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当中的“色即是空”指的是什么?

我是笑颜如花的小仙女

《心经》为《大品般若经》之一部,乃大乘般若学的核心之作,最早由鸠摩罗什译出。


鸠摩罗什来华译经后,大乘般若学才在中国真正流传。鸠摩罗什之前,中国已有治般若学之人,那为何直到鸠摩罗什来了之后,般若学才在中国真正流传呢?因为鸠摩罗什之前在中国治般若学之人,都不能确切把握般若真义,理解都是错的。


缘起性空

世间万物之存在,是不是皆须一定的条件?一个人存在,需要存活的条件,没有这些条件,就死了,没了。花草树木,甚至山川河流,它们的存在是不是也须一定的条件?这些所有的条件,即「因缘」。所以世间万物之存在皆须一定的条件,换成佛教的表达就是,万物皆「因缘而生」。「因缘而生」,即是「空」。

《中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意。」

为什么说因缘而生就是「空」呢。「空」是与「有」相对的概念。既然因缘而生是「空」,那么不待缘而生即是「有」。也就是说,不须任何条件之存在,即为「有」,佛教称之为「真有」,真正的「有」。这种不待缘而生,也即不须任何条件而存在之「有」,我们说它有「自性」。不待缘嘛,不须条件,自己实现自己,自己成就自己,谓之有「自性」。

《肇论·不真空论》:「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世间,有不须任何条件而存在之物吗?没有的。


所以万物皆是依于一定的条件而存在的,也即是待缘而后有。也即是说,万物皆无「自性」。无自性,那么万物皆空。「空」是就无「自性」言,就待缘而生言。此谓「色即是空」。「色」为万物形貌,即指万物。


性空假有

既然明白「空」是指万物无自性,皆待缘而生。那么「空」自然就不是所谓「无」,以及「不存在」。


说万法皆空,并不是万法皆无,或万法不存在。明明就存在嘛。怎么能是不存在呢。

《肇论·不真空论》:「若有不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虽有不可谓之有矣。……万物若无,则不应起,起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

万物皆待缘而后有者,所以我们只说这个「有」不是「真有」,而是「假有」,「假有」即「空」。但「假有」并不是「无」。因为有缘之起应,有种种「假有」,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之「无」。只不过这个「有」是待缘而生的「假有」而已。


所以「空」不是「无」,而显现为「假有」,也即是「色」。此猬「空即是色」。


破因缘

般若学既以「因缘生」界定「空」,何以又「破因缘」呢?因为怕你执「因缘」以为客观实有。也即是说,虽然万法因缘生,可你如果据此以为「因缘」即为客观实有之规则,亦是错了。「因缘」亦无「自性」,亦是「空」。


怕你执于「因缘」,故「破因缘」。也就是说,不仅具体事物是「空」,一切「理」亦是「空」。一切皆空,皆无自性。


自性与他性

万法皆因缘而生,可如果「因缘」亦是空,亦无自性。那么所谓「因缘」如何生法呢?这即涉及「自性」与「他性」之问题。


法非实有,因法须由其他条件得来,即因缘生。所以法无自性,但可说法有他性,「他性」即指因缘而言。可条件本身亦无自性,亦是由其他条件而得,亦是从众缘生。所以「破因缘」后,「因缘」无自性,每一「因缘」皆由其他因缘而生。


比如A无自性,造成A之因缘为B,B即为造成A之他性。B亦无自性,因B由C而成。如此层层推衍。所以最终法无自性,「因缘」亦无自性。每一法均可成为其他法之条件,亦均是以另一些法为条件。这样就解决了「因缘」既无自性,则如何生万法之问题。


八不中道

惯常我们执着于客观实体,以为这个实体有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状态。比如,我们以为有一个固定的实体存在,才有生、有灭。


现在我们知道了,一切皆是因缘生,并不存在这个所谓实体在后面。因缘生不是真的生,因缘灭不是真的灭,所以生灭相也即是幻相。


所以一切我们惯常以为之经验世界对实体是种种诸如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皆是戏论。因为万法皆空,本来就不存在一个实体,他如何生灭,如何来去?所以《中论》中云: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此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此谓之「八不中道」。此义即《心经》所谓「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孙虚白

来点干货:佛经里的色即是空,空的到底是什么东东?

