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學科發展如何主動對接國家需求?

 自2017年“雙一流”的名單公佈已經過去了三年,目前第一輪的“雙一流”建設基本週期接近尾聲,而2021年的“雙一流”大學又將重新洗牌。10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改進高等學校評價機制,“制定‘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突出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主動服務國家需求,引導高校爭創世界一流”。


  近年來,為了推進文科創新發展,服務國家社會需求,我國相繼開展了新文科建設、強基計劃等新措施,對接國家需求,以此優化專業學科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此背景下,近日,由全國重點大學中文發展論壇主辦、蘭州大學文學院承辦、高等教育出版社協辦的全國重點大學中文發展論壇第二十一次會議在蘭州大學召開。國內30多所重點高校的中文學科負責人共聚一堂,深入探討了新時代中文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的相關話題。


思考:學科發展如何主動對接國家需求?


  一流中文學科建設的方向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時期,為提升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王寧認為,在全球化時代,幾乎所有人文學者都主動或被動地參與到“全球人文”的討論中,全球化的到來使得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有可能從邊緣走向中心,在“全球人文”話語體系中佔據更高位置。一所世界一流大學,不僅要有一流的科學大師,同時還要有一個一流的人文環境和一批卓有成就與影響的人文思想家。西藏大學常務副校長金永兵在致辭中強調,中文學科的發展要有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自覺意識,要為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維護中華民族文化安全以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奉獻力量。面對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發展與新文科建設的需要,中文學科的研究要打破傳統的方法與路徑,增強交叉研究、比較研究,中文學科內部與不同區域中文學科要協調發展、平衡發展,共同推動中文學科建設邁上新臺階。


  近年來,各高校在一流中文學科建設中立足辦學實際,發揮學科優勢,不斷探索特色發展之路。各高校中文學科負責人介紹了各自的經驗做法。例如,南昌大學中文學科確定的學科建設思路是錯位競爭、特色發展,南昌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江馬益指出,未來將探索兩宋文獻和文化領域,期待從兩宋文化繁榮的歷史經驗中探索新時代中華文化自信與繁榮的新路徑、新環境和新成果。他認為,文化傳承和創新應該處於中文學科建設的核心地位。而內蒙古大學的中文學科則立足於地域歷史文化。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魏永貴介紹說,他們的中文學科著眼於發揮地域文學優勢,打造特色學科建設,“目前在元代文學學會成立、期刊創辦、元代文學文化文獻資料購置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蘭州大學文學院院長李利芳表示,特色中文學科發展尤其需要在學科融通間借力:“近年來蘭州大學文學院確立了文學與藝術學交叉融合的發展思路,立足祖國西部大地辦學,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應在保持自身專業屬性的基礎上,做好跨學科拓展合作,這需要從頂層設計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各方面加以落實。


  新文科建設不僅僅是學科建設


  2018年8月,我國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簡稱“四新”建設),正式提出“新文科”這一概念。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等在天津聯合召開“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標誌著國家“四新”建設工程正式開啟。由此,“新文科”從概念提出走向正式實施。


  新文科背景下中文學科的人才培養如何實現觀念轉型與培養機制、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這是當前我們落實立德樹人、實現中文學科內涵式發展的一項艱鉅的時代任務。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陳劍瀾指出,建設新的中文學科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是比較多的:一是如何處理中國文學既有研究傳統與國外文學研究範式之間的關係,二是如何順應文學學科與語言學科不同特點和發展規律,三是如何促進中文學科與相關學科的融合。這些問題都比較宏觀,但是不能坐等答案,應該邊做邊思考。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朱剛、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王立軍都表示,隨著新文科建設的推進,中文學科的課程體系可能也面臨著一次革新。新文科“新”在具有新的學科使命、理念、內容及建設手段,現代社會的複合型需求使得學科發展越來越趨向於綜合交叉,傳統意義上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界限正在被打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對象將發生顯著變化,與理工科新興領域進行交叉融合,成為新文科內容的重要增長點。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馬世年認為,新文科不僅是一個學科建設的問題,更是一種方法論,新文科的目標向上要支撐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國家戰略,向下涉及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中間則關係到高等教育發展的未來。新文科不是單純的學科建設問題,必須要依靠整個學科的建設。新文科建設是傳統文科的學科重組,要求文理交叉,把新技術融入到哲學、文學、語言研究中,是對傳統文科的外部改革,也是文科內部的一種自我革新。


  與會學者認為,國外的新文科發展較快,國內的新文科建設受制於傳統的教學,綜合性、跨學科人才缺失,受限於現有人才教育背景的單一,還未實現真正融合,急需開展多學科的融合,完善評價體系與課程設置。南開大學文學院院長沈立巖介紹了南開大學的經驗和做法。當前,該校文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已建立了具有鮮明人文特色的實驗教學模式、實驗教學體系和實驗教學環境,中華詩教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古代漢語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古代禮儀虛擬仿真實驗平臺等組成了“優秀傳統文化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他認為,新文科建設雖然存在很多困難,但要迎難而上,先把基礎工作做起來。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主任文貴良指出,要更新課程,開設新課,更新舊課,扔掉“水課”;需要處理知識、能力、素養與創新之間的關係。武漢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方長安指出,新文科定位首先是“文科”,其次是“新”,“新”就是把文科迴歸到文史哲這個“大文科”,打通文科邊界。然而,目前許多高校的師資還不能滿足這種需要。中文專業的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應適應新文科建設的需要,引進具有交叉學科背景的師資。


  不能在數字人文潮流中丟失“中文”的底色


  新一輪的科技革命使得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等進入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促使文科的建設手段發生了重大變革。近年來,不斷髮展的數字人文為新文科建設提供了新的可能。我們面臨的新使命要求我們要承擔新的社會責任,人文學科不再是純粹的語言文學研究的學問,而是要突破原有的學科管理,走向應用,服務國家戰略需要。(社會科學報社融媒體“思想工坊”出品 點擊“瞭解更多”獲取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