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自治區種植業工作要點》發佈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是“十三五”規劃全面完成之年,鞏固種植業發展好形勢,穩住農業基本盤、發揮“三農”壓艙石作用至關重要。按照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對經濟工作和農村工作的安排部署,對標對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聚焦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時,統籌抓好種植業穩定發展各項工作,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力抓好農業穩產保供和農民增收,推進種植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出臺《2020年自治區種植業工作要點》。《工作要點》主要內容如下:


一、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

(一)全力穩定糧食生產。始終將確保糧食安全作為種植業生產頭等大事來抓,堅持“疆內平衡,略有結餘”的糧食安全戰略,嚴格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突出抓好1000萬畝冬小麥指導性種植計劃和350萬畝左右春小麥意向種植面積落實。調整優化自治區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適當提高冬小麥和青貯玉米補貼標準,穩定農民種糧積極性,引導擴大優質專用糧食種植規模。結合“兩區”劃定,保質保量完成2020年高標準農田和高標準制種田建設任務,提高良種繁育能力,結合地區實際,示範推廣一批符合南北疆種植模式和深受市場歡迎的優質糧食新品種,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二)持續鞏固棉花生產。2020年棉花種植面積穩定在2600萬畝左右(不含兵團),推動棉花生產向28個種植規模20萬畝以上的優質棉生產縣集中。按照相同生態區域“一主兩輔”的用種模式,引導各地積極選用和擴繁適合本地種植的優質棉花品種,提高原棉品質和一致性。推進新疆優質棉生產基地建設,加強棉花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和高標準棉田建設,精準細化棉花品種熟性和生產佈局,加大先進成熟技術推廣應用。構建目標價格長效機制,保持現有政策基本穩定,引導棉花質量提升,支持規模化種植、提升優良品種覆蓋率、強化棉花田間管理、促進地膜回收等,鼓勵和引導植棉農戶提高棉花品質一致性、減少異性纖維,從源頭上提高棉花整體質量。


(三)保障“菜籃子”產品穩定供應。穩定蔬菜種植面積,統籌安排蔬菜產品結構和生產佈局,合理安排茬口,提高蔬菜生產能力,保障蔬菜產品均衡供給,特別是確保疫情防控期間蔬菜等“菜籃子”產品生產供應。抓好冬春設施蔬菜生產,南疆以庭院拱棚、大田拱棚蔬菜生產為重點,兼顧溫室大棚穩定生產;北疆東疆以抓好日光溫室蔬菜穩定生產為重點。集成推廣壯苗培育、節水灌溉、精準施肥等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模式,科學指導農民因時因地加強田間管理,提高蔬菜生產水平。加強對主要蔬菜品種價格和產銷形勢的監測分析,促進產銷銜接,引導科學種植、暢通銷售渠道。


(四)推進科學防災減災。研判全年農業氣象年景和災害發生趨勢,科學制定防災減災預案。建立健全快速反應機制,推進種植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加強災害監測,密切與氣象、水利、應急等部門溝通會商,及時發佈預警信息。及時調度彙總災害發生情況,上報災情信息。根據災害發生情況和作物生長進程,制定抗災救災技術指導意見,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深入重災區,開展指導服務,推進科學抗災。根據災害損失情況,適時申請救災資金,幫助農民儘快恢復生產,努力減輕災害損失。


(五)抓好重大病蟲疫情防控。加快推進植物保護工程項目建設,完善重大病蟲疫情田間監測網點,在重大病蟲發生源頭區和常年重發區,糧食作物主產區和特色作物優勢區建設病蟲疫情田間監測點,提升監測智能化和標準化水平。組織實施防病治蟲奪豐收行動,突出抓好草地貪夜蛾、小麥條鏽病和赤黴病、蝗蟲、玉米螟、棉鈴蟲、農區鼠害等暴發性、遷飛性、流行性病蟲鼠害的監測與防控,科學制定防控方案,全面落實“政府主導、屬地管理、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確保重大病蟲總體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切實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強化疫情防控與檢疫監管,重點加強馬鈴薯甲蟲、甜菜孢囊線蟲、蘋果蠹蛾、扶桑綿粉蚧、番茄潛麥蛾、蘋果枝枯病等重大植物疫情監測與封鎖防控;開展國外引進種苗疫情監測和周邊國家檢疫性有害生物的傳播擴散風險分析,確保疆內疫情不外溢、疆外疫情不漏網。


(六)壓實地方穩產保供責任。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攻堅目標,深入實施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強化糧食安全專員(州、市長)責任制考核,進一步優化考核指標,嚴格考核評分標準,提高小麥種植面積和產量在考核中的分值比重,壓實各地維護糧食安全主體責任,確保各地(州、市)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保持基本穩定。研究建立糧食生產監測預警機制和產需平衡機制,強化與糧食、發改等多部門聯席會商,科學確定各地糧食自給目標和底線要求,合理制定下達冬小麥指導性種植計劃,力爭實現糧食生產“緊平衡”。強化“菜籃子”產品生產能力、市場流通能力、質量安全監管能力、調控保障能力,推動“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落到實處,提升我區大中城市蔬菜自給能力,確保急用之時產得出、運得出、供得上。


