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中餐是怎样的?

用户130040176

外国人也很喜欢的中国美食都有什么呢,下边这几道是比较多的外国人喜欢的中国美食

烤鸭

外国人对中国烤鸭的印象也是蛮深的,毕竟他们听过最多的估计就是北京了,所以烤鸭也是他们非常想吃的食物

饺子

好吃不如饺子,对于外国人来说饺子也是一个很能代表中国的菜肴了,不同的

番茄鸡蛋

特别喜欢吃的,简单还让人喜欢的

鱼香肉丝

以为有鱼其实是没鱼的,看外国人还蛮喜欢吃的

糖醋里脊

酸甜的番茄口感,外国人是真的非常的喜欢的

火锅

某乎上关于外国人吃火锅的体验,大概能翻出一大堆,外国人连火锅的汤都爱到不行的

麻辣烫

超爱吃的,以前上学的时候我们学校的麻辣烫窗口全是留学生,不管男女都是非常的爱吃

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的鸡丁的口感其实蛮嫩滑的,跟他们平时吃的口感不是特别的一样,所以他们也是很喜欢的

中国美食真的很让外国人喜欢的,毕竟中国的美食太多了,总有喜欢的


零食姬

外国人眼中的中餐到底啥样子?


提到中餐,江湖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么,外国人眼中的中餐和中国人眼中的中餐是不是一样的呢?中餐在美国越来越“火” ,大部分美国人都喜欢吃中餐。从纽约市来看,曼哈顿岛上的唐人街和皇后区的法拉盛,基本上已成了中餐馆的天下。如果是初来乍到,不经意间看到这里中餐馆的架势,再闻一下满大街飘溢的中餐香味,你可能会以为自己是走在北京东华门的食品一条街上。

当然,这里的食客大部分是华人,偶尔也可以见到黄头发、白皮肤的“老外”,正对着纯中文菜谱一脸迷茫。不过,也有不少熟门熟路的“老外”专门喜欢到华人扎堆的中餐馆吃饭,因为他们认定这里的中餐“正宗”。笔者刚到纽约的时候,有一次朋友在一家四川人开的餐馆里请我吃麻辣火锅,还没坐下,就看见有不少“老外”正“涮”得满嘴流红油。我对朋友嘀咕了一句:“这是不是专宰老外的店?”结果邻座一位近两米高的帅哥站了起来,笑眯眯地用台湾腔的国语对我说:“这里是美国,你才是老外。”


In foreigners' opinion, Chinese food is basically like this:

中国厨师做饭时,都是这样的:

Chinese chefs are cooking like this:

中国餐厅大都是这样哒:

Chinese restaurants look like this:

红色是必须!

而当你给那些只吃过改良川菜的老外做了一顿食堂水平的家常菜时,你就会变成传说,并在留学生的圈子里一直流传:

* 留学的时候,有一次在宿舍烧了一锅糖醋排骨,因为没有抽油烟机,为了散味儿,就把门打开了。于是,5分钟后认识了全楼的邻居。他们连汁水都没剩。

* 一个在英国上学的妹子,在宿舍煮了一锅鸡汤,引来好几个英国小伙子求婚。

* 请几个老外吃东北菜,软炸里脊、锅包肉、杀猪菜、干煸鱿鱼等。他们吃完激动的不行,一定要跑到后厨和厨师合影,其中一个想留在后厨学锅包肉,让老板半哄半劝弄出去了。

准备出国的童鞋们,去新东方学英语,不如去新东方学厨师,交友必备。

外国人对中餐的爱那是——感动天,感动地,感谢命运让他们相遇。但是,大部分外国人脑子里的中餐=川菜。其中,宫保鸡丁简直就是带外国人开始了解中餐的启蒙老师。

Kongbao Chicken is like a master shifu of Chinese food for most of the foreigners.

If you go to a new restaurant, just order Kongbao Chicken. It never goes wrong.

