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後,一位農民走進鄉公所討水,指著毛主席畫像說:那是我的兵

1951年3月的一天,湖南三樟人民公社裡來了一位奇怪的農民。那天正是趕集會的日子,街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一些趕遠路的人感到口渴紛紛到公社裡討水喝。

公社的牆上掛著毛主席的照片。幾乎每個進來的人都懷著敬仰的目光仔細觀看,一邊看一邊和工作人員感嘆毛主席讓窮人當家作主了。

雖然毛主席的大名早已人盡皆知了,但是在那個訊息不發達的農村,看到這位大人物的機會並不是很多。

解放後,一位農民走進鄉公所討水,指著毛主席畫像說:那是我的兵

毛主席畫像

可是,其中一位農民看到毛主席的畫像時,卻默不作聲地盯著他一動不動。

工作人員也沒放在心上。心想:可能是老人比較沉默寡言,第一次見到領袖的畫像想多看一會吧。過了一會兒,那位老人恍然大悟地說道:“他以前當過我的兵。”

周圍的工作人員吃了一驚,這位其貌不揚的老人不像是哪位革命先驅,卻又不像是在胡說。在人們的追問下,老人講述了毛主席一段少為人知的一段經歷。

原來這位農民打扮的老人曾經也是當過兵、吃過軍糧的。他叫彭友勝,是湖南本地人,已經67歲的他出生在清朝末年。

三樟鄉的栗子港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但是易旱易澇,土地貧瘠,有時候兩三年都顆粒無收,人們只能靠砍柴捕魚為生。栗子港的山間和河邊是彭友勝幼年最常去的地方,砍柴放牛,摸蝦捕魚幾乎是他生活的全部了。

彭友勝十五歲那年,決心出門闖蕩,尋找生活的出路。因為家境貧困,彭友勝只勉強唸了半年私塾,大字也不認識幾個,只能充當苦力。外出謀生的時候,他打過短工,當過礦工,吃了不少苦。

解放後,一位農民走進鄉公所討水,指著毛主席畫像說:那是我的兵

庚子之亂

那時候,清朝政府已經奄奄一息。庚子之亂(八國聯軍侵華,慈禧逃離京城)。後,為了維護統治,當政者效法西方在全國建立起近代化的陸軍部隊。

湖南新軍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成的。新軍成立需要招募大量士兵,漂泊多年沒有成就的彭友勝迫於無奈進入了軍營,這一年他已經23歲了。

幾年後,憑藉著能吃苦,敢戰鬥,人也厚道的優點彭友勝當上了副目,也就是副班長。

清末以來,湖南地區的革命活動歷來十分活躍,是反清鬥爭的聚集地。武昌起義後,清廷的軍隊展開瘋狂的反撲,湖北革命軍求助湖南新軍,希望他們可以儘快起義,支援革命軍。

於是,湖南新軍的起義部隊分南北兩路進攻長沙,彭友勝就在其中。

在歷史前進的緊要關頭,彭友勝成了參與者和推動者。他是攻打長沙城北門的主要指揮者之一。彭友勝率領部隊衝鋒陷陣、並且身先士卒,一舉攻入了北門。

入城之後,彭友勝帶領部隊一路向南,配合當時革命黨人的手槍隊打下了荷花池軍械局,繳獲了大量的武器彈藥,大大地充實了新軍的武器裝備。

接著,彭友勝隨著大軍揮師西進,一路上連續攻破了巡撫衙門等清朝機構,直到上面掛上了白底“漢”字旗。

不過,立下赫赫戰功的彭友勝並沒有因此有任何的升遷,他還是一個副目。長沙城攻佔後,許多副目都升了排長或者將官,彭友勝沒有升遷確實讓人想不明白。

此時的彭友勝沒有時間思考這些,一向忠厚老實的他只想安安穩穩地做好本職工作。也許,老實不會“來事”就是彭友勝升不上去的原因之一。

1911年10月的一天,彭友勝正在和班裡的士兵聊天,上士朱其升領著一個青年走了過來。

“這位兄弟想當兵但是無人擔保,我們為他擔保行嗎?”彭友勝抬頭一望,身材魁梧、相貌英俊的一個高個子映入眼簾,一對炯炯有神的眼睛十分醒目,下巴上有一顆明顯的黑痣。那是彭友勝第一次見到毛澤東,他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居然這樣認識了一位未來國家的偉大領袖。

