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纳兰容若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

文学妙语

↑↑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 → 记得点赞 ←

长相思

清·纳兰容若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首词有的版本有副题《出塞》。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随康熙帝经山海关出巡。上面这首《长相思》作于春二月出山海关向盛京进发的途中。


前一年,清王朝平定了延续多年的三藩之乱,最后削平地方割据势力,使清王朝从此走向稳固的大一统的鼎盛时代。康熙东巡关外,便是以平定吴三桂、收复云南的捷报祭告祖陵,此行充满了胜利的喜悦。那旌旗蔽天、车骑塞道的情景是可以想见的。而身为满族贵胄、皇帝近侍的纳兰性德,对此行却别具一种心情。从他们这首《长相思》就可看出。


“山一程,水一程”,词人随康熙帝去山海关那边,一路上翻越了一座座山,涉过了一条条河,“一程”又“一程”,多么漫长的旅途啊! “一程”二字叠句透露出词人无情无绪的心境。塞外风光自有一种雄壮的美,这里又是满族发迹的故土,而纳兰性德对它却感到陌生,把它视为枯燥的单调的漫漫长途。二句又暗示下句不愿离家的心情。“身向榆关那畔行”的“身”字,揭示出词人很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身”向前行,心却无时无刻地思念“家园”。而正是这种身不由己的苦恼,才使词人夜深不寐。


“夜深千帐灯”,夜深了,浩浩荡荡的御驾车骑停下来休息了,可是词人却寝不安席,他睁着眼,独对着成千营帐灯火辉煌的景象发呆。“千帐灯”,写出御驾扈从之多,旌旗车骑之盛,可是词人对这一壮观景色,没有从正面进行描绘渲染,而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着笔,既见出皇家气派,又反衬出“斯人独憔悴”的凄惋况味。


是的,词人无心欣赏这“千帐灯”的夜景,寒夜的风雪交加的声音使他心绪不宁。这风雪声啊,不停地吹打着,一更又一更。“风一更,雪一更”,叠用“一更”二字,不仅写出了整夜风雪不停的寒冷氛围,而且将心中思乡的愁苦和孤独的情怀置于风雪交加的夜色中,更显得凄清难以忍受。“聒碎乡心梦不成”,这风声雪声啊,把词人的思乡之心完全搅乱了,使他想做一个回家的好梦,也做不成功。“ 一更”“一更”和“聒碎”诸语,给词加上一层怅悒、郁结的色彩,“梦不成”三字则更添了孤寂落寞的气氛。


词的下片集中写风雪之声,写词人在风雪之声中,长夜待晓之际心中的乡情。词人十分孤寂,在这寂静的深夜里,感情变得更加敏锐了,他分辨出这塞外特有的风雪之声,和故园不大一样,他长叹道:“故园无此声”啊!这一句把边塞与千里之外的故乡在空间上联结在一起,进一步渲染了全词悲凉的氛围。


在这首词中,“夜深千帐灯”一句很有名,清代学者王国维称赏它是“千古壮观”的景句。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词人描写的客观外界景色与内心感受形成鲜明对照。“夜深千帐灯”是何等恢宏壮观的场面,然而词人的内心却是一片凄凉。这种现象正表现出纳兰性德“身处华林”,而独被“凄凉之雾”的特点,这位贾宝玉式的贵胄公子身处权势显要之中,却呈现出一派意态萧索的心境,说明他不为权势和荣华所动而别具性情、别有追寻的思想境界。

你喜欢哪些古诗词?留言说一说。

关注【文学名句】遇见动人语言是美妙的缘,总有贴心文字温暖着你我

文学妙语

《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清初词人纳兰性德善于小令的创新达意,词风颇有另辟蹊径的独到和章法。其经典词句在当下盛为流行,常有现代人的个性签名便是出自他的词阙中,“人生若只如初见”、“心字已成灰”、“当时只道是寻常”,许多往来底事,一语成谶,特别能表达当时的心境和人生感悟,经久不衰地被人传唱和吟诵着,让人何来不爱之?

