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和其光,同其尘”?

云海之心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有这么一个例子:休要欺三瞒四,我赵某不是与你和光同尘的。

和光同尘本来是一个中心词。 因上下文语境的不同,既可以用作褒义,也可以用作贬义。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极端一点也比喻同流合污。还可以理解成“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韬光养晦,等等。

和光同尘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 出自《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和其光,就是在发展方面、在创造性方面,要和,要在发扬个性,维护多样性、丰富性的基础上积极融和;“同其尘”,就是在保持相对稳定方面、在基本原则方面,要“同”,要一律平等、一样严格地遵守规则。

和光同尘又可以理解为与世无争。 不过,这并不等于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而是人的一种向往,超然达观的处世态度。是道教修养自我,处世生活的教义。

和光同尘, 与世无争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和别人比,一生却不弱于人,别人有的东西我不眼红,该努力还努力。事了拂衣去 深藏功与名,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而不是自己没本事。

老子从对自然界的观察思考和分析中,深刻阐述了“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的道理。所以“道”以柔弱为用,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闲看秋风999

这句话出自《老子》。

按通行的朱谦之《老子校释》,有趣的是,这句话前后出现过两次。一处是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久不盈。深乎!萬物宗。挫其銳,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塵。湛常存。吾不知誰子?象帝之先。“

另一处是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按照清末易顺鼎的观点,“按此六句皆已見前,疑為複出。「挫其銳」四句,與上篇第四章同,乃上篇無注,而此皆有注,疑此注亦上篇第四章之注也。文選魏都賦、運命論兩注皆引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謂玄同」,並無此六句,可證其為衍文矣。”

大意就是说:第五十六章的“和光同尘”是衍文,因为《文选》里引用这句话的时候,就只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谓玄同”,所以中间的那18个字都是衍文。

我们不妨依次看一下。

按照第四章的理解,第四章所谈论的是“道”,前两句是对“道”的一种描述。道是怎样的呢?“冲”,这个“冲”就是虚的意思,但不是虚无,也不是空洞,可以理解为“深邃”。而且是深不可测的那种深邃,所有才会有第二句“用之久不盈”,就是无论如何取用这个道,这种深邃也不会满。

同理,接下来的“深乎,万物宗”,还是在讲“道”的性质,已经达到了万物之“宗”的地步了。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和光同尘”,那么“和光同尘”则可以理解为对道的描述,是道的一种存在形式,“道”作为一个很难描述其本体的事务,存在于光尘之中,又无法将其分开,又无处不在。

而按照第五十六章的理解,就不同了。

第五十六章里,讲的是人,是“知者”,也可以理解为领悟了道的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很好理解。“知者”其实就是“默者”。那么,接下来的“和光同尘”,就可以看作是知者的存在方式,也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对“和光同尘”的使用,将其作为人的个体的存在方式。

如果说“道”是和光同尘的很容易接受,那么“人”的和光同尘就有些复杂了。因为,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就是光和尘,“和光同尘”并不是为这些人准备的。


danyboy


很乐意回答这个问题。

先说说第四章里面“和其光,同其尘”的意思。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冲,本意是涌的意思。就是像水,云之类的会流动的东西涌出来那个意思。盈的本意,不是尽,而是满。 道,从虚空里向外涌现,并用它的涌现之物创造出了万物,可是它这样无始无终永不停休的一直往外涌现,为什么天地之间,没有被塞的满满的呢。

渊兮似万物之宗

渊,说文注曰回水也。就是打着漩涡的水。打着漩涡的水,一个是深二是旋转着流动。这句是承接上句,来描述道涌现出万物的景象。 是不是觉得,像遥远的星系图,幽深,旋转。老子在没有天文望远镜的时候,就知道太空深处是怎么样的了。而生出来星系的更源始的存在,也是一个更大结构的漩涡,幽深并旋转着。更大结构之上,更有更大的结构,所有的结构,都像一个漩涡,幽深着,旋转着。套叠起来的漩涡,它们结构相同,但是在层数上,却是无穷的。 道是那么的幽深而旋涌着,看上去万物都是从它那里涌现出来的。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此句是来承接和解释前面两句的。道一直涌现个不停,为什么宇宙间没有被塞的满满的呢?

