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这个杀手不太冷》呢?

suhuanxiong

你好,我是冷哥!——《这个杀手不太冷》吕克·贝松最感性之作!

对我来说,《这个杀手不太冷》真的是一部非常不一样的卢贝松作品。

和《露西》、《星际特工*》,又或是《第五元素》一样,在电影中塞好塞满的娱乐元素包装之下,卢贝松的作品通常都会有一个相当重要的核心价值,这样的价值可以是《露西》中对于大脑潜能的想像,也可以是《星际特工》与《第五元素》对于「爱与和平」的歌颂与向往。然而在《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却也不太一样,卢贝松没有透过大量的动作场面掌控电影步调,反而著重在尚雷诺与娜塔莉波曼两人关系的微妙变化,并藉由象征里昂的盆栽与首尾进入和离开纽约的缜密意象贯穿全片,看完电影的当下我的感觉是「感动」的,而我也从未想像过自己会用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卢贝松的电影。

以尚雷诺饰演的顶尖杀手里昂作为片中主角,《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动作场面虽然不若卢贝松的其他电影来得那么多,导演功力和演员实力所营造出的氛围却依然让每一场动作戏都呈现的精彩无比。没有卢贝松其他作品中的大场面,但盖瑞欧德曼吞下胶囊后疯疯癫癫的超浮夸神演技(特别是「Beethoven!」和「Everyone!!!」),在使用血浆上毫不吝啬的拟真感,宛如纸糊的超不耐轰墙壁,晃动的运镜,以及诡谲的配乐,都大大的增添了每段动作戏中的危机和不安感,让枪林弹雨不再单单只是枪林弹雨而已。在武戏之外,尚雷诺只有在看电影时稍稍放下武装的杀手生活,还有娜塔莉波曼稚嫩傲娇却因年幼无知而显得合情合理的莽撞提议,也让《这个杀手不太冷》在推动剧情的每一分每一刻,都能维持着足够的紧凑张力。

而在导演卢贝松的访谈中,他认为纽约是一个随着时光漂泊的城市,城里的人也一样具有不定的特质,因此他希望能透过里昂来解构现代文明城市中的边缘人,虽然用杀手来代表所有的边缘人似乎有点极端过火,但不可否认的是卢贝松的确很成功的挖掘出了杀手电影的另一种可能。接受委托,执行任务,并日复一日的锻炼、采购,离群索居的过着只有自己和工作的人生,这不也就是城市边缘人的生活模式吗?然而他平整的人生,却在内心天人交战地收留了惨遭灭门的邻居玛蒂达后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和里昂不同却也相似,贩毒且有暴力倾向的爸爸,关系紧绷的继母继姐,灭门时唯一让她牵挂的继弟,她看似精彩的人生,却在盖瑞欧德曼伴随着「贝多芬!」的一声声枪响之中,灰飞烟灭的只余逃往特殊学校的宿命,在这一刻,她被狠狠地踢出她原本属于的社交网路,在这一刻,她也变成了城市中的边缘人。

一个想摆脱挂累,回归过往生活;一个想成为杀手,以报血海深仇

卢贝松相当有意思的选择了一个中年大叔和一个小女孩作为电影主角,看似南辕北辙的两人,却都意外地都像极了里昂的那棵无根盆栽,在城市中绽放,在城市中蛰伏,在城市中飘荡。里昂和玛蒂达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微妙的,里昂有时有着慈父般的保护心态,有时如师傅般疾言厉色,也有时像伙伴般任性的带着玛蒂达闯荡;玛蒂达既有女孩时而撒娇胡闹,时而善解人意的那一面,却也有女人的柔情与复仇的烈火。两人的情感看似复杂怪异,但其实也相当纯粹简单,当尚雷诺背着玛蒂达偷偷出去替她复仇,当他选择和盖瑞欧德曼玉石俱焚,当玛蒂达抱着里昂的盆栽流泪满面却头也不回的死命狂奔,那股剪不清,理还乱的感觉,是他们依附在彼此身上的根,是玛蒂达不断高喊,是里昂不断闪躲,却被他那安稳的最后一觉出卖的那个字眼,是爱。

