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集成电路发展了也有二十年,为何还是没有形成本土半导体人才的聚集效应?

魏晋美人

2000 年 4 月,中芯国际在海外注册创立,自此开展中国半导体舰队启航的蓝图,整整 18 年过去,原本应该起作用的人才聚集扩散效应并没有出现,与当年相比,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人才缺口依旧,不论是借将挖人或重金悬赏,都凸显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问题,不只是单一产业技术、资金、市场的问题,而是总体层面的结构性的问题,决定了人才流动的走向。

行业内人士曾表示,中国早期发展半导体是靠从美国德州仪器出身的张汝京对产业“从0到1”的贡献,但这期间高速发展、过度扩大产能,以及效率不高的经营下,导致每一家半导体厂都陷入亏钱窘境,之后互联网产业兴起,在抢人才方面,成为集成电路产业一个强势竞争对手。

相比之下,互联网行业新鲜、有趣,又接近普罗大众,看起来更是光鲜亮丽,对优秀人才极具有磁吸效应,而半导体产业要日夜轮班研发、生产线是 24 小时运转,又是熬夜伤身,又要日夜进无尘室,多数人不愿意选择走半导体这条路。

那么,台湾地区为什么能培养出台积电、联发科,以及早期联电等这些优秀的企业?因为当年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三所最顶尖院校的毕业生中,台大多数是到美国留学,清大和交大的优秀学生没有太多产业可选择,只好往新竹科学园区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加上当年员工分红配股制度,拼个五年都可以快速退休,所以每个人都冲劲十足。

但大陆可以选择的行业太多了,可以去互联网、金融业,相较之下半导体产业是较为辛苦的一条路。在大陆的招人热潮中,紫光集团旗下的长江存储,以及合肥长鑫的 DRAM 厂都因为大举招揽美系大厂美光的人,以及过往美光合资公司华亚科技的人才,而引爆一场激烈的诉讼攻防大战,美光以防止“技术泄密”的理由,阻止许多人才到中国大陆公司任职。另一条道路是吸引韩国和日本半导体产业的人才,进而快速掌握核心技术。

韩国的三星、SK 海力士是 DRAM 和 3D NAND 大厂,若能有这方面的人才加入,对于中国存储产业的突破将会有贡献,会是成功的一道捷径。半导体人才荒的问题确实相当严重,连“国家队”中芯国际都感受到人才难寻。自从梁孟松加入中芯与赵海军成为联席 CEO 后,他当务之急是帮技术开发团队大换血,同时召唤过去合作的老班底归队。

当年梁孟松从台积电带了一个团队到三星,其中有六位大将分别是黄国泰、侯永田、陈建良、万文恺、夏劲秋、郑钧隆,这群人当年离开台积电时,多数处于三十岁出头的盛年时期。去年,梁孟松加入中芯国际之后,就积极召唤这批经验丰富的老班底归队加入,欲打造出高端技术的晶圆代工领航舰队。

根据 DT 君的调查,上述六人都不约而同接获来自梁的召唤令,但目前只有黄国泰有意跟随梁孟松再战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已经到中芯国际的 TD 团队报到,其余五人则是另有打算。

实际上,积极揽才的不仅只有中芯国际,还有清华紫光集团、张汝京领军的芯恩集成电路,以及合肥晶合集成等,各地方都在盖晶圆厂,发展晶圆代工或存储器技术,估计新晶圆厂高达 20~30 座,足以见得半导体产业之重要性,各地都在抢人,因此人才流动率也大幅攀升。

人才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议题,如何吸引优秀的海外高端人才加入中国半导体舰队,报酬和配套措施也很关键。中芯国际纵使有梁孟松如经验丰富的“名帅”,但要追上国际一线大厂的规模和技术层次,也要有千军万马供其调配,才能带领中国半导体业破浪前进,进而尽快缩短中美在该领域实力的差距。


DeepTech深科技

缺一个领头人。

他必须精通机器原码编程。

他必须是一位十学科博士。

他必须有组织协调能力。

他必须有崇高的信仰。

他必须有雄厚的资金。

芯片本身只不过是用硬件实现编程而己,不精通机器原码编程是做不了芯片的。

别人为啥要买你的芯片呢?

一种情况是专业化,固定化,装上就可以用。

另一种情况是通用化,虚拟化,可自行定制高端软件,办公,制图,设计,控制。

后一种芯片的难度比较高,只学电子专业是干不了的,还要更多的专业一起研究才可以。

某国只能搞前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