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时期吕氏集团势力有多大?

夏仙宝

中文互联网上,有个笔名叫「菜×段」的网友。

网友「菜×段」最喜好在网上发表一些关于楚汉历史的奇谈怪论,譬如韩信是被吹出来的,刘盈不是刘邦的亲生儿子,刘邦打天下靠外戚。

我曾在某个内部培训中跟他家提过「菜×段」使用的这种操作思路,这种抛出奇谈怪论的方法很能吸引网友,而后若是能自圆其说,便能吸引众多的脑残粉,吸粉这事儿,吸引我这种理性的粉丝是没得用的,只有吸引脑残粉,才可能从脑残粉身上赚钱。

所以,如果你是个没底限的自媒体人,大可如此操作。

可惜我不是这种自媒体人,我不会写出这种有悖历史事实的文字。

但凡把《史记》中秦楚汉时的传记和表细翻过的人,便不会如「菜×段」一样得出刘邦打天下靠外戚的结论。

事实上,刘邦打天下,一靠运气,二靠丰沛子弟的帮衬。

打一开始,刘邦便收拢了萧何这样千古难得的贤相,在刘邦起事的过程中,若说谁是不可或缺的,那只有一个萧何而已。萧何的眼光和执行力,远胜于丰沛集团中的任何一个人。

早在萧何还只是沛县一主吏椽的时候,萧何就看出表面上繁荣昌盛的大秦帝国实际上处处隐忧,所谓盛世隐忧,说得既是北宋末年,也是隋朝末年,更是秦始皇治下的秦末。

看出大秦帝国盛世隐忧的萧何,婉拒了秦御史的举荐,留在沛县以待时机。

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萧何努力工作,并不是要在秦帝国出人头地;萧何工作成绩优秀,并不是要在秦帝国往上爬。努力工作和成绩优秀,是优秀的萧何的必然表现。

萧何的眼光,或许是那个时代最为毒辣的,被司马迁称为汉朝儒宗的叔孙通,直到赵高指鹿为马前,才看出秦朝要完蛋了。西汉初年两大名臣一对比,萧何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

早在刘邦尚未发迹前,萧何就看出刘邦是难得的潜力股,处处维护刘邦,刘邦到咸阳送徭役,别人都送三个钱的贺礼,唯独萧何送五个。从这个角度说,萧何的眼光,不知道比那个自称会相面的吕公高到哪里去了。

反观吕家,在秦末的战争中,并没有太突出的表现。

刘邦帐下的将军,立功最多的,是韩信、卢绾、刘贾、曹参、周勃、郦商、灌婴、樊哙等人,吕泽兄弟并不突出。

刘邦即皇帝位后,论功行赏,韩信、卢绾、刘贾纷纷封王,而吕泽兄弟只是封了侯。从爵位上看,吕家也不过是众多功臣中普通的一支罢了。

除了爵位,再从任职上看,萧何、曹参是丞相,周苛、周昌兄弟是御史大夫,卢绾、周勃是太尉,郦商是卫尉,夏侯婴是太仆,重要的职位都由刘邦的老部下担任。

另外,刘邦晚年,多次想要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之后,刘盈的娘吕后和刘盈的舅舅吕释之却无计可施,为啥?还不是实力不够,所以话语权不够?

我们能够注意到,在刘邦废太子的事情中,其实是有一班老臣反对的,这班老臣中便包括御史大夫周昌,而吕后为了感谢周昌对太子刘盈的支持,甚至向周昌下跪!

这些事实说明什么?说明刘邦没有成功废立太子,并不是像「菜×段」说得那样,刘邦迫于吕家的势力,而是因为刘邦迫于功臣的压力,所以不想辜负跟自己攻苦食啖的吕后,如此而已。

种种迹象表明,吕家之所以能在西汉初年做大,根本原因在于刘盈。

刘盈是吕雉的独子,刘盈又没有刘邦那样的威信和手腕,所以登基后也被吕后压制,而后刘盈又自暴自弃,终日淫乐,搞坏了身子,弃天下而去,吕后才有机会称制,为了跟功臣集团抗衡,为了保住刘盈血脉能够坐牢龙椅,吕雉不得不求助于娘家,大封吕家。