在老托尼的帮助下离开纽约,前往特殊学校,向校长娓娓道来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然后轻轻的拨开后院的土壤,缓缓的种下里昂的宝贝盆栽,当一切的往事都随着里昂那惊天动地的一炸而烟消云散,玛蒂达和里昂终于能落地生根,此时镜头再次照向对岸的纽约。边缘人不该是种贬抑词,他们只是厌倦了都市繁华表象下的那份狡诈虚伪,但或许内心深处还是渴望能拥有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吧!虽然《这个杀手不太冷》可以说是卢贝松最为阴暗严肃,甚至十足虐心的作品,但盖瑞欧德曼超浮夸的演技,老托尼重复出现的口头禅,与里昂和玛蒂达鸳鸯大盗的破门手法依然传递出卢贝松典型的娱乐能量(*),因此即使《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剧情和艺术手法相当上乘,它却依然是一部易于入口,且令人回味无穷的影史必看经典。

*完整片名为《星际特工:千星之城》。

*破门桥段有一名目标由卢贝松本人客串。

冷哥评分:9.0 分


影评宝宝

记得看《LEON》的时候,已经是大一了,初识吕克贝松,就感受到一种非常别致的美, 这种美存在于吕克贝松很多片子中,其中就包括《超体》,还有这部《这个杀手不天冷》。

影片采用快速剪辑的方式作为开头,将整个情景渲染成一种张力非常浓厚的敌我对峙,这种对峙本身就带有非常强烈的戏剧性冲突,而后在导演的刻意营造下,使得整个片段非常具有商业性和强烈的感官刺激——这是《LEON》这部片子成功的很大的一个原因。

归根结底,这是一部非常规整非常典型的商业片,同时,这也是一部三幕结构非常扎实的电影。

从开头的场景的类似“一镜到底”的表现手法。

通过这种由大入小、管中窥豹的方式,来将镜头聚焦到小人物的身上,也就是我们的主角:LEON身上。

这里所要表达的一个形式,就是“在一座大城市里,叙述小人物的故事”,由于镜头是“强迫性”的,我们无法选择视角,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我的“意识形态”来对这种电影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做多角度的解析——在最开始的一段伪长镜头里,我们是被导演推着强迫的向前走的,将我们推到了LEON的面前。

这种镜头和镜头之间的衔接让人很难不先入为主,被迫坐在了杀手与牵线人中间,从而真正进入故事里,被故事牵着走。

镜头的视角,就成了我们的视角,而且这种视角的融合我们是主动接受,由此可以看出,导演在将故事碎片(蒙太奇)拼合在一起的时候是非常用心的。

这样的大特写非常刺激人的感官,尤其是在电影刚开始的时候,这种刺激会直接影响到观众对电影的第一印象。在影片的最开头,通过“远——近——特”的形式,将镜头聚焦到单一故事的情节细节上,之后再通过“大特——特——近——中——远”的形式,将这个小故事的大框架托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将电影的意识形态骨架描绘出来,从而也将我们故事的主角:LEON的个人背景做了一个大致的描述。

我们知道,情节作为电影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一种形式,主要是由于其所带有的因果关联性,即一个事件或者一个动作是怎么样导致另外一个事件或一个动作发生的——在影片中,LEON将照片滑到自己身边,意味着交易的达成,而在下一秒,镜头里出现了杀手的目标,从而也是将上一笔交易的戏剧性冲突解决的一个非常具象的表达。

而即使情节前和情节后的关联度并没有像上文所表现的那么形象,观众也会试着建立自己所理解的情节前后的关联点。

比如在影片《穆赫兰道》里,故事是依托于梦而建立起来的逻辑,所以在影片中所表现的意识形态就很难被习惯了现实生活的人们所接受,但是如果你只看懂电影表面的故事的话,那么也会通过自己的思维体系来对整个故事做出新的探讨和解释。