挫其锐:挫,摧毁之意。锐,锋芒之意。道把万物的锋芒,又都摧毁了。能量辐射完结的星体,黯淡了下来。

解其纷:能量耗尽,它们的组织结构也随之分崩离析。只留下一片片的星际尘埃。

和其光:当万物照耀的时候,道是它们辐射能量的来源。应和着这个光芒万丈生机盎然的宇宙。

同其尘:当万物瓦解,变成一片废墟和尘埃的时候,又回归到了道里。重新加入那个漩涡,等待下一次再被涌现出来。

为什么不停的往外涌现,没有把宇宙塞满呢,道德经说,道不尽向外涌现万物,还会摧毁万物,并把它们回收回去。一次次的循环往复,所以,尽管道无始无终永不停休的不同向外涌现万物,但是宇宙却没有被塞满。



第五十六章“和其光,同其尘”的意思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天赋至真之德,不可言。一旦做出了对世界的描述和判断,心里有了物象是非,那么赤子就与天割裂了。所谓一与言为二,一与二为三。人被抛出了大道,人的德,就不会再像赤子那样得天独厚。

言者不知。有言,说明人与天已经一分为二,无法再独成其天。人离了天,德离了道,于是,他们所言说的,所描述的,就不再是至道与至德。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人被抛出大道,怎么才能回去呢。

挫其锐,要去物象之形。

解其纷,去万物的普遍差异、联系和变化。

和其光,通彻并交融于大道创生之明。

同其尘,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是谓玄同,复能见独守一,复守于大道,返天真之德。




崇儒

“和其光,同其尘”在王弼本出现两次,一次出现在第四章,一次出现在第五十六章。“重出” 属于不正常现象。第五十六章出现的合理,第四章的“前言不搭后语”。

通过对第五十六章与之相连内容的解读来回答提问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兑,闭其门②;挫其锐,解其纷③;和其光,同其尘④,是谓玄同⑤。

[通释]

明智的人不好说,好说的人不明智。堵住那出口,关闭那入口;磨去那锋芒,摆脱那纷乱;融进那光芒,汇入那尘埃,这就叫做大同。

[注释]

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明智的人不说,说的人不明智。知者,真正懂得道的人。知,同“智”。

②塞其兑,闭其门:堵住那出口,关闭那入口。参见第五十二章注释⑤。其,不确指代词。

③挫其锐,解其纷:磨去那锋芒,摆脱那纷乱。挫,打磨。锐,锋芒。解,脱,摆脱,消解。纷,纷乱之绪。“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王弼本第四章也出现了这几句。

④和其光,同其尘:融进那光芒,汇入那尘埃。和,音hè,融入。光,光芒,光亮。同,混同,汇入。尘,尘埃。

⑤是谓玄同:这就叫做大同。玄同,大同。玄,形容混同的程度深。

[解读与点评]

这里提出为道要实现玄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推崇“不言”——为了达到“玄同”而“不言”。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讲实现“玄同”的方法。

“不言”只是智者表现的一个侧面,如第八十一章尚有“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智者为什么要“不言”呢?因为不用多说,因“希言自然”(第二十三章)、“多言数穷”(第五章),多说无益。

“塞其兑”,正是为了不胡言乱语;“闭其门”,正是为了不胡思乱想。“塞其兑,闭其门”是闭目塞听,消除欲望的有效手段。

“挫其锐”,是为了消除锋芒,守钝示弱;“解其纷”,是为了摆脱纷乱,守住清静。“挫其锐,解其纷”是坚守无为的必要措施。

“和其光”,是融入光芒,不出类拔萃,是从众;“同其尘”,是融入尘埃,是从俗。“和其光,同其尘”是实现玄同的理想境界。

“玄”,深远也,广大也。“玄同”即“大同”,是天下大治的景象。可能有人会说,老子提出的“玄同”不就是“闭目塞听”“同流合污”吗?不错,《道德经》中老子正是这样的主张,然而这个主张是有前提的,比如老子主张“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第三章),比如老子主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第六十四章)等等;同时应该认识到,当我们无力改变现实的时候,比如国际格局,我们非得为坚持真理去拼个你死我活吗?


