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怎麼傷血管的?糖尿病人為何要配臺血壓計?

作者:陳剛大夫

考驗您的耐心和定力的文章-------

有關血壓的科普講座

概論血壓、循環系統:

血壓是血管內血液對單位面積血管壁的側壓力----這就是定義。血管有動靜脈之分,血壓當然也就有動靜脈血壓之別。人們常說的血壓,一般是指動脈血壓,我們就說它。

高血壓是怎麼傷血管的?糖尿病人為何要配臺血壓計?

循環系統是一個密閉的“管道”,裡面的水分(血液)也是相對固定的,如果真是這樣,側壓力就應該是一個相對固定的值,而且位置高的管壁壓力就低,位置低的管壁壓力就高。

這個系統的特點是“循環”。管道里不只有水,還有運輸的船,負責全身器官組織的後勤保障:供應物資和運走垃圾。所以,它就不能是“一潭死水”。而使這個血液流動的動力就是心臟。

心臟很神奇,它擁有一套“自我激動系統”:有“司令部”規律發號施令,“傳令官”依次順序送達,不同部位的肌肉由於得到信號的時間不同,肌肉收縮就變得先後有序。各房室間的“閥門”(瓣膜)適時的關閉與開放。肌肉收縮使得管壁中的血液得到擠壓而產生流動的力量,“閥門”的關閉與開放則調整著液體流動的方向。

心臟不斷舒縮產生血液流動的動力,血液就順著動脈流出,帶著“營養物質”被送到全身各地。再通過靜脈,把“垃圾”從全身各地拉回到適當的地方排洩掉(如肺呼出二氧化碳,腎臟排出水分和尿素氮等廢物,肝臟進行處理與加工,等等)。心臟收縮會推動血流,這很容易理解。但心臟還要舒張,在心臟舒張的時候,是什麼力量推動血液繼續流動呢?

原來,心臟收縮產生的能量,一部分轉化成血液前進的動力,這種能量,就像水管子噴水時噴頭出水的衝力。而另一部分則轉化成了血管的“彈性勢能”----血管管壁側壓力升高,管壁彈性擴張,能量就儲存在這個血管擴張的彈性裡。在心臟舒張時,彈性擴張開的血管恢復原位並釋放能量,推動血液繼續前行。這種血管彈性擴張的狀況,在接近心臟的大血管更為明顯,並隨遠離心臟而逐漸減弱。

心臟收縮推動血液前行時造成增高的血管側壓力,就是收縮壓;心臟舒張時,獲得“彈性勢能”的動脈血管回覆到自然狀態,此時的管壁側壓力就是舒張壓。能在體表動脈處摸到的這種漲縮的變化,就是脈搏

從形成動脈血壓的物質構成與產生原理,就可以列出與血壓變化有關係的諸多因素:

1、系統的“閉環系統”與收縮壓、舒張壓均有關係;

2、管道容積與血容量的關係與收縮壓、舒張壓均有關係;

3、心臟收縮力度與收縮壓更相關;

4、血管鈣化,彈性下降,則收縮壓升高明顯;

5、所測量部位近心端的血管狹窄,則後面血液量不足,導致此處的血壓下降。

血壓高與低,都有哪些危害?

心臟是人體血液循環的中心,距足遠而離頭近,所以人們常常有頭熱而足冷之態。但是大腦是人體需要循環血量最多的器官,而且其居高位,為了保證足夠的血液上行供應,就必須有一定的壓力來維持。正常成人就是要高於90/60mmHg(肱動脈,而且以後均指)。

臨床上經常看到有人血壓總是在90/60mmHg以下,甚至會到70/40mmHg,但患者並沒有頭暈目眩等腦缺血缺氧症候,這樣的血壓倒也用不著大驚小怪,因為您的身體已經自己想辦法解決了。

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

1、如果您有高血壓並用藥,經常出現頭暈目眩、眼冒金星,測量血壓經常接近或小於90/60mmHg,就要考慮是否調整藥物了;

2、如果沒有高血壓,或者高血壓用藥情況下血壓非常平穩,突然出現了頭暈目眩耳鳴、眼冒金星,甚至有胸悶等症候,測量血壓接近或小於90/60mmHg,或比平時血壓下降20-30mmHg(收縮壓),您一定不要掉以輕心,很可能攤上大事了。

血壓了,該供血的地方供不上,就缺血了,就會亂象叢生。

糖尿病足傷口難以癒合,最大的障礙不是高血糖,而是肢體遠端缺血了!足背動脈很弱,甚至摸不到。為什麼缺血呢?傷口部位的近心端血管狹窄,血液過不去了。

到醫院做 “ABI” 就能夠初步評估下肢血管的供血情況。

血壓低了,血就供不上去;高了就供上去了,但那也不能高太多,高太多危害也大!醫學上把這個高值的數界定為140/90mmHg。

高血壓又會怎樣呢?