这是电影的一个非常大的优势。

当第一场交易落幕的时候,LEON交易的冲突也被解决,故事开始转向了一个节点,也就是关于LEON的个人背景和新的戏剧性冲突建置的问题上来了。

一种冲突被结局,也就意味着另一种平衡被打破,故事总是感性的,而人物的性格同样也是流动性的,在一部优秀的电影里,一个故事的情感线总是复杂和冲突不断的,通过塑造多重性的人格,来将主人公的人格立体化,从而使得人物的动机和行为是有逻辑的,同时也让主人公的三个冲突层次:自我——外界,自我——他人,自我——自我三种冲突进入观众的单一视角里。

在之后的剧情里,出现了非常经典的双线交叉,在隐喻LEON生活状态的同时,又将另一条主线:玛婷达的家庭展现在观众面前。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之前所提到的冲突的第一个层次:自我——外界的冲突建立起来。

在此,主角完全是被动的。

直到玛婷达的家庭平衡被破坏,父母和姐姐、弟弟被杀死,玛婷达站在LEON的门口求救的时候,第二个冲突层次:自我——他人的冲突才正式被建立起来,而且这个层次的冲突一直持续到影片结尾。

而玛婷达同样也有一个“自我——他人”的戏剧性冲突,这个戏剧性冲突的具象化表现就是杀害她全家人的警察诺曼·史丹菲尔形象的建立。

我们可以对影片稍微做一个大致的总结:一个恶贯满盈的反派与一个被动的亦正亦邪的主角的对战,而在此大框架下,同时还存在一条非常有意思的爱情支线,这条支线作为影片的附属,完全可以去掉,故事的大框架不会遭受太大的改动,但是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条支线,使得整个片子的气氛柔和了许多。

甚至在很多情节上,爱情所占的比例超过主线很多。

同样拥有爱情和枪战两条线的,还有一部电影《雏菊》。

《雏菊》在结构上的建置要比《这个杀手不太冷》复杂的多,通过三线叙事,过去与现实时间的穿插,意识流的表现手法等多种形式杂糅在一起,使片子更倾向于艺术性和魔幻色彩。

但是《雏菊》本身的缺陷还是很大的,《这个杀手不太冷》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其扎实的三幕结构、冲突的分层建置以及人物多重性格的戏剧化展现等方面给观众带来的超凡体验。

一句话来说的话:虽然《这个杀手不太冷》在立意和形式上并不高明,但是他的基本功扎实,镜头语言简练明确,演员表演精准到位,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商业片。

在三个层次的冲突中,主角的外部冲突结束于与警察的同归于尽。玛婷达的“自我——他人”的冲突也随之解决了

在最后一个场景中,玛婷达在学校的门外将象征着LEON的盆栽种下的一幕,其实是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一幕。

通过这样简单的一个动作,其实表现出了很多电影里所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东西。

比如,我们知道,盆栽是LEON的,而盆栽象征着绿色,并且它是没有根的。

这里的隐喻蒙太奇所要表现的,就是一种平行关系:将盆栽与LEON进行对比,我们知道:

LEON也是没有“根”的,他是一个孤独的人,虽然做的是杀人交易,但是内心和外表是截然相反的,这也就造就了本片中所营造的最大的冲突——心理冲突,也就是上面所说的“自我——自我”的冲突。

而影片在最后所要表现的,其实就是LEON“寻找”的结果。我们提到了寻找,整部影片都是寻找的过程,很多电影都在表达这样一个寻找的主题。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寻找的过程,只不过我们太着眼于当下的生活,失去了发现美的眼睛。

安德烈巴赞这样来评价电影:摄影不能创造永恒,相反艺术却可以。摄影只是在铭记时间,使得光阴不再蹉跎,与真实生活不同的是,电影往往呈现出一种明确的观点,并且电影里也会有不是故事性的结局,就是思想意识性的解答。

如上,在本部电影结局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意识性”的解答,其实是本片的一个升华点,同时也让本片的呈现出一种符号性的抽象性的深度,这在电影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非常重要。