这是吕家在西汉初年做大的根本原因。

但是,因为吕家的根基浅,吕家人能力弱,所以吕后一死,吕家便被功臣集团和刘氏子孙连根拔起。


遥望燕园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刘邦开创汉朝后,估计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他差点给吕家做了嫁衣。就在他死后没有多长时间,吕雉就通过他的儿子而把握朝政,垂帘听政。吕雉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性。

吕雉是谁?为什么这么厉害?我们还要从《史记》中去寻找答案。据《史记》记载:吕后,也就是吕雉,是今天山东单县人。她的父亲吕公因为躲避仇家的追杀,迁居到了沛县。在一次宴会上结识了刘邦,她爹这个人会看相,用吕公的话说:刘邦面相奇特,以后必然大富大贵。于是便把自己的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

谁也没有想到吕雉这个女人这么厉害。汉朝初建,各地藩王蠢蠢欲动。吕雉在刘邦剪除异性藩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韩信就是吕雉和萧何串通一气,以庆功的理由诱骗到长乐宫,然后处死。

吕雉家庭成员中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妹妹。两个哥哥一个叫吕泽,一个叫吕释之。吕泽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吕台和吕产。吕释之有一个儿子叫吕禄。吕雉这三个侄子在她以后垂帘听政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当时吕后之子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被立为太子,刘邦却不喜欢这个儿子,为什么呢?因为刘盈性格懦弱,没有主见。刘邦更喜欢他和戚夫人生的另外一个儿子,赵王如意。后来由于吕雉和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太子废立之事没有实现。刘邦去世后,吕雉残忍的将戚夫人砍断手足,挖去双眼,哑其嗓子,然后丢入厕所,称为“人彘”。汉惠帝继位后,时时想起这件事情就感到不寒而栗,于是身体渐渐的废弛,很快就病逝了。

汉惠帝病逝后,吕雉开始了她的垂帘听政。这时她的几个侄子派上了大用场。吕雉封吕台、吕产、吕禄为王。控制了京师卫戍部队,又专制弄权,排斥老臣。一时之间吕雉成为了当时汉朝的最高决策人。

吕雉专权八年,在这八年中朝廷内部的气氛很紧张,好一点的是吕雉并没有对刘邦时期的政令改变太多,她继续采取奖励农耕,与民生息的政策,在他执政时期,社会还算安定。

吕雉死后,朝廷内部立马分成两派,一派是把控宫廷的吕氏集团,一派是维护刘家王朝的大臣和刘姓藩王。最后太尉周勃凭借他巨大的号召力,装作拥有天子符节的样子进入宫廷卫队北军营内。北军指挥吕禄还是年轻,不知道如何面对复杂的形式,于是放弃了兵权,解印而去。

朱虚侯刘璋在未央宫击杀南军指挥官吕产,于是宫廷内部形势得到控制。后来吕氏集团被满门抄斩,持续了多年的吕氏之乱终于落下帷幕!

吕氏集团是外戚专权的开启者,汉朝初期有外戚专权,汉朝灭亡也是因为外戚专权,可谓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汉朝的灭亡也让人不胜唏嘘!


每日趣评

吕后集团的势力是从刘邦死后开始形成的,那时候表面上是他的儿子汉惠帝执政,其实说了算的是吕后,只不过这时候吕氏集团的势力还没有那么大,属于发展阶段。

吕后集团的高峰期是在汉惠帝死后形成的,因为吕后就这么一个儿子,儿子死后她感到极度的恐惧,她怕失去对皇权的控制,怕没有人身安全,所以在惠帝的葬礼上,她只是哭不掉泪。

这个现象及不正常,张良的儿子首先发现的这个问题。他发现后就告诉宰相陈平,包括陈平在内的功臣派等人离灭族不远了。

陈平也发现这个问题了,但是他不知道如何应对。陈平只能求教张良的儿子。张良的儿子告诉他,吕后之所以这种表现是怕功臣派以后会威胁到她的利益,所以她感到恐慌。如今之际只有把保卫京城安全的队伍交到他们吕家人手中,才能幸免于难。