心经上有一句话:“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色为什么是空呢?色,一般来说指是是物质,空,一定是指空掉某些东西,也就是“否定”、“空去”、“不存在”的意思。可是佛教大师总是说,色即是空这句话并不是说色不存在,而是说色是依缘起的方式而存在。

那么色到底空不空呢?既然不空干脆说色就是有好了,为什么还要说空这个字呢?

其实“色不异空”,这是从唐朝的三藏法师玄奘法师翻译的版本上出现的,因为语言优美、精炼,在我们中国流传最广。但是还有另外几个翻译版本,其中《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宋朝西天译经三藏施护翻译的。王菲演唱的心经就是这个版本的,不知大家有没有印象。

在这个版本中,相同文义的内容是这样的:“当观五蕴自性皆空。何名五蕴自性空耶。所谓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无异于空。空无异于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教公认这两个版本的翻译内涵是一致的,那么就是说:色即是空,其实是说色的自性是空。(五蕴自性皆空是指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自性空),如何了知诸法的真相呢?应该观察色和受、想等这五蕴的自性是空的,这五个的自性不存在。也就是色的自性不存在,色以空掉自性的方式而存在,受、想等四个蕴也是一样。

哈哈,原来不是说色是空,是说色的自性是空啊。

色与色的自性是不同的两个事,所以说色的自性空,并不是说色本身是空,色本身还好好的呢,他还存在,已经不咳嗽了。

佛经不会连色、受、想等这些本身存在的事物否定掉的,不会明明相违的两件事故意说成一样,让你无法理解。有些标新立异的人,把多说成就是少,有就是没有,做了就是没做,故意说一些逻辑上不通的,让人觉得非常神奇,我等吃瓜群众理解不能。其实他自己也解释不了。

好了,那么色即然存在,色的自性是空,那这个自性到底是啥?

“自性”这个词有三种内涵:1法的究竟本质,2这一法独特的性质,3这一个法它自己能从自方独立成立的那个能力。

佛教的中观应成派认为,前面那两种解释的自性是存在的,第三种解释的这个自性是不存在的,所以说色的自性空,是空掉这种色自己能从它那一方独自成立的那种能力。

那么色自性是不是空,与我有半毛钱关系,反正色还存在,又没有减少什么,为什么佛经单独拿这个说事,而且还是最深奥的道理?

其实原因就在于,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一种错误的认知,就是我们会感觉我们看到的任何东西,都是在这个东西存在的那个位置上依靠它自己的能力而存在的。这种认知刚好和佛经主张的世界的本质相反,这就是我们的无明,是佛经上所说我们轮回于三界的根本原因。

这个道理已经被现在的量子力学所证实,奥地利物理学家安东·翟林格说:“量子力学和佛教都关心因果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构成了客观的实体, “ 空性” 的本质是什么,等等。佛教对物质和世界本质的理解,比人们日常生活所习惯的、常识性的世界观念要复杂、精微得多。佛教有远比世俗观念复杂和精细的本体论与认识论,而当代量子物理学在遇到理解的困境的时候,发现佛教的这种复杂而精细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恰恰就是在回应他们今天遇到的问题。”

量子力学认为,经典物理学认为的世界是由很小的颗粒组成的,而且这些微小的原子等颗粒是自己客观独立存在的,与观察者是无关的。但是量子力学的研究表明并非如此,安东·翟林格说:“大乘佛教中观论认为,观察者本身在实在之本质中通过“ 缘起” 这个概念而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客观物质世界不是独立存在的,而现在的量子理论也发现了,光的本质依赖于观察者。”

所以色的自性是空,第一不是说色本身不存在,是说它的客观独立性不存在,第二不仅佛教有此主张,并且已经被量力物理学家通过实验验证过了。这个道理你懂了吗?