同样的,另一部片子《与莎莫的五百天》,也是如此。

谢谢观看。


与Winter的五百天

每个人都是一座阳光明媚的孤岛

在这个冷漠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但总有一束阳光照入黑暗温暖你的心。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执导的《LEON》(中译:这个杀手不太冷)是一部经典商业影片。这部影片在票房口碑双丰收下,深深打动人心,让观众为一个冷酷杀手流下热泪。各演员的演技实力在这部影片中也得到了极大的肯定。


吕克•贝松说:“在我的眼里,纽约一直是一个随着时光而漂泊的城市,而在这里的人也同样具有不定的特质,所以我塑造了杀手莱昂这个角色,也许这座城市里真的有许多人都像莱昂一样,过着有时欢欣,但大多时候都较为落寞的生活,我想把这些都一一地展现出来。”他成功了。让·雷诺那充满沧桑感却又透露着纯真的脸庞,将Leon这个敏捷狠辣、冷酷无情外表下淳朴善良、孤寂无助的温情杀手所有的特质淋漓地展现出来,使Leon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形象之一。通过对不同角色的多元建构,折射出了不同人份的人在灵魂深处的丢失与再寻。

角色定性模糊使Leon形象得以立体展现

长久以来,电影作品中对于杀手形象的塑造多呈现定式特征:身手敏捷、心狠手辣、杀人于无形之中,对其几乎没有褒扬,最多也只是对于其突发情况处理的迅速和智慧的惊叹。而在影片《LEON》中,导演跳脱传统犯罪动作片中伦理化、程式化、脸谱化的创作模式对于Leon的杀手形象进行重塑,对复杂的人性进行细腻深刻的挖掘,以其杀手身份为基础,添加多样的形象元素,表现其多样的性格特质,使杀手原本单一类型化原型的狭隘性被抹除。杀手不再只有凶狠和无情更多的是拥有善良和温情。这样没有善恶分明的角色定性,使复杂角色背后流露出人性的复杂。



Leon的温情形象在影片中一方面是通过心理及细小行为的侧面表现手法进行突出强调。Leon的温情表现得隐秘却始终坚持。影片开始时花了大量时间和特写镜头来直白地凸显Leon行动神秘敏捷、心狠手辣、杀人于无形的冷酷杀手形象。但对于Leon的温情则是需要观众自己通过挖掘Leon精心擦拭叶片、仔细熨烫衣服、只喝牛奶的生活细节,以及犹豫决定开门、深夜放弃开枪、有时面对Mathilda的慌乱和无措等心理的微妙变化来体会。



Leon的温情形象另一方面是通过和Stan两人基于身份和内心同样矛盾的对比来突出Leon灵魂深处的善良。

在影片中Leon和Stan的形象是两个矛盾体的对立存在,一方面对比在于两人社会身份同内心性格的对比。Leon身为冷酷无情的杀手,本该是社会谴责的对象,却能使观影者在最后部分心疼落泪,这无疑与他杀手外表下隐藏的纯洁和善良的内心紧密相连。Stan的形象正好相反,衣装革履的缉毒队长,本应是威风凛凛、受人敬畏,却被唾弃最终身首异处,这与他光鲜外表下的变态丑恶的内心也关系密切。影片在此揭示了在这个世界上同样存在的两种矛盾体:即使光鲜亮丽、西装革履也会变态无情;尽管杀人于无形、冷酷无情的杀手也会温柔善良。



另一方面的对比是两人对艺术的了解深度。Stan喜欢贝多芬,理解莫扎特,这样充满艺术的灵魂,却疯狂残忍、变态罪恶、冷漠之极;相反,Leon不识字,不懂得音乐艺术,不认识梦露和卓别林,在别人都厌倦的《雨中曲》中却常常感受到乐趣,这样简单的几乎没有什么艺术的灵魂,却温暖、善良,容易被感动,最后在冷酷的一生中找到了归依。影片从此处对比也揭示了灵魂和人性在人心中是根深蒂固不可改变的。就像艺术,充满美感却只能够陶冶性情,不能改变灵魂。也如杀手的职业虽让他性情冷酷,杀人无数但磨不掉他心中原本温情脉脉的灵魂。