1、大腦是最需要血液的。在較短的時間內血壓升高較多時,腦部症候最早出現,常見的是頭痛、頭暈、耳鳴、視物模糊,突然蹲下或晃動頭部可加重。嚴重的可以出現噴射狀嘔吐、抽搐或意識障礙,此時的血壓很可能會超過200/130mmHg-----這主要是顱內血量過多所致;

2、當外周血壓持續較高,作為泵血的動力機構------“心臟”的負擔就會加重。此時可以出現兩種結果:

1)、心臟勞累,容易引發心絞痛、心肌梗死;

2)、心臟的肌肉因為持久的“鍛鍊”而增厚增粗,心臟的腔室也會因此“憋大”,就被診斷為高血壓性心臟病了,嚴重了就會出現泵血功能衰竭,常見的就是“左心衰”。泵不出血,血壓就低了,但是最可怕的是憋在心臟的血不能正常拋出,肺靜脈的血就回不到心臟;同時因為心臟擴大,心臟與肺之間的“閥門”就關閉不嚴了,不但肺血不能入心,還有部分心臟血液被強行擠壓進壓力較小的肺靜脈,導致肺淤血。臨床上很多夜間咳嗽、呼吸困難甚至躺不下的情況,多是左心泵血功能不行了----這可是一種嚴重情況,不可小覷。

3)、高血壓加速血管硬化。

動脈硬化,是眾多慢性疾病的關鍵。血管內皮受損可能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始動因素。內皮受損,血液中的脂質和血小板等物質就會聚集、沉積於損傷處。增高的血脂就是斑塊的“原材料”,所以,有人說,要想預防動脈硬化,就要積極的控制血脂。但是,較高的、波動的血壓對血管內皮的衝擊是導致血管內皮受損的最重要因素。吸菸、不良心態等等,也主要通過交感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從而內皮受損致使動脈硬化加速。

肥胖、高血糖和高胰島素血癥等因素的致動脈硬化作用都位列其後。

血管走入“千家萬戶”,就像每個家庭的進出水管出了問題:洗不了澡、泡不了茶、做不了飯、衝不了馬桶......怎能不重視?

血壓波動是如何導致血栓、出血等危害,從而傷人的?

血管的橫斷面是一個環狀結構,結構上大致分為三層膜:

內膜很薄,由內皮和內皮下層組成。內皮下層主要是一彈性纖維;內皮由內皮細胞組成,其功能複雜,主要參與凝血和血管舒縮。內膜很光滑,利於血液流動。

中膜主要是彈性膜或平滑肌組成。血管平滑肌也具有分泌腎素和血管緊張素原的能力,與內皮細胞表面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共同構成腎外的血管腎素和血管緊張素系統。主要參與血管的舒縮調節。

外膜主要是由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組成。

看完這個結構,就知道了血管是有彈性的,內層還參與著凝血。血管的舒縮功能(彈性勢能),既維護了血壓的正常形成,又有效解決了身體在應激狀態下的自我適應。

但是,血管的這種舒縮也是有限度的,當超過一定限度的時候,內膜、中膜、外膜----這三層保護設施就都可能遭到破壞,可能會出現“肌肉拉傷”,甚至斷裂。

高血壓是怎麼傷血管的?糖尿病人為何要配臺血壓計?

最薄弱的內膜最容易出現損傷,這就是“內皮受損”,然後是中膜的肌肉層,外膜密度較大而不容易損傷,但是在內部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它也會被動的撐起,像出了個鼓包,這就是動脈瘤。此處血管的彈性結構幾乎都出現了嚴重損傷而再難以復原,如果壓力再大,就是更嚴重的結果:破裂-----那出血了。

血管功能最關鍵的保障是:密閉性和管腔通暢。

血管破裂導致的出血,是它的密閉性遭到破壞,這是血管最嚴重的損傷之一,而另一種就是管腔通暢的異常,最嚴重就是閉塞。

這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上面說了,出血是最嚴重血管壁的損傷。出血以後,局部血管就會有兩種自救過程:一是血管收縮,二是凝血機制啟動-----止血。血管收縮,是縮小“破口”的自救,我們不能用肉眼看到,但是凝血後在皮膚上出現的“血痂”卻是顯而易見的。

血管破裂,皮膚外的變化,您還能看到一點,而血管內部的變化卻複雜而隱蔽不見。

(陳剛大夫自繪血管損傷科普圖)

高血壓是怎麼傷血管的?糖尿病人為何要配臺血壓計?


