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与康熙一样在位长达60年且子嗣众多, 为何没有出现九龙夺嫡​?

holland巧克力

康熙晚年的问题没有在乾隆晚年再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雍正时期的重大改革。雍正是九龙夺嫡脱颖而出的,他深知其害,不希望自己的儿孙再出现这样激烈的争斗,所以进行了锐意的改革,消除这种皇子纷争的关键点。

九龙夺嫡最核心的症结在于早年的八旗分封制度,也就是属人制度,早年努尔哈赤建立八旗之初,把八旗中的人口以佐领为单位,按私产的形式,分封给诸王、诸贝勒,一个佐领是300户人,比如礼亲王代善,那么代善被分封了正红旗15个佐领,所谓“旗主王爷”是也,这15个佐领的人口就是他的私产,那么他这15个佐领里的人口,首先是代善的属人,之后才是皇帝的臣子,属人对于属主的依附关系极强,虽不是包衣,但跟包衣的性质非常接近。像年羹尧就是雍正当初被封到镶白旗时的属人,年妹就直接被送到雍王府里做使唤丫头,后来被收房,成为侧福晋,而年羹尧也正是以属人的身份,成为雍正的“潜邸旧臣”的。

虽然,顺治、康熙为了加强皇权,一直以来对于这种属人制度都在进行改革,尤其是康熙,子嗣众多,他就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不在自己统领之下的下五旗,以弱化早年分封的那些王爷、贝勒们的势力。但他的这些儿子们被封到下五旗后,他们的属人同样对他们有着极强的依附关系,虽然在朝为官,但首先他们都是诸皇子的私属,由此便有了大量结党营私的机会,从而造成诸皇子们仪仗着自己的势力互相倾轧。

雍正的改革,就是从属人与属主之间的依附关系下手,在雍正四年他清理了八爷党之后,通过一系列政策,弱化属人和属主之间的关系,使王爷、贝勒手中的权利弱化,最后渐渐成为名义上的依附关系,一方面极大地加强了皇权,一方面极大地削弱了诸王、诸皇子的实力,到乾隆的时候,八旗各佐领下人,首先是皇帝的臣属,其次才是王爷、皇子们的属人,而对于王爷、皇子们的关系,主要只存在于名义上。这样一来,皇子失去了夺嫡的依靠,不可能再有康熙晚年时诸皇子们所掌握的实力,九龙夺嫡的事情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了。


红小豆馆主

因为乾隆没有明立太子,乾隆没有他爷爷能生,乾隆的儿子不如他叔叔们能干。



先说乾隆没有明立太子

夺嫡就是夺太子之位,争取成为储君。九子夺嫡始于康熙四十七年,因为这一年,康熙把太子胤礽给废黜了。只有诸君之位出现空缺时才会有夺嫡这个概念。

乾隆学雍正的秘密建储”,不明确指定皇位继承人,只有他自己知道继承人是谁,那乾隆的儿子们还争个啥?

再说乾隆没有康熙能生

算上夭折的儿子,康熙一共有35个,乾隆是17个。总儿子数量,爷爷就是孙子的两倍多。

算成年(满18岁)的儿子,康熙是20个,乾隆是10个,爷爷还是孙子的两倍。

康熙死的时候,还有20个儿子活着。乾隆死的时候,只有4个。爷爷是孙子的五倍!

康熙有十几个儿子争夺皇位,乾隆只有四个。倒是想“九子夺嫡”呢,儿子也不够啊!



乾隆儿子的素质不行

康熙的儿子们不用多说了,随便拿出来一个都是狠角色。

乾隆的儿子,活着的就只有七个。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过继给其它兄弟,没有皇位继承权。

有资格的只有五个人: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老八永璇和老十七永璘都是二流子德行,乾隆说永璇“沉湎酒色,又有脚病,素无人望”;“性行乖戾,屡失上意”。这样的评价,已经与皇位无缘了。除非其它皇子都死翘翘!皇位才轮得到他们。

十二子永璂,因为母后得罪了乾隆(按琼瑶的说法是因为得罪了小燕子和紫薇),也注定与皇位无缘。乾隆也怕这个儿子在自己死后来个秋后算账。而且永璂也没有活过乾隆,早于乾隆先死了。



最后就剩两个人了,十一子永瑆和十五子永琰。抛开乾隆讨厌永瑆的理由不谈,就算要争也就剩这俩儿子了,还争啥啊?万一皇阿玛已确定人选,自己再忙活,惹怒了阿玛,难道不怕重蹈他们三伯弘时,被爷爷雍正处死的惨剧吗?

