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企業頂層設計實踐與思考

導讀

企業是世界新一輪產業革命和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力軍。從歐美髮達國家提出的“再工業化”、“工業4.0”等戰略,到中國大力推進“中國製造2025”,其核心均是藉助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重整工業產業鏈,經濟新常態對企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機遇與挑戰,面對數字中國、兩化深度融合、工業4.0等政策推進力度增強、“雲移大物智”、5G、AI、區塊鏈等技術應用日益廣泛、提高運營決策效率需求更加急迫的發展環境,信息化必然成為企業轉型發展的有力工具。

智慧企業是利用智能科學的理論、方法和信息、通信及自動化工具,通過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實現業務經營精細化、管理決策智能化、服務渠道立體化,運用互聯網思維將企業管理體系扁平化、平臺化,改變企業與其價值鏈上的每一個群體的交互方式,實現信息流、資金流、物流、業務工作流與外部環境的高度融合與互動發展。智慧企業能實現企業內外部資源的動態配置,促進微觀商業模式創新和宏觀產業升級,是企業組織進化的最高形態。

基於長期對集團企業信息化諮詢實踐經驗,基於對集團企業的發展戰略、業務特點、運營模式、信息化建設等方面的新趨勢的理解,結合國內外IT發展趨勢及大型企業信息化建設最佳實踐,本文從應用、技術、信息資源、安全、IT管控五個方面提出智慧企業頂層設計方法供大家賞鑑。

一、智慧企業建設要點

以集團型企業為代表,具備了全面推進信息化的基礎。隨著集團企業對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與業務執行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依靠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提高核心競爭力、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是集團企業由大轉強變優的必由之路,集團型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內生動力日益增強。與此同時,i-AB2C5(IOT、AI、Block chain、Big Data、Cloud、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為產業技術創新和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注入新鮮的能量,集團型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外部環境日益成熟。

基於長期對企業信息化諮詢實踐經驗,基於對企業的發展戰略、業務特點、運營模式、信息化建設等方面的新趨勢的理解,以EA架構為基礎及集團型企業信息化建設最佳實踐,從應用架構、數據架構、技術架構、信息安全架構、IT治理架構五大維度展現智慧企業頂層架構設計藍圖。

智慧企業頂層設計實踐與思考

圖1 智慧企業頂層設計模型

1、應用架構:以智能工廠建設為核心,創新以“四鏈融合”為核心的應用體系,支撐商業平臺化發展

不同於集團總部層面以戰略決策、經營管控為主的統建應用不同,智能工廠企業廠級應用以生產調度為主,且按照行業專業板塊劃分、設備設施區別可能會在具體應用功能上有所區別。

智慧企業頂層設計實踐與思考

圖2 智能工廠藍圖設計

協同層級:是企業實現其內部和外部信息互聯和共享過程的層級,同樣沿用總部統建系統,涉及計劃預算管理的上報、下達和執行跟蹤,工廠內部生產經營情況和生產績效分析,工廠外部(集團企業總部、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協調調度指揮。

企業層級:是實現面向企業經營管理的層級,沿用總部統建的企業人財物管理、產供銷管理、綜合辦公等相關係統,子分公司不再自行建設。

車間層級:是實現面向智能工廠或智能車間的生產管理的層級,包括生產調度、操作管理、能源管理、物料管理、設備管理、工程管理、安健環管理等系統或模塊。

單元層級:是指用於工廠內處理信息、實現監測和控制物理流程的層級,例如現場總線、DCS、PLC、APC等。

設備層級

:是指企業利用傳感器、儀器儀表、機器、裝置等,實現實際物理流程並感知和操控物理流程的層級,以工業自動化、智能化物聯設備為主,例如工業傳感器、智能攝像頭、RFID等。

平臺化戰略將影響集團企業的價值導向。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從企業外部低成本創造增量資源才成為可能,企業將著力構建平臺化的系統應用整合內外資源,實現“產融價值鏈、產業價值鏈、生態價值鏈與企業製造價值鏈”融合,構建一個多主體共享的商業生態體系並且產生網絡效應實現商業共贏。

1)金融信息平臺:提升產融資本的資源配置效率

通過智慧金融信息平臺實現產融價值鏈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管理,在集團內部實現信息共享成本降低,對外可以進一步放大金融資本的價值,彰顯金融在企業戰略中的重要作用;智慧金融信息平臺的建設將以企業的財務系統為中心,通過與集團及下屬單位財務信息相互共享,實現合併報表、決策支持、全面預算、資金集中等功能的數字化管理,優化業務流程,提高集團財務管控能力。

