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是因為人民站在了正義的一方

小編按:許多許多年前,我還在搞團工作。時值八一,接到任務,寫本單位離退休老幹部系列專訪。本文是其中一篇,距今也有三十二個年頭了,自感文中的事依然令我感動,當年的思考於今依然合拍。

無論生與死,戰士的青春在槍林彈雨中1飄逝,象當年戰場上的硝煙永久消失了,今人的懷念在和平的環境裡動盪。

在通往江蘇省靖江縣公墓的路上,八個年過花甲的老人在雨後的泥濘道上慢慢走著。到了山腳下,一個老人背起另一個斷腿的老人,艱難地向山上移動。

那天正是清明節,掃墓的人很多,誰也沒留意這八個行狀古怪的老人。老人們在顯得有點冷清的烈士紀念碑前停下,前前後後、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打量著紀念碑。紀念碑下一片荒蕪,紀念碑上的石灰斑脫,露出參差的泥磚。附近百姓的墓地香火興旺,楊柳新插,供品新鮮。老人們忍淚把花圈、鮮花默默地放在紀念碑下,內心很不平靜:

寂寞的戰友啊,你們為這片土地而戰,又倒在這片土地上,血跡已無影。我們四個倖存者已有幸福的家,如今攜老伴來看你們了,如果你們地下有知,就會感到我們深深的懷念,懷念你們……

這時,有兩個五十開外的當地人知道老人們當年在這裡戰鬥過後,便自我介紹他們當時是兒童團員,還說部隊走後,他們還幫著把部隊留下的東西送到什麼什麼地方去哩!

說到這裡,朱鴻飛(化名)長吁了一口氣,告訴我,為紀念碑的事,我們特地找地方政府說過,如經費有問題,我們可以想辦法。

我時常在想,百年之後,沒人會有機會親耳聆聽關於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真切動人的回憶,史書記載會失去多少鮮活感受?

勝利!是因為人民站在了正義的一方

十七歲那年,朱鴻飛拿著村支書寫的便條,既是介紹信,也是他的黨員證明,去投奔新四軍,被分配到武工隊。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國民黨發動了內戰,他所在的部隊的任務就是消滅蘇北一帶的國民黨軍隊。

他講了三個他親身參加的戰鬥事故。

新港突圍戰

新港一戰令人難忘。新港是離靖江縣10公里的一個港口。1946年3月3日,天雨,凌晨三點我們發現江上有國民黨軍艦。為防敵人上岸,我們在江邊修了工事。天亮時,突然發現背後被敵人多層包圍,只得強行突圍。這一突圍,我們共犧牲了九人,指導員戰死,隊長負重傷在醫院去世。當年參加新港突圍戰的五十來人,如今活著的只有四人了。當地豎起了新港烈士紀念碑,把新港戰鬥列入了小學教育內容。

勝利!是因為人民站在了正義的一方

三打姜埝鎮

泰縣姜埝鎮是蘇北有名的大鎮,處於泰縣、泰興、泰州、海安四縣之間,水陸交通便利,戰略地位重要。國民黨在這裡駐軍一個團,外加一個營。

第一次攻打沒成功,第二次攻打傷亡很大。三個連已衝到敵據點土圍子下,土圍子是用粘土和稻草砌成的,非常牢固,土圍子外有近十米寬的護城壕溝,壕溝裡有水,有尖刺類的東西,要過去不容易,三個連的戰土是一個一個摸上去的。

戰鬥正激烈進行,國民黨大批增援部隊趕到了,已經衝到土圍子下的戰士來不及撤退,四連五連戰士全部犧牲,總體傷亡五百多人。朱鴻飛當時是重機槍排排長,在這場戰鬥中,從房頂上摔下手脫臼,用三角巾吊著隨部隊撤退了。

第三次攻打,我們集中一個團的兵力,在火力掩護下,炸開土圍子,喊話展開政治攻勢,敵人被迫投降。

如今,戰場舊址已改建成一座體育場了。

黃橋埋伏戰

黃橋戰鬥發生在解放南京前。黃橋靠近泰興、泰縣、靖江、如皋交匯點,是交通要道。當時,蘇北大部分地方已解放,拿下黃橋,我們根據地就可以連成片。國民黨派了兩個團的正規軍駐守。

這場戰鬥與當年陳毅的“黃橋決戰”不同,採用的是“圍城打援”的方法。

我們三個團包圍黃橋一天一夜,設下埋伏專打敵人援兵。果然,國民黨201師師部帶著兩個團、一個山炮連來了。下午四時,敵人離黃橋五六里路,我們的游擊隊前去誘敵,邊打邊退,一直引敵人進入了伏擊圈。經過兩小時戰鬥,全殲敵人!,黃橋守敵只好奪路而逃。