况且乾隆还说过, 皇十一子永瑆“为人恺悌,最著仁孝”,但“柔而无断”。这个儿子浑身一股酸腐味,哪有大清皇帝还有的样子?所以,永瑆PASS。

九子夺嫡,乾隆没这个福气享受了。


Mer86

向敬之

乾隆在位时间稍逊康熙,但实际掌权是超长待机,却因这一点,熬死了不少皇子。至1796年乾隆禅位给皇十五子颙琰时,乾隆十七个皇子中,除了嘉庆帝外,还剩下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七子永璘。就连出继旁支为嗣的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也已经病逝。

活过乾隆者少,这是不能出现“九子夺嫡”的一大原因。

其次,康熙后期的皇子夺嫡纷争,为夺嫡取胜的雍正帝敲了警钟,加之后来雍正三子弘时卷入夺嫡余绪被处死的悲剧,加速了雍正全面整顿旗务,将太祖创建的八旗分封制(属人制度)进行深化改革,避免了旗主皇子势力坐大、暗结亲信、自成集团。如此一来,皇子们虽然有机会兼领旗务,但旗民首先效忠的是皇帝,然后才是新一代皇子。

再次,乾隆高度集权,为清朝鼎盛时期。他把皇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不轻易让成年的皇子分管部分政务。即便他在垂暮之年,让储君嘉亲王永琰(后改名颙琰)临朝听政,但决断权仍由乾隆支配,由宠信的大臣和珅代为传话筒和执政人。迄至嘉庆初年,已为太上皇的乾隆仍为实际统治者,经常临朝执政,使嘉庆帝只是一个唯诺的儿皇帝。

再次,乾隆诸子的才能普遍平庸,除英年早逝的皇五子永琪有待争议外,明显不如康熙诸子。被清廷宗室毒舌昭梿批评的永瑆,有能力,擅书法,但为人过于吝啬,甚至天性阴忮、爱弄权术、逢迎权要,经常被乾隆严斥。而永璇举止轻浮,行事不得体,人际关系差,不为乾隆喜欢。至于老幺永璘,最不成器,整天游荡,惹是生非。嘉庆最后胜出,是乾隆不得已的选择,就连他临近禅位时,还对原来的英国使者马戛尔尼说最想立的太子是已去世近三十年的永琪。

最后,嘉庆兄弟关系似乎很融洽。乾隆死后,嘉庆即时封永璇为和硕仪亲王,总理吏部事务;成亲王永瑆领军机处,主管户部三库;永璘更是嘉庆的爱弟,先被封为郡王,在内廷行走,后晋升为庆亲王。嘉庆清算和珅,他的兄弟们出力不少,也收益很多。可谓是,兄弟齐心协力,分割了先父的大宠。


以礼观书

首先说,乾隆朝和别的朝代不一样,乾隆皇上为了表现对爷爷康熙的尊重,声称在位时间绝对不超过六十一年。于是,在乾隆六十年,自己身体还很健康的情况下就开始着手准备把皇位禅让给了颙琰,即嘉庆皇帝。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举行禅位大典,据说往外交玉玺时也是十二分的不情愿。而嘉庆帝继位后,乾隆又做了三年多的太上皇,期间一直管理者朝政,直到嘉庆四年乾隆驾崩,嘉庆才开始真正的亲政。

在这种情况下,上有乾隆管理朝政下有嘉庆虎视眈眈,别人再想争夺皇位未免太不智了吧。其次,九龙夺嫡的前提是也要有这么多人啊,下面我们看看乾隆一生到底有多少儿子哪?