对于老外来说,条状食物基本统称noodles…比如:红薯粉、 绿豆粉、土豆粉、面条~而烧麦、水饺等包馅的都是dumplings~

在外国人心目中排名靠前的中式菜肴主要有:

Sweet and Sour Pork/Chicken (糖醋里脊)

Chow Mein (炒面)

Spicy Tofu (Mapo doufu) (麻婆豆腐)

Peking Duck (北京烤鸭)

然而,中国人提到中餐,那淡定从容的大国气质扑面而来。如数家珍可以数上三天三夜!说话都是浪费时间,直接看图:


符号帝国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著名湘菜大师许菊云等16名人大代表,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将中餐申遗提上国家战略日程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建议》提出,应将中餐申遗尽早提上国家战略日程,列入政府有关部门优先考虑的重点项目,成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家文化名片”。

网友们都拍手表示强烈赞同。

那么问题就来了,用哪道菜来申遗呢?网友们也是尽显吃货本色,麻婆豆腐、烤鸭、宫保鸡丁、火锅……光看看这些菜名,不流口水也得感觉到饿了。所以,在众多中国美味中难以抉择的网友也表示,都是艺术啊,选哪一样都不好选!

不过,也有网友反问道:不申遗就不能体现出中国美食存在的价值了吗?


说到中餐申遗,大多数人都是赞同的,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为什么现在才在人大上提出“申遗”问题呢?

中餐数次申遗,却未能如愿

  要说吃,肯定少不了中国。川、鲁、粤、苏、浙、闽、湘、徽八大菜系,煎、炒、烹、炸、爆、熘等五花八门的烹饪方式,酸、甜、苦、辣、咸等多种味道,从高档餐厅到街边小吃,中国美食可谓数不胜数。但是,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却没有中餐的位置。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饮食文化遗产共有7项,分别为法餐、日本料理和食、地中海饮食、墨西哥传统美食、土耳其Keskek、维也纳咖啡馆、韩国越冬泡菜。

  那我们中餐就没有申请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其实,自2008年以来,在中国烹饪协会的推动下,中餐已经申遗过数次,但一直未能入选。最近一次是在2015年,中方提交过的中国美食代表作有:广式烧鸭、剁椒蒸鱼扇、杏香虾排、蒜香鸡翅、五香冻羊糕、扬州炒饭、文思豆腐羹、梅干菜焖牛排等。2016年1月,山东曲阜也力推孔府菜申遗。

中餐让外国人为之疯狂

  根据最近公布的2016环球国家形象调查报告显示:当今中国在世界上的最强国家符号为:中餐、中药和中华武术。那么,中餐有多受欢迎呢?

“英国外卖王”

  中餐在英国的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初是广东人将中餐带进英国,所以广东菜在英国很有名。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内地人将“辣”带到英国,现在的新生代也喜欢吃辣。

  英国BBC美食频道曾刊文称,中国菜自在英国流行,到现在已经成为英国主要的民族美食之一。而就在3月初一次英国民调中,中餐打败了传统的炸鱼薯条,得到了“英国外卖王”的称号。据英敏特公司的调研显示,约有12%的英国人每周至少会叫一次中餐外卖。

被列入美国宇航员的菜单

  美国人最喜欢的三大菜系:中餐、墨西哥餐、意大利餐。同样,在美国,中餐外卖也很受欢迎,中餐在 6 个州成为人们的外卖首选。有调查显示,在美国有近40%的少年喜欢中国菜,超过70%的美国人每周至少会吃一顿中餐。

《老友记》《生活大爆炸》……在美剧中,经常可以看到主角拿着长方形的盒子吃中餐外卖。目前,在美国有5万多家中餐馆。

  就连美国的宇航局也将恒温的糖醋里脊,列入了宇航员的航天菜单中。你说中餐在美国有多火!

亚洲菜的受欢迎程度比较(中国菜42%,日本料理20%,泰国菜17%,印度菜12%,其他9%。)

新加坡的“国菜”

  别看新加坡地域小,但美食也是不少,多元文化的碰撞,让新加坡成为了美食汇集地。但让西方人更了解的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南鸡饭,更被称为新加坡“国菜”。

  这主要是因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大量海南籍华人将海南鸡饭带到新加坡。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对这些华人制作的传统美食十分重视,并进行推介,使海南鸡饭成为世界知名的料理。

