被人推崇,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其实仔细想文本内容,只是一个家族的兴盛与衰落史,但是作者用一种魔幻的手法写了出来,造成了极为不可思议的效果。

二是马尔克斯是在西方被极其推崇的作家,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能够获得成功,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是充满了异国情调的故事和发生在美洲大陆的那些匪夷所思的现实让欧洲人惊艳了。

就像马尔克斯一直在说,他写的其实是事实,没有夸张也没有臆想。但是我们读者却总是觉得他写的魔幻。

你又问为什么受到老一辈推崇,其实现当代的很多作家都在模仿马尔克斯,但是说实话,因为你有了本土经验。你会发现接受他们的文本很难,有种心理上的抵触,不适感。

嗯,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


青女440

肯定有啊,看了两遍,第一次没看懂,看完了人物分不清,然后又看了一次。《百年孤独》魔幻与现实的结合,围绕一个家族讲了事实变迁,历史的发展。爱恨情仇,宗教信仰等不同的当面来讲了一个故事,以母亲乌尔苏拉为主线见证了从一个家族开始到一个家族的没落,繁荣兴衰,没有跟从历史的发展,在马孔多这个小镇上的变化一切都是注定的。《百年孤独》是近期看的,一本不错的小说,人物关系复杂,记不清。


壹伍得伍

有啊,但刚开始看着像记流水账,后来再看终于发现确实是流水账!开个玩笑,以我的理解能力,只能说这本书描述了一个在特殊背景下一个大家庭不断的重复着同一个悲剧:亲人一个个的离开,自然死亡的没几个。老一辈人推崇,有一部分老一辈人可能确实对自己即将走完的一生与书中所描述的产生共鸣;当然也有一部分是人云亦云,大家都说好,我不说好是不是不合群?作者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认为也并不完全是因为这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