智慧企業頂層設計實踐與思考

圖3 產融結合架構示意圖

2)供應鏈平臺:促進產業集群協同轉型升級

通過智慧供應鏈信息平臺實現供應鏈可視化、動態化、智能化管理,打通營銷、商貿、物流、生產的信息命脈,推動集團企業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約精細化管理轉變。通過智慧物流信息平臺,實現電商、物流及市場的一體化聯動運營,實現從單純生產製造型企業向現代服務型企業轉變。利用供應鏈平臺實現信息共享、對市場需求快速反應、降低成本、按需生產、全球採購和營銷、產品創新,進而縮短供應鏈,實現組織的扁平化和管理的信息化、制度化。

智慧企業頂層設計實踐與思考

圖4 供應鏈信息平臺架構示意圖

2、數據架構:以數據資產平臺為核心,為數據驅動奠定基礎

數據架構主要是從跨組織、業務、應用的視角對數據進行組織和管理,包括對整個數據生命週期中數據的處理、存儲、轉換、整合、分佈制定相應的策略、模型、流程,它描述了企業全業務範圍數據資產的邏輯和物理結構,以及數據資源管理機制。通過數據架構的設計可以幫助企業瞭解目前所擁有的數據資產,提高對數據價值挖掘的效率,輔助業務決策的制定。

通常數據架構由數據模型、數據視圖、數據分佈、數據流轉、主數據管理、數據分類標準、數據管理機制內容組成。數據架構還包括對數據平臺架構體系的設計,此外考慮到數據架構對於企業分析應用的支撐作用,還將在數據架構規劃中對業務分析體系進行完善優化。

智慧企業頂層設計實踐與思考

圖5 數據架構整體框架

1)概念數據模型

指從整個集團業務的視角出發,參考行業標杆的先進經驗對公司業務活動相關數據採用建模方法構造的模型,主要用於幫助企業建設統一數據視圖,梳理、規劃企業數據資產。數據模型設計輸入源於業務需求,並且在設計過程中要考慮一定的業務前瞻性。數據模型設計要識別出數據主題域和主要數據實體,給出主題域、實體,明確主題域之間、實體之間關係。

2)數據流向和分佈

數據流向主要用於明確數據在操作層、數據集成層、分析層之間的流轉過程,以及所需的數據處理功能和技術,同時數據流嚮應結合應用架構中應用系統集成關係的設計成果,合理設計如何利用主數據、數據倉庫組件實現應用系統間的關鍵數據、批量數據的共享方案。數據分佈主要用於確定數據的可信來源,明確業務數據在應用系統上的創建、更新情況。

3)全局數據視圖

全局數據視圖基於概念數據模型構建,通過組織和整合企業內部的業務元素,消除企業內部的冗餘信息,通過數據實體及其關係來準確表達業務概念;同時,全局數據視圖將對企業運行的多個業務系統的數據進行融合,關聯多個系統存在的同一業務實體,屏蔽源系統之間的差別,反映連貫的業務概念,從而反映出企業活動的完整數據視圖。

4)企業級數據倉庫

企業級數據倉庫提供面向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以及實時數據的統一存儲和管理功能,用於存儲集團各類數據資源並對其進行加工、轉換,為集團綜合統計、報表、主題分析和數據挖掘等提供支持。根據數據存儲格式和數據類別不同,企業級數據倉庫由結構化數據存儲、非結構化數據存儲、實時數據存儲三部分模塊組成,其中結構化數據存儲還包括緩衝區、ODS、主題數據區和數據集市等組件。

智慧企業頂層設計實踐與思考

圖6 企業級數據倉庫

5)數據資產平臺

數據資產平臺為集團提供統一的數據資產平臺功能,支持對數據安全、數據標準和數據質量的集中管理,實現數據管控流程的平臺固化,提供信息化數據管控支撐;支持數據質量審核、校驗,實現全生命週期數據質量管理的平臺落地;提供主數據管理、元數據管理等功能,為企業級分析決策和數據共享提供準確、一致、高效的數據基礎。

智慧企業頂層設計實踐與思考

圖7 數據資產規劃模型

3、技術架構: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構建彈性架構

基礎設施架構是中心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支撐平臺,是實現中心數據傳輸和存儲的基礎平臺,今後將發展成為中心雲計算平臺,優化配置資源,為業務應用提供虛擬的、可伸縮的、高效的運行環境、集成環境和展現環境。基礎設施架構主要包括機房環境設施、數據中心、基礎軟件、網絡架構以及新技術應用