乾隆一生有十七个儿子,七个不到十岁就夭折了,有三个长大后英年早逝,还有两个过继个堂兄弟了,也就是说,到乾隆退休想找人接班的时候只有三个人选。他们分别是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颙琰,皇十七子永璘。下面我们就着重介绍一下这三个人。

皇十一子永瑆,生母淑嘉皇贵妃金佳氏。永瑆从小酷爱书法,可以说在书法上造诣很深,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中期的四大书法家,一生著作甚多。这样一个一生都痴迷于书法的皇子根本无心朝政,更别说夺嫡了。

皇十五子颙琰,即嘉庆帝,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就是还珠格格上的令妃。颙琰从小聪明好学,拜大学士朱珪为师,深的乾隆喜爱。成年之后更是喜读诸史,通鉴,有上下能知三千年的美名。而在朝事中得到过历练的也只有颙琰一人,说明颙琰早就是乾隆心中定好的人选。

皇十七子永璘,和颙琰是同母弟兄,都是魏佳氏所生。这个永璘,是乾隆最小的儿子,也是乾隆曾经最疼爱的,为什么说曾经哪,是因为后来的他最不成器,天天四处游荡,惹是生非。既不爱读书,也不善骑射。永璘长得五大三粗,黝黑结实,没有一点贵族气派,每天是提笼逛街唱小曲,让乾隆从心里腻歪他。平生就一个愿望,想住住和珅的大豪宅。

你别说,乾隆虽然不喜欢,但嘉庆后来对永璘很好,把和珅绳之以法以后,先把和珅的宅子赏给了永璘,是个得了善终的平安王爷。细想一下,这个表面吊儿郎当的永璘保不齐也是学的他五叔弘昼,一辈子韬光养晦,做一生的平安王爷。

一共就哥三个,两个无心朝政。在这种情况下,肯定出不了九龙夺嫡的大戏,于是嘉庆帝就稳稳当当的继承了皇位,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风雨中的小草

谢悟空邀答,乾隆虽也是在位60年,更是留下种种风流韵事,但其后代质量完全不能和康熙相比,总的来说:寿命普遍短,资质普遍差。结合乾隆自己,有以下三个原因:

1.可继位皇子少。乾隆皇子十七人:有十一位短命,其中七位夭折,有的连名字还没起就死了,4位二十几岁英年早逝;剩下六位,有两位过继他人,还有八子永璇残疾且行为不端,只剩三位能继承大位。所以与康熙相比,康熙二十几个儿子成年,十几个儿子分为三派参与夺嫡,乾隆只有三个……三个。

2.皇子资质平庸。三位剩下的皇子:十一子永瑆,才情高,是书法家,文艺青年,俨然是怪诞文人根本没有帝王之气;十七子永璘,逍遥公子哥,顽主一个,只会在市井玩乐;十五子永琰,虽最后继位,但其实也是个平平和和,用功读书的皇子典范,也没有什么远大抱负和人格魅力。就这样三个资质的皇子即便想争一争,也没有大臣能支持。反观康熙的儿子,太子、大阿哥都有军功,胤禛、胤禩参与政务,胤祥、胤禵可以出征沙场。

3.乾隆自身的失败和压迫。九龙夺嫡虽是动荡,但乾隆朝完全是后继乏人,他对皇家的经营也是失败的。首先,为父失败:乾隆有三个儿子是二十几岁去世,都与乾隆的过头折磨有关,两个因没有对皇次子去世没有表现出乾隆认为的悲伤,就被惩罚冷落多年,十二子因是废后儿子,处处不被喜欢早逝,其因个人好恶害死了三个儿子。其次,教育失败:清朝皇子教育可以说历朝最成功,皇子都文武双全,清朝也是昏君最少的朝代(确实如此),但乾隆的儿子却是贪杯、好色、贪玩、呆板、怪癖各种毛病。最后,个人过于强势狭隘:对于聪明有才的永瑆,乾隆其实并不喜欢,很大程度容不下比自己强的人,乾隆这个毛病在历史上也是出名的,但把这个心思用到儿子身上,足见其狭隘,他也从未给予儿子们历练的机会,儿子们也没什么皇帝才干,个人也太过强势,对朝政完全自己把控,儿子们被压的很惨。

