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迷案:魏明帝曹睿竟非親生

曹叡

(204?-239年1月22日) ,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長子,母為文昭甄皇后。

黃初三年(222年),曹叡封平原王,黃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為太子,即位於洛陽。曹叡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並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設置律博士制度,重視獄訟審理,與尚書陳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編纂史上的重大進步。魏明帝在軍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頗有建樹,但在統治後期大興土木,廣採眾女,因此留下負面影響。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於洛陽,時年三十六歲,廟號烈祖,諡號明帝,葬於高平陵。曹叡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氏“三祖”,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其散文二卷、樂府詩十餘首。

曹睿

曹睿的母親就是甄宓,也就是甄姬,因為生母的原因,曹叡從小相貌俊美,超凡脫俗,又年幼聰慧,博聞強識,過目不忘。

而祖父曹操對此十分驚異而倍加喜愛,常令他伴隨左右。在朝會宴席上,也經常叫他與侍中近臣並列。曹操曾經評價道:“我的家族基業有了你就可以繼承三代了。”但就是這樣的一位皇帝,他的身份卻存在許多疑問。其中最大的爭議就是:

曹睿究竟是曹丕之子還是袁熙之子呢?

幼年曹睿的扮演者

關於曹睿的真實身份,學者們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並且都提供了一定的證據說明:

一.袁熙之子說

根據金性堯先生所著《三國談心錄》所述,他在文中引出了一個十分膽大的觀點——即魏明帝曹睿並非曹丕親生。

原文摘錄如下:甄氏總算生下一個明帝,能為其屈死的亡母報仇,但這裡卻又留下一個很有興趣的疑問,即明帝的父親究竟是誰?後人為此而議論紛紛,因為甄氏原有前夫的,這疑問倒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史為證。

我們先來看一看《魏志·明帝紀》:景初三年春正月,“帝崩於嘉福殿,時年三十六”。從這段話中,如果由景初三年上推三十六年,明帝的生年應是建安九年,但曹丕之納甄氏,也在建安九年八月,甄氏怎麼會生下明帝呢?如果確是曹丕所生,至早應是建安十年。

此外,裴松之還說過:“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鄴,文帝始納甄后,明帝應以十年生,計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時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為今年正月,可強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

甄姬

再看一下《魏志·文帝紀》中關於曹睿受爵的相關記載:(延康元年)五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封王子睿為武德侯。

看了這麼多,我們知道曹丕繼位魏王后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這年十一月他逼漢獻帝禪位,並改元黃初,因此,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黃初元年事實上是同一年,即:曹睿被封為武德侯是在黃初元年(公元220年),這一年曹睿十五歲。

而我們按曹睿三十六歲駕崩所推出的年表卻顯示他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被封為武德侯的,與《魏志·文帝紀》中的記載整整差了三年。難道《魏志·文帝紀》弄錯了?

非也!由上述記載來看,曹叡220年15歲封侯,239年36歲崩,中間隔了19年,15+19卻是34而不是36,若要這種情況成立,除非封侯時以實歲記載,而帝崩時以虛歲記載,但同一篇傳紀中記載年歲卻有兩種不同記法,實在不大可能,那麼曹叡的年歲便成一筆糊塗賬了,前面那些推算都無法作準,自然也難以判斷曹叡是否曹丕生子了。

如此看來,要麼是陳壽治史不謹,記載混亂,要麼是陳壽明知故為,暗藏曲筆,陳壽撰《三國志》時已是晉朝,司馬氏又自詡為繼承曹魏正統,因此,陳壽在撰寫時,可能明知曹叡並非曹丕親生兒子,但又不敢明確寫入書中,不寫又有違史官職責,於是只好暗藏曲筆,暗示曹睿是袁家血脈。

二.曹丕之子說

據陳壽的《三國志》中記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大軍攻破鄴。曹丕在府邸廳堂上發現劉氏和甄后。發現甄后姿顏容貌如仙女下凡,所以迎娶了甄后,並且非常寵幸,同年生下曹叡。

建安九年八月平定鄴城,如果曹丕是一入鄴城就納了甄氏,那最快也是204年8月的事了,但懷胎十月,又如何能在204年就生了曹叡出來?

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古人算年歲,和現在大有不同,大多按虛歲來算,而虛歲往往較其實際年齡大1-2歲,特殊情況下甚至還可能大3歲,那麼曹叡卒年36歲若是虛歲的話,則其實際年齡可能是34、5歲,甚至是33歲,倒推回去,則其生年當為204-206年之間。按這一說法,生下曹丕也是極為合理的。

此外,據史書記載曹睿還是一個早產兒

而一直覬覦皇后位置的郭女王就憑此勸誘曹丕賜死了曹睿的母親甄宓。除此之外,史書還證明了甄宓原夫袁熙最後死前與甄宓長期分離兩地,甄宓也是出了名的孝順婆家,守貞如玉,相信歷史記載還是正確的。

如果這樣說的話,合情合理,是不是就可以下結論,曹叡是曹丕所生了。

但可惜的是,直到現在人們還沒有找到確鑿的證據確認曹睿究竟是誰的血脈,不過歷史就是這樣,留下了無數的謎團等著後人去探索,去發現,去追尋真相。

一起探索不為人知的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