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博物馆一游,想起历史上的博物学,做“博物君子”真的不错

引言

我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阿克苏人,2007年我才从新疆兵团石河子市来到新疆阿克苏市。这里的人让我知道啥叫“恰玛古”,啥叫“多浪文化”和“龟兹文化”,前者就像“下里巴人”,后者就像“阳春白雪”。

阿克苏博物馆一游,想起历史上的博物学,做“博物君子”真的不错

“五一”小长假期间,去了一趟阿克苏博物馆(它还有一个名称:阿克苏地区文博院)。一楼和二楼和历史文化展厅,是这家博物馆最主要的陈列。“镇馆之宝”唐代大陶缸就陈列在一楼。

阿克苏博物馆一游,想起历史上的博物学,做“博物君子”真的不错

阿克苏博物馆一楼。左侧是一个临时展厅,没进去

阿克苏历史文化陈列:展示在阿克苏地区境内通过考古发掘和遗址采集等方式出土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物,如汉铜规矩镜、唐马首龙身鹰翅纹灰陶范、唐代大陶缸等。——摘自阿克苏博物馆官方网站

阿克苏博物馆一游,想起历史上的博物学,做“博物君子”真的不错

唐代大陶缸,缸口缺了一块,出土于阿克苏地区温宿县

阿克苏博物馆一游,想起历史上的博物学,做“博物君子”真的不错


观感

阿克苏博物馆是一家有关历史文化的社会教育机构。作为浙江援疆项目,新馆是2017年12月建成的,比旧馆的面积大,建筑外貌风格也大不相同。

阿克苏博物馆一游,想起历史上的博物学,做“博物君子”真的不错

二楼,古钱币展厅,复原了阿克苏铸钱局的铸币情景

博物馆的大门外面,伫立着林则徐(他的书法条幅,在博物馆内展出)的立像,挂着“全国研学旅行基地”等铭牌。

有一辆流动展览车在大门外停着,它是一个“流动博物馆”。还有一排“硅化木”(古代植物的化石),摆放在门外,摸上去,就像是一些石头,很硬。四只轮子上的流动展览车代表现代,硬生生的硅化木代表古代,它们是阿克苏博物馆门口的“哼哈二将”。

参观者不太多,根据我的目测,汉族参观者比较多,少数民族参观者比较少。参观过程中,我脑子里时常把眼前景象和中原文明进行比较——分为三个方面:文学、宗教和博物学。

阿克苏博物馆一游,想起历史上的博物学,做“博物君子”真的不错

阿克苏博物馆一楼,音画同步数字化立体展示

文学方面:死亡主题

阿克苏博物馆的展品很多都是从墓地里面挖出来的,比如克孜尔水库墓地、多岗墓地。看到博物馆的墓地图片,让我想起了“死亡”。

在中国文学史上,死亡主题的文学作品有很多。

阮籍《七哀诗》、曹植的《薤露行》、陆机的《短歌行》《挽歌诗》、陶渊明的《拟挽歌辞》等等。“慨叹生之短促死之难免”(袁行霈:《陶诗主题的创新》,载《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二版)。生死主题的文学作品和道教(讲“出世”)、佛教(讲“出家”)的流行,形成了情感和灵性的二重奏。葛洪《神仙传》记张道陵云:“张道陵者,沛国人也,本太学书生,博通五经,晚乃叹曰:‘此无益于年命。’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药皆靡费钱帛。”道教的求长生、慕神仙以及炼丹、服食等,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都有很大影响。死亡主题的代表作:曹操的《气出唱》三首及《精列》,郭璞的《游仙诗》十四首、《葬经》等。

宗教方面:阿克苏在历史上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少数民族地区

地处西域的阿克苏不是汉文化的熟地。这一地区,按照高晓松的说法,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交汇处,两种文明传到这里,都是“强弩之末”。其实,高晓松的这话用来说佛教文化,不妥。因为,佛教从印度传到西域,经过阿克苏等地,再传到中原。阿克苏博物馆里有一尊佛学家鸠摩罗什(343年-413年)的雕像,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人,进入中原后,成为后秦(384年-417年)高僧。

佛教曾在阿克苏地区广泛传播流行。新疆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克孜尔千佛洞就是一个明证,它是唐代遗址。洞窟在阿克苏博物馆二楼有部分复原。看到门口拉着红线,我就止步,没进去。

佛教是东汉时期才传入中原的。史载:“汉哀帝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国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这是关于佛经传入中国的最早的时间记载,至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帝梦金人而遣使至天竺求法,十年天竺僧人竺法兰,迦叶摩腾以白马驮经至洛阳,明帝为建白马寺。这一时期佛教流行的最主要标志,并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者,乃在于佛、玄、儒的交流及大量的佛寺的创设,在中原形成了寺院地主阶级。

博物学方面:关于“物”、“博物”和“博物君子”

一)物

在梁·刘勰《文心雕龙》中,物是很重要的术语,指的是“外物”(景物、事物、人物),与神相对。《神思》:“故思理为妙,物与神游”;《诠赋》:“情以物兴”,“物以情观”;《物色》:“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物感”说萌芽于先秦时期,发展到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给它提供了一个更为根本的哲学支撑——天人合一,是为神学化的“物感”说。魏晋则发展了去神学化的“物感”说。有论者甚至认为,“物感”说是魏晋南北朝诗学的本质。(吕丹:《魏晋南北朝诗学物感说的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论文,2015年5月)

二)博物有四义
1. 通晓众物。
汉·桓宽《盐铁论•杂论》:“桑大夫据当世,合时变,推道术,尚权利,辟略小辩,虽非正法,然巨儒宿学,恶然大能自解,可谓博物通士矣。”


宋·欧阳修《笔说·博物说》:“草木虫鱼,《诗》家自为一学,博物尤难。”
清·徐发《<蚓庵琐语>序》:“姬公多艺,子产博物,自古而然。”
2. 指通晓各种事物的人。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于是客游后进,详论艺能,其退走者固十七八矣。二三博物,众中次诘,莫不挫其锐,颓其名。”

阿克苏博物馆一游,想起历史上的博物学,做“博物君子”真的不错


3. 指万物。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腊婆国》:“昔此邑中,有婆罗门,生知博物,学冠时彦,内外典籍,究极幽微。”
宋·苏轼《以石易画晋卿难之复次韵》:“欲观博物妙、故以求马卜。”
4. 旧时对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统称。

三)博物君子的意思单一,指的是博学多识的人

《左传•昭公元年》:“晋侯闻子产之言,曰:‘博物君子也’”。
清·袁枚《随园隨笔•公羊之非》:“诸侯不再娶,何以晋·少姜卒齐人请续婚?叔向为博物君子,不引不再娶之礼以辞之,而乃以丧辞耶?”

阿克苏博物馆一游,想起历史上的博物学,做“博物君子”真的不错

阿克苏博物馆庄重感十足的大门,令人仰视

后记

这次去阿克苏博物馆一游,在“西域-中原”的二重奏中,想起我所喜爱的文学,还有历史上的博物学,觉得:做“博物君子”真的很不错。

阿克苏博物馆一游,想起历史上的博物学,做“博物君子”真的不错

鸠摩罗什在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做国师。这个政权建立于384年,开国之君是羌族人姚苌,他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其子姚兴于401年迎鸠摩罗什入长安。

以长安为都城的后秦有三位君主,享国34年,公元417年被东晋(317年-420年,书圣王羲之、大诗人陶渊明、净土宗佛教大师慧远都在这个朝代)灭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