解放後,一位農民走進鄉公所討水,指著毛主席畫像說:那是我的兵

年輕時的毛澤東

不滿18歲的毛澤東原本在湘山中學讀書。武昌起義後,革命的火焰在全國範圍燃燒起來。滿懷革命熱情的毛澤東想要投筆從戎追隨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他打算去武昌參加革命軍,後來因為交通不便沒有實現。

10月份,湖南新軍響應革命軍起義,攻佔長沙。毛澤東立即投奔了湖南的革命隊伍。當他到達城內的軍營時,卻被告知“要有可靠的人進行擔保才能參軍”。毛澤東此時哪裡去找保人,又感到這樣的規定不通情理,就和門衛爭論起來。

正巧經過的上士朱其升聽到了他們的對話,他被這位慷慨陳詞的少年人吸引了。瞭解情況後,一心想幫忙的朱其升帶他找到了彭副目。

彭友勝仔細詢問了毛澤東的個人情況,表示自己願意做他入伍的擔保人。就這樣,毛澤東終於如願地成為了一名士兵,而彭友勝就是他的頂頭上司。

彭友勝對這位投筆從戎的青年印象很好,一直給他各種各樣的幫助。因為戰局未定,物資裝備不是很齊全,毛澤東沒有領到棉衣。彭友勝知道了,就把自己的新軍裝送給他禦寒,生活上對毛澤東也是十分照顧。

軍事訓練開始後,毛澤東每天勤學苦練,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掌握了基本的軍事技能。每一次操課,毛澤東從來不馬虎,動作做得非常認真。彭友勝見他這樣出色,心裡也十分欣慰,深感自己沒有看錯人。

因為毛澤東動作規範,彭友勝就經常叫他給大家做示範,一些學習緩慢,態度懶散的列兵也經常交給毛澤東訓練。

解放後,一位農民走進鄉公所討水,指著毛主席畫像說:那是我的兵

年輕時的毛澤東

毛澤東是個求知慾望很強的人,他一直關心國家大事,喜歡看報紙分析時局。就算在軍營裡,這個習慣也從來沒有變過。當時,毛澤東每個月的軍餉是7塊,除了留下必要的生活費,其他幾乎都拿去訂報紙了。

每次到了休息時間,彭友勝總能看到毛澤東在床上津津有味地看報紙。那種沉醉其中,聚精會神的樣子與軍營裡的其他人相映成趣,彭友勝漸漸覺得,這個年輕人和他們不一樣。

那時候軍隊裡識字的人並不多,尤其是下層士兵,基本都是窮苦出身,沒上過什麼學。毛澤東能寫字,有知識,經常會幫助士兵們寫信或者講解一些報紙上的信息。另外,毛澤東不擺架子,為人和氣,會團結人,漸漸成為士兵心中的精神頭領,威信很高。

幫助毛澤東入伍的朱其升後來回憶說:

“我之所以後來會記賬、寫字、做生意,這多虧了當時毛潤之的幫助。”

除了學問大,讓彭友勝印象深刻的還有毛澤東的為人做事。湖南新軍裡魚龍混雜,治軍也不是很嚴,部隊裡常常有一些兵痞尋釁滋事、欺壓百姓。毛澤東對此很看不過,每次遇到了都要想方設法和他們進行鬥爭。

有一次,一個兵痞在巷口拿了擺攤老太太的兩盒煙,卻轉身就走,絲毫沒有付賬的意思。毛澤東正好撞見,走上前攔住他硬是讓他把錢付了才走。

這個兵痞懷恨在心,想要報復又沒有機會。毛澤東有威望,做事有策略,正副目都很器重,這個兵痞不敢輕舉妄動只能偶爾耍耍嘴上功夫。

軍營裡用水不方便,需要士兵自己到城外去挑水。毛澤東學生出身,不是很適應,又覺得浪費時間。但毛澤東偏偏喜歡洗冷水澡,用水比較多,只能常常向挑夫買水用。

解放後,一位農民走進鄉公所討水,指著毛主席畫像說:那是我的兵

年輕的毛澤東

一次,毛澤東買水回去,那個吃過虧的兵痞就陰陽怪氣地嘲笑他:

“當兵是咱們哥們的事,公子哥只能在聖人面前吟詩,白面書生手無縛雞之力,我看呀,你的肚內盡是些‘之乎者也’” 。

毛澤東笑呵呵地回他:“我的肚子裡有‘之乎者也’,你呢,你一肚子臭糞,噴上來的汽還帶臭的呢!”

說得眾人哈哈大笑。還沒有等那個兵痞說話,毛澤東義正言辭地斥責他:“我們是革命軍,應有革命的紀律。今後再不能在街頭調戲婦女,欺壓百姓。我用錢買水比你用錢嫖娼,不用錢拿小攤販的煙該正當些吧。”

毛澤東的一番話惹惱了那人,他氣勢洶洶地衝上前去準備行兇打人,站在一旁的朱其升一把抓住他的手說道:“說不過人家就要打人,哪有這樣的道理。”那人甩開手後退幾步叫嚷著要跟朱其升比武。

彭友勝聞訊趕過來,問清情況後將那人狠狠痛罵了一頓。那人見到彭友勝知道情況不妙,不敢頂撞,趕緊灰溜溜地走掉了。

解放後,一位農民走進鄉公所討水,指著毛主席畫像說:那是我的兵

毛澤東在延安

毛澤東後來在延安回憶起自己的當兵經歷:“我那一個班裡還有一個流氓。”指的大概就是那個兵痞。“在我那個班裡,有一個湖南的礦工和一個鐵匠,我喜歡他們。”

鐵匠是朱其升,那個礦工則是彭友勝。除了上司和擔保人的原因,毛澤東和彭友勝、朱其升關係好更多是因為他們的觀念是一致的——不能欺壓百姓。

軍隊裡的生活並不平靜,彭友勝所在的部隊雖然沒有再打什麼大仗,小的戰鬥也有不少。

就在毛澤東參軍的那年底,部隊接到命令要夜行軍150餘里翻越一座山到達目的地。當翻越山嶺的時候,毛澤東、朱其升和部隊走散了。夜色茫茫,伸手不見五指,已經筋疲力盡的他們又遇上了山中大雨,狂風大作,路上更不好走了。兩個人只能相互扶持著,艱難地前行。

他們終於在天亮前翻過了大山,到了一個小村莊。彭友勝作為副目一直在協助領導管理部隊,翻山越嶺後,他突然發現毛澤東和朱其升不見了。彭友勝清點了好幾遍後,決定原路返回尋找他們。

彭友勝剛進山下的村子正好遇到毛澤東和朱其升。這個時候,已經脫離大部隊很遠了,考慮到三個人都是徹夜未眠,彭友勝帶著兩人就地休息。

過了一會,遠處隱約傳來了馬蹄聲,彭友勝立即警惕起來,懷疑是清軍的騎兵。他趕緊和毛澤東、朱其升藏到一個沒人的茅草屋裡。

大約10分鐘後,敵人進村了,狗吠聲,馬嘶聲,腳步聲響成一片。

“看來敵軍不想走了,怎麼辦?”朱其升問道。彭友勝回答:“先不要輕舉妄動。”

“我猜測敵人天亮的時候回搜家拿人。這裡不保險,我們得換一個隱蔽的地方。”毛澤東分析道。

“對,趁著天還沒亮,悄悄地走,動作要快,不能弄出聲音。”彭友勝輕聲下達了轉移的命令。

解放後,一位農民走進鄉公所討水,指著毛主席畫像說:那是我的兵

趁著夜色,他們翻過矮土牆,跨過竹籬笆,溜進了流水溝。三個人躲進了又高又深邃的陰溝裡,這個陰溝有3尺多高,2尺多寬,上通村裡的各條暗溝,下面連接池塘,是全村向外排水的總溝。