中餐为什么受到外国人欢迎

  为什么中餐受欢迎?味道好、种类多,当然就不用细说了,这要靠亲自去品尝体会。如今,无论是影视剧中,还是去国外旅游,都能看到中餐的身影。而中餐在国外的优势,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物美价廉了。

吃出来的健康

  在国外,相比如炸薯条、汉堡等食品,中餐荤素搭配,应该可以称得上是健康食品了。炒菜的热量相对较低,蔬菜丰富,蒸菜几乎不油腻,汤、面类食品也是十分健康的。

  其中,饱受争议的味精,如今在国内也逐渐淡出了许多家庭的厨房必备调料。在国外,烹饪中味精的用量则有严格的规定,更有餐馆选择“丢弃”味精。

早在2008年,美国哈佛医学院医学博士,时任美国加州大学医学和公共卫生学教授的大卫·赫柏就表示,中国在世界营养学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水果、蔬菜和大豆为基础的膳食,给世界树立了健康饮食方式和健康膳食的典范。

吃出来的文化自信

  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的美食更是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不断活跃,中餐也让更多外国人看到了其中的文化内涵。五六年前,中餐在美国的声望和价格都比较低,近年来,中餐馆的经营者正努力提升中餐形象。

  《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去年9月份曾撰文表示,中国文化衍生出来的餐饮文化、养生文化、休闲文化是其他文化所难以比拟的。中国任何地方的街头餐馆都能做出三四十种菜肴,而美国绝大多数的餐馆只有汉堡包加土豆条。

  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过去30多年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没有使多数中国人丧失文化自信,反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这种“碰撞”中愈加自信。

吃出来的融合创新

  有些在国外十分流行的中餐美食,可能我们中国人都没有听说过,有的人会认为这对中餐有着很不好的影响。其实也不尽然,就像我们自己在家做饭,喜欢吃的就多放点,不喜欢就不放一样,世界各国人的口味也并非是统一的,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良创新,包容融合,在不损害传统中餐的手艺和文化的前提下,更能让中餐走向世界。

中国厨师们懂得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食材,让中餐更受外国人喜爱。

  在美国,华人厨师多用爆炒、油煎和炸的做法,配合改良后的或淡或浓的汤汁,迎合美国人酸甜的口感;

  在德国,因为德国人更青睐于能够看出原材料和做法的菜品,所以华人厨师则会避免用内脏、猪蹄等食材;

  在法国和西班牙,由于当地人也吃牛舌、猪肝、血肠等食物,所以对菜品繁多的中餐接受度更高。

“一带一路”的快速推进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快速推进,带动了一批“中餐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生根。过去一年,仅在新德里就开了至少三家中餐厅,炒菜、火锅、馄饨都能吃到,超市的货架上中餐调味料也越来越多,市场里的中国蔬菜也日益丰富……

  以印度为例,虽然街面上大大小小的中餐馆,但几乎多是中国人没吃过的印式中餐。但这些印式中餐,也是由传统中餐改良而来,见证了两国文化的交流。而一带一路的建设,也让真正意义上的“中餐”进入到了印度。

  近年来,在国外除了能看到排队买国产手机,还能看到排着长队吃中国美食。甚至吃中餐成为了一些外国人过圣诞节的“标配”。

来自马萨诸塞州的迈克尔·弗里德曼说:“吃中餐是我家庭里一代一代保持下来的传统。”狄金森学院副教授泰德·梅尔文更表示,“至少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的犹太人就对中餐情有独钟。”

怎么样,看到中餐在国外这么受欢迎,有没有很自豪!


想笑就笑咯

1 我一个表姐在美国住寄宿家庭,刚去的时候觉得美国东西太难吃了,就自己在厨房做了一顿饭,当时寄宿家庭那一家人都在,我表姐就招呼他们一起吃。他们吃过一顿饭之后,跟我表姐说我们房租给你减半,你每星期给我们做两顿饭行么?