总之,皇子们既没有夺嫡的才能,也没有夺嫡的勇气,更没有夺嫡的机会,完全没有夺嫡的必要。


ოქროს京

此事我们首先得知道康熙治下的朝廷与雍正治下的朝廷的区别。两者的历史使命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所面临的局面自然也不同。


众所周知,康熙大帝一生在封疆阔吏,一统山河方面可谓是丰功伟绩。康熙一辈子的功夫与精力都花在了这上面,在其他方面也就难以兼顾,分身乏术。那么康熙年间后期,问题也就来了。国土增多了,各地的官员也就多了,但是连年征战,国库早就被掏空了,很多地方刚刚经过战争平定下来,需要些时日休养生息,也就不会有赋税收入。但是那些官员的俸禄怎么办?康熙面对这个问题也是很头疼。于是,慢慢的,各地的官员开始各种暗地里给自己捞油水补贴俸禄,如火耗,京都的官员也向各地官员捞油水如冰敬,炭敬等。康熙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但是他不能去深究,因为这种事情并非个例,而是朝廷上下一大片,而且根本原因是自己连年征战的结果,抓了后自己确实没有俸禄给他们,等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很尴尬。所以,康熙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想而知,康熙年间晚期清朝吏治有多混乱腐败。自然,吏治腐败各部官员之间也就有了很多不可告人的利益交往,一来二去,结党营私也就蔚然成风了。自然而然为八爷党,四爷党这些党派的滋生提供了温室条件。最主要的是康熙无力管理,更甚至说放任不管。很多地方,一部分官员从于这个阿哥,另一部分从于另一个阿哥,康熙还要依仗他们稳定各地官员的情绪,免得他们向自己伸手要银子。

康熙驾崩,雍正上位。

要不说康熙选择了他,他是最懂康熙的人,一登基就知道康熙选他的意思,大刀阔斧的主管吏治腐败与国库。老爷子打下了江山,得由我来稳固江山了。雍正基本上勤勉一生,朝九晚五,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吏治与宫廷管理上。这样,丝毫没有结党营私的条件,稍微冒尖的他都杀掉,又有谁敢撞枪口呢?所以,雍正的阿哥们,没有夺嫡的局势形成的条件。并且,雍正亲眼看过自己老爷子深受九龙夺嫡之害,为了自己不重蹈覆辙,对于继承人都是秘密立下的,他不再设太子,而是将自己对继承人的选择以诏书形式,秘密放置于一匣子里,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



此事只有亲信几人知道,皇帝退位或者驾崩,由生前亲信率众人取下诏书,当场宣读,继承人走马上任。也就是说,继承人都已经内定了,再怎么折腾都白瞎,除非想造反,那也得掂量掂量自己是不是自己皇阿玛,深于此道四爷的分量了。


不书三少

秘密建储不见得是一个很有效的法子。很多人由于对雍正的好感,继而也推崇起了雍正为防止皇子夺取皇位而兄弟内斗所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

那么问题来了,秘密建储真的防止了皇子争夺皇位的情况吗?

并没有!

从雍正自己开始算,雍正成年的儿子只有四个,弘时、弘历(也就是乾隆)、弘昼、弘瞻。

弘瞻年纪太小,且出继给了果亲王允礼为嗣,故已经没有争夺储位的可能,不予评说。

剩下的三人可以好好说道说道;

雍正生前虽未明言,但是种种安排和给弘历的种种待遇,朝野已经形成了共识,他就是下一任皇帝,所以秘不秘密建储君在雍正朝已经没有意义了。

可是面对这个已经板上钉钉的继承人,作为实际上的皇长子弘时是怎么表现的?

正史记载,雍正四年雍正下令让弘时去做死对头允禩的儿子,五年消除宗籍,六年暴死,年仅二十四岁。

他究竟做了什么事,让自己的父亲如此决绝?

《雍正王朝》上的演绎是:弘时是因为勾结允禩谋害弘历争夺储位,最后被雍正赐死的!