一只喜欢吃鱼的汪

《这个杀手不太冷》:你若一往无前,我便如影随至

\n


\n


\n

很庆幸在儿时我并没有观看《这个杀手不太冷》。

\n


\n

记得在前几年,听过不下百遍影名,我也只寥寥看过其中依稀的电影片段,和接触网络上流传的所谓“大叔”与“萝莉”的剧照罢了。并没有真正地看完这部电影。

\n


\n

当年少不更事的我,即使看了电影,也可能只会为大叔里昂和小萝莉玛蒂尔达的“情谊”拍手叫好,只会为里昂的死去感到无比惋惜,并不能感受到其他更有价值的东西。毕竟当时,看电影也仅是娱乐自己,然后向朋友吹嘘一番剧情罢了。

\n


\n

而现在,我有足够的资格,去触碰,去拥这部经典之作入怀。并且能得到我想要的思考。

\n


\n

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无论在当时亦或是现在和未来。

\n


\n

谈这个杀手为什么“不太冷”已经烂大街了,电影的拍摄技巧方面也有专业人士分析过。我要给大家分享的,是这部作品呈现的一个爱情过程:从孑身一人到两人相遇相爱相知,再到别离。

\n


\n

一开始,单身狗大叔一个人过着黑白的生活,一个人买东西,一个人看电影大笑,每天早上一个人喝牛奶,然后把最爱的盆栽放在窗台。每天都是如此。

\n


\n

渐渐认识了邻居小萝莉,只是偶尔问候几声,两方的生活没有交集。

\n


\n

直至一天,玛蒂尔达遭灭门之灾,里昂救下了她。即使她知道他是危险人物,即使他百般推辞,她仍奋不顾身地要与他共度。于是,玛蒂尔达闯进了里昂的生活,在这毫无波澜的生活激起了一簇浪花。

\n




\n

同居之初便是恋爱的初始时期。他们依然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生活习惯并没有相容。里昂依旧每天早上把盆栽放在窗台晒太阳,悉心照料盆栽,只是不一样的是,也会给玛蒂尔达也准备一个一样的杯子,倒上一杯同等量的牛奶,似乎在跟她说,我爱着你恰如爱自己。

\n


\n

里昂就这样一直主动地与她生活着。

\n


\n

过了一段时日,玛蒂尔达渐渐适应了里昂的生活习惯,适应了两个人的生活节奏,开始主动去融合这段生活。每天早上自觉性地倒牛奶,照料盆栽。里昂教玛蒂尔达用枪,玛蒂尔达教里昂认字,显得非常的和谐。另外,随着对彼此的熟络,两个人可以自如地玩换装游戏,尽情地嬉戏打闹,过得非常开心。外出“练习作案”也成为家常便饭,两人都十分有默契。

\n


\n

这便是爱情中的热恋期。里昂不再是以前那个沉默孤僻的大叔,玛蒂尔达也不再是昔日饱受家人折磨的萝莉。因为有幸遇见彼此,所以生活都增添了一抹色彩,不再黑白。

\n



\n

等待里昂归来的玛蒂尔达

\n




\n

换装游戏中的里昂


\n

最后的结局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姑且就把里昂的死亡说成是相爱的两人因某些不可抗因素而分离。即使不能回到过往,即使不能共度余生,心里有过彼此就已足够。记得在电影结尾,玛蒂尔达把里昂最爱的盆栽种在土里,深深地凝视着,似乎是把心埋在土里生根发芽,让这段刻苦铭心的感情落地,归根。也算是一个唯美的结局。

\n


\n


\n

里昂最爱的人和最爱的盆栽


\n

最后,想对曾经失去最爱的人儿说一句:“曾经拥有的是最美,不必心存遗憾。“


博美的后花园儿

“你最好对我一点感觉都没有。因为只要有那么一点点。你都将会后悔你没有让我知道。我爱你,里昂。

里昂是一个著名的杀手,他总戴着一副圆框的小墨镜,一盆绿色的龙舌兰总是和他形影不离,里昂干净利落的完成了自己的生意后,回到家,会取下自己所有的装备,淋浴,然后他会打开那扇依然有阳光照射的窗户,让自己的龙舌兰去接受阳光的洗礼。