為適應集團型企業信息化發展的戰略要求,支撐集團核心業務協同發展的戰略佈局,集團型企業信息化技術架構建設應基於先進的雲計算理念,以國內外私有云建設先進經驗為指導,結合集團生產、管理和經營等方面業務特性,從IaaS、PaaS和SaaS三個層面著眼,以集團統一數據中心建設為抓手,構建集團智能化、集中化、虛擬化的新一代雲計算數據中心,建立集團雲資源虛擬化管理平臺、集團雲分佈式操作平臺,實現基礎技術架構的動態配置、智能監測、自我優化、自我恢復,為集團提供動態、靈活的基礎設施服務,為核心應用系統逐步遷移到雲平臺上做好技術支撐。

智慧企業頂層設計實踐與思考

圖8 技術架構總體框架圖

4、信息安全架構:設計主動防禦體系,實現生態圈安全融合

安全架構設計的重點從自有封閉系統安全向安全生態圈建設轉變。應對企業需要與上下游企業,以及安全管理機構、評測機構等第三方機構開展廣泛的合作,從管理制度、流程、技術手段的多層次協作確保個體企業安全目標的實現。

智慧企業頂層設計實踐與思考

圖9 安全架構圖

信息安全環境與信息技術突破帶來信息安全架構設計理念的變革。隨著國家對信息安全的重視程度提高,企業面臨著來自政府、行業組織以及自身戰略的合規性要求越來越多,同時,信息安全的建設不能適應雲計算、社交和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普遍應用,信息安全作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基礎能力,需要從架構層面應對安全管理與安全技術的挑戰。

5、IT治理架構:轉變任務驅動模式,融合創造信息化價值

IT治理是企業治理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可以保持IT與業務目標一致,推動業務發展,促使收益最大化,合理利用IT資源,適當管理與IT相關的風險。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以及信息化對於企業業務的重要性不斷提高,使得IT與企業管理的結合日益緊密。企業需要加強IT治理體系建設,讓其參與到企業決策和業務流程創新中, IT組織將實現從技術服務型組織向戰略管理型組織和價值創新組織的轉變,推動企業實現從管理提升到管理提升與業務創新融合發展,促使企業價值收益最大化。

智慧企業頂層設計實踐與思考

圖10 IT治理框架圖

集團型企業治理組織結構按照集團型企業一般性治理層級總體定位,集團信息化治理結構如下所示:

智慧企業頂層設計實踐與思考

圖11 集團型企業IT治理組織結構

1)組建適合創新的IT組織

IT組織從技術服務型組織向戰略管理型組織和價值創新組織轉變。未來IT創新的組織結構可能是一個精簡的全球IT組織監督雲外包服務模式,其分散的IT機構具有強大的本地IT單元;也可能是一個類似於共享服務中心,通過將一個或多個地點對IT人員、技術和流程的有效整合,實現企業內IT工作流程的標準化和精簡化的創新。這些IT創新組織模式可以為整個企業提供數據分析、流程優化、項目管理和IT管理工具、信息系統支持等服務。技術傳播者、創新專家、廠商管理專家以及信息架構師將成為未來的IT創新組織必需的成員。

2)聚焦IT創新的核心職能

聚集IT創新的所有核心職能:項目管理、業務分析、核心應用開發,實現從運營能力向戰略管理轉變,從短期規劃向長期規劃轉變,從IT溝通向業務溝通轉變。管理層需要鼓勵IT創新,給IT員工足夠時間,讓IT員工專注在業務流程優化、業務分析和技術創新上,例如:從分析複雜的業務表徵和技術特徵出發,建立以雲計算等新興技術為基礎的企業業務外包模式,將代碼開發、桌面支持、安全以及一些基礎架構外包出去,同時增加“高附加值”服務,如統計分析、預測趨勢等。

3)以客戶服務為中心

IT創新應當以客戶需求服務為中心目標,公司的業務和IT戰略應以解決客戶問題,而不是以解決內部業務問題為目標。外部用戶能成為IT創新的催化劑,可以幫IT組織找出關鍵問題,從而提升企業的業務能力。IT組織本身更像是一個業務部門,而非單純的支持職能,例如通過提升IT服務水平來提高生產效率、增加庫存週轉率、增強客戶滿意度、提高市場份額以及改善員工士氣等。