2 我留学的时候,有次在宿舍烧了一锅糖醋排骨。为了散味,就把房门打开了。结果五分钟后认识了全楼的邻居。他们连汁水都没剩。

3 去年youtube上的舌尖视频有很多人点了dislike,下面留言原因是“吃不到”。

4 我姐姐给她的英国室友做了一盘炝拌土豆丝,给她室友感动哭了,说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土豆。

5 我们学校的外教每天风雨无阻地早起就为了去校门外面的早餐摊子吃油条,人家论根买,他论筐。

6 我们英语老师也和我们说过,他大学吋学校的外教每天早上去早点摊子买油条吃,两个四五十岁的美国老男人站在油锅边上等看,炸出来一根就吃一根,吃完继续等着炸,可搞笑了!

7 之前不是新闻说一个妹子在英国上学在宿舍里煮一锅鸡汤,当时就有好几个英国小伙子过来求婚的么

8 我妈朋友的老公是英国人,他就不喜欢吃煮的水饺,必须煮完煎过以后才吃得惯。

9 我高中时候会有韩国交换生来。结果吃食堂的时候看见几个韩国学生捧个餐盘一脸茫然问我们说,这里面的肉可以吃吗?贵吗?我们说不贵,可以随便吃。以后他们天天吃肉。

10 我请过几个老外吃东北菜,软炸里脊、锅包肉、雪绵豆沙、杀猪菜和皮冻。他们吃完激动得不行,一定要跑到后厨和厨师合影。其中一个想留在后厨学锅包肉,让老扳半轰半劝给弄出去了。

11 我公司的一个大哥,在德国留学归来,在那里自学一手好菜。据他所讲,德国的猪蹄没人买,5毛一个,他没钱的时候,就大量炖猪蹄。其他国家的学生表示侧目。后来寻味而来,长期赖在这里蹭饭吃,再后来,德国那帮熊孩子凑钱帮他去买菜,一到饭点儿就来扒窗户。

12 一高中同学在乌克兰留学,他认识一中国哥们找了一乌克兰当地的女朋友,未来岳父十分反对不看好的。后来,未来岳父吃了这哥们做的鱼香肉丝,就同意他俩的事儿了。同学说那哥们炒的鱼香肉丝还没他做的好吃呢,就是用豆瓣酱稀里糊涂一炒把他岳父给唬住了。

13 高中的时候过春节,我给几个关系好的中国朋友做了一桌子年夜饭,到吃吋我俩白妞室友也加进来凑热闹。后来又给她俩做了几次饭从此一妹子告诉我,你别去上大学了,来我家当厨师吧。

14 邻居姐姐以前在日本读研究生的时候,给朋友做了鱼香茄子。结果日本朋友感动得哭了,说这是什么,从来没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姐姐说是茄子。结果上上周,邻居姐姐回日本玩儿, 那个朋友给她看他种的茄子。


招财鱼摆摆

 在国外的文章评论中,外国人眼中的中餐是这样的:

  中国厨师做饭时,都是这样的:

  Chinese chefs are cooking like this:

  中国餐厅大都是这样哒:

  Chinese restaurants look like this:

  红色是必须!

  而当你给那些只吃过改良川菜的老外做了一顿食堂水平的家常菜时,你就会变成传说,并在留学生的圈子里一直流传:

  * 留学的时候,有一次在宿舍烧了一锅糖醋排骨,因为没有抽油烟机,为了散味儿,就把门打开了。于是,5分钟后认识了全楼的邻居。他们连汁水都没剩。

  * 一个在英国上学的妹子,在宿舍煮了一锅鸡汤,引来好几个英国小伙子求婚。

  * 请几个老外吃东北菜,软炸里脊、锅包肉、杀猪菜、干煸鱿鱼等。他们吃完激动的不行,一定要跑到后厨和厨师合影,其中一个想留在后厨学锅包肉,让老板半哄半劝弄出去了。

  外国人对中餐的爱那是——感动天,感动地,感谢命运让他们相遇。但是,大部分外国人脑子里的中餐=川菜。其中,宫保鸡丁简直就是带外国人开始了解中餐的启蒙老师。

  Kongbao Chicken is like a master shifu of Chinese food for most of the foreigners.