虽然电视剧有夸张演绎之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弘时对皇位是有想法的;

另一个皇子老五弘昼,历史上有名的荒唐王爷,生前就为自己办活丧,一生“吃喝玩乐”。不过后代史学家表示他这是大智若愚的自保之策。

对于弘昼最后的死因,记载也是含糊不清,有人推定其是被乾隆逼死的。

可见雍正的秘密建储并未阻止他的儿子们兄弟相残。

再来看看乾隆;

乾隆虽然也生了十六位皇子,可是被他寄予厚望的嫡子皇二子永琮、皇七子永琏都不幸早夭,深受喜爱的皇五子永琪也早死,剩下的儿子也是早死的早死、过继的过继、有病的有病顽劣的顽劣,正常一点的也就是皇十一子永瑆和黄十五子永琰,所以供乾隆选择的余地并不大;乾隆又不喜欢永瑆吝啬和身上那股汉人酸腐气,所以最后大统自然落在了永琰身上;


虽然乾隆也用了秘密立储,可是他本人是个长寿帝王,做了三年太上皇,训了三年政,虽然名义上是秘密立储,可是实质上还是立太子那一套。只不过嘉庆不是做了三年听政太子,而是做了三年听政“皇帝”!

所以乾隆的秘密立储只能算走了个形式;

再来看看嘉庆的秘密建储;

嘉庆死在了承德避暑山庄,而且是突然死亡,(有传言是被雷劈死的!)

随行的官员一时竟找不到传位诏书,人心惶惶的时候,随行的睿亲王淳颖之子禧恩“以内廷扈从,建议宣宗有定乱功,当继位。”

竟然建议旻宁即位!(旻宁,即道光,清宣宗)

就在众人莫可奈何的时候,一个小太监莫名奇妙献出了藏着传位诏书的小金盒!(不得不让人怀疑啊)

众人打开之后,旻宁这才继了位,那边京城也发来了太后懿旨,命旻宁继位!(从未有过,汗!)

孝和睿皇后并非旻宁生母,假若此时她倒向了自己的亲儿子惇亲王绵恺,远在热河的,有没有传位诏书的旻宁能不能继承大统还是个未知之树!

所以嘉庆这次秘密建储虽然没有酿成大祸,却也凶险万分!

再来看看道光是如何安排的?

清朝皇子夺位最有看头当然是康熙年间的九王夺嫡,除了那一次那最精彩的就是咸丰和恭亲王奕訢的这一次了,虽然最后咸丰靠着仁厚忠孝赢了才华横溢的奕訢,可是在老爹道光心理始终放不下老六,居然在临终鐍匣里放了两道密诏,一道封奕訢为恭亲王,另一道才是册立奕詝为皇太子。

可见到最后关头道光也难以取舍!

这次秘密建储非但没有防止兄弟相争,反而加深了兄弟间的不和。终咸丰一朝,奕詝都在压制奕訢,就算到了最后安排后事的时候咸丰也仍然把奕訢排除在外,这才给了慈禧联合恭亲王的机会。


可以说这一次秘密建储彻底改变了晚清的历史!

咸丰只有载淳(同治)一个儿子,所以也无所谓秘密立储的事,之后光绪、宣统都是入继的,也不用秘密立储。

所以清朝真正秘密立储也就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作为立储的方法使用过,其中前两次弘历继位是众人心知肚明的,永琰成为储君也是心照不宣的,这两次就是走了个形式;嘉庆穿传道光那一次算不上成功,道光传咸丰反而加深了兄弟之间的恩怨。

所以仅仅使用过四次的秘密立储制度跟明朝看上去刻板迂腐的长子继承制一比较,还不如明朝呢!


四哥贪墨

这个问题问的可以,咱们从康熙年间和乾隆年间来分析一下!

