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和劉邦的較量竟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章邯打敗項梁,認為楚軍大傷元氣,就暫時撇開黃河以南這一頭,帶領秦軍北上,進攻趙國,很快就攻下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逃到鉅鹿。

章邯派秦將王離把鉅鹿包圍起來,自己帶領大軍駐紮在鉅鹿的南面。他修築了一條糧道,給王離軍運送糧食。趙王幾次三番派人向楚懷王求救,當時楚懷王正想派人往西進攻咸陽,項羽急於想為叔父報仇,要求帶兵與章邯決一死戰。正好趙國又來討救兵,為了鼓舞楚軍的士氣,楚懷王的謀臣們決定有系統的向秦軍展開反擊,以爭取主動地位。這次軍事行動的目標不只是救援趙國,還要直接攻擊秦王朝的大本營——關中地區。但是,關中這個盆地四面八方被險惡的崇山峻嶺包圍著,只有西面的函谷關,西南的武關和南面的大散關可以攻得進去。這幾個關都是些狹隘的山嶺缺口,只要派少數兵力防守,再多的部隊也攻不進去。人們常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來形容這種易守難攻的軍事關賽,可見他們的險要。

楚懷王的謀臣們決定兵分兩路向關中進攻,一路是主力部隊北征軍,向北救趙國的鉅鹿包圍,與章邯的主力部隊展開決戰,然後攻入關中地區;另一路是西征部隊,向西攻入武關,以威脅關中地區,分散秦軍防衛,也可以減輕北征軍和章邯決戰時的壓力。這時候,章邯的部隊在北面擋住楚軍的路,北征軍要走這條攻入關中的路線,一般的將領都有點畏懼,因為走這條路線就必然要先和章邯的軍隊決戰,這是硬碰硬的死戰,是非常艱險的。

楚懷王本來打算讓宋義率領主力北征軍到鉅鹿援救趙國,派項羽帶西征軍進攻咸陽。項羽打仗英勇無敵,手下人都很崇拜他,雖然他年紀較輕,經驗不足,但是有范增協助他,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但是,楚懷王剛開口講出這個想法,謀臣們就紛紛反對,大家都說:“項羽這個人勇猛無比,但性子太暴躁,殺人太多,他上次攻破襄城時,將投降的秦兵全部活埋掉,秦國軍民都把他看成是兇殘的惡棍。如果派項羽去西征,一定會遭到非常頑強的反抗,給楚軍造成不必要的傷亡。所以絕對不能派項羽到西征戰線上去。”

的確,作戰上項羽一向很勇猛,衝鋒時他總是身先士卒,只要有他帶領,將士就特別勇敢,士氣也十分高昂,在戰場上他可以說是攻無不破的。不過,他經常毫無顧忌的殘殺對手,他的震懾力雖強,但是在處理襄城投降秦兵的事件時,卻嚴重損害了楚軍的形象,使秦軍更堅定了拼死抵抗的決心。可是,派誰率領西征軍合適呢?楚懷王為難了,問大家說:“那麼誰能擔任西周軍的統帥呢?”

謀臣們議論開了,最後大家一起想到了劉邦,劉邦性格溫和,在楚軍中聲望還不錯和大家相處的比較好,協調能力強,他自從投奔項梁以來,在楚軍中聲望還不錯,如果讓他來當西征軍的統帥,確實是一個好辦法,於是大家就對楚懷王說:“劉邦倒是個忠厚人,不如派他去,其實關中百姓也十分痛恨秦朝嚴酷的執政方式,如果不強攻他們,而採取仁義的態度勸降,反而更容易能贏得民心,比較容易攻得下來,劉邦一向待人寬厚,應該任命他為西征統帥。”

楚懷王覺得有道理,正式下達命令,讓項羽隨同宋義北上去對抗章邯,解除鉅鹿之圍。劉邦則出任西征軍總統帥,向西收編各地的軍團,彙集力量進攻關中。項羽由於痛恨章邯殺害項梁,一直急著想報仇,聽說現在派他去和章邯主力決戰,正合自己心意,所以也很高興。於是楚懷王召集所有將領,大聲宣佈說:“我們在這裡事先約定,誰先攻入關中,我就封誰為關中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