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故乡的依赖

中国人的人生轨迹十分清晰:小时候一个劲地要长大,长大了一个劲地要离开家闯天下,老了又一个劲地要回家,最后死在出生地,葬在出生地。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

为什么小孩子一个劲地要长大?其一,我想这与小孩子所处的社会地位相关。小孩子在家庭中是最小的,遇到的多数人都比自己年龄大,因此见到每一个人都毕恭毕敬,说话做事都要看大人的指示,既缺乏自由,也缺乏相应的能力,所以小孩子期望早点长大,以获得独立和自由。其二,我认为小孩子想长大与孩子的好奇心有关,由于孩子的活动范围很小,对外界知之甚少,因此孩子渴望早点长大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认识这个世界。

为什么长大后一个劲的要离开家闯天下?关于这一点我认为一是与小时候对外界的渴望有关,小时候对外界充满了幻想,长大了自然想去闯一闯。其二,我认为这与我们中国的历史文化分不开,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远离家乡建功立业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促使着人们一个接一个的离开自己的家乡,去一个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地方。如李白在《行路难》中所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就表达了诗人李白想建功立业但无人赏识的窘境。又如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中所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一种好男儿立志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此类抒发诗人想要远离家乡建功立业的诗句数不胜数,这说明中国从古代开始年轻人就有想要建功立业的理想,这种思想对中国当代年轻人的影响很大。

又由于我国在教育上,一直以来都是以四书五经为主,而四书五经中记录了很多英勇人物的故事,凡是读书人都对此熟记于心,久而久之就在心里形成了一种成名出仕的潜在思想。其三,我国历代统治者很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在这一方面有很多的文武之才都因此收益,这些文人才子回乡后无疑会受到众多人的羡慕,认为这是最光宗耀祖的事,于是必然会带来众多人的效仿。

另一方面,长大闯天下也有一种被迫无奈的情况,即家境贫寒,长大了不得不离家出走闯天涯,这种情况可能还比较多。这与中国在几千年来的经济发展有莫大的关系。中国从古代到近代一直都是以农业为主,且承担很重的税负,因此普通百姓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是很拮据的,如果遇上自然灾害或者贪官污吏更是食不果腹。正如《卖炭翁》中所言‘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辛苦卖炭的钱只够一口饭一件薄衫,不是卖炭不赚钱,只因为当时腐败的官吏对老百姓无情的压榨,千斤碳只换得红菱一匹。老百姓面对此种压迫无力还击,只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读书出仕建功立业,成为好官救百姓于水火。

为什么人老了一个劲的要回家?

人为什么总是想回家?故乡又是什么呢?故乡是食《世说新语·说鉴》中: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在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这份铭于味蕾的莼鲈之思,细品起来却有着耐人寻味的道理。果不其然,在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中,哪怕每一次聚会随着个人生活的复杂而变得貌合神离,但围坐在老父亲的一桌子美食前,两代人的家庭还是被紧紧联系着。不得不承认李安确有大家风范,一蔬一饭,有条不紊,次第上桌的都是家的味道。故乡是亲人对亲人的思念是人们想要回归故乡的重要原因,所谓的“低头思故乡”,其实更多的还是被“故人入我梦”扰动得心绪不宁吧。就像《冷山》中的英曼,甘愿成为逃兵也要回到故乡冷山,漫漫长长的返乡途中,BGM一直吟唱着一首还乡曲就是一场悲天悯人的反战之歌,平息着人们心中的兵荒马乱。故乡是爱情有时候,思念一旦涌起,就不可遏制。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曾对卡吕浦索仙女说,仙境的生活,娇艳的神女,长生不老的法术,他都不留恋,什么也打消不了他对妻子佩涅洛佩的眷恋之情。十年漂泊,终于踏上伊大卡岛的土地,他狂吻着土地,心中的喜悦难以形容。在《幸福的黄手帕》中,刑满释放的煤矿工人勇作一路踟蹰,周游一圈后,终于决定回到家乡,当他见到了表示着妻子满满的思恋以及等待的黄手帕,相顾虽然无言,想必深情已盈眶。

历经劫波,有人等待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故乡是生活生活不在别处,就在熟悉的风景里,在亲密的人群中。《小森林》是一部风格独特的剧情片,选择回到老家的市子,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在山水间周而复始地做农活、准备各种食物,一日复一日地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在雾霾蒸腾的天空下艰难喘息的人们,再也看不到让人醉心的蓝天秀水。于是,没听过罗大佑的《乡愁四韵》,却也尝到了乡愁的滋味。在这种情况下,《小森林》中的生活愈发令人动容,让人也有和主人公一样的冲动,不再枉自凝眉,把生活过成了生存。故乡是建筑故乡是沈从文山水缭绕的湘西小城,是鲁迅儿时的百草园,是路遥的黄土窑洞,是莫言的高密村落;也是高迪的巴塞罗那,安藤忠雄的大阪,百水的维也纳和库哈斯的鹿特丹。建筑中独特的气质神韵就是各自故乡的映像,漂浮在人们的心魂深处。故乡也是盛夏的蝉鸣,沙沙的树叶,酸甜的棒冰,黄昏时的炊烟和游戏,是屋檐下的月光和谈天,是为考试寒暑不停的奋战。故乡还是几百公里的旅程和一张紧俏的车票。无论是继续在迁客骚人的路上越走越远,或是最终有幸能衣锦而回,乡愁成了一场百色掺杂的囧途。现代社会,地域对人的束缚更加微弱。中国人人去世后都是要落叶归根的,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在外拼搏一番。无论是否事业有成,最终都还是要回到这片土地,回到自己的故乡。

中国人对故乡的依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