至于为什么色自性是空这么重要,说来话长,我们慢慢聊。


青椒芋头

《心经》当中的这句「色即是空」它的含义应该要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小句经一起来展开!这样就容易理解;这四小句经几乎所有的修行人都会背诵,这四句经把它概括起来就是在讲「如是我闻」;就是讲「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就是在讲「虚妄」什么叫虚呀?一切的万法,无所从来,没有什么根源,不是什么东西生出来的,在十法界当中你查不到它的来处,叫虚。 什么叫妄呀?虽然查不到它的来处,但是呢,它当下现前,你时时刻刻能感受到它存在,这叫妄。 虚也可以关照为空如来藏,妄关照为不空如来藏!虚妄放在一起是空不空如来藏。所以,虚妄这两个字就是一心三藏,就是如来藏妙法! 就是讲阿弥陀佛! 那么就这四句话,我们对照到通常讲的藏、通、别、圆这个四教门来作一个比较。 藏教菩萨从有门而入,执事昧理,执相昧性~他只见色,不见空。

这个色,注意,概述为一切的万法,还包括《心经》这四句经文后面的‘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是不是有动相啊?有分别相、思维相都可以概括。这里的空,是指「空如来藏」,是阿弥陀佛的「阿」,是我们的真心本性~不可以把它说为虚空,虚空是色法。

藏教菩萨执着念佛、拜佛、行善、断恶,在有形有相的万法上执著。修得好能得人天福报,修得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他也能超越六道轮回,但是不能明心见性。

通教菩萨是离色见空性,他是执性昧相,执理昧事。他只是执着一个「阿」,他要破「弥陀」,连藏教菩萨修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等一切的善法他都要统统破除,他是灭相见性。但是通教比藏教有进步,藏教菩萨连空都不懂,压根没有空的概念。

那么到了别教呢,他虽然也承认空,也承认色,他是从「亦空亦有」二门而入,有次第性:在空才能见到空,在色才能体会到色。弥勒菩萨在《楞严经》讲: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他强调另外有个识性造就出无量的佛来,但是没有讲:无量的佛就是一尊佛,无量的佛没有哪一尊佛不是哪一尊佛。他没有讲识性即是无量佛,所以带有次第性。 那么按照圆教来讲,是从「非空非有」这二门而入。他是对空说非空,对有说非有;换一种说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空即色」。而且当下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一就是二,二就是八,八就是九。这才是真正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们通过打比方来说明这四句话,就拿手来演戏。比如说:手掌的五个指头表无量万法,这无量万法的佛、菩萨、天人鬼畜、风云雨雾都在,无量的行持、说法、善呀、美呀、真呀,都包括在内。 那么藏教菩萨在这有形有相的万法里执着,他行善断恶,也叫佛,但他不知道手掌当下就是拳头。 那么通教菩萨他眼见手掌,心里呢,似乎悟到那个拳头,但悟的不真实,他知道一切的万法都是一个真心变现出来的,但怎么样变他不懂。通教认为:掌不是拳,拳不是掌,色不是空,空不是色。他灭相见空性,认为这是大解脱。 那么别教呢,掌是我,拳也是我;色是我,空也是我。同时他最大的问题,就是认为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尊佛。拿这个拳头大法而言,圆教则是看手掌当下就是拳头~即掌即拳,即色即空。同理看这里一个指头,当下知道它就是拳头啊?看三个指头,当下是不是拳头啊?那么这里的一当下是不是这里的三呐?都是一个本体。所以圆教呢,是在相见性,在一相即是无量相,在二相即是八相,在九相即是一万相,没有哪一相不是哪一相。


我们再来比对一下通教禅宗的那种行持,他呢就是在讲这个所谓的‘无为法’,他要通过静心、打坐啊,然后排除一切的有形有相入到这个‘空性’当中,执空昧相。他这种修行的方法,是用有为之心去修无为之法。怎么叫用有为之心行无为之法呢?就是指他是有意的用行为上的造作来强迫自己入到这个空性当中,入到这个无为当中,所以仍然判为‘有为法’;他是有意的在用心要入到这个空相当中,觉得自己入了‘空相’就已经是真正的‘无为’了。用有为的心来行无为之法,仍然是有为法。所以通教要破除一切的相~这一切的相本来就是我,它给漏掉了,他能成佛吗?所以他修得非常非常好,非常非常认真,只能破除一分灭相无明见空性而已。