當血管壁不能承受壓力,最先受損的是內皮,然後才是中膜的平滑肌。它們出現損傷後,常會出現三種主要情況:

1、血管收縮(內膜、中膜、外膜都有這種功能)來縮短“裂傷”;

2、內皮細胞釋放物質激活凝血系統來修補“裂傷”。血液中的血小板就會通過“粘附、聚集、釋放”過程,纖維蛋白原被變成纖維蛋白,形成血栓栓子附著在損傷處,那就是血管內壁的“血痂”,類似於出血時我們看到的皮膚上鼓起的“血痂”。但是,內壁是要求光滑的,在破損血管修復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凝血機制佔下風而纖溶機制就佔據上風,纖維蛋白為主的“血痂”就被逐漸溶解。

3、血液中的脂質(血脂)等成分就會在血管損傷處湧入到血管壁中(血脂越高,進入越多),從而使血管壁的成分發生變化而硬化並增厚(B超是可以發現增厚的內膜、中膜的)。一些成分也會被血小板和纖維蛋白網絡包裹,附著在損傷處。內壁血管就不再光滑啦,那個物質就是“粥瘤”。

內皮受損後形成的內壁“血痂”也好,“粥瘤”也好,如果此處血管管徑已經很細,凸起的這個傢伙就完全有可能導致管腔堵塞,這就是“血栓形成”了。臨床上使用阿司匹林,就是來抑制這個“血痂”形成的過程,“血痂”如果小一點,管腔完全堵塞的可能性就小一些。所以,阿司匹林就成為了血栓預防性用藥。

“粥瘤”會在不斷的損傷下逐漸積累,以致於相連,厚薄不一地附著在血管內壁上。這層硬化的“粥瘤連續層”沒有彈性,很容易在血管舒縮時出現裂痕。如果裂痕傷及裡面的血管內皮層,還會繼續激活凝血機制,就會在這層“硬化層”上面繼續出現新的“血痂”或“粥瘤”。

超聲會發現新舊不一、形態各異的“粥瘤”,就是各種斑塊。

沒有彈性的“硬化層”很容易出現裂痕,在房顫等心律失常時,心臟不規律的舒縮常會導致這些已經出現裂痕、甚至鬆動的“傢伙們”脫落下來。吸菸或巨大的情緒波動以及超負荷的體力勞動,對心臟、血管的刺激比較大,也會增加這種情況的發生。這個傢伙就是“栓子”,它會隨血流動,當流經一處血管直徑小於這個“栓子”的時候,就會堵在那裡,這就是“栓塞”

上圖(自繪圖)中血管內層的小裂口,不要認為肯定就是持續血壓高“撐開”的。有一些因素並非完全這樣。比如吸菸,它可以通過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而“撐傷”血管內皮,也可以通過使血紅蛋白變性,進而加重缺氧。血管管壁因為缺氧而自我收縮,收縮導致內皮細胞的間隙增大,一些小分子的低密度脂蛋白就可以長驅直入,但它們大多不能通過彈力板,而只在內膜就被“巨噬細胞”吞噬,並形成泡沫細胞,構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最主要成分。這也是血管硬化時其外徑不增粗而只是內徑縮小的原因。

從這個方面來看,內皮受損,有來自內皮細胞外部的,也有來自內皮細胞內部的因素。

“小裂口”只是為了讓大家更直觀認識才設定的。

靜下心來,再次思考上述問題,以用來預防疾病:

1、增高的血脂就是斑塊的“原材料”,所以,要想預防動脈硬化,就要積極的控制血脂;

2、血管內皮受損可能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始動因素;

3、較高的、波動的血壓對血管內皮的衝擊是導致血管內皮受損的最重要因素,血管內皮損傷也是血壓升高的機制之一;

4、吸菸或巨大的情緒波動以及超負荷的體力勞動會引起血管一過性強舒縮,產生血管內皮損傷;

5、肥胖、高胰島素血癥、高血糖等,是動脈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

6、阿司匹林預防血栓有效,但是有限;

7、調脂達標、血壓的降低與穩定是重點。

高血壓是怎麼傷血管的?糖尿病人為何要配臺血壓計?

從上述來看,血壓問題就包括了兩個層面:達標的血壓數值,血壓的波動。

------------------

血壓表,您準備好了嗎?