陈平听从了他的建议,把捍卫京城安全的统领权交到了吕后吕禄吕产手中,吕后听说后,果然很高兴,她在哭儿子时就掉泪了。

之后,吕后又开始封吕家的人为王,把吕家的闺女嫁给刘邦的儿子,刘邦的儿子只要不听话的就给杀了。那时候刘邦的皇子皇孙人人自危,没有一个敢站出来挑战吕后的权威的。吕后先后杀了刘邦的儿子刘如意,刘友,刘恢三人。

这时候吕后就更加飞扬跋扈了,她又把侄子提拔为大汉的宰相,想提拔谁就提拔谁,想杀谁就杀谁。满朝文武大臣,皇子皇孙竟然没有一个敢说不的。至此吕氏集团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唯一一个看吕后不顺眼的大臣,王陵因为对吕后大封异性王被吕后罢了官,回家养老去了。其他官员看到这种情形,都是顺从吕后。


史学达人

汉朝可以说是夫妻档式的开国,吕雉并不是乖乖女,在家等着刘邦胜利了再出来当得皇后,身为当地名门望族之女,虽然历史上并没有详细介绍,但还是可以想象出吕雉家族对刘邦的帮助肯定不少,而吕雉本人在刘邦起事后就一直支持,更是与刘邦父亲刘太公一起被项羽抓至军中威胁刘邦,在汉朝开国后,刘邦在外出征时,自作主张将韩信杀了,说明刘邦在位时她就有一定影响力了。



但吕氏家族在刘邦在位时根本默默无闻,没有多少势力可言,在汉惠帝时期才慢慢抬头,至汉惠帝死,吕雉临朝称制,吕氏被封诸王,吕氏家族才到了鼎盛时期,真正无法无天。

在汉高祖刘邦在位期间,他就敏锐的发现一些威胁后世帝王的潜在因素了,就号召众臣立下了“白马之盟”,即“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也就是说非刘氏子孙不得为王,首先集权于皇族,在制度上杜绝威胁皇权的因素,而吕雉虽狠毒,但是吕氏一族并没有壮大,更何况一日夫妻百日恩,太子刘盈又是吕雉亲子,虎毒都不食子,一切安排都很合理,但刘邦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儿子汉惠帝太过懦弱,在惠帝朝吕雉尝到权利的滋味,而汉惠帝又英年早逝,没有亲儿子以后,吕雉没有安全感,只信任娘家人,大封吕氏诸王,最后开了后宫干政太后临朝称制的先河,造成了之后的诸吕之乱。



个人观点,谢谢观看~


宋安之

刘邦在位的时候,吕氏集团势力并不大,刘邦死后,惠帝朝和惠帝死后八年,吕后专政,吕氏封王,才势大的,

高后元年(前187年),封侄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侄孙吕通为燕王,追尊父吕文为吕宣王,封女儿鲁元公主的儿子张偃为鲁王,将吕禄的女儿嫁给刘章,封刘章为朱虚侯,封吕释之的儿子吕种为沛侯,封外甥吕平扶柳侯。

高后二年(前186年),吕台去世,谥号肃王,封其子吕嘉代吕台为吕王。

高后四年(前184年),又封其妹吕媭为临光侯,侄子吕他为俞侯,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忿为吕城侯。吕后先后分封吕氏家族十几人为王为侯。

吕雉死后,吕禄以赵王的身份担任汉朝的上将军,把持军权,南北军军权由其控制,吕产以吕王的身份担任汉朝的相国,把持汉朝大权,所以汉朝军政大权由吕氏控制。


南朝四百八十寺

吕后行使皇帝的职权。侄子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侄孙吕通为燕王,追尊父吕文为吕宣王,封女儿鲁元公主的儿子张偃为鲁王,将吕禄的女儿嫁给刘章,封刘章为朱虚侯,封吕释之的儿子吕种为沛侯,封外甥吕平扶柳侯。又封其妹吕媭为临光侯,侄子吕他为俞侯,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忿为吕城侯。吕后先后分封吕氏家族十几人为王为侯,军中猛将舞阳侯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吕后废立皇帝只在一念之间。

