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清绝绮艳,婉约与豪放各穷其特,你更偏爱哪一种?

抱庸斋主

相比于宋词里的豪放,我更偏爱本身就温柔绮丽的婉约,因为这种婉约更能抵达人的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代入感更强,至少当我们在孤灯下忧愁哀婉时,会想起才女李清照写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当我们顾影自怜时,会想起秦观写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当我们为情所困时,会想起姜夔写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所以说,宋词里的婉约比豪放代入感更强,毕竟读宋词的人都是内心敏感纤弱的人,而且以女孩子为主,既是男生阅读宋词,想必也偏爱婉约部分的多,大多可能也和柳永、周邦彦这类词人一样多愁善感。

宋词很美,不仅仅只是美在它表面上的绮丽与绚烂,更是美在它的意境,毕竟很多相思与哀愁唯有宋词可解,唯有宋词可消愁。宋词里的婉约让我们内心的孤独得到了慰藉,毕竟生活中总会有烦恼,烦恼时,哀伤时,便会以婉约的宋词宽慰内心,吟诵出来,而不是想到豪放的宋词。

所以,宋词里我更偏爱婉约的部分。


沈善书


肖hang

宋词是诗歌的一种新的体裁,有别于唐诗,在宋朝达到了最高的成就。作为一种以长短句为形式,以供人歌唱为目的的词,最早出现的是敦煌曲子词,是流传于民间的。据专家们的看法,文人词产生的时代大约是在初唐晚期。到了晚唐时代,有了明显的发展,也日趋成熟。晚唐温庭筠、五代冯延已、李璟、李煜都是其中高手。

词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一个大繁荣的景象,异军突起,华彩纷呈,名家辈出。词本来是用来演唱的,所以原来的境界比较窄,词属艳科,大抵言情。到了宋代,一些伟大的作家纷纷发展,开拓,形成了与唐诗一样的无事无物不可写的新诗体,宋词是“词”这种新诗体取得最辉煌成就的时代,是一个高峰,后世再难企及。

宋词主要分为两派:豪放派与婉约派。在这两个派别下分别涌现了具有代表性的杰出词人,各自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有李清照、柳永、秦观、周邦彦等。正如书中所云: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这两派的词,我都喜欢,在之前,可能喜欢婉约词更多一些。比如那些凄婉清丽的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些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这些词句。

后来慢慢地也喜欢豪放派的词了。苏轼的词多么豪迈、潇洒、乐观,旷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 密州出猎》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豪放如东坡居士,也有婉约的词作,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悼亡之作,写尽深情;莫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景交融,富有哲理。

还有辛弃疾的词,他的词深雄健雅,抒发的多是爱国情怀,可惜他生不逢时,一生抱负难以伸展,只能借词来抒发自己胸中块垒。因此才有“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些我记得的词句,它们都是美的,摇曳多姿,春兰秋菊,各有芬芳,令人痴爱。


蓝色雨滴35

词在宋朝时达到顶峰,是词的全盛时期,对于婉约派与豪放派来说,我更喜欢婉约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清照,写的小词清新唯美,直到如今也为世人传唱,或许因为自己是女性,适合婉约派风格。

在这里品味一首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唯美的语言轻柔的诉说,即使没上过几年学的人也听得懂,明白什么意思。

记得有一位读者朋友说写诗词,不能太口语化,别写成现代诗的感觉,读读我们前人的词你有什么感觉?应当说把现代诗写成诗词的美。

在品味清照的一首《点绛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杆,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美不美,婉约的写尽相思。

词是用来传唱的,可以朗朗上口,可以娓娓道来,可以唱起来!我爱词,也填词,喜欢婉约之风格。


无忧柔草

感觉自己要分心情。刚好哪首词触到心坎了,便喜欢那首词的风格。

事业正当进步,豪气干云天时,我喜欢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的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只有这样的词,豪放大气,能够把心理的积郁这些一扫而光,充满激情和能量,探寻自己未来的方向,朝着既定的目标和自己心中的梦想,一路向前。


当愁绪满怀,心情低落时。我又喜欢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人生不如意难免有一些,所以这些婉约派的词,恰好切合了这个时候人们的心情,所以引起了共鸣,让人爱上了这些词。

当然,这些词还有很多,比如豪放派代表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婉约派代表词《雨霖铃》,《珠玉词》等。

但婉约派与豪放派又不是泾渭分明,比如苏轼也写婉约词,《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粉蝶儿·昨日春》,《青玉案·东风夜放》等。李清照也并不都是婉约词等等。

所以豪放派与婉约派,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都值得去喜欢。

我是青鸾惊鸿,70后蜀女一枚。编故事写小说,喜读书好行走,信奉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感谢喜欢我的文字,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谢谢。

青鸾惊鸿

不偏爱,都喜欢…

豪放派:

(一)苏轼《江城子~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气象恢宏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 宏博雄放

(二)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激情飞扬

(三)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 慷慨悲壮

(四)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意境高远

………………………

婉约派:

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柔媚

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含蓄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望海潮》梅英疏淡…

《满庭芳》山抹微云…→温文尔雅、清丽秀美…

(顺便说一句,秦观的字也漂亮…)

………………………

太多太多……




夏影微凉

我更喜欢宋词中的婉约派。

清雅淡泊,却又绮丽秀美

雨霖铃/雨霖铃

宋 ·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在这一词中,我最喜欢这句。情深不寿,缘分随风化雨无。你都不在了,这满园美景我独自观看,只余无奈万千罢了!罢罢罢!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宋 ·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最后一句,成为绝唱千古,韵律绵绵不断。相思戛然而止,感染力极强。为历代有情人所推崇,情之大者,爱之广矣!



微凉漾漾泛菱

可能与性格有关吧,我更欣赏豪放派的诗词。辛弃疾、苏轼,陆游的也不少。岳飞的《满江红》希望之中更有忧愤,或者忧愤之中更多是热切期望。

学生时代,读司马迁的《史记》,读到用排比句式对人或者对事件的描述时,热血沸腾,于是把书页折角,情绪低落时拿来再读,使自己重新振作。

陆游的词以满腔热血铸造,“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时势弄人,“故山犹在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而辛弃疾一心抗金,自愿前线作战。“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然而朝廷以闲官置之,失望之余仍感叹“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至于苏轼,以洒脱旷达入诗,“自是曲子缚不住之人”,破除艳科,改变以往声律比词情更重的规律,所以能“把酒问青天”,而前人从不曾有过。俞之豹《吹剑录》中说苏词并非不能歌唱,不过要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豪放之情尽显。

宋词,无论婉约与豪放,作为中华文化之瑰宝,文学遗产之光辉,且为今人喜爱,与唐诗相互辉映,自然有其魅力,愿更多年轻人加入其队伍,让中国诗词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