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屈的五年稱霸之路:這麼多年的兄弟,齊桓公,我們真不一樣!

公元前642年,宋襄公不負兄弟齊桓公囑託,扶持齊孝公回國為君,成功地平定了曾經的江湖霸主之國內亂。這事過後,宋襄公自信心極度膨脹,就想著重振殷商雄風,稱霸天下。

公元前641年3月,宋襄公召集諸侯會盟,初次嘗試稱霸。盟會時,他派人拘捕了滕宣公。宋襄公這是想學齊桓公稱霸初期的“大棒”政策,“重其罪”佈告天下,以立新任霸主之威。

但是,宋襄公這樣就可稱霸嗎?

6月,宋襄公又召集曹、邾婁在曹國南部會盟。宋與曹國有舊怨:在齊桓公聯合曹國去攻打厲國時,曾經偷襲曹國。後來,齊桓公討伐英國回師時,還滅了項國,以警告宋國。因為這段經歷,宋國與曹國關係並不好。在這次盟會上,宋襄公強迫曹國歸順了宋國。

此時,另一個倒黴蛋不知深淺,居然送上門來請求加盟——這個倒黴蛋就是鄫國國君。鄫國深受淮夷之苦,在齊桓公晚年時,曾經策劃諸侯討伐淮夷,以拯救鄫國。但在那時諸侯人心離散,結果此事不了了之。鄫國這次求結盟,也是希望“準霸主”宋襄公能幫鄫國一把。

可是,還沒等到他趕到曹國,半路上就被人給截住了。鄫國在此刻的出現,會壞了宋襄公的大事,所以乾脆讓邾國人把他給抓了起來!

為什麼?

一國想要稱霸,就必須贏得各方勢力的認同,讓別人心甘情願地叫“大哥”。而讓別人甘願稱呼“大哥”的方法,卻是多種多樣。齊桓公稱霸,是採取“胡蘿蔔+大棒”政策,不管服不服,先把他打服。宋襄公知道,宋國要稱霸,綜合國力還是稍嫌不足,不能學兄弟齊桓公那麼“霸道”。所以,宋襄公的策略就是,多方拉攏各方強大勢力以為己用,借力打力,以實現“曲線”稱霸。也就是說,宋襄公稱霸與齊桓公完全不一樣,是要“求”著別人認同他的稱霸。

東夷人,實力強大,而且歷史上與商人淵源深厚,正是宋襄公重點要拉攏的對象。為了一個小小的鄫國,去得罪一個潛在強大盟友,這顯然對宋襄公稱霸大大不利。所以,宋襄公心裡壓根就沒想過要為鄫國出頭。齊桓公稱霸,是依靠中原諸侯來打擊戎狄異族;但宋襄公稱霸,卻是要依靠東夷人來助威!如此不一樣的稱霸策略,鄫國國君還妄想宋襄公替他主持公道,真是“太傻、太天真了。”

宋襄公正發愁沒機會與東夷人拉近關係,鄫國國君卻跑上門來讓他主持公道,這真是讓人萬分尷尬。答應了,就得罪東夷人;不答應,又是胳膊肘往外扭,公開失去天下諸侯之心。所以兩難之下,宋襄公只得先讓邾國把鄫國國君給抓起來了。

6月21日,為討好東夷人,宋襄公還用鄫國國君來祭祀次睢的土地神!

宋襄公這麼做,是公然凌辱弱小,頓時失去了東周各諸侯國的人心。

公元前641年秋,衛國大旱,準備祭祀求雨。在祭祀前,衛國人特意佔卜了一番,結果卻不吉利。衛國大夫甯莊子說:“從前周地發生大旱,結果戰勝了商紂後糧食就大獲豐收。現在邢國無道,諸侯中無伯主,上天或許要讓衛國討伐邢國吧。”衛國想討伐邢國報仇,卻以周武王伐紂來類比,不過是給自己臉上貼金。

不過,這都無關緊要。

在宋襄公稱霸事業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甯莊子還明確地說“諸侯中無伯主”,可見連當年和宋國一起伐齊的同盟軍都不認可宋襄公的稱霸。

這年秋,被迫順從的曹國也背叛了宋國。6月份曹國剛與宋國結盟,這麼快就背盟,可見宋襄公的稱霸確實不得人心。宋襄公當然不會放過曹國,盛氣凌人地帶兵前去討伐。

然而,宋襄公先抓捕滕宣公,然後又拿鄫國國君祭祀,接下來又興兵伐曹,這一年下來就沒做一件讓諸侯們心服之事。對於東周諸侯來說,霸主除了實力強大外,還要能為諸侯們解決實際問題。宋襄公只想著做足霸主的架勢,卻鮮少為諸侯著想——用他庶兄子目夷的話說,“德行不足”——如此稱霸,當然只能讓諸侯們更加失望。

宋襄公失去人心,就讓諸侯們更加懷念起齊桓公了。齊桓公打出了“尊周攘夷”的口號,雖然行動上有缺失,但畢竟曾經得到許多諸侯們的認可。“尊周”是建立東周江湖上的倫理秩序;“攘夷”是解除中原諸侯國的外來威脅。宋襄公的稱霸卻不一樣,既不尊周也不能攘夷。比起宋襄公,齊桓公那令人厭惡的“霸道”,似乎也讓人好受得多了。

因此,陳穆侯主動聯絡各方,提議諸侯們會盟,重新修好。

公元前641年冬,魯、陳、蔡、楚、鄭、齊等國諸侯齊聚在齊國會盟。《左傳》中說,這次會盟就是“以無忘齊桓之德”,並“修桓公之好”。會盟將宋襄公排斥在外,卻請來了楚成王,就是對宋襄公稱霸的公然不滿。