二、智慧企業頂層設計的建議

1、制定智慧企業頂層設計,實施切實可行的信息化專項規劃

成功企業的實踐表明,信息化使企業從粗放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從事前、事中、事後階段性控制向實時控制轉變,從管理軟約束向管理硬約束轉變,從塊塊封閉管理向開放、透明管理轉變,從多層級管理向扁平化管理轉變。為實現信息化對集團型企業的提升,企業應制訂好整體規劃,明確目標、步驟和措施,力求戰略性、整體性、規範性、協同性和安全性的協調一致,按照“六統一”原則做好機關信息化建設,拆除籬笆,消滅孤島,必須從企業長遠發展的高度,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持續發展。在企業內部,強化CIO制度,組織信息化部門、各業務部門,邀請有經驗的專業諮詢機構,針對信息化的基本業務需求、業務流程、關鍵技術需求、系統框架結構、應遵循的各種標準,以及管理信息化過程中所涉及的系統、流程、制度、資金等重大問題進行系統、科學的規劃,使智慧企業建設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適應性、開放性和兼容性,也具有落地性和可操作性。

2、構建完善的數據治理體系,促進集團型企業大數據融合

集團型企業中的部分企業的數據資源分散在各地分公司或部門的業務系統中,總部不能有效地對各地數據進行集中管理,缺乏對業務各類數據資源統一分析的手段。一般而言,存在三類“信息孤島”:業務領域的“信息孤島”、總部與下屬單位的“信息孤島”、各分子公司之間的“信息孤島”。這些“信息孤島”造成總部不能及時、準確、全面瞭解各地區、各部門的業務信息,也不能對業務進行有效的縱向管控。因此集團型企業通過建立和制定企業統一的基礎代碼、標準的統計指標,將企業的數據有機地關聯起來,有效地解決企業各管理層之間,各業務部門之間、各應用系統之間數據獨立和相互隔離的問題,實現信息共享。通過建立統一信息資源模型,明確各類數據資源的縱向隸屬、橫向業務聯繫關係,避免同一數據在多系統中反覆存儲,力求實現每類數據僅保留在一個系統中,發現各系統共用的“主數據”。

同時為了更好的解決異構系統和非結構化數據融合問題,部分集團型正在嘗試不同的數據平臺構建方法。非結構化數據管理方式可以提供一種全新的控制管理概念——將數據轉變為新的價值來源。混合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融合併成功構建平衡的數據架構,這是挖掘數據隱含價值的關鍵。

3、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推動集團型企業轉變自主創新方式

信息化為創新提供更加高效的研發工作平臺、更加高效的技術手段、革命性的工作方式和條件;研發管理信息系統把研發人員的經驗等無形的知識變成“可共享可傳承的企業的有形的知識”,徹底改變了企業知識和能力積累的方式;信息化推動產品創新,包括採用信息技術提高設備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信息化提高企業人力資本水平,提高企業的學習能力,推動創建“學習型企業”;信息化推動和支撐企業從全社會獲得更多的知識共享和交流。在C919大型客機、“華龍一號”核電站、復興號動車組和珠港澳大橋等重大工程中,信息化對自主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

當今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為企業信息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集團型企業要密切關注信息技術發展新趨勢、新挑戰,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把握新技術帶來的新機遇,深入研究,超前謀劃,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掌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4、建立合理良性機制,確保集團型企業信息化建設科學合理

集團型企業信息化建設要加強領導,建立健全信息化相關工作體系。各級企業領導,特別是“一把手”最好要直接參與信息化重要決策,親自協調推動重大信息化項目實施加強制度建設,第一,有條件的企業要設由企業領導成員擔任的首席信息官(ClO)崗位,通過設立這個崗位,強化信息化建設的專業領導和指導能力;第二,集團公司及所屬規模大、重要的生產企業必須建立獨立的信息化專職管理部門。要制定出切合集團型企業自身發展情況的信息化規劃。統一制定全面支持集團公司的信息化規劃是做好企業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礎。各集團型企業應結合自身行業的特點、生產經營規模、企業組織架構、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等,統一制定信息化規劃,規劃一定要有前瞻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有階段性目標。要加強信息化建設預算管理。將信息化建設納入企業預算管理制度,既要保證信息化建設和運行維護的資金投入,也要加強投資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要探索建立信息化工作績效考核制度,改變“有建設無考核”、“重建設輕應用”的狀況。

5、加強標準規範制定,保障信息安全

這是提升信息化服務水平的重要基礎。在堅持標準和規範的前提下,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要繼續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和基礎應用;要遵循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制訂符合企業特點的技術標準;要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規範體系,加大對技術標準和管理規範的執行力度。認真貫徹“積極防禦、綜合防範”的方針,落實好國家有關“等級保護”“風險評估"的有關政策,把信息安全放在企業信息化的重要位置。要正確處理好加快信息化發展與保障安全的關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在加快信息化發展中解決信息安全問題,以信息安全保證信息化發展。要建立信息系統安全應急處理機制,做好信息系統災難備份,做到日常管理、技術手段和應急機制相結合。(文/辛華、吳英豪-IT劇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