當知道了血壓對血管硬化、血栓和出血的影響,您就應該知道重視它了。準備血壓表,就是為了監測,這只是一個“器具”的準備。

如何才能把血壓因素對身體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這就是後面的事。這至少還包括:

血壓表測量時注意什麼(求精確)?

如何安排監測時間點?又分別有什麼意義?

如何記錄?

知道了血壓低對臟器供血不足有關,血壓高或者血壓波動大可能是血管內皮受損的始動因素,而血管內皮受損則是動脈硬化的重要機制,是血栓或出血性血管疾病的最初級階段並貫穿全程。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把血壓因素對身體的危害降低到最低呢?

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評估血壓:

是低還是高?血壓的波動有多大?

首先,我們要購買一款血壓計

血壓表就是為測量血壓而製作的設備。醫院一般使用的是臺式水銀柱式,為全人工操作;而家庭用多為電子式。電子式血壓計有臂式和腕式,有半自動和全自動。現在還上市了可以隨時測量血壓的可穿戴設備,像手錶一樣戴在腕部,更加方便快捷。

很多人糾結於它們的精準性。其實,作為診斷,我更建議採用醫院用水銀式血壓計。醫院會定期送檢,誤差會更小。而作為日常監測,就像血糖儀一樣,只要個體血壓計誤差不是很大就可以應用了。購買時,更多的參考因素應該是方便性。就精準性而言,臂式血壓計可能要優於腕式。

像血糖儀一樣,設備的精準只是一方面,對取得設備生產許可證的任何一款血壓計、血糖儀而言,影響結果最大的常常是使用儀器的操作過程。

今天不說血糖儀,只說血壓表的使用。

這裡補充一句,您如果購買的是水銀式血壓計,一定要記住關閉水銀開關(目前有的水銀式血壓計是可以自動開關的)。

我推薦大家還是購買臂式電子血壓計為好,因為它還有心率記錄。

血壓表測量時的注意事項(技巧):

別說您會量血壓哦---

這可不是說明書。

只說臂式血壓表,包括水銀式血壓計和臂式電子血壓計。

1、要充分裸露上臂至肩胛部,防止衣服擠壓;(在冬天要特別注意)

2、坐位測量時,要身正,不可過度前伏;要將手臂輕輕放於桌面,肘部至手腕要有支撐,不可肘部、腕部懸空;上肢外展45度左右;桌面高度以肘橫紋與心臟位置相平;

3、臥位測量時,採用平臥或半臥位;上臂自然外擺與體側,肘部和前臂軟物支撐,以使肘橫紋與心臟平位;前臂與大臂略有彎曲,以求肌肉放鬆;

4、立位測量時,身體直立,上肢與坐位相同之姿勢,肘至腕部不可懸空;

5、袖帶綁縛位置:袖帶下緣位於肘橫紋上2--3cm;(不可跨肘關節圈裹血壓計袖帶)

6、聽診頭放置的位置:肘橫紋中線內側近端動脈搏動處;(不可把聽診頭插入袖帶內----有的說明書就是這樣說的,哈哈)

7、打氣加壓:要加壓到聲音消失後再升高20--30mmHg;

8、放氣速度:不可過快,大約每秒鐘2--4mmHg為宜;

9、認識血壓值:放氣過程中聽到的第一個清晰的搏動音即是收縮壓;繼續放氣,當聽到聲音突然變悶隨即消失之時,即是舒張壓。有時聲音一直存在,則以變聲音之時為舒張壓;

10、每次測量2-3次,用平均數來作為本次血壓數值。

(全自動電子血壓計不用打氣和放氣,血壓表自動出示血壓數值)

量血壓,咋還有坐位、臥位、立位?

是啊,您或許看到的都是坐位;特別嚴重疾病的時候,在醫院也看到過躺著量血壓的。咋還有立著量的呀?

往後看。

------------------------------

血壓監測方案的設計:

看完上面的內容,應該已經知道血壓是怎樣傷人的了。

其實血管就像一條河,管壁就是江河之壩。低血壓嚴重,就類似水乾枯竭,莊稼都乾死了,臟器都會衰竭,但這種情況多在危重時刻,就交給醫生處理。而高血壓,就像河中的水漲了,那麼對河堤損傷的力度就會加大,嚴重時還可能會出現決堤,這才是大家更應該關注的內容。

去過錢塘江的朋友,肯定會對“那個傢伙”感到震撼。而堤是啥樣的呢?堤岸不牢,曾致使古時年年災害。後人聰明,發明了“滉柱”(豎立在堤岸外的深水木樁)和“月堤”(一種圓弧形大堤,其形狀類似初生的月亮,故稱為月堤,以避開洶湧的潮水),才使危害日少。這是古人的智慧,我們的血管誰又能來“加固”呢?