被這麼多諸侯國排斥,宋襄公心裡不知有多委屈了。

宋襄公仍然不甘心放棄稱霸夢想,開始另闢蹊徑:與其跟眾多弱小諸侯國結盟,還不如先與那些大國、強國先達成稱霸協議。

然而私下裡,楚成王卻是另一番打算:“下次再找我會盟,我將好好羞辱他一次!”(《史記·楚世家》)

宋襄公對楚成王心裡想些什麼全然無知,看到事情進展如此順利,就興高彩烈地籌備起正式稱霸的會盟了。

到了一頭猛虎和一群綿羊,子目夷馬上嗅到了其中的危險氣息,擔心地說:“禍患就在這次會盟期間了!國君野心太大了,宋國何以承受得起?”但宋襄公正在興頭上,全然感受不到任何危險。為討好楚國,他還主動與楚成王約定會盟為“乘車之會”,即各方都不得帶兵。

楚成王可不傻,暗暗帶上軍隊就前往參會。到達盂地後,楚成王立刻發動伏兵,一舉擒獲了宋襄公。隨後,倒黴的宋襄公立刻就被楚成王挾持著去攻打宋國都城。楚成王挾裹著宋襄公,威脅宋國人:“如若不投降,我就殺死你們國君!”宋襄公庶兄子目夷逃回國後,馬上就自立為君,毫不示弱地回應道:“有賴社稷神靈,我國現在已經有新國君了!”

楚成王這次來會盟,原本就沒帶多少兵力,強攻絕對無法拿下宋國。無可奈何之下,楚成王只有先行退兵了。

數月後,楚成王覺得宋襄公毫無利用價值,就將他放回了。宋襄公不敢回國,先逃到了衛國。子目夷聽說後,趕忙把宋襄公從衛國接回,讓他又當上了國君。(《公羊傳·僖公二十一年》)

因為想稱霸,反倒被楚成王捉拿成了人質,這委屈可真大了去了!

然而,即便遭遇瞭如此重大挫折,宋襄公仍然沒有放棄稱霸的春秋大夢。

子目夷失望地說:“看來宋國的禍患還沒結束,這次挫折還不足以懲戒國君。”

公元前638年3月,眼見中原霸主已經不足恃,鄭文公決心投向楚國,主動去朝見楚成王。鄭國是曾經的執政卿之國,在東周江湖上政治影響力巨大。

宋襄公自詡為中原諸侯長,見鄭國居然投靠了楚國,非常生氣。

這年夏,宋襄公率領衛國、許國、滕國,大張旗鼓地前往伐鄭。但是,齊國、魯國依然沒有參加!

公元前638年秋,為解鄭國之難,楚成王帥師攻向了宋國。

宋襄公想迎戰,大司馬公孫固勸諫道:“上天拋棄殷商已經很久了。您現在想重振王業是不可能的,還是放過楚國吧!”說是說讓宋國放過楚國,但明眼人心中有數,這是希望宋國不要自取其辱。但是,固執的宋襄公根本聽不進去。

11月,宋軍和楚軍在泓水邊(水名,在河南柘城縣)遭遇了。宋軍佔據地利之便,先在泓水邊擺好了戰陣,靜觀楚軍渡河。

公孫固建議:“敵眾我寡,趁他們還沒全軍渡河,快速出擊必可獲勝。”宋襄公嗤之以鼻,這種趁人之危的事怎麼能幹:“不行!”。過了一會,楚軍已經全部渡河了,但軍旗混亂,陣型還沒能擺好。公孫固又上前請求出兵:“敵眾我寡,趁楚軍沒能立穩陣型,突擊必可獲勝!”宋襄公仍然堅定否決了。直到楚軍完全擺好陣勢,準備好作戰後,宋襄公才下令全軍出擊,結果反而被楚軍殺得大敗。宋襄公本人也大腿受傷,他的近身侍衛隊被楚軍全部殲滅!戰事之慘烈,由此可見!

大敗之後,宋國人對宋襄公都滿腹怨言。

宋襄公委屈地為自己辯護:“君子不殺害已經受傷之人,不俘虜年老之兵;古人用兵,不依仗險隘取勝。我雖然是亡國後裔,但也不會進攻還未擺好陣勢的敵人。”

子目夷聽了,哭笑不得:“我們的國君還不懂得用兵之道。強敵受到地勢限制還未展開,這是天助我軍;趁機進攻有何不可?就算是有險隘,尚且還擔心不能取勝。強敵當中,即便是其中有年長之人,俘虜抓回就行,還去管他頭髮是否花白乾嘛?教導士兵同仇敵愾,是為了保家衛國。敵人受傷還未投降,再次重傷他有何不可?如果憐憫他再次受傷,還不如當初就不要殺傷他;憐憫敵人上了年紀,還不如開戰之前就認輸。用兵既然是得抓住有利時機,就應該在敵人遇到險隘時主動出擊;擊鼓原本就是激勵三軍氣勢,擊鼓攻擊陣型不整的敵軍也是基本用兵之道。”看得出,子目夷言語之間悲憤不已,真是恨鐵不成鋼了。

公元前637年5月,宋襄公終於離開了人世,宋國無比委屈的五年稱霸之路也徹底畫上了句號。九泉之下,面對曾經託孤於他的兄弟齊桓公,宋襄公會不會大發感慨地唱上一句:這麼多年的兄弟,我們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