他只喝牛奶,会细致的自己熨烫衣服,会躺在沙发睡觉,旁边放着一把枪。

偶尔他会一个人到空荡荡的影院津津有味地看老电影,依然像孩子一样新奇愉快。

可能作为杀手,总是孤独的吧。舒缓的口琴协奏曲凄迷而又优美,这个脸部线条刚毅,优雅的男人穿着盖不脚腕的裤子,长长的风衣,他还有一顶刚好盖住头顶的瓜皮帽,他悠然的走在大街上,笃定并且坚强,嘈杂如流水,遇到他就绕道而行。城市和人群不自觉渗透着男人的落寞与孤独。

终于有一天,男人的生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玛蒂尔达出现了,捧着牛奶两眼含泪的扣响了他的门铃。里昂打开门的刹那,他的杀手生涯也即将结束了,这个无依无靠的小女孩闯进了他的生活。

她十二岁,绿色外套,红色的小帽,童话一样美好甜美的脸庞,清澈通透一尘不染的眼睛,

笑起来仿佛可以融化这个世界。

里昂也许不知道,他一生中唯一温暖的时光,不再只是一个人。

这个毫无表情,呆头呆脑的男人,其实也是浪漫的,即使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他会套着小猪微波炉手套哄她;当她毫不忌讳的说,“里昂,我想,我恐怕是爱上你了”的时候,一贯冷静的他连续两次把牛奶洒得满身都是;本来拒绝和她一起玩角色扮演的他,最后也扮演起了约翰·韦恩.....

他啊,一个没有感情的杀手,那颗冷冻的心也开始融化了,他开始变成了一个可爱的男人,一个沉浸在世俗欢乐里的男人,因为玛蒂尔达,他的爱开始有了雏形,然后逐渐饱满。

12岁小女孩的爱,像是阳光,温暖并且绚丽,像是清泉,干净毫无杂质

他口头上总是不断的拒绝着玛蒂尔达,在第二天,却给玛蒂尔达带回来了一件红裙

我知道,里昂他爱上这个小女孩。小萝莉真是这个世界上最凶猛的存在,她用她的天真和单纯,简简单单的就可以俘获你的心。

可里昂是一个杀手啊,理智告诉里昂,杀手不可以有感情。他必须杀了她。

但他的心已经动摇。他的生活不再仅仅只有杀人和那盆龙舌兰了。

他是真的爱她,他可以为了她只身勇闯警察局,为了她只身应对百十特工。他至死仍不忘替玛蒂尔报仇。即使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他依然对玛蒂尔达说:“你不会失去我的,玛蒂尔达,你让我尝到了人生的滋味,我想要过的快乐,睡在床上,有牵挂。你以后不会再觉得孤独了,玛蒂尔达。”

两颗原本冰冷的心在相互接近中发出了微弱的光芒,互相温暖、互相救赎。他成了她的信仰,她却成了他的弱点。

仿佛可以预示结局一般,当杀手有了感情,当坏人变得善良,当好人做了坏事,就注定要以悲情收场。

为了替玛蒂尔达复仇,他手把手地教会了女孩如何用枪,却又伸出有力的手保护她,让她可以免于拿枪,直到最后,因为她的缘故而中了致命一枪。他依然用他出色的技能保护了玛蒂尔达,让她逃出生天,自己却永远的倒在了血泊里。

里昂离开了,但他一定是幸福的,他为了爱人而死。他不再是一个杀手了,他有了牵挂,最后的时刻他终于对她说:“我爱你,玛蒂尔达”,她毫不犹豫的回应他,我也爱你,里昂。

“你最好对我一点感觉都没有。因为只要有那么一点点。你都将会后悔你没有让我知道。我爱你,里昂。

幸好啊,里昂最后还是告诉了她,那份成了里昂的弱点爱,拯救了里昂,也拯救了玛蒂尔达。

一段流芳百世的爱情诞生了。

这份爱成了玛蒂尔达重返人间的船票,也成了里昂根深蒂固的牵挂。

潮汐依然相信着爱情,就像是里昂爱着玛蒂尔达。

这个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个人,可以像里昂一样,为你敞开一扇门,给你一束光,可以给你一个避风港。这个世界总会有那么一个人,可以那样深邃和隐忍的爱着你,默默地保护着你,忍受你的倔强,爱你却又拒绝你。