我們既要注意風平浪靜時水位線的安全性,更要注意安靜時水位線不高卻又存在“波濤洶湧”的“暴風雨”。

所以------

我為大家推薦的是三種血壓監測方案。

一、要監測“安靜水位”----基礎血壓:

這種監測的測量方法就類似於到醫院去查血壓,醫生會讓您先休息一會兒,至少5分鐘,然後“心平氣和”的坐在那兒測量。診斷高血壓時,常常採用的就是這種測量。如果高到一定程度,就診斷為高血壓病,相反就是低血壓。這也是決定高血壓是否用藥的依據。

我們正常人生理狀態下的血壓也不是一條直線。

健康成年人血壓呈明顯晝夜波動性(晝高夜低型),呈勺狀,即血壓在6:00-8:00出現第一高峰(此峰過高時稱為血壓晨峰),此後處於較高水平但趨於平穩;18:00出現第二高峰;夜間進入睡眠0:00-3:00處於最低谷。

所以,監測血壓也應該是“線性”測量 。於是就有了“24h動態血壓監測”,它可以記錄一天24小時血壓的數值,並連成曲線。正常成人就會呈現這種“勺狀”。

高血壓是怎麼傷血管的?糖尿病人為何要配臺血壓計?

其實做過“24h動態血壓監測”的人都知道,它基本上是提前設定好的程序,一般日間每半小時測量一次,夜間1小時測量一次,然後記錄在“盒子”內,再從電腦中讀取。

這個24h測量的血壓結果,既有您休息狀態下的,也有您“活動下”、“吸菸時”、“生氣時”的血壓,如果您不做詳細的生活記錄,也就並不能知道血壓與日常生活的關係。作為安靜狀態下的基礎血壓,我們常用其中的低值來分析。

對於高血壓的患者,如果用藥,就要評估血壓控制的優劣。

降壓藥物治療下,理想的基礎血壓應該是:

基礎血壓達標,要小於130-140/80-90mmoHg;

血壓波動維持在20--30mmHg;

恢復“血壓的勺狀”。

24h動態血壓監測是一個很好的評估工具。

那麼如何在家監測“安靜水位”----基礎血壓及其波動呢?說道血壓波動,那是相比較才來的,那肯定就不是一個點的血壓。

我推薦的是四個血壓監測點:

早起時;上午10點左右;下午4點;睡前(夜間10點左右)

每週監測1--3天,計算每個時間點的平均結果,這就類似於“大數據”。

很多人用降壓藥,就應該這樣測,以做基本的評估。

大部分人使用降壓藥,都是放在早晨服用。即使吃2-3種藥的時候,也有很多人是放到早晨吃。他的血壓很可能是白天血壓偏低或正常,而夜間血壓偏高。您可能會說,這可是“某大咖”的用藥方案啊!其實,用藥品種可以由“大咖”來制定,而吃多少?什麼時候吃?血壓數值說了算。

舉例,一個人的血壓如下:

高血壓是怎麼傷血管的?糖尿病人為何要配臺血壓計?

很顯然,他原來2種降壓藥都是在早起時吃,而分開吃的效果更好:在血壓都達標的情況下,血壓波動更小,而且“勺狀”模擬更佳。

我並不是說吃兩種降壓藥物的時候,一定要分開哦。

血壓藥物怎麼吃,血壓說了算!-----這是我經常說的一句話。

上面所說的血壓,都是“安靜水位”,是調整降壓藥物的重要依據。

二、要關注“波濤洶湧”----隨機血壓(心率):

“破爛不堪”的血管,如何能應付“波濤洶湧”的血壓?

高血壓是怎麼傷血管的?糖尿病人為何要配臺血壓計?

上面講的“基礎血壓---安靜水位”,就如大海一樣,那就是“風平浪靜”的時候,“勺狀”血壓就類似於大海的“潮汐”。但是,大海更多的時候則是“波浪滔天”或是“暗流湧進”。那就是您生氣時、興奮時、吸菸時、高強度運動時......