吕后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开创了女主江山的先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朝称制(代替皇帝行使权力)的女性,可以把她当成汉朝的慈禧。

吕后统治期间延续刘邦的治国策略,同时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司马迁将吕后生平列入《史记》记录帝王政事的本纪,评价极高。

吕后是汉朝决策集团重要人物,在刘邦时期就多次参与大事,协助刘邦,镇压叛逆、打击割据势力,对巩固汉朝统一政权起了重要作用,并为她日后掌权作了充分准备。

吕后初接触朝政的时候选择杀人立威,她趁刘邦在外征战之际,与萧何用计杀掉了韩信,从而成功震慑了其他功臣。不久,梁王彭越被刘邦其废为庶人、削职流放蜀地。途中遇吕雉,彭诉说无罪,吕雉答应为他说情,将其带回咸阳。她对刘邦说:“你把彭越放走,等于放虎归山。”刘邦遂将其处死,杀掉并剁成肉酱分赐与其他诸侯王。

刘邦去世后,刘盈即位为帝,吕雉开始独掌大权。刘邦的女人除了薄姬外全部遭到清算,刘邦的大儿子刘肥差点被杀。刘盈的皇后嫔妃全由吕雉选定,国家政策全出于太后。

孝惠七年(前188年)八月戊寅刘盈忧郁病逝。吕后立太子刘恭为帝,自己临朝称制,行使皇帝职权,朝廷号令一概出自太后,为中国太后专政的第一人。陈平、周勃等老臣敢怒不敢言,甚至为了自保不得不将京城军权全交给吕氏,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

高后元年(前187年),封侄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侄孙吕通为燕王,追尊父吕文为吕宣王,封女儿鲁元公主的儿子张偃为鲁王,将吕禄的女儿嫁给刘章,封刘章为朱虚侯,封吕释之的儿子吕种为沛侯,封外甥吕平扶柳侯。

高后二年(前186年),吕台去世,谥号肃王,封其子吕嘉代吕台为吕王。

高后四年(前184年),又封其妹吕媭为临光侯,侄子吕他为俞侯,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忿为吕城侯。吕后先后分封吕氏家族十几人为王为侯。

少帝刘恭对吕后有怨言,吕雉听说后直接将其废除杀害,改立常山王刘义为皇帝,改名叫刘弘。


当狗容易做人难

先说结论,汉初吕氏集团有相当不小的势力,但刘邦下决心的话有能力清除吕氏势力,只是这样做对刘家江山也是最坏结果。

刘邦贫贱时,娶了当地富户之女吕雉为妻,这桩婚姻刘邦算高攀了。刘邦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吕雉的兄长吕泽、吕释之均因功封侯。吕雉在刘邦彭城惨败之后和刘邦老爹一样被项羽俘虏,做了几年战俘,也为刘邦统一天下吃了不少苦。



(吕雉)

吕雉的兄长吕泽,可以肯定在汉初有极大的军功。周勃等人在吕后死后发动政变,诛杀诸吕,吕家人的功绩可能不少被抹掉。吕泽的具体战功记载不多,但从功臣表可以确定汉初多名封侯的功臣曾经在吕泽部下作战,如阳都侯丁复、曲成侯蛊逢、东武侯郭蒙、博成侯冯无择、成陶侯周信等。

另外吕雉的妹妹吕媭嫁给舞阳侯樊哙。樊哙这个人想必学过中学语文课文鸿门宴的都印象深刻,是孤身面对项羽都不惧的勇将。

吕雉本人也是个性格强横又很有能力的女人,是刘邦重要的助手,刘邦几次诛杀功臣,如杀韩信,就是吕雉实际操作的。

刘邦后来宠爱新纳的戚夫人和其子赵王刘如意,想废除吕雉所生的太子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刘邦几次表达出意愿都引出不小的反对,只得作罢。不过这个过程中吕雉本人也很恐惧,想尽方法应对。