陈广逵

这是《老子》里的话,“和其光,同其尘”,“其”就是“道”,是说“道”总是柔和自己光芒,做到不刺眼、不伤人,总是不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总是和那些别人认为微不足道人混在一起。其实是在告诉我们现实中的人也一定要这样做。

你现在锐意进取,你现在处在强势,你光芒四射,你如日中天,那你一定记着,你一定要柔和一下你的光芒,做到不刺眼、不刺耳,这样你一定少些纠纷和纠缠,你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你现在很高大,高高在上,不可一世,那你一定要记住,你一定不要脱离那些别人认为微不足道人,一定要尊重他们,敬重他们,善待他们,同他们称兄道弟,一定要谦下,只有这样,你才能如鱼得水,才能根基牢固,才能不被嫉妒,才能不翻船,才能有更广阔地发展。

这不是说教,并且你一定不要只是做做样子,你一定要下大功夫,提高你的修养、涵养。


安安Anyway



“和其光,同其尘”这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实际上它代表着一种境界跟修行!

修行人到了一定地步,就要入世修行练心。如果还像修行时那般特立独行,就会被世人当成怪物异类,就不能融入日常社会,也就达不到红尘练心的目的。

“和其光,同其尘”,就是要你融入社会大家庭。大家做什么你也做什么,但是你的本心不能被红尘所染。等到你不需要特意观照,你的本心都不被红尘所染,就是你练心功成之时。

但这句话并不是只有修行人能用到,就是我们平常也能用得到。

比如你入职一个新的公司,想要很快的融入其中就要“和其光,同其尘”,这样很快就能跟新同事打成一片。工作起来也会顺利许多,你的心情也会感觉舒畅。

如果你到新公司新环境,还特立独行,我行我素,那么你就会处处碰壁,心情也很难舒畅。

但这句话也容易把人带偏,比如大家都吸烟喝酒,你自己不吸烟喝酒就很难融入,你如果“和其光,同其尘”就要跟他们一样吸烟喝酒。(道理就是这样,还有更深层的意思就不说了)

“和其光,同其尘”,跟着善就从了善,跟着恶就从了恶,但是选择权都在自己手中,要记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赤诚子

这两句的意思倒不难理解。

和其光是本性在肉体中修成了元光的物质,就是佛家所说的佛光普照。元光的能量布遍了一个有机整体的全部,使阴邪之气无处躲藏,是本性回归了纯阳之体。

同其尘是本性有了元光的物质能量照射,肉体就束缚不了本性,本性也就达到了肉体内如来如去的境界。修到这种境界,本性不但在肉身如来如去,就是在人类的大家庭中也如来如去。我用一句高人说的话大家就会都明白了,”在深山修真养性,出古洞四海扬名”。


少知道18424224208


孤猴78345271

老子之书为道德,此句也是道德经言。表面上融合于它的光芒之中连同它的灰尘。指太阳之光与光中的灰尘,实质是指一个人的优点与缺点,指一个人自身闪亮之处与不足之处。而如何对待两者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优点不可能没有缺点,即圣人也如此。天道运行规律日出月隐,四季春苏,夏繁,秋爽,冬荒是自然规律。月圆月缺没有永久的圆与缺,都在不停的变化运动中。我们身置其中按此规律劳动坐息,生活以大自然的的规律,天道优缺进行。

而对于个人也是如此,天道没有无缺,自然之道有缺有圆,这是变化而能存在之理。人为自然一部分,也有自然规律优缺,花不常开,月不常圆。天道之理。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缺点,都有阳光明媚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这样的人是正常的人。看人长处,少见短处。每个人的长处相对都大于短处,优点多于缺点。因为优点而包容缺点。譬如爱一个人是对方完美吗?不是,是因为爱着优点而连缺点也爱了。道德需要用理智审视,道归何处。道德归理。用爱,用情感相互包容。


圃香

“和其光,同其尘。”按着现在字面上的意思,应该是沈善增先生的《还吾老子》的:和合它们的光彩,也共同吸纳它们带来的尘埃。

另外沈善增先生在读了《礼记·乐记》后对“和其光,同其尘。”有了新解。

在《孔子原来这么说》附录《“和其光,同其尘”新解》: “和其光”,就是在发展方面、在创造性方面,要“和”,要在发扬个性,维护多样性、丰富性的基础上积极融和;“同其尘”,就是在保持相对稳定方面、在基本原则方面,要“同”,要一律平等、一样严格地遵守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