而在他众多的佳作中试着一一淘宝,我们会发现,除却婉丽凄清的关于描写情感的词令外,诗人有极少数抒发边关扈驾情怀的作品,堪为上乘之作,这首《长相思》即是。

一六八二年二月十五日,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长相思》即作于出关前后的途中。

流水营盘,千里行军,日夜兼程,作为一等侍卫的纳兰性德,与君王常伴,与猎猎长风如影随形,场面一定宏阔壮观,可以想象到,白天大军帐前的喧嚣和紧张,首尾不见的行军大队伍,宛若一条无尽头的路径在一直蜿蜒着下去,气势如潮般涌动着,怎一个壮伟的龙行御驾行阵之势。这些,我们都可以从《长相思》的一词一句中去延伸揣度当时场面,是否如此呢?

天涯羁旅,一切的“一”,“一”的一切,复沓吟哦中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千重山,万道水,只记得风走了,雪又来;雪将去,风还在。时间和空间不停地转移和变幻着,唯一不变的是这种跟随将一如既往的复复重重下去。而心情又如何呢?远离故乡,行进在去榆关的途中,那一边前景广袤,气象万千,遥迢的曲折一节节拔高着,向远,翻越的艰辛和路途的修远。人虽去,心却依然在故乡的灯火中温暖,看呐!这深沉的夜色里,寂寂的帐篷,谁在清冷中延绵着思乡的急迫。惟听见有风雪敲打着外面的空旷世界,一阵阵地催人得紧,望不出去的帐篷千灯亮着,将士们可安然入睡?是否如我般的正思及着故乡悠远恬静的清宁,一如当初的那一抹橘红,静静的无声栖息着。这阙小词只撷取了一般常见的意象“山”、“水”、“风”、“雪”、“灯”,通过巧妙的排列和组合,达到视觉和听觉的交相呼应,构成了极富感染力的思乡情结氛围,对仗工整,信手拈来,平凡中却不非凡。“一”和“千”的强烈跨度对比,拉高拉长了情感的焦虑,怨怼,幽苦之心。灯暖,雪寒,风高,无奈的驻守,凭添了对家中温暖安定的流恋和向往。词阙笔调缠绵,糅合了儿女情长的细腻、柔软、清丽,虽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但却不失半分男儿的鸿愿报国之情。人生虽好,境遇也佳,也难免会在征程的艰难跋涉后,所有的困倦涌上心头,停下歇歇那一刻,许多的情景一一袭来、浮现,情真、景真、意真。诗人采用白描的手法,意在朴素简单,词句也婉约隽秀,达到神韵丰美的自然最佳。这是从传统的羁旅题材中脱离出来的代表作品,形成了独特的精神风格。

王国维说:“‘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弯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便是纳兰性德词的魅力所在,代表性非常强,颇受现代人的追捧和喜欢。

说纳兰性德的小词直追后主,梁启超的褒奖似乎只从笔锋笔调上给了更多的赞誉。实则,对于家国的胸怀抒臆,纳兰性德和李后主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不尽相同的。“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倚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屋外一夜的风雨交加,凄冷中愈发的空寥冷漠,一切无言,只闻秋风作响的幕布帘子一阵阵地来回徘徊着,在飒飒的交错碰撞中频添孤寂。辗转难眠,灯似燃尽,时有彼此起伏的断弦心事,让人不得安睡,几次坐起又倚枕而卧,睡不得,躺不了。怀想当初,一切便如流水般地慢溯、慢溯,这逝去啊!不再复返,是不是人情世事都如梦境,幻影般,沉浮是非不由己。罢了,只有在每一次长醉后的梦中,才能踏上归家的路途,一刻的如愿安稳,除此外,别无它路了。人生感慨,李后主叹息昨朝今日,可谓境遇两番,曾经的家和国斡旋在自己手中,想那前尘繁华,好不荣光。而今眼目下,却只能借酒的麻醉一次次地梦回故园家乡。李煜的这首《乌夜啼》,毫不掩饰的伤怀,不做作、不矫情、不假释,与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有同工异曲之妙,一个“梦”只为一次“回”,皆以“风雪”或“风雨”作为载体营造气氛,灯烛为媒,渲染烘托着当时的情势,生动了无限感慨和几多意象,而最终他们都是怀着一颗对“家”和“国”深切眷恋的赤子之情。只是,纳兰性德伤感不颓废,李后主无奈只能喟叹。纳兰性德在星辰过后即可迎来启程的曙光,而李后主却总是在郁抑中不见明天的曦晖。纳兰性德“有家”可归,一代君王李后主再“无家”可还。

