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父母都误解了孩子的磨蹭

如果孩子在小时候

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长大了会变成温润如玉、

情商超高的人。

但很可惜的是,

这样的节奏被家长打乱了

很多父母都觉得自己的孩子脾气急。但实际上,让孩子变得暴躁的,就是父母本身。

01

上个周末在等地铁时,看到一幕:

一个妈妈咆哮说:“我不骂你,我管不了你,你看看老师怎么罚你!”在她身后,是看上去才2、3岁、背着书包的小男孩。

当然,小男孩低着头,满脸沮丧不敢吭声。妈妈看都没看儿子一眼,继续:

7点叫你,结果磨蹭到8点才起床。

8点半才洗漱好,早餐都来不及吃。

现在好了,要迟到半个钟。

我不管你了,

你自己去给老师解释为什么迟到!

是妈妈没叫醒你,还是你自己要拖拖拉拉?

最好老师罚你抄十遍试卷!

从站台一直骂到地铁里,从上车一直骂到下车。

02

很心疼这位小朋友,但这妈妈的烦恼我更有同感。我小侄子,每次我陪他吃饭都是一场“硬仗”:

含着饭在嘴里用舌头磨来磨去,硬是不吞进去;有时候还跑,逼着我追着喂。一小碗饭,他能吃上一个钟头。我这么好脾气的人,都被他气得想揍人。

心理咨询师凌想做过一个调查:

“你最不满意自己孩子的是什么?”

结果,很多家长的第一个答案就是:

磨蹭。

如果你为人父母,你家里一定经常发生这样的场景:

起床问题:

7点叫醒他,结果这孩子8点才起床。气得你想在他睡懒觉的时候当头一盆冷水泼下去。

吃饭问题:

一位母亲抱怨:“每次看到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捺不住。

做作业问题:

前段时间有篇文章讨论父母陪孩子做作业的心酸。有家长吐槽自己孩子一晚上只做5道选择题,马上得到一大波回复:

老师让十分钟做完五十道十以内的加减法,

包括写名字,三分钟过去了,

这货还在把名字写了擦,擦了写,

想吼硬是憋住,快内伤了……

淡定,你没碰到两小时一题没做的!

哎,三个小时,写作文,20个字。真的很想砍人。

一写作业尿尿、拉屎、喝水,肚子不舒服,各种事情分分钟想揍他。

什么时候能够不磨蹭?

很抱歉,不存在这样的时候。

因为不管多大年纪的孩子都会磨蹭,这是人的天性。

03

每个人都有过小时候。想想自己小时候。你改了没有?相信你也改不了。

其实父母催促孩子,实际上是要求孩子与自己在同一时区同一节律:

你催促孩子快点起床,

是因为你也赶着要上班;

你催促孩子赶快吃饭,

是因为你要收拾碗筷;

你催促孩子做作业要迅速,

是因为你自己的工作都还没完成。

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有:当我们不断提醒孩子要“快快快”的时候,你是以成年人的节奏带了他的节奏。

儿科医生和科学家已经发现,孩子是有自己的生理节律的,具体如下:

2岁半以前的孩子,完全没有“时间”这个概念。他们完全活在当下,没有过去的回忆,也没有未来的焦虑。

到了2岁半,孩子对“时间”、“先后”这些词才有了初步认识;

2岁半到3岁,孩子的时间观念飞速发展,“过去”“现在”和“未来”能分得清了;

4岁的孩子,能够描述出在幼儿园里干了些什么,但还不能具体说出在什么时间干了什么事,这一点孩子要到5岁才能做到;

6岁的孩子更进一步,开始喜欢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但对于类似于半小时、20分钟之内的时间到底有多长,他们没什么感觉;

7岁的孩子已经能够分得清时间了,却是他们最磨蹭的时候: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面,其实还没有接受在特定时间做特定事情的节奏。

所以,磨蹭其实是孩子的必经阶段。

只有当他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感受“时间”、感受按时做事情的规律,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长成情商超高、人见人爱的人。但如果你越俎代庖,强行阻断他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后果不堪设想。

04

经常被人催促的孩子,有可能长成两种极端性人格:

◆ 第一,过分依赖型

比如催做作业这件事。如果孩子在一边做,家长在一边指手画脚,其实孩子会非常紧张,作业越做越慢。

心理学家Erica Reischer说:“你的孩子没有机会去学习怎么为自己负责,也没有机会练习一些诸如时间管理、自我约束这样的重要生活技能。”

你想让他赶快学会你会的东西,结果最后他连你的水平都超不过。

◆ 第二,极度反叛型

想想如果你每天耳边听到的都是这样的“咒语”:

“起床,快起床!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这是鞋子、这是衣服,你有没有在听!你就穿成这样出门吗?……”

每天都是唐僧念经一样在你耳边叨叨,天生反骨的人会极度反感。

已经有研究证明,如果你的孩子本来性格就强,就更容易在催促中变得易怒易烦躁、耐性差,根本听不进别人劝。

法国儿童精神专家克里斯汀·弗拉薇尼说:

“依赖性人格的孩子,因为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觉自己是‘坏孩子’,失去自信;

而反叛性人格的孩子,却只会越来越无视父母,变得自私冷漠。”

这两种孩子,都毫无例外地丧失了自我。

05

很多家长都会催促孩子做事,是因为他们普遍认为:孩子拖拖拉拉,总是赶不上别人脚步,孩子学东西慢,还怎么跟人家竞争?