蘇北解放後,渡江戰役開始。1949年4月20日晚主力部隊渡江,我們是第二梯隊4月23日晚渡江,任務是主力部隊打一個地方,我們負責守衛、剿匪。我們進駐過常州、蘇州和上海的奉賢、南匯、金山。1951年,我們作為華東公安部隊17師51團進駐上海川沙,朱鴻飛當時任團政治處組織幹事。1957年6月至1958年8月,朱鴻飛作為幹部處處長在朝鮮工作。

朱鴻飛說,蘇北戰場是全局戰役的一個環節,它的每一次勝利,每拖住敵人一個團的兵力,就能減輕主力部隊的負擔,就是對全局勝利的貢獻。

勝利!是因為人民站在了正義的一方

在浴血奮戰的另一面,我們看到了更為深沉持久的東西。它是戰爭勝利的根本動力,人民站在了戰爭正義的一方。

離開人民,我們寸步難行。這話一點兒也不誇張,朱鴻飛深有感觸地說。

我們與地方的百姓熟了,百姓們儘管生活艱難,仍把好吃的為我們留下,騰出的房間始終為我們準備著。一到地方,百姓們就像迎接遠出而歸的親人一樣,隊長到時只要一聲“各就各位”就行了。

我們每到一個地方不能久住,為防有奸細通風報信,防敵人偷襲,我們有的一天要換好幾個地方。有時敵人撲了空,就拿當地百姓出氣。手無寸鐵的百姓為我們流血甚至犧牲,但百姓們沒有埋怨我們,仍以極大熱情迎送我們,仍把自己的兒女送到部隊參戰。

戰鬥打響後,總有百姓冒著生命危險,為我們送彈藥、救傷員……

這是為什麼?我們和百姓血肉相連。深受三座大山壓迫的人民,生活處在水深火熱中,共產黨來了,人民看到了翻身作主的希望曙光。

苦中作樂,是因為有堅定的信念。同甘共苦,是因為有同一的目標。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激勵戰士戰勝艱難險阻。

當時部隊的生活是非常非常艱苦的。吃的是小米、玉米,還常要斷頓,餓著肚子行軍、打仗。玉米飯熱吃還可以,涼了後很硬很硬,難吃得很。望著黃澄澄的玉米飯,戰士們戲稱為“蛋炒飯”。最好的下飯菜是辣椒切碎用鹽拌著吃。記得有一次,司務長搞到了幾十斤米,米少人多,連裡召開黨員幹部會,決定讓戰士們先吃。

勝利!是因為人民站在了正義的一方

服裝也沒有象樣的。當時部隊最怕下雨,衣服淋溼了換不了,加上很難有機會洗澡,身上蝨子就多起來,癢了搔,搔爛了生瘡。戰士們開玩笑時說,這是“革命的蝨子,愛國的疤”。冬天,常常赤著腳行軍,放哨時跺腳取暖。

文藝生活也十分枯燥。軍分區政委有直流電臺,晚上我們警衛排常躲在門外聽。戰鬥閒暇的晚上,戰士們團團圍坐,玩傳手帕罰節目,玩“打呆子”遊戲,遮著眼,猜是誰打自己手心的。這就是當時戰士們的娛樂活動,但我們玩得很起勁。

輝煌的過去,留下被稱之為經驗的東西,供後人思索。黨的培養,人民的哺育,使他從不懂事的孩子,成為一名共產主義戰士。

朱鴻飛在部隊的戎馬生涯整整三十六年,作為與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的同齡人,他有許多深切的感受。

對長眠地下的戰友的懷念,構成了他工作、生活的重要環節。他說,我是倖存者,最最難忘的是先行一步的老戰友。每當工作和生活中有什麼不順心的時候,個人與集體有矛盾時,只要平靜地回憶一下,想想長眠地下的戰友,所有不滿便會煙消雲散。

朱鴻飛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還到過巴基斯坦援建過中巴公路,1980年轉業到地方工作。他說,回憶過去,全部的經驗和體會就兩點,一是離不開黨的教導和培養,剛入黨、剛參軍時,思想很單純,跟黨走了幾十年,才逐步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二是離不開人民的支持,建立、建設新中國都需要人民的擁護、支持、參與。他在部隊及地方的經歷都證實了這一點。

(一二三五原創,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