二、持續推進結構調整優化

(七)積極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繼續堅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圍繞主導特色作物品種,因地制宜發展西甜瓜、加工番茄、加工辣椒、籽用瓜、紅花、中藥材、芳香作物、雜糧雜豆等特色產業。優化佈局結構,根據資源稟賦、生態條件和產業基礎,鞏固提升具有明顯區域優勢的優質高效特色作物生產規模。提高哈密瓜有機化生產能力及加工辣椒標準化生產能力,篩選優質品種,探索延長加工番茄產業鏈,深度開發紅色產業發展潛力。引導中藥材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


(八)穩步推進耕地休耕制度試點。在南疆果糧間作區深度貧困縣持續落實耕地休耕試點面積16萬畝,實施保護性耕作,改良鹽鹼化土壤,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減少地下水開採,緩解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超採問題。探索和推廣耕地休耕技術模式,引導帶動南疆逐步退出果糧間作種植模式,提高南疆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推動實現林果業提質增效。


三、穩步提升種植業質量效益

(九)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按照“穩糧、優棉、興特色”的發展思路,鞏固提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調整優化糧棉生產品種結構和區域佈局。北疆逐步調減高海拔冷涼區春小麥和南疆果糧間作區低產低效小麥種植,支持發展強筋、有機、富硒小麥和青貯玉米,優質強筋小麥供給比例提高到25%以上,有機小麥面積達到8萬畝以上,富硒小麥6萬畝以上,青貯玉米300萬畝以上。嚴控棉花品種數量,推進相同生態區域“一主兩輔”用種模式推廣,構建棉花品種大數據庫,建設棉花品種採樣示範基地6.4萬畝;推動棉花生產節水節肥,建設智能精準化水肥管理體系,建立8000畝智能精準化水肥示範基地;創建棉花全產業鏈發展新模式,在南疆建立10萬畝棉花全產業鏈發展示範基地。加大優勢特色農產品扶持力度,重點發展加工辣椒、加工番茄和哈密瓜,建立有機哈密瓜高標準生產示範基地,開展加工辣椒標準化生產試點和加工番茄產業鏈延伸試點,促進“兩紅一甜”產業進一步轉型升級,推動我區農業高質量發展和促進農民增收。


(十)積極開展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積極推進糧棉及蔬菜生產良種化、標準化、綠色化、機械化和服務全程社會化“五化”同步,發揮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範引領作用,帶動各地提高糧棉、蔬菜作物生產水平。組織開展“棉花綠色高質量發展行動年”活動,集成推廣綠色高效植棉技術,開展機採棉化學封頂、精準化控和水肥一體化管理集成技術推廣試點,整縣制試點推廣機採棉種植技術、高效節水滴灌、棉花機械化採收等機採棉集成技術,推動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生產管理經營模式發展。繼續推廣蔬菜綠色增效技術,示範運用現代化節水、節肥、節藥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推動蔬菜綠色、有機、標準化生產。


(十一)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糧棉訂單生產,促進產加銷銜接,結合我區農業發展實際,引導糧棉加工企業向上遊農業合作社、下游終端市場雙向整合,支持發展社企聯盟利益共同體,加快推進糧棉全產業鏈式發展。深化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在棉花產業發展領域合作,以棉花綠色高質高效相關項目和棉花產業聯盟訂單生產為抓手,充分發揮中棉所、華中農業大學科技人才優勢,著重解決新疆棉花生產中的瓶頸問題,加快棉花生產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推進新疆棉花產業融合發展。


(十二)紮實推進產業扶貧。聚焦南疆深度貧困地區,立足資源優勢,加大產業扶貧支持力度,加快推進長效扶貧產業發展。切實穩定貧困地區糧食生產面積,推進鞏固南疆貧困地區棉花生產優勢,編制《南疆設施蔬菜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加大對南疆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推動貧困地區庭院經濟規範健康發展,實施貧困地區特色產業技術模式集成示範項目,促進節本增效、增產增效。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組織專業技術力量深入貧困地區開展技術指導,提高種植水平,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推動農業產業扶貧。


四、大力推廣綠色生產方式

(十三)持續推進化肥減量增效。深入開展化肥減量增效行動,確保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保持化肥使用量負增長。夯實測土配方施肥基礎,全疆統一佈設調查採樣點7040個,及時全面掌握耕地土壤養分現狀。按照“統籌規劃、區域設點、綜合試驗”的要求,安排田間試驗150個,調整優化肥料配方,分作物提出科學施肥指導意見。在尉犁縣等5個縣開展智能化配肥服務試點,配備智能化配肥機,為農戶開展智能化配肥服務,提供配方肥2000噸以上,實現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物化,實現測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的測土配方施肥“五位一體”。選擇11個縣市開展化肥減量增效試點,集成推廣綠肥種植、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土壤改良等化肥減量增效主推技術,建設萬畝化肥減量增效示範片,探索形成化肥減量增效可複製、可推廣的技術模式和工作機制,實現更大範圍推廣應用。