吕家在功臣集团有相当影响力,肯定不是毫无家族势力的戚夫人可比。但刘邦要是下定决心,也是可以通过一次大规模的清洗清除吕家势力,废掉太子。只是这样做的后果对刘家江山没任何好处,没有根基的戚夫人和其子在刘邦死后很难摆平功臣集团和分封的刘氏诸侯。动荡起来刘氏江山会不稳。

建国初期,政权没经过长期统治,传承时还有相当危险性。刘邦快死时儿子都还比较小,也没啥功绩,只能选择吕雉来守护江山。


仁勇校尉

女人家,普遍没有大局观和大度量。恭维一下,开心的不得了;刺激一下,就永远忘不了。这是女人最明显的特征,小气是女人的一致特点。所以古人先贤,几乎一致反对女人和政治挂钩,因为看出女人的弱点。有时候女人和小孩子很像很像,感性动物。

刘邦,给人踹一脚,还能捧人家屁股,拍人家马屁;吕后,你说她奶子长的小,她就记住你了。

刘邦不是吕后的对手,为什么?因为吕后是他老婆,没办法的。


用户67498973657

汉初时期,吕氏集团的势力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大,几乎快把持整个朝政,平日里大家都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就连皇帝也无可奈何,貌似权势熏天。但事实上,吕氏集团的势力又相当有限,因为在外有占据全国三分之二土地的刘氏王爷,他们个个兵强马壮,虽然一对一谁都不是吕后的对手,但各个王爷一旦联合起来,吕氏集团可以说毫无招架之力。

所以说,吕氏集团即便权势熏天,但有条底线是绝对不能碰的,那就是黄袍加身改朝换代,因为那些分封的刘氏王爷,他们之所有能有今天这一切,仅仅只是因为他们姓刘而已,如果当今圣上不再姓刘,他们拥有的这一切都将失去,所以如果吕氏集团敢碰这个底线,刘氏诸王绝对敢带兵杀进京城。事实上,这也是刘邦精心布置的局面,以至于没有人能够挑战刘氏的天下。很多人总在说分封不好,但问题是亲人不可信,难道外人就可信吗?想当年秦始皇、还有曹丕曹睿等,不就是觉得亲人兄弟不可信,而把皇室宗亲全部软禁在京城,大大削弱了皇族的势力,以至于秦始皇刚死,他的子女就被人全杀死,唯一的胡亥也成了傀儡,而曹魏更是被人改朝换代。

所以说,吕氏集团的权力虽然大,但远远还没有改朝换代的能力。同时,吕氏集团也无法把控整个朝廷,因为当时朝廷内部还存在一个强大的功臣集团,这些功臣集团的力量也是吕氏集团无法撼动的,所以他们的利益吕氏集团不仅不能碰,还必须给予足够的保障,举个很简单例子,百官之首也就是丞相的位置,必须留给功臣集团,还有类似很多官职,都必须是功臣集团的人担任。

事实上,正是由于吕后给予功臣集团足够的利益保障,以吕氏集团为主的宫廷势力和以功臣集团为主的官僚势力最终达成一种默契,于是汉惠帝被架空,因为皇权说到底就是对各级政府官员的任免权,现在吕氏集团和功臣集团把这个权利给剥夺了,汉惠帝自然只能毫无作为。所以大家看到一段很奇怪的历史,丞相萧何病逝之前,吕后竟然问萧何谁可以接任他的位置,萧何说曹参可以接任,于是曹参就成了丞相。更奇怪的是,萧何说曹参死后,陈平和周勃可以接任,于是后面他俩就做了丞相。

你们说这算什么事?丞相作为百官之首,这么重要的职位,大臣们竟然自己指定接班人,这不管放在任何朝代,那都是公然挑战皇权,但他们就这样做了,而且权倾朝野的吕后还不得不接受,你们说这样的吕氏集团权力能有多大?

吕后是明白人,所以她知道自己的权力底线在哪里,不该碰的绝不碰,于是作为皇帝生母的她,才被推到执政官的位置;等到吕后死后,剩余的吕氏集团显然没有这份清晰的认识,他们过分高估自己的实力,于是被功臣集团灭了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