  对于老外来说,条状食物基本统称noodles…比如:红薯粉、 绿豆粉、土豆粉、面条~而烧麦、水饺等包馅的都是dumplings~

  在外国人心目中排名靠前的中式菜肴主要有:

  Sweet and Sour Pork/Chicken (糖醋里脊)

  Chow Mein (炒面)

  Spicy Tofu (Mapo doufu) (麻婆豆腐)

  Peking Duck (北京烤鸭)

  然而,中国人提到中餐,那淡定从容的大国气质扑面而来。如数家珍可以数上三天三夜!说话都是浪费时间,直接看图:

  彪悍的饮食,不需要解释!中华美食,源远流长!赞


搞笑幽默表情包

现在已经是2017年啦!2017年开心要吃不开心也要吃,所以今年大家也要开心地继续吃吃喝喝哦!偶然看到一个吃遍中国的歪果仁的视频,觉得挺有意思哒。借他的年终总结来抛砖引玉,跟我说说你们去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呗?

首先介绍一下主角:常乐,在中国生活了三年的小伙子,他的梦想跟很多吃货一样:环游世界还有吃遍全世界。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他的榜单里有些啥~

9.皮蛋

皮蛋对于外国朋友们来讲绝对是一款杀伤力到爆棚的一种食品,不过常乐在来到成都的一个市场后还是决定鼓起勇气尝试,老板娘当下敲碎蘸了点辣椒给他吃。他觉得有股硫磺味。

8.肥肠粉

对于老外来讲吃内脏是难以想象的,老外一般唯一吃的内脏就是鹅肝,不过常乐这次尝试过觉后觉得好像被没有得没有想象中难吃:“肥肠在嘴里融化,汤底有点辣”。

7. 小龙虾

小龙虾也是只有少数国家才食用的一款美食,虽然在北美部分国家也有吃小龙虾的习惯,不过这次在上海吃的麻辣小龙虾对于常乐而言也是头一次,他还调皮的给摄像机展示了一下剥开的小龙虾肉。

6.酸汤饺子

在西安的美食天堂可以说是美食大杂烩,有很多穆斯林式菜品在结合了中国菜的特点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比如凉皮、羊肉串、五香牛肉……

小哥在西安待了三周,独爱酸辣味的饺子,他觉得很香。在吃的过程中还不忘称赞一下老板的手艺了得。

5.街头烤鸭

小哥疯狂迷恋成都早上的市场,除了常见的瓜果、肉类以及蔬菜之外,早上的市场还有这许多早点小吃,这或许是小哥迷恋早市的原因,这次小哥选择了一家街边的四川特色烤鸭,而且还吃了四五次这家烤鸭。

4.北京烤鸭

除了街头烤鸭,带上家人品尝一下中国的国际名片招牌菜“北京烤鸭”似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带上父母品尝了北京烤鸭,获得一致好评。

3.肠粉

来广州如果没机会品尝广州的早点那基本等于白来!非常同意小哥的观点,看来小哥也算吃货里的行家了,而且他吃的还是布拉肠,比一般的肠粉要更滑一些。

2.红糖包

又是四川怎么又是四川无奈四川美食太多对于一个吃货而言,四川绝对是美食的天堂,不过这次不同的是在乐山。据小哥描述饼皮非常软,像面包一样,里面是满满的红糖,听他描述得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1.烧麦包

大家都听过武汉热干面,但可能对小哥而言相比热干面,他可能更加喜欢武汉的烧麦包。

他说吃起来像胡椒肉汁球,嗯,颇有些西式的感觉。

看到最后你可能会问,究竟是谁帮他拍的?答:他的女朋友。是不是突然又被虐了?


大帅逼逼逼逼

我只说我熟悉的美国。大多数美国人还是不排斥吃中餐的,主要原因是中餐价廉物美。但大部分美国人却讨厌中餐太油太咸,中餐馆的装修也比较土,吃一次身上一股味儿,所以中餐大都上不了台面。也就是说,大部分成年美国人在比较正式或者比较重要的场合是不会选择中餐的,但青少年相对来讲不太在乎,尤其是大城市的青少年,约会时选择中餐的比较多。

早期在美国开中餐馆的大都是广东和福建过去的移民,中餐馆也以南方菜系为主。其中广东的早茶在美国特别流行,称之为“点心”(Dim Sum)。这是当年唯一上得了台面的中餐,如果请客吃Dim Sum是很有面子的事情,原因在于点心不油不咸,样子好看,吃起来方便,味道也好,不像炒菜,中国人配米饭吃的时候很过瘾,但美国人不怎么吃米饭,不知道拿什么来配炒菜。