那别教菩萨呢?他是从“一空一有”两门而入,比较灵活,他知道从空出有,也知道从有出空,他不执著在有的那一头,也不执著在空的那一头,相对来说比藏教菩萨、比通教菩萨的境界都要高,他是比较圆融;但是呢他太可惜就可惜在他里面有次第性,他不知道这个“空”啊当下就是“有”,不知道“有”当下就是“空”;所以呢他非要“从空出有”,“从有出空”。他不知道“空”当下就是“有”!不懂得遍法界为一尊佛,一个念。别教境界叫中道不了义,他已经非常的接近圆教境界了,只可惜带了一个次第性。

那么圆教境界呢,可以称之为中道了义,即有即空即中,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知道法界的万法当下是一念随缘变现!在《楞严经》里所讲的这个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其实就是在讲中道了义,名相概念不同而已,法理是一样的。所以啊圆教就非常妙,听经闻法就明白一切的万法都是我;他不需要灭相见性,他在相就见性,无相也是我,有相也是我。只要把这个我执破除掉,刻骨铭心深信不疑,他就是一步登天。在《楞严经》讲啊: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何籍劬劳,肯綮修证?越是真理越简单,越是成佛越容易,只问你信不信。圆顿大法只愁悟不愁证,诸佛菩萨祖师大德都是这样教化。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告诉我们:你还修吗?一念信解,蒙佛授记,你当下就是佛啊!你当下就承认呐!你即是佛,佛即是你呀,只要你相信!那么有些同修讲:「我就是相信啊,那我为什么现在不能千变万化呀?我现在还有烦恼习气呀。」这是我们普遍存在的疑惑,是不是? 我们现在难就难在还有这个肉团身无明壳,在佛法里叫定业。即使你没有明白,你也成佛了,为什么?你里面还有一个心,知道吗?它已经明白了。在《法华经·弘传序》讲「俱崇密化之迹」,为什么?你里面那个第七识已经瞒天过海,瞒着你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意识心之天,而过生死之海。这是佛在《地藏经》中讲“闻在本识”。本识本识,就是我们第七识、第八识,它是一个识。 我们现在为什么得不到妙用呢?就是因为肉团身这个无明壳束缚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妄想心在障碍我们,在调虎离山;可是我们里面那个真心,它能不能调动啊?调动不了。只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一旦中阴现前,肉团身这个无明壳解体,眼耳鼻舌这六种妄想心销亡,唯一的第七识当下做主;它这个时候呢,会把我们在有生之年听闻的「如来藏」道理时所证得的一切功德现量现前,是走这个过程。佛为什么给法华会上的菩萨授记呀?因为他是过来人,他知道你在肉团身的时候即已当下成佛。

比如说一个很坏很坏的坏人,他对电路非常精通,跑到配电房去操作,他会不会触电啊?不会。因为他明心见性了。虽然他很坏,他能带业往生,是不是这个道理呀?一个人即使是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学雷锋标兵,但是他对电路不通,你叫他到配电房,是不是送死啊?圆顿大法还有一条,你在见道位见到的真如本性与在证道位证到的真如本性,是无二无别。 再比如:你在黑夜里前方一百步的地方看见一盏灯,你会不会又屁股转过来往黑暗方向跑啊?不会。所以见道就等于晚上见到灯,见到了灯你是不是进入了亮光了?进入亮光就是进入佛土,你永远不落六道轮回;那你继续往前走,走了一百步的时候拿到灯了,成佛了,拿到的灯是不是就是见到的灯啊?有没有区别啊? 这个藏教、通教、别教,他讲解行并重,因为他见到的这个解跟我们这个解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我们是面对灯见到灯光,既见灯,也见光;通教菩萨是背对灯见到灯光,所以他那里仍然是摸索,不知道摸索了多少个无量劫,也许能够明心见性。那么别教菩萨比通教菩萨又好一些,他可能不是背靠灯,他可能是这样(耳朵对着灯),这他也看不到灯,是不是?解行并重是前七种方便,圆顿大法不存在解行并重,而是见道成佛(当然这是指分真即佛。成圆满极果如来还要修证)! 圆顿大法就是华开莲现!不是说说而已,它是讲真实。所以重点从「为什么见道当下成佛」来解答这个问题,要我们心里刻骨铭心,深信不疑。要好好观照啊!这是我们在讲这「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十六个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者见大,小者见小啊!所以这个色空,空是不是「如」啊?色是不是「是」啊?所以,「是即是如,如即是是;是不异如,如不异是。阿即是弥陀,弥陀即是阿;阿不异弥陀,弥陀不异阿」。


自古以来,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 诸位吉祥 如意 自在! 阿弥陀佛!