康熙皇帝可谓是“千古一帝”!毫不夸张的说,康熙是可以比肩唐宗宋祖的帝王,智擒鳌拜、平定三藩、征讨葛尔丹等等,可以说是大清朝功绩最多的皇帝了。康熙帝时期,连年的征战,国库空虚,政局是十份动荡的,真可谓是内忧外患!这是当时的大环境,在看康熙帝的几位阿哥,各有各的本事,大阿哥胤禔平定葛尔丹有功、四阿哥胤禛雍正皇帝、八阿哥胤禩称八贤王、十三阿哥胤祥(四阿哥党)为侠王、十四阿哥胤禵大将军。这几位是主要的几位实力派选手,每个人背后都有势力在支持,所以有背景的情况下,野心也就膨胀起来,就形成了九龙夺嫡的局面。



到了乾隆时期,经过雍正帝的兢兢业业,国库里存银6000万两,乾隆可谓是躺在金窝里。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政局也是十份的稳定,而乾隆的几个儿子,能力也是较为平常,乾隆帝晚年较为自满,称自己为“十全老人”,退休之后,还当了几年的太上皇,可见其对权利的不舍,所以不等你拉帮结派,就把你一锅端了,更别说什么争夺了!


幸福百科全书

乾隆时代为何么有出现如同康熙时代的九龙夺嫡的局面,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首先,乾隆时代与康熙时代已经大为不同,康熙时代,满清刚入主中原时间不长,还不是那么稳固,所以康熙有意加强诸皇子的从政能力,很多皇子都被委以重任,因此形成了几大势力相互争夺的局面。再加上最早立的太子不争气,两度被废,一下子引发了其他皇子的幻想,以至于各大派都施展浑身解数来争夺储君之位,最后出现了九龙夺嫡的局面。而乾隆时代,满清已经非常稳固,各项封建政治制度已经完全成熟化,再加上乾隆的因素,各皇子都没有担任要职,自然也无法形成强大的实力去争夺储位。



其次,雍正时代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很管用。由于没有设立太子,由皇帝观看诸皇子表现来最终做出决定。因此,众皇子都不敢表现出夺嫡的意图,而是表现出兄弟互相友爱、互相谦让的局面,虽然心里可能非常想夺嫡。



还有,就是乾隆活的实在是太长时间了,到乾隆将要退位的时候,不少皇子已先于他去世,活着的儿子只有六子永瑢、八子永璇、十一子永瑆、十五子永琰、十七子永璘,其中永瑢出继旁枝,失去皇位继承权,永璘不成器,也被排除在外,剩下三子相比较,永璇、永瑆不是适合人选,最后十五字永琰继位,几乎没有任何悬念。

因此,由于乾隆时代的特殊情况,一直没有出现九龙夺嫡的局面。


平安读史

清朝享国276年,康熙和乾隆两位在位的时间就差不多块占领了一半了,乾隆与康熙一样在位时间长子嗣众多,但是最后为什么没有出现皇子夺镝之争?我认为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


第一、主要是雍正的改革。雍正就是在皇子夺镝之中胜出的,他深知这之中的厉害,和给国统带来的危害,所以他一登基就着手进行改革这事情。 雍正的改革就是从属人与属主之间的依附关系下手,在雍正四年他清理了八爷党之后,通过一系列政策,弱化属人和属主之间的关系,使王爷、贝勒手中的权利弱化,最后渐渐成为名义上的依附关系,一方面极大地加强了皇权,一方面极大地削弱了诸王、诸皇子的实力,到乾隆的时候,八旗各佐领下人,首先是皇帝的臣属,其次才是王爷、皇子们的属人,而对于王爷、皇子们的关系,主要只存在于名义上。这样一来,皇子失去了夺嫡的依靠,不可能再有康熙晚年时诸皇子们所掌握的实力,九龙夺嫡的事情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了。


第二、乾隆加强了皇子的管控。乾隆的皇长孙绵德仅仅是因为他跟礼部的一个郎中见了一面儿,交换了一下礼物。绵德的爵位被削除,由永璜次子绵恩继承。有皇爷爷康熙的前车之鉴,他必然不会让旧事重演,所以对于皇子争嗣一事防范得比谁都严。


第三、虽然乾隆当的皇帝时间也不短,但是儿子的数量和能力和康熙差多了。乾隆的立过太子的第一个儿子永琏九岁就死了,永琮两岁时得天花死了。乾隆还有2个儿子过继给自己的兄弟,还有很多儿子都在幼年时夭折。最后只剩下的4个儿子,但是能力都不行,最后只选择了么有太多缺点的嘉庆,嘉庆在位25年基本没有什么政绩。这也算是乾隆的无奈。

综上几个原因,所以乾隆时期没有出现夺镝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