此時的測量血壓,就絕對不再是安靜狀態下測量了,而是“正在進行時”,或者“剛剛結束之際”。

你不要說,到醫院醫生都讓休息會兒再測量血壓,您咋還讓測量活動後不休息的血壓啊?就聽俺慢慢道來這些現象:

“王大爺因為生氣,腦出血了”;“李大媽把白菜抱到六樓就犯心肌梗住院了”;“老胡打麻將胡把大牌,牌往前一推就沒氣了”;“多年糖尿病的劉阿姨和兒媳婦吵了一架,第二天眼睛就看不見了”......

您真的可以試試:測量這些時候下的血壓(心率)。

比如:運動後,吸菸時,生氣時,吸菸後,喝酒後,上樓後......這時的血壓就是大海中的波濤,您應該知道它“浪高几米”?

您要知道,我們的血管彈性是有限度的。

眼底血管出血了,就會把視網膜“拱起來”,用任何方法也恢復不了這塊“被拱起”視網膜的視力。

帶“24h動態血壓監測”的人,就知道自己血壓的波動還是很大的,但是,您並不知道那個很高的血壓是什麼原因,除非您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活。-----幾乎沒有人這樣做,而且它只是24小時。

這樣的血壓監測,沒有規律,完全是“智者”自行設定。

比如,家住6樓,中間不休息一次性爬上來,然後立即測血壓和心率(要記錄心率啊)。如果平時血壓控制得很好,125/80mmHg左右,心率65次,上樓後測量血壓是200/90mmHg,心率是120次。那就提示您最好還是慢點爬,或者中間休息一下。因為您的心血管應激系統接近極限了。

這個血壓的變化量,和運動量是有關係的,但是,和血管硬化的程度也有很大關係。

很多老年人的血壓是收縮期高血壓。什麼意思,就是收縮壓很高,而舒張壓不高,壓差很大,比如:180/80mmHg。從某種意義上,“壓差越大,血管越硬”。這樣的血管在運動、生氣、吸菸等刺激的時候,收縮壓增高會更明顯,而舒張壓升高則不很顯著。輕微的運動,他的收縮壓也可能就會出現220mmHg以上的情況。

我們一定要預防過高的血壓。

哪怕是一過性的!

安全極限,心率也可以幫忙

這個問題就類似於“安全極限”,也就是說,我們允許多大的運動強度?生多大的氣?

心率公式:180-年齡;

運動適宜心率為最大心率的60--80%(最大心率=220-年齡)

這是關於心率的要求,什麼意思?就是說一個50歲的人,活動後心率不要超過:180-50=130次/分,或運動後(220-50)*60-80%=102-136次/分是適宜的。而對於一個70歲的老人,運動後心率不要超過110次/分,運動適宜心率是90-120次/分。

對於老年人,個人更推薦這個公式:就是控制心率在“基礎心率增長50--80%的範圍之內”。比如王大爺基礎心率60次,運動後或爬樓上,心率在90-108次/分之內或許更安全。年齡越大,血壓壓差越大,基礎心率越快,增長的這個百分比就更要接近低值。

這個公式有上線的,就是不要超過“180-年齡”。比如,70歲的老人,基礎心率90次/分(糖尿病人常常會合並心率增快而固定的心臟自主神經病變),加50%就135次了,超過了“180-70=110次”,要卡住!

說血壓,為什麼把心率也算上了?

因為心率也是身體在運動、生氣等應激狀態下的重要反應。在一定心率範圍內,心率越快,心臟射血越多,血壓就越高。如果血管硬化,升高就更明顯。

這是心率,那麼血壓到底有沒有允許的增高範圍呢?

有人對學生做過研究,劇烈運動時,收縮壓升高36%,舒張壓升高21%,心率升高15%。-----這是幾乎沒有血管硬化、心功能儲備強大的年輕人。

我沒有看到關於血壓到底允許升高範圍的文章,但是我要介紹一下高血壓的分級:

收縮壓140---160---180舒張壓90---100---110,分別是1-2-3級高血壓的切點。收縮壓180mmHg或(和)舒張壓110mmHg及以上,是3級高血壓,是非常嚴重的高血壓狀態。我們應該避免在運動或情緒激動時出現如此嚴重的高血壓,尤其是收縮壓在200mmHg以上的更應該避免。

舉例,並做個表讓大家參考:

高血壓是怎麼傷血管的?糖尿病人為何要配臺血壓計?