这载不动的许多愁,“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可是,“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罗。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人去也,江山在,几多风雨几多辛酸,望尽天涯路,望不断的小阑干,回首时,山重水复俨然阻隔,却始终隔不断思乡的情怀。“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花秋月,物象都如昙花一现,随时而去,随风而去,谁也改不了的轮转,只有往事积压却越来越多,也不曾离去。又起风了啊,小楼上昨夜那一轮明月,依旧清辉一片,那堂皇富丽的“家”一定还在吧,一定有人站在灯火阑珊处,那是谁的身影?想起这些过往前尘,会有多少愁和怨,都只能化作一去不复返的春江流水,一直向前、往东,从不回头。

李后主和纳兰性德的诗词风格迤逦清新,婉约照人,烙印明显,他们都是以直抒性灵为手法的诗人,彰显一种纯粹的至诚至真,延绵着永不枯竭的深情,传递时或有迷茫,却在坚定中不断地思定而悟,或有疼痛,亦能化落寞惆怅为万千心绪,作了诗意的栖息,困境中也不乏人生情趣。李煜被后世尊称为“词圣”,他的词摆脱了《花间集》的浮靡,语言明快自然,形象鲜明生动,用情真挚热烈。亡国后所作的题材更为广阔,含意深沉,形式质朴,突破了花间之町畦,乃婉约派开山之师。而纳兰词,以其凄婉又不失雄浑的风格,自然白描又不失其工巧的艺术手法,新奇中高标于清初词坛,被况周颐评为“国初第一词人”。

他们都是顶天儿男,在娓娓的辞藻间绽放生命的烟火,流传的不仅仅是几阙小令,左手李煜,右手纳兰,他们在字里行间写意着一个时代的沉浮,或历史演变,或长河沉浮,又或星辰更替中的真实内因,他们的文字力量,在风云变迁中或许是某个结扣的轻锁,也可能是某个方向的暗溯、延伸,有一种牵引的力量。他们的词阙,个体亦有广泛的基础,广泛里浓缩着独特的节点,让后来人可以循着这个节点,在一拍拍击缶中动情地吟哦李后主和纳兰容若的经典之作,还有他们骨子里深藏的故土家园情怀梦,如此得清晰、接近。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江南江北情,在诗人的心中,虽世事无常,人生如梦,却不管身处何方,人在何处,家园在心口上贴着的暖,凉了;凉了又心生思念的暖意融融,多么微妙的情绪变化。“宫闱”、“台殿”泠泠依旧在,而“云笼“、“雨打”迷了回家的一条路径,我的兄弟姐妹们啊,你们在做着什么,又在何处?是不是我这般的细细地回忆着过去的时光,想着许多美好的一瞬和相聚时的微微温暖。诗人的些微人生感念,一字一扣心内的某根弦,起伏着波澜。


这是我写在《不为回首,只为阑珊》中的心得,与朋友交流学习。


一块儿吃吧

纳兰容诺《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赏析

原文: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写作背景:康熙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了这首词。

名词解释:

