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陶器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羊的形象?

熊掌大人

图1 陶幼羊 故宫博物院藏

羊,温顺,惹人爱。羊,食草,易于养。中国文化赋予羊吉祥美好的内涵。羊大为美;“羊”通“祥”,象征吉祥;羊有跪乳之恩,示人以孝,教人以礼。中国人自古就喜欢以羊为题材制作和装饰物件。我国最精美的青铜器四羊方尊,四只绵羊立于方尊的四角,精美绝伦。著名的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质野生动物、家畜家禽、羊列在其中。陶瓷里自然少不了可爱吉庆的羊儿身影,有羊形器物、羊形装饰、羊纹装饰。羊形器物即器物的外形为羊形;羊形装饰为羊或羊头贴塑于器物以为美化装饰;羊纹装饰是在器物上描绘羊为装饰图案。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陶瓷里的羊既有传承的关系又有各自的时代特征。

图2 陶母羊 故宫博物院藏

汉代流行厚葬,各种人俑、建筑模型、牲畜家禽等人间一应俱全的吃、住、行、娱、游均做成冥器随逝者下葬,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享用玩乐,同时希望他们丰衣足食,六畜兴旺,佑护子孙。六畜之一的羊自然位列其中,塑造的陶瓷羊形态各异,品种多样,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羊寓意美好,汉代用羊的形态做成尊,既实用又美观,羊尊肚子大,用来盛美酒。捏塑羊贴在器盖上,既好看又吉祥。

1.陶幼羊

东汉 高4.3、体长6.6厘米,河南辉县出土,故宫博物院藏。羊头小无角,耳向外张开,头部前倾,张口咩叫,身体单薄,尾巴短小,四肢向前,快步行进。小羊羔边走边叫边听,似乎已离群,在急切的呼唤妈妈,寻找归路,生动传神。(图1)

2.陶母羊

东汉 高12、体长17厘米,河南辉县出土,故宫博物院藏。羊头上抬前倾,张嘴呼叫,双耳外张,身体肥壮,尾巴短小,四肢结实,前行状,似在着急的呼唤寻觅小羊羔,自然传神。(图2)

图3 陶羊 故宫博物院藏

3.陶羊

汉 高12.8、体长1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羊,头部圆润,羊角弯曲,嘴巴微闭,脖子粗短,身体肥硕,四肢直立、粗壮矮短,尾巴短小。采用略微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只肥美可爱的绵羊。(图3)

图4 褐釉羊 上虞市文物管理所藏

4.褐釉羊

东汉 高13.3、长18.3厘米,浙江省上虞市出土,浙江省上虞市文物管理所藏。四腿屈曲作卧伏状,双目前视眼凸出,双角后弯口微张,颌下一撮胡须,身躯肥硕,造型朴拙。施青、褐相杂的釉,斑驳的釉面表现了羊毛绒绒的感觉。(图4)

图5 彩绘陶卧羊尊 河南博物院藏

5.彩绘陶卧羊尊

东汉 高21.4、长44.5厘米,河南省荥阳县河王水库出土,河南省博物院藏。羊尊塑造为卧羊式,器形大、稳重。羊两目炯炯注视前方,两角弯曲呈大C形,身躯浑圆尾巴短,背负圆管。通体施黑衣红白彩绘。(图5)

图6 刻花三羊陶盒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6.刻花三羊陶盒

东汉 高22、口径24、底径16.3厘米,1955年广西贵县总仓库出土,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盒略呈球形,由盖、器组成,盖与身一样大,为半球形,子母口,弧腹,圜底,圈足。盖顶有环钮,盒身饰一对铺首衔环。盒通体刻花,从上至下有鸟纹、半圆弧内羽状纹、锯齿纹、菱形纹。盖面两道凸弦纹,弦纹上等距离贴塑三羊,羊形状神态一致,均呈卧伏回首状。(图6)

汉代陶瓷里的羊姿态不一,有站立状,有行走状,有卧伏状。羊捏塑成形,辅以雕刻、贴塑。这一时期的羊多为陶质,东汉时的浙江一带已出现上釉瓷羊。陶羊多为陪葬明器。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文藏

现在能看到的汉代陶器,大多数都是陪葬品。可能西汉定都长安的的原因,西安出土的西汉陶器非常多,大多数工地都能勘探出西汉的墓葬。早期人死了就把生前用过的器具陪葬,后期就有了专门的陪葬品,各种专为随葬而作的陶质冥器﹐ 包括陶仓﹑陶灶﹑陶井﹑磨﹑楼阁、陶罐等模型,一般成对出现,这类比较常见。有的陶器是带绿釉的,能放的起这些陪葬品的都是有权贵人家,不差钱人了。当时的漆器也比较多,只是不容易保存,后人看不见了。

其中也有一部分陶制陪葬品就是动物的形象——也就是秦汉时期的六畜。包括马、牛、羊、鸡、犬、豕(猪)。马是作战和交通的重要工具,一般不吃;牛是重要的耕作用具,一般不能吃,杀耕牛是死罪。当然祭祀等场合除外。能吃的也就是羊、狗、猪、家禽。最普遍的是猪和狗,鸡鸭还要留着下蛋呢。羊肉要比猪肉和狗肉高贵些,因此能吃上羊肉不但说明生活好,更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虽然汉朝提倡节俭,但是厚葬之风还是慢慢流行开来,侍死如侍生,所以陪葬品多了,我们现在能看见的就多了。

尤其是参观汉阳陵时,可以看到,陪葬的羊、狗、猪非常多,狗比羊还要肥。


网上找了一副图,以前历史课本上有这幅图,一座墓的壁画,讲的是西汉的烹饪。可以看出,常见的能吃的动物基本都有,都可以辨认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