這個圖可能是高血壓患者用藥情況下的:基線血壓的達標,說明降壓藥物的治療方案不用更改。而突出的高血壓是不同“應激”狀態下的,就應該對不同的狀態進行不同的干預。比如,“打乒乓球”15分鐘,心率達96次,尚可,但是血壓已經高達190mmHg;還有一次“抱一桶水一次性上樓”,血壓也升到了180mmHg,這都是應該杜絕的。怎麼辦?取消乒乓球這樣劇烈的運動,下次抱水桶上樓,中間休息一下或許會更好。

太極拳不錯啊,心率、血壓都很好。糖尿病人可不要認為這個“慢悠悠”的運動對血糖不會那麼明顯,一趟24式的簡化太極拳照樣可以讓您出汗。

吸菸2支後的血壓變化也不大啊。它對身體的損害絕對不是都通過心率和血壓來表現的,您可不要被矇蔽嘍。吸菸可以增加心率和血壓,基礎代謝率也會增快,戒菸後很多人會增胖可能就和這有關係。

這張圖的測量者也可能不是高血壓患者,或者沒有用藥、僅是收縮壓高一些的老年人(比如150/70mmHg),觀察血壓和心率的變化後後,就更應該認識到它是一種評估生活對健康影響的工具了。

老年人出現不適症候的機會會明顯增加,當出現頭暈、心悸、乏力、耳鳴,甚至牙痛、噁心、咳嗽等症狀的時候,都應該測量下血壓和心率,糖尿病人當然也要測血糖了。

所以,我就說,沒有高血壓的人,也應該準備血壓計。

做個小結:

1、血壓波動越大,血管損傷越大!越容易出現心腦血管疾病,還加速動脈硬化。

2、血管硬化越嚴重,血壓波動越大。

3、心率增快會反應到血壓升高上,但是,心功能儲備和血管彈性(硬化)決定了它們之間沒有絕對的線性關係。但是都可以作為日常生活關注的靶點。

很多年輕人,尤其是運動員的超極限運動,心率和血壓的變化常常超過常規,提前退役除了傷痛之外,是否也存在血管損傷方面的因素,不得而知(可能也不會有答案)。但是,長壽的高級運動員還是比較少的。

關注看似平靜血壓下的“微波盪漾”也好,“波濤洶湧”也罷,一分耕耘就會有一分收穫。

三、老糖友還要關注臥立位血壓

可不再是病重不能起床而不得不用臥位量血壓!

簡單說,就是臥位量完血壓然後再立位量,比較差距有多大。

測量方法:

臥位休息10分鐘,測定血壓2次,求均值。然後讓患者站立,分別於站立1分鐘和3分鐘時測量血壓。比較臥位和立位血壓之間的差距。

解釋一個名詞:體位性血壓改變

直白的說,就是從臥位變為立位或斜臥位時的血壓變化。這個變化包括直立性低血壓和直立性高血壓。

啊,聽說過直立性低血壓,咋還有直立性高血壓?

是的,人們一直把目光聚焦於“直立性低血壓”,而“直立性高血壓”一直被冷落,直到目前也沒有統一的定義和標準,雖然近年有些研究說明這種“直立性高血壓”也不是一種良性的血壓波動。

直立性高血壓,雖然不被重視,但我還是先說說它,至少您要知道站立位血壓不一定就比臥位低

直立位高血壓還沒有統一的診斷標準,比如增加大於5?還是大於10,還是大於20mmHg?大部分採用大於20mmHg做評估;另外的一個評估方法是臥位<140/90mmHg,而立位時>140/90mmHg即算。

直立性高血壓之所以不被重視,是因為它導致的症狀比較少,危害方面的研究也相對較少。

臨床上,如果患者症候不明顯,基線血壓也良好的話,也可以不必太過關注。

高血壓是怎麼傷血管的?糖尿病人為何要配臺血壓計?

就重點說說“直立性低血壓”。

定義:目前較為經典的定義為:與臥位血壓比較,站立時或斜臥位3分鐘內收縮壓下降幅度≥20 mm Hg或舒張壓下降≥10 mm Hg。也有認為收縮壓下降≥10 mm Hg 伴有頭暈或暈厥者也屬於此範圍,將血壓情況和症狀進行了整合。

從上面的描述,大家也就知道了人們為什麼重視直立性低血壓了。因為直立性低血壓的人,體位變化過急就會出現眼冒金星、頭暈、耳鳴,甚至暈厥(意識一過性喪失)。

相信很多平時血壓偏低的年輕人也是有過這種感覺的。如果是老年人,這種感覺就可能帶來很大的危險------腦供血不足,因頭暈乏力或暈厥而跌倒,如果有嚴重骨質疏鬆,就很可能出現骨折。這對於老年人,尤其要重視!