如来藏4

首先,色与空的定义要达成基本共识。色法,与心法相对,一般指肉眼可见,有质碍的事物。空,即空性,无自性。

心经中讲了几个“色”与“空”的关系,比如,空中无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我们如果要准确表述“色”与“空”的关系,就不能只拿出“色即是空”,而要从各个角度全面说。

“空中无色”——空不是色,二者有别。很多人看到“色即是空”就说空和色没分别,大错!

“色即是空”——无需灭色见空,当下即空。很多人解空,是说只有色法坏灭了,才能见空。佛说“色即是空”,就是讲:在色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显现的同时(无需色法坏灭)就是“空”!

“色不异空”——不要色外寻空。有一种对空的错误认识:色法之外另有一个“空”。“空性”是法的属性,简称“空”。就好比“流动性”是液体的属性,但不能说离开液体,单独存在一个“流动性”。

以上的理解只是对“色空”浅层面的理解,更深入的理解可以参学华严,法华等圆教经典。感兴趣的可以看看《金狮子章》,里面对“理”与“事”有详细的开示讲解。

因为 这个问题比较大,非一两句话能说清,只能说个大概。关于“色”与“空”,末学有一个粗浅的比喻,也许对大家有帮助:

色与空的关系,就像火与热。

“空中无色”,“热”≠“火”。

“色即是空”,火焰就会发热,不是要等火灭了,才有“热”。

“色不异空”,火之外没有单独的“热”。


无言的平凡

《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这个是没有办法说的,因为全是实际修行的境界与功效了!

先说五蕴,五蕴包括“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色蕴:包含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又作五尘):色、身、香、味、触。

受蕴:对境领纳事物。粗浅的说,就是五根面对五尘的刺激,在第一时间、直接产生的感觉!

想蕴:对境想像事物。五根、五尘的刺激累积于心,心把这些刺激当成了真实不虚的东西,进行想象、加工,即是想蕴。

行蕴:除了色、受、想、识,其他一切行就叫行蕴。

识蕴:对境了别、认知事物。从婴儿开始,持续不断的各种刺激直到七八岁,从心分化出一种特殊的功用——即是我们普通人的所谓意识。这里的识,不止包括意识,还包括心,更包括了那个无上的“本体”!

了解了上面的五蕴,然后我们再说,为什么菩萨在功夫进行到“般若波罗密多”时,看空了五蕴,达成了“舍利子”状态时,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打个比方:我们普通人,从看到色象,再到“色相”进入人心,那就好像倾国倾城的大美女,一个人跑进了光棍国一样,那场面简直不忍直视。这种情况下,这个“色象”能“清清白白、完好无损”的沿着“五蕴”的魔爪通道直达我们的心吗?同时,心也由于宿世被迷惑,糊里糊涂,大权旁落,不但不能掌控身心,还被意识,被业力、被五蕴忽悠得团团转!

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怎么分辨什么是色?(这里色代指五蕴)什么是“空”?(这里空表示本体以及本体外在的一切的衍生物)

菩萨就不一样了,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那是处在了无内、无外、无人、无我的无上境界。“一观”,自然看穿了“五蕴”的各种歪门邪道,既已看清,则自然看破而不被迷了。

这时,即便有“色”,空还在,菩萨也空;即便看“空”,菩萨也空,色也还在。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我们普通人眼里呢?色就是色,空-也还不知什么是空,两者毫不相干!