彭友勝選擇了一塊寬敞的泥沙沉積地,那裡是溝的交匯處,沒有流水,通風也好。關鍵的是,上面石縫上有一些小洞,可以透進一些光,還能聽到外面的聲音。

不知道過了多久,他們聽到外面有了動靜,急促的狗叫聲和雞叫聲此起彼伏,混雜著“交出革命黨人”的怒吼聲。沒有找到革命黨人的清兵不甘心,一直在村子裡待了三天。

陰溝裡的三個人不敢走出半步,隨身帶糧食被一點點地吃完了,他們就只能硬撐著。為了保全性命,他們只能拿毛巾蘸水溝裡的臭水,潤一下早已經乾枯的嘴唇。

三天後,清兵終於撤走了,村子恢復了平靜,他們才從下面出來。有了同生共死的經歷,三個人的感情越來越好了。雖然彭友勝是毛澤東和朱其升的上司,但是私底下他們都用兄弟相稱。

解放後,一位農民走進鄉公所討水,指著毛主席畫像說:那是我的兵

南北議和

1912年,孫中山和袁世凱達成了最後的協議。孫中山卸任民國總統,讓位袁世凱,以此換取和平。原本要和清軍打的仗現在都不用打了。

毛澤東見到這樣的情況,覺得也沒有必要留在軍隊了。而且,毛澤東一直並不喜歡軍隊裡枯燥刻板的生活,這下也正好離開。

毛澤東向副目說明了自己準備離開的決定,彭友勝雖然不捨得也沒有阻攔。毛澤東要走的消息傳開後,部隊裡許多要好的戰友都趕來為他送行。大家湊錢買了毛澤東最愛吃的紅燒肉和其他一些小菜擺了一桌酒席。

那天,彭友勝清楚地記得,毛澤東跟每一個前來踐行的戰友都碰了杯。臨別的時候,彭友勝將自己的兩塊大洋塞到了毛澤東的手上,連聲說著:“多多珍重”。

毛澤東如願以償地繼續讀書,追尋著自己的真理和道路。另一邊,彭友勝依然按部就班地在軍隊裡討生活。轉眼之間,幾年過去了,彭友勝跟隨部隊轉戰到廣東,又參加了國民革命軍,職位也升到了少尉排長。

有一天,彭友勝也拿起了報紙想看看有沒有什麼新聞。翻看之間,他發現了一則消息——“毛君潤之來穗講學”。“難不成是之前的‘秀才’列兵,毛潤之!”一別十年,彭友勝還是立馬想到了昔日那位了不起的戰友。

這麼多年沒有消息,難得同在廣州,彭友勝打算去拜訪一下,見一見故友。

當年離開軍隊後,毛澤東先是到省立高等中學求學,在湖南圖書館自修,後來又到湖南一師進行深造,組織起新民學會,再後來去了北大當圖書管理員,回家創辦了《湘江評論》。

在不斷地求學、實踐中,毛澤東逐漸找到了奮鬥的道路——共產主義。他參加了中共一大的召開,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此時來到廣州,毛澤東肩負著主辦第六期農民運動講習所的任務。

解放後,一位農民走進鄉公所討水,指著毛主席畫像說:那是我的兵

年輕毛澤東

彭友勝經過一番收拾和打聽,精神抖擻地來到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毛澤東正在伏案工作,聽到外面有人找,出去一看,驚喜萬分:“益三兄(彭友勝字益三),別來無恙啊!”