平時血壓偏低的人,可能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在疾病較多的老年人身上,可能正在使用一些藥物,這就更容易出現這種風險。這些藥物包括:

降壓藥、利尿劑、三環類抗抑鬱藥、血管擴張藥、硝酸酯類(用於治療冠心病的),用於前列腺增生治療的“唑嗪類”,等等。

經常關注健康講座的人,肯定還記得十幾年前我國著名科普專家“洪昭光”教授曾經提到的“三個半分鐘”:

醒過來不要馬上起床,在床上躺半分鐘;

坐起來後再坐半分鐘;

兩條腿垂在床沿再等半分鐘。

經過這三個半分鐘,不花一分錢,腦缺血沒有了,心臟也很安全,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猝死。

高血壓是怎麼傷血管的?糖尿病人為何要配臺血壓計?

三個半分鐘,對誰更重要?血壓變化大的更重要!

上面說的這些,即使是正常人也可以出現的,不一定是高血壓的人,也不一定是糖尿病的人。

那再說說糖尿病更可能出現的這種嚴重情況----心血管自主神經病變的嚴重情況:直立位低血壓。

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就是神經病變了。很多人的四肢麻木、發涼、蟻行感、疼痛等等,都是周圍神經病變的常見臨床表現。還有一種神經病變是自主神經變變,包括胃輕癱、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的腸病、神經源性膀胱(尿不淨與尿失禁),陽痿等等、無症狀性低血糖。而心臟的自主神經病變也很常見,而且是有風險的,所以,更應該評估。

心血管系統自主神經病變主要有:直立性低血壓、靜息時心動過速(>90次/分)、無痛性心肌梗死、猝死。

在反映心臟自主神經病變的檢查指標中,有

反映迷走神經的指標有呼吸差、臥位心率、乏氏指數;反映交感神經的有安靜時心率和臥立位血壓差。

在心臟自主神經病變人群中,反映迷走神經的檢查陽性率高;而反映交感神經異常的安靜時心率與臥立位血壓差陽性率低,但是,一旦檢出陽性,常提示已屬於自主神經病變晚期。也有研究顯示,立臥位血壓差出現得最早,其診斷心臟自主神經病變的敏感性和陽性率最高。

對於糖尿病人直立性低血壓的診斷,定義為站立的收縮壓較臥位下降>30mmHg(正常人<10mmHg>

前一段時間,我們就收治了一位嚴重患者,他的臥立位血壓差竟然高達60mmHg。其臥位時收縮壓170mmHg,而立位1分鐘的時候竟然只有110mmHg,而且等了5分鐘後,血壓才升到150mmHg。

他經常頭暈,我告訴他,您以後必須要堅持“三個3分鐘”,而不再是“三個半分鐘”。

所以,對於老糖更要關注血壓。

老糖尿病人的血壓變化,還有以下幾個方面:

1、臥位高血壓:也就會夜間高血壓,從而改變了血壓的“勺狀”形態。即使構不成高血壓診斷,這種“去勺狀化”的血壓變化,對腎臟、心腦血管的影響還是很大的。而對有高血壓的老糖,這種情況可能就更加明顯。所以,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還是很有必要的檢查。

2、餐後低血壓:吃飯較多時,就頭暈,就想睡覺,一測血壓偏低了。這也是血管舒縮功能異常的結果。這種情況在老糖身上也不少見哦。少吃多餐就會緩解,有人認為是不是一次吃多了餐後血糖高的因素,可能,但是要想到測量血壓,很可能是血壓的問題。

--------------------

說到這裡,基本上就講完了。

中國高血壓發病率是明顯高於糖尿病的,這是中風高發的最主要因素。食鹽過多則是高血壓高發的最重要的因素。指南推薦,正常成人每日食鹽

<6克。-------您要記住!

--------------------

最後提醒大家,並總結:

對老人健康,要重在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預防心腦血管疾病,血壓、血脂的位置不可忽視,甚至要重於血糖;

血壓傷人,不一定是“高血壓”,還有低血壓,以及血壓的波動,動態觀察血壓非常重要,這也是預防動脈硬化的關鍵之一;

靜態血壓調藥,動態血壓調心調行;

老年人,尤其是老糖,要注意“直立性低血壓”的診斷,它與無痛性心肌梗死、無症狀低血糖、以及猝死是相關的。

如果看明白了,就為老人,尤其是老糖尿病人準備一臺血壓計,不管她有沒有高血壓!

舉手之勞,而獲益無窮。

一萬一千多字,相信讀完的不多,就看緣分吧。

高血壓是怎麼傷血管的?糖尿病人為何要配臺血壓計?

祝福天下所有的父母,健康長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