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乱扯(十四),过分的强调格律是本末倒置

笔者闲暇之余也会写点小文和诗词,可能读者朋友们看到我的标题,以为我不讲格律,写的自由体打油诗,其实,我在创作中,尽可能的遵循格律的要求,说到这里,对于每一个创作者,就像开车,格律就是交通法规,在开车时我们一定要遵守的,否则会违章,甚至出现交通事故,所以,必要的格律法规一定是要遵守的,在诗词创作中,两个字一个音节,就是让读起来跌宕起伏,富有音乐感,朗朗上口,这是格律所要求的目的。在实际创作中,有些诗友一直说,现在什么时代了,还要求那个过时的玩意,谁知道千年以前的故人是怎样创作诗词的,虽然现在我们听不到古人的声音,但是,通过文献和记载,我们还是能找到固有的规律,这不是过时,而恰恰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有些诗友在实际创作中,感觉到格律束缚住了手脚,其实,要达到一种格律和文字自由驾驭的境界,那是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积累的,如果平时没有养成积累词汇的习惯,平时学习不阅读,别说创作格律诗词,就是读起古人的诗词来,也未必能知道其中的意思。

诗词乱扯(十四),过分的强调格律是本末倒置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又把格律这个严肃的话题放到了极为突出的位置,甚至说,无格律,不成诗,这个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格律的本来目的是让诗作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富有音乐感,但绝不是好的格律就是好的诗,我们读宋以后的诗作,就会发现,已经没有唐诗那样的韵味了,尽管宋诗可以比肩唐诗,但在气韵上还是差了一截,更不用说后来的明清时代的诗词了,这是不是说明清那些时代的人,文化层次不如唐代高?显然不是,因为那个时代,诗词的体裁已经形成几百年,后人再也难以超越前人,就在那个圈圈里打转转,后来,明清的演绎小说就远胜唐宋,这就说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每个时代都有他独有的载体,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朝的散曲,明清的章回体小说,现代的白话小说,这些都是顺着时代的特点,在自然规律中自我形成的,尽管我们对某个时代的艺术载体产生过质疑,但却不能因为人的意志而有所转变。

诗词乱扯(十四),过分的强调格律是本末倒置

那么,说回来,格律诗词在一定的时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他不是现代艺术载体的主流,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里,诗词只能作为一种个人的闲情逸致,在小范围里传播,但是再也不会像唐宋时期那样出现繁荣的时代了,因为,诗词无论从官方还民间,都已经缺少了那一份生存的土壤。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再一次看看现在诗词格律,很多一部分出自于一些退休干部,一部分出自于喜欢的诗词的各界朋友,但是,当所有的人都小心谨慎的从格律开始的时间,已经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和活力,我说的意思不是抛开格律不要,而是我们再学习古典诗词的同时,能不能深入基层,去田间地头,去建楼的工地,去看看农民工,去关注外卖小哥,从内容丰富诗歌的内容,而不是躲在房间里“造诗”,因为这样出来的所谓诗作,自己都不想读,你让别人怎么看。现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网络这么发达,每天从网络上产生的几万首诗词,其实,大部分都是格律下的批量生产,因为诗,没有走到诗应该去的地方,所以,他没有生命力,更谈不上能流传千古。所以,我们坐在屋里谈论诗的格律,那就是本末倒置,忽视了诗本来是干什么的,是用来表达什么的了。这些都是技术层面上的,如果表达得当,无论是四言诗、古体诗、杂言诗,还是格律诗、曲子词、现代诗、都会有不朽的名篇面世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离开了诗的本心,小心的打扮着他的外表,但是,却发现,再怎么打扮,怎么还是那么丑呢。

诗词乱扯(十四),过分的强调格律是本末倒置

另外一个,诗词只在极小的范围内传播,国民教育机构已经把这种传统的体裁搁置了,只是作为一种应试的项目保留,你只要背会,知道几个意思就行了,诗词创作,那是局外人的事,格律诗词就更不用说了,专业大学的中文老师不一定能写诗,所以,一部分还在房间里沾沾自喜研究格律的人,你们醒醒吧,必要的格律技巧要懂,但是还是要走出去,农民、工人、基层人辛苦的生活,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融化成诗句,写进诗里,至于你用的什么格式,还真的没有几个人注意。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都是旷世的名篇,他们用的体裁,你只能说是古风、或者歌行体,有可循的方法吗?没有,完全就是发自诗人内心的火花,那些天天研究诗词格律的学者,问一下,你们那一句是从自己的心里迸发出来的呢?

当然,无论哪种文学体裁,都有他自己的章法,最基本的方法和要求还是要遵循的,但是,如果看到一篇诗词,先看格律,进而唯格律是从,那就本末倒置了。

(乱扯不针对任何人,一家之言,仅做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