其实我们真错了。

比如做题目,有时候也许孩子真的做得很慢。但正因为慢慢思考,才能让他对题目了解得更加深一点。

孩子磨不磨蹭,跟他是否聪明、是否学习好没有必然联系。

慢,其实才是最快的方法。

磨蹭,其实也能够很有效率。

06

像我的同学一样,那些会思考的孩子,真的挺磨蹭的。

有位爸爸去接儿子放学,在学校门口等了半个小时还没见人。心里已经火冒三丈了:“这孩子,怎么连放个学都这么磨叽!”

他围着校园兜了一圈,终于在学校一个小工地上发现了儿子:

他正在全神贯注观察工人打桩。见到爸爸来了,这孩子兴奋地说:“爸,我发现了打桩机工作的原理!”

结果他爸爸哑口无言:哦,这孩子磨蹭原来也是有原因的。

心理学家Erica Reischer经常会收到很多父母投诉:自己的孩子好像根本没有时间观念,经常丢三落四,不能按时完成任务。

但是当他单独问了孩子以后,发现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安排其实是非常合理、有序的,而且还会养成习惯。

家长知道了这一点以后非常惊讶:“为什么他从来不跟我说?”

Erica Reischer会跟他们说:“因为在催促和抱怨的氛围之下,孩子根本就不想说。”

孩子和家长,看似并肩同行,但其实是在不同的轨道运行,各有各的去路。家长出面干涉,其实会跟孩子“撞车”,这就容易出事。

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长才最要命。

07

我一个同事的姐夫,就是个懂得尊重孩子磨蹭的爸爸。

他是德国人,家庭管理有板有眼:几点上床、几点吃饭、要怎么接待客人,都规定好了。

孩子磨磨蹭蹭、误了点做事,他也不担心,直接把她们关到房间里,让她们反省。直到孩子们认错了,才把她们放出来。

他有一个观点:孩子该守的规矩,在2岁以前就要学会。如果因为拖拉,浪费了时间,后果让她们自己承担,该惩罚的决不能含糊。

但他非常宽容孩子们一些必要的“磨蹭”:比如大女儿吃饭就很慢。他认为吃饭就应该细嚼慢咽,享受食物,不用那么急急忙忙吞咽。

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也没见她快手。学画画的时候,老师跟她父母反映说:

“这孩子手脚比较慢。不过呢,她画出来的东西还很特别。可能正因为她慢,所以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美吧。”

直到今天,这位德国姐夫依然遵守自己的教育理念:孩子把该守的规矩守了就行,至于做得快还是慢,看她们的喜好。

两个孩子也从来没有因为磨蹭而吃过亏,但每天都过很开心。

且不说磨蹭是自然规律,你的孩子磨蹭,别人家的孩子也磨蹭;

更重要的是,看似磨蹭的孩子在慢慢适应世界的过程中,还能把对世界的好奇心保持得很完好。

心急火燎做事情的孩子,很难想象他们能够静下心来发展一种兴趣;而慢吞吞的孩子,反倒能够自得其乐。

不用为孩子的磨蹭焦虑,

不要做“杀死”孩子情商的“凶手”。

你应该庆幸的是,在这个大家都习惯奔跑的世界,你的孩子还能保持一点走路的悠闲。

徐医生荐读

如何改变一下时间的定义方式?

美国的心理学家Elizabeth Lombardo说,学龄前儿童都是活在当下的。在他们开始学习分钟、小时、日期和月份之前,很难理解下午2点和下午5点的区别,也不明白为什么要「等一下」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没有明确的时间概念,缺乏等待时间的心理预期,孩子很难接受事件的发生时间(提前、延后、持续、暂停),父母无止境的安慰或者不耐烦的命令只会让他们更加焦虑。对于孩子来说,「等一下」真的不知道是要等多久。

理解抽象的语言(不管是数字还是时间词)对于孩子来说都很难了,又何谈接受和等待呢?不如改变一下时间的定义方式吧?

结合事件信息

孩子对熟悉的事件和人物会更加敏感,也就更容易感知和接受与之相关的时间点。吃饭的时候是12点,那么妈妈做饭的时候就要把玩具收起来了;六点之后是晚上,那么外面天一黑就不能再出去滑滑梯了。当孩子对特定的一两个常规事件的时间发生点和结束点熟悉后,还可以用单一事件的持续或不同的事件拼接来创造时间区间。「午睡起来之后到吃晚饭之前」可以玩积木;爸爸晚上八点半左右到家,那么「晚上爸爸在家的这段时间里」不能看电视。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事件上赋予时间意义,不仅能帮助孩子理解时间概念,更能督促孩子进行活动,避免拖拉。

结合视觉信息

孩子能借由「看」来吸收更多的咨询,享受乐趣的过程中更渐渐培养耐心。沙漏是个很好的工具,等到沙子都流光了,就该洗澡了。若是更长的时间,例如要在爷爷奶奶家待一周,那么就撕一张月历,在出发和回家的日期上各划一架飞机,每过一天就让孩子打一个X,画七个叉叉才能把两架飞机连在一起,就可以回家了。孩子能认识简单的数字之后,可以拿一个电子时钟给孩子,并解释时钟的第一个数字是8的时候,就该起床咯!若是指针时钟,可以用手拨动指针并讲讲在不同时间会进行的活动。

当然,不同的孩子对不同的事件信息和视觉信息的敏感程度和接受度不同,选择孩子更喜欢的内容来定义时间会事半功倍。

建立一个具象的时间概念能够帮助孩子提高时间管理能力,自我娱乐的能力,同时培养耐心和自制力。人们常说“寓教于乐”,当枯燥的数字和词语变成了熟悉的事件和有趣的物品,孩子在生活中就不必纠结于「等一下」了,取而代之的是满满当当的快乐时光和家庭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