中餐馆原来只在唐人街才有,形象不佳。最终帮助中餐摆脱脏乱差形象的是犹太人,尤其是居住在纽约的犹太人,他们是中餐最应该感谢的族群。

早在19世纪末期,大批犹太人移民美国,主要都住在纽约。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犹太人是不过圣诞节的,而圣诞节却是美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堪比中国的春节,所以犹太人在那一天会非常尴尬,不知道去哪儿吃饭,吃完后也不知道应该干点啥好。不知是谁发现中餐馆不错,一来中国人也不过圣诞节,犹太人不会觉得尴尬,二来中餐在很多方面和犹太人的“洁食”(Kosher)不冲突,比如犹太人不会把肉食和乳制品同时吃,中餐没这问题。犹太人不吃猪肉和不带鳞片的海产品,但中餐可以把这些食材剁碎了做在菜里,犹太人也就不那么在乎了。

于是,犹太人便选择在圣诞节晚上举家去中餐馆吃饭,然后去看电影。这个习惯一直保持了100多年,至今仍然如此。

犹太人在美国的地位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事实上,大家可以在很多关于纽约犹太人生活的影视剧中看到中餐馆的形象,比如著名情景喜剧《宋飞正传》有一集就叫中餐馆,非常有名。

正是因为犹太人的影响,中餐在美国的形象便一点一点地好起来了。


土摩托看世界

几年前就读于华师,大学时的英语外教,来自于堪萨斯州。一个标准梨形体型的美国胖子。巨喜欢吃食堂的蛋炒饭。一次相遇看我在喝冰绿豆汤,遂问我,“What are you drinking?”(你在喝啥呢?)告诉他这是“green bean soup”,并又买了一杯请他品尝,他的表情好丰富!第二天又遇到,人家一盘子盖浇饭,正滋溜着喝着绿豆汤呢!再说一个,毕业后请了个私教口语老师,不是很黑的黑人,有时候会请他吃饭。他一直说不吃猪肉巴拉巴拉的,后来点菜时我们会吃糖错小排啊,酱骨架之类的,那个外教吃的叫一个欢实!但他最喜欢的是凉拌洋葱!第三位,是我们学校聘请的西班牙足球外教“霍元甲”。我是他的翻译,一天他的女朋友从西班牙来看望他,我就请霍元甲和他的女盆友吃饭。Christina是素食主义者,她在大学主修的是“动物医生”,a vet。而且霍元甲很贴心的告诉我说她是不能吃辣的,怕胃痛。所以我想了半天,就请他们去喝个甜粥,吃几样青菜。再给霍元甲点几个水晶虾饺、黑椒猪小排什么的。他们吃的也很香。


亮晶晶7799

事实上,大部分美国人认知的中餐并不是我们真正的中国菜,而是经过针对美国人习惯改良的美食中餐。

b站知名老外up主我是郭杰瑞就做了一期视频专门来讲美食中餐。

郭杰瑞首先介绍了美食中餐厅的名字,一般都是长城、熊猫这种非常中国的名字,虽然在我们中国人看起来很奇怪,但他却能让美国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中餐厅,毕竟大部分美国人对于中国了解的仅仅是那几个名词。

关于美式中国菜的相貌,郭杰瑞简单介绍了几种,那就是陈皮鸡、芝麻鸡和蒙古牛肉,无论哪种,都是大块的鸡肉配上甜酱,非常非常的甜,大概类似于糖醋里脊。而从画面中,我们也看到右下的那道菜上面铺满了厚厚的芝士条,这是典型美式中国菜的做法。

美国人吃中餐的习惯也很特别,他们不是按中国人的方法吃中餐,而是依然固守西方的分餐制,而且他们吃中餐并不配米饭,而是一人一盘,这种习惯直接导致了美式中餐的高度美式化,以至于和国内的正统中餐大相径庭。