⑴长相思。唐教坊曲。

⑵程:路程。

⑶榆关:即今山海关。

⑷千帐灯:皇帝行帐的灯火。

⑸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⑹聒(guō):声音嘈杂。

⑺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现代文翻译:

跋山涉水,向着山海关方向进发。夜已经深了,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外面一会儿刮风、下一会儿雪,嘈杂的声音真让思乡人睡不着,故乡哪有这聒噪之音。



赏析:

这首词所描写的是作者跟随康熙皇帝去关外今天的辽宁祭祖,所经历的事情,按理说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从北京出发也没有多远的路程,尽管是二月天气,作为一个文职官员应该不算辛苦。而且,祭祖也不需要太长时间,能够写出这样凄楚婉转的词,可算是难能可贵了。作者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把这差事当成一次短暂的旅游,好好享受一下军旅生活,感受一下塞北美丽的雪景。优越的生活导致纳兰容荣诺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居然思念起家人来了。



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这首词做还是很值得欣赏的。寒冬时节一骑军马在风雪中,缓缓地向山海关那边徐行。晚上搭起帐篷灯光不时从军帐中透出,呼号的寒风中巡逻的士兵不时持灯走过,雪被踏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令过惯安逸生活的作者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不由得想起家了。恰到好处地描写了一场准军旅生活的艰辛。


7老师262366556


本词作于康熙二十一年,当时词人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途中写下了此名作,表达了行军途中,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本词的用语十分浅显简单,算是比较好理解的作品,我仅做一下简单的解析。


上阙“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榆关即是指“山海关”,词人随着军队向山海关行进,一个“山一程,水一程”营造出山重水复前路茫茫无际的感觉,虽未明说,但这山水迢迢之中却暗含了一个“累”字。面对这长路,词人很无奈,是身累的。夜深了,大队人马终于安营扎寨,千帐灯明,可以好好休息了。


下阕“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风一更,雪一更”,与上阙“山一程,水一程”相照应,上阙是道路无际,下阙是风雪不止,凸显了行军之难。按说词人行路一天很累了,夜深了应该早点休息了,但是词人却思乡难眠,这风雪声把词人这颗饱含思乡之情的心似乎都吹碎了。词人不禁想到家乡,是没有这种聒耳的风雪声的啊!也许在家乡,今夜该能好好的睡一觉吧?词人在此把风雪行军路,和家乡无风雪做对比,更凸显了羁旅之苦。

虽然本首词语言浅显,但读起来朗朗上口,情感表达得深沉而绵长,正是一篇佳作!


零识店

纳兰词多深情,这首词确是少有的大气。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作为康熙的御前侍卫,时常跟随皇帝出行,行于旅途,不免生出思乡之感。上阙写景,用旅途的遥远和夜深灯还亮着,在猜测,将士们是不是和自己一样想家。下阙抒情,风雪扰美梦,在家乡睡得都是十分安稳的,更加加深了对家乡的思念。情景交融,抒发情感。


青杏黄桃红枣

《长相思 山一程 水一程》纳兰容若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我跟随皇帝出巡的队伍,爬过一道道山,涉过一条条河,一路千辛万苦向榆关(山海关)行走,天色晚了,人困马乏,队伍停下来安营扎寨。

夜里,我望着万帐灯火,尤为壮观,可我哪有闲心欣赏这美景啊!



夜深了,我躺在帐篷里,听着帐外风雪声,参杂人喊马嘶声不绝于耳,一个时辰又一个时辰过去了,就是无法入睡。不由想起在家的日子,多安静多温暖呀!哪有这等嘈杂声,现在,想做个甜甜的思乡梦都做不成了!


暖心177226818

以己拙见赋诗一首

跋山涉水万人行,香车碌碌马嘶鸣。

可堪勤王多辛苦,一片野营千盏灯。

吹角声,惊梦醒,耳畔风雪犹在听。

奈何此情寄无处,满天寒霜孤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