彭友勝見到毛澤東也十分親切,兩個人聊了起來。彭友勝將自己這些年的南征北戰講給毛澤東聽,還表示自己現在加入了國民革命軍,信仰三民主義。

毛澤東聚精會神地聽著,時不時給出回應。此時是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毛澤東擔任著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部長的職務。多年革命,他儘管不在軍隊裡,也非常理解彭友勝他們的辛苦,更瞭解今後的困難會更大。

毛澤東向彭友勝說了許多有關革命的話題,還向彭友勝提出來加入他們。可是,怕拖累毛先生的彭友勝謝絕了毛澤東的好意。在彭友勝心中,毛澤東一直是一個前途遠大的大學問家,自己並不能跟得上他。

這一天,毛澤東和彭友勝聊了好久,直到深夜。而這一次也是他們的最後一面了。

見過毛澤東後不久,彭友勝就跟隨部隊參加了北伐。再一次回到炮火連天的戰場,彭友勝懷著對三民主義的信仰衝鋒陷陣,不畏生死,立下了不少戰功,被提拔為副連長。隨著北伐軍節節勝利,彭友勝心想:和平已經不遠了。

解放後,一位農民走進鄉公所討水,指著毛主席畫像說:那是我的兵

蔣介石

可是,好景不長,國共合作破裂,戰火再一次燒了起來。國民黨內部的腐敗和黑暗越來越嚴重,彭友勝一心想要離開。九一八事變以後,國軍不顧東北土地淪喪,消極抗日。彭友勝一心想要保家衛國卻使不上力,心中太過失望,一氣之下離開了軍隊。

彭友勝回到了家鄉,在衡東縣找了一份差事安靜度日。1940年,彭友勝辭了工作,回家務農。因為消息傳遞不方便,地處偏僻,彭友勝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彭友勝當然也聽過國家領袖毛主席,但是他又怎麼會想到毛主席居然是自己認識的毛潤之呢?

直到當彭友勝看到那幅畫像的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居然當過國家主席的上司!

知道這個事情的時候,三樟鄉的土地改革工作剛剛結束。土改工作組根據彭友勝家一貧如洗的情況將他家化為了貧農,並按照規定分了土地、耕牛和一些農具。彭友勝可謂是喜上加喜。他一直和家人嘮叨,等秋收了,一定要選上一袋上好的新米送給毛主席。

不過,高興歸高興,畢竟多年沒見了,身份也相差這麼大,貿然去看毛主席不好。彭友勝盤算後決定先寫封信。

為了寫好這封信,彭友勝特地去買了上好的紙筆,請了當地最有文化的老先生來寫。

信裡首先說了分別後的情況以及現在分到的的喜悅和感激之情,最後表達自己想找一份工作的意願。

解放後,一位農民走進鄉公所討水,指著毛主席畫像說:那是我的兵

信件往來

信寫好後,彭友勝揣著信親自投進了郵電所的郵箱裡。接下來就是漫長的等待,10天、20天都過去了,還是沒有一點消息。彭友勝吃不好也睡不著。老伴看著既心疼又埋怨地說道:

“毛主席要管多少事,全天下那麼多事需要他管,哪有閒空看信呀。你也是,六七十的人了,還異想天開,想吃‘皇糧’!”

彭友勝有些六神無主了,他心裡想著:再等等,再等等。大約清明後,郵遞員還真的送來信了,果然是毛主席的回信!

彭友勝小心翼翼地打開了信封,仔細地讀了好幾遍,激動得眼裡噙著淚花。

毛主席在信裡說了關於工作的事。建議彭友勝如果生活真的過不去,可以帶著信去找湖南人民政府副主席程星齡先生,向他說明自己的情況和革命歷史。

至於信的原件,彭友勝把它小心珍藏了起來,輕易不給人看。

安排好家中的一切後,彭友勝趕往長沙見到了程先生。可惜的是,彭友勝已經67歲高齡了,早已經過了退休的年齡,不適宜安排工作。最後為了照顧這位辛亥革命的老人,政府決定按照國家公職人員給老先生髮放補貼以保證他晚年的生活。

吃水不忘挖井人,彭友勝對毛主席的感謝無法表達,總想為他做些什麼。有一天,他看到屋子前面的茶樹,想到了為毛主席精製茶葉的主意。

從此以後,彭友勝每年都會炮製上好的谷前茶送往北京,直到他1969年去世。

1983年,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彙編了一本《毛澤東書信選集》,其中就收錄了毛主席給彭友勝的回信。因此使得一位偉人領袖的名字與一名普通百姓的名字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