以上浅见,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三教一家共华夏

色即是空,不要做过多的解读,因为色的确是空的,这是真理,感恩佛陀世间眼,对我们凡夫开启这一真相。色是指物质,空是指虚空,物质和虚空相依相成,无物质就没有虚空,无虚空就没有物质,两者是一体的,是同一个东东。如无物质和虚空时则只有清静明觉的存在(明觉亦无体相),如明觉起一念,则一念幻为色,色有则虚空同时相对出(比如电脑一运算,便将显示屏上运算结果形状认为是真实的)。进而幻出时间、距离、大小、高矮、明暗、有声无声、动静、生死等等一系列相对立观念,对其喜则取则夸,不喜则舍则贬,合意则喜则争,不合意则悲则怒,造成烦恼无尽,苦海无边,永远流转于色空执着中。那里知道色空、生死等等一切原本我清净无相体。


吉1362527

大家说了很多,却忘了开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般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此处行,指修。而照,指观。说的是只有在修行观照得深入无上智慧时,才能观照明了五蕴皆空。而色空即一、色空不异,受想行识皆同的意思是说:色为性空之用,为诸法无常。而性是真常!能生万法。这些强说,只有在真正修行开悟后,才能真正明了,色空不二,一体本同之妙。而未证言说,实属解悟,非是见性开悟之真实义!



自性本有

【色指什么】

《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的色到底指什么呢?我们先看一下心经中的其它教诲,“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此处提及了六根,以及六根所对应的六种物质,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此处色即是指众生眼睛可以看到的物质,是一切眼能触及的一切物质。决不是仅仅指女色,美色及各种美女色相。

色是指世界万法中的一切物质,从《心经》中“是故空中无色,......”,告诉我们,色包括“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等一切。

【色即是空】

空是佛学最核心、最基本的哲学观,在佛眼里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空的,此处空不是无、没有,指的是性空,或者说世界上的、宇宙时空中的一切都具有空性,都是空的。佛云“四大皆空”,四大是指构成世界的四大基本物质即“地、火、水、风”,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四大物质缘缘和合而成,这些物质也是空的,当然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切色也是空的,所以“色即是空”!

【悟空即佛】

观自在菩萨行深至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是说修行至般若,印证了世界万法的空性,即五蕴皆空,所以一切众生修行,悟至空性,便会心无挂碍,心无挂碍,便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达到佛的涅槃境界。

而现实中人们经常为外在的色相所迷惑,以至于自己的内心浮动,贪嗔痴慢疑五毒俱生,如果不经常的自我感悟、修行,改变对世界的看法,以空性看世界,以空性悟万物,那么我们就会一直生活在这个烦恼丛生的婆娑世界,甚至终生感受不到幸福和快乐!



美日美嗑

佛家的色空相当于道家的阴阳,阴阳合一便是道,佛家的色空相同却不同名字,意思是一样的!色代表的是一切有形无形的存在,空代表的是一切的不存在,一切有形的存在终归会不存在,而一切的不存在又终将有形并且存在!这句话本来就是佛家盗版归藏易和连山易中的精髓而出的话,佛教虽然是邪教,但是其中还是有一些精华的,读的时候要慎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千万不要被洗脑了,邪教经文都是非大毅力,大定力,不可读的书,不是谁都能学的,搞不好就被泯灭灵魂,洗净脑壳了!


l逆东流

简单来说,色就是色界,也就是我们身处的宇宙。色即是空大致意思就是我们身处的世界、宇宙是空性的,起码是真空妙有。既是空性的,也是物质性的。看起来是实实在在的,其实本质上还是空。但不必执着于空。

空是佛教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也是最难证悟、最难领悟最难表达的。空主要是不执着,空本实在,实在也是空。到最后,连自己都空了,受、想、行、识等。如果你有足够的修为,足够的证悟,是完全可以证悟空性的。人生如梦,我们都是梦中人。无生无死,本体如如不动。梦里生死、辉煌、落魄…千万回,醒来一场梦,一场空。那也还得努力,不可执着,不可太悲观。要积极的面对空性,空性本来就有很积极的意义。一般人还是很难证悟的。



在我得修行路上,到最后才懂了一点点空。空怎么了?还得面对现实生活,把当下过好。努力发挥出自己的价值,让生命燃放出最灿烂的光芒。空与不空,已经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