除了郭杰瑞的视频,从历史上看,外国人喜欢的中餐也着实和我们不太一样。比如说当时在国外极为流行的左宗棠鸡,就是一道极为典型的美式中餐。

这道菜起源于1952年,当时美国太平洋第七舰队司令雷德福特访台,台湾负责接待的海军总司令梁序昭连续三天设宴款待,并请彭长贵掌厨。雷德福特品尝后询问菜名,彭长贵随口起名:“左宗棠鸡”。

左宗棠鸡用的是剔骨的鸡腿肉先炸后炒,配上调制的甜辣酱制成的一道菜。其中剔骨的鸡腿肉和甜辣口味是美国人的最爱之一。美国人不喜欢鸡块里带骨头,以至于美国的三杯鸡从来就没有骨头。

(左宗棠鸡)

左宗棠鸡由此在西方名声大噪,但是大部分中国人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当美国1972年访问大陆时,基辛格突然问起有没有左宗棠鸡这道菜,结果大陆方面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时至今日,大陆和台湾的菜馆依然没有左宗棠鸡这道菜。

除了左宗棠鸡,锅包肉也是一个典型迎合外国人口味的菜,锅包肉源于1907年,当时厨师郑兴文当上官厨,给道台杜学瀛料理膳食。道台府里经常会宴请国外宾客,尤其是俄罗斯客人。由于外国人喜欢吃甜酸口味。杜学瀛就命府内厨师变换菜肴口味。郑兴文就把原来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这一改使哈尔滨成为锅包肉的起源地。

(锅包肉)

锅包肉的做法是将里脊肉油炸然后和酸甜酱炒制而成,再配上水果,十分受俄罗斯人欢迎,后来为了迎合部分中国人的口味才将水果改成了姜丝,这才稍微不腻了一些。

综上所述,西方人喜欢的中餐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肉不能带骨头,二是要有甜味。因此在西方流行的中餐往往十分甜腻,做法十分粗犷,与国内无论哪个菜系都差距颇大。在国内的八大菜系中,这种甜度极高的菜并不多,而且并不特受欢迎。

国内鲁菜咸味居多,偏甜咸,东南则是口味偏淡,略有甜味,西南则以麻辣为主。糖醋里脊这样甜腻的菜终究不是主流。

所以,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美食要是真让中国人品尝,估计至少有一半人会说不伦不类。这就是不同文明味觉之间的冲突。


埃尔文的理想乡

外国人眼中的中餐必然和中国人严重的不一眼。一般来说,观察的视角会从欧美国家出发,那中餐就无外乎是炒面、炒饭和一些好吃的油炸食物了。至于我们更习惯的小炒菜,在欧美国家可能都不是特别受欢迎。就更别说充满精髓的各地小吃和特色美食了,那基本上都是对中华文化有特别兴趣的小众外国人才会接触的东西。
但外国又不是只有这些欧美国家。我打算从一个比较偏门的国家看出去,看看印度人眼中的中餐是个什么样子。
印度自己也是一个有着丰富饮食文化的国家。我们很熟悉的咖喱只是其中之一,总之酱料是印度人烹饪的核心元素。他们吃东西似乎不是那么在意传说中的原汁原味,希望用酱料覆盖掉食物的原味。中餐在进入印度之后也经历了类似的本土化过程。印度的中餐厨师把酱料疯狂使用在中餐的烹饪过程中。本来口味清淡,只有一些酱油的客家炒面里,加入了印度特色的酸甜汁。中国人吃起这种炒面来,总是会有种不是太是滋味的奇妙感觉,也算是中餐本土化过程中做出的改变。
在炒菜方面,印度的中餐也很有特色。几道比较著名的菜包括用面粉裹起来的鸡肉和花椰菜,油炸后淋上秘制的酱料。吃起来无论如何都有一种浓郁的印度风情,一点也不像中餐。这种酱料倒还有个充满中国风味的名字:满洲里酱。但其实这酱并不是东北人发明的,而是印度当地的一位华人二代厨师发明的。如果说要和东北有什么关系,大概也就是酱里的主料是东北大酱。可是大酱仅仅从黄豆发酵中获得的味道跟印度人的口味差太多,必须加入大量配合的调味料。所以当很多印度人从老家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寻找梦中的中餐时,基本都是要失望的。因为在中国根本找不到他们印象中的这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