怎么说《这个杀手不太冷》呢,潮汐觉得是爱情吧,是美好,纯粹,没有杂质的爱情吧。

它坚强隐忍,藏的隐秘。即使你看不见它,它也一直在那里;看见它了,它为我们把全部秘密揭示。它会一直引领我们,如迷藏般不断的隐埋又不断的揭露,直到死亡把这场眩丽的梦幻从我们身上抛开。


在此之前,我会一直相信着爱情,我会回来,等我爱你。


潮汐电影

吕克贝松的经典电影,也是影视相关专业学生必看的电影之一,必须认真做功课的电影之一。

导演的视听语言相当讲究并且大胆,一开始,俯拍的长镜头从森林到城市上空,然后紧接着几个推镜头,不断的将大景别推进成小景别,直到推入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一间酒吧内。接下来,竟然是连续的一连串特写大景别镜头,牛奶、手、墨镜、点燃的香烟、刺杀任务的人物照片等等等等,交代出这是一场什么交易的同时,也用这些细节,表现出里昂的身份、甚至性格特点。简直太厉害,没有什么导演敢用这样的一连串特写的剪辑方式来讲故事,这事吕克贝松给电影艺术带来的惊喜。

还有一个场景也可窥见一斑导演的厉害,杀手出场要对玛蒂达一家进行屠杀,导演并没有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去交代这几个杀手,而是用了一个长长的景深长镜头,推上去,就交代了每一个要参与这场屠杀的人物。吕克贝松对于电影拍摄的掌控和想法,太厉害。再说说情感,为什么这部看上去小萝莉爱上大叔的电影,能够成为影史经典,其实恰恰在于这部电影充满的戏剧冲突和细节的真实。表现成熟内心却幼稚的大叔,表面幼稚内心却成熟的小萝莉。都是渴望被爱的孩子。里昂厨房里的小猪手套,他认真的为每一片叶子浇水,这些细节做的太好,让里昂这个人物深入人心。


星光邦

《这个杀手不太冷》第一次看是在高中,当时是在同学极力推荐下才看的,看完之后我又极力的推荐给我的闺蜜们,不看不行,哈哈。虽然最后是个悲剧,但是非常有剧情,剧中小女孩的表现很有张力,夺眼球。里昂大叔形象高大,成熟,印象最深的是他时刻处于戒备状态,但遇到小女孩之后却第一次睡了个好觉,真的很暖心。剧中的反面人物史丹菲尔真的超级超级冷血,看他的表演会让人不由自主的鸡皮疙瘩一身。剧中人物个个个性鲜明,剧情紧凑,会不断吸引你继续看下去,真的值得推荐,我反正看了不止五遍,还想在回温一遍。


小潘潘O855

霸道小萝莉和呆萌杀手大叔之间的感情在电影中令人感动,记得当时看过之后难以忘怀,电影刚刚开始就被小萝莉的美惊艳到了,原来那时候就有锁骨链了,小萝莉因为家庭被恶警屠杀,向身为职业杀手的邻居大叔求救,大叔尽管知道这是个麻烦,一再犹豫还是救了小姑娘,而后小姑娘教他识字,大叔教她成为杀手,两人感情越来越好,杀手大叔外表冷酷内心温柔,小萝莉外表软弱内心刚强。杀手大叔因为小姑娘的到来生活不在孤独,小萝莉也教他躺下睡觉,过正常人的生活,最后小姑娘复仇,大叔因为保护小姑娘与敌人同归一尽。

整部影片让人感觉温暖,苦难的世界里总会有一缕阳光照耀你的心灵,从影片中感受到了杀手大叔深沉的爱,大叔的死亡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最后小萝莉把大叔那盆一直拿在身边的植物,种在了土地上,代表了杀手大叔不在漂泊,将根扎在了地上。

影片沉重却又充满了温暖与感动,折射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