(十四)深入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以創建莎車縣巴旦木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縣為突破口,以南疆阿克蘇、喀什、和田等地區為重點,推廣新型農家肥積造技術,充分利用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野生綠肥、農村生活垃圾等有機物料資源,深入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通過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全民積造施用有機肥,強化人們對綠色環保理念的認識,使科學施肥、環保施肥深入人心,使積造施用有機肥成為農民一種自覺、變成一種習慣,大幅增加我區有機肥積造施用量,提高有機肥積造水平,提高土壤質量,提高農產品品質,減少化肥用量,減輕過量使用化肥造成的不良社會影響。


(十五)持續推進農藥減量增效。深入開展農藥減量增效行動,確保農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保持農藥使用量負增長。加大示範引領,通過建立綠色防控和農藥減量控害示範區,加快綠色防控技術模式的集成創新和示範帶動,重點推廣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理化誘控、植物免疫誘抗、科學用藥等全程綠色防控技術和新型植保機械,實現農藥減量增效。實施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行動,按照全國“綠色防控示範縣”和“統防統治百縣”創建工作方案,積極開展全國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示範縣創建,切實提高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覆蓋率。強化科學用藥指導,大力推廣高效低風險農藥,強化抗藥性監測與治理,提倡交替用藥和輪換用藥,優化施藥方式方法,提高農藥利用率。繼續開展百縣萬名新型農民科學安全用藥培訓、植保機械使用維修培訓活動,切實提高農民科學安全用藥水平。


(十六)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針對我區實際,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特別是做好水肥一體化技術試驗示範及推廣應用工作,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實現水肥一體化管理和高效利用。在全區建立10個高標準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區,輻射帶動旱作節水技術大面積應用。在上年度落實並完成的高標準農田高效節水地塊基礎上,通過膜下滴灌、提升水肥一體化信息化改造,提升水肥利用率,項目區農作物水分生產力提高10%以上。同時加強新型肥料、水溶肥料、液體肥料的引進、示範和推廣。開展旱作節水農業宣傳培訓工作,利用新聞媒體宣傳展示我區節水農業成果,努力營造全社會關注和支持旱作節水農業的良好氛圍。


(十七)探索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全面加強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情況監測調查,按季度上報回收情況。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工作,明確回收主體,進一步督促落實生產企業、經營單位和使用者的回收義務,鼓勵使用者自發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引導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服務。探索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機制,在12個縣(市)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試點,支持村組、農藥經營點和專業化防治組織建設回收點和儲存場所,按照“市場主體回收、專業機構處置、公共財政扶持”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渠道和模式。加強宣傳引導,大力宣傳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的重要意義,積極營造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圍。


(十八)探索開展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於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的指導意見》,探索開展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試點,將各類肥料包裝廢棄物納入回收處理範圍,實行肥料包裝物分類處理,對於具有再利用價值的肥料包裝廢棄物,發揮市場作用,建立使用者收集、市場主體回收、企業循環利用的回收機制。鼓勵肥料生產企業使用易資源化利用、易處置的包裝物,通過發展肥料統配統施社會化服務、肥料產品個性化制定服務等方式,實現肥料包裝廢棄物源頭減量,儘快建立完善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和長效運行機制。加強宣傳引導,大力宣傳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的重要意義和回收處理要求,提高生產者、銷售者、使用者回收利用肥料包裝廢棄物的意識,積極營造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圍。


五、強化行業管理和體系建設

(十九)全面加強農藥監督管理。加強農藥生產、經營和使用管理,優化管理服務,提高農藥管理服務質量和效率。進一步完善農藥相關管理制度,開展農藥生產企業誠信體系建設,開展農藥經營標準化服務門店創建試點活動,示範帶動生產經營者規範生產經營行為。加強市場監督管理,組織開展農藥質量監督抽查,不定期開展農藥生產、經營、使用環節監督檢查,嚴厲查處違規行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農藥產供用信息監測,積極推進農藥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強化安全生產督導,督促指導農藥生產、經營、使用者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強支撐能力建設,強化人才培訓,提升農藥綜合治理水平。


(二十)加強肥料監督管理。依據《全區危爆物品安全管控工作方案》《關於進一步加強硝基類肥料安全管控的通知》,對農資市場及生產企業進行隨機抽查督導,做好硝基類肥料管控工作。按照“雙隨機一公開”的要求,組織開展肥料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在《新疆日報》、新疆農業信息網等報刊網站上向社會公佈結果,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在春、秋兩季用肥高峰時節,配合相關部門做好農資市場檢查、放心農資下鄉進村、農業安全生產督導檢查、肥料執法宣傳普及等活動。


(二十一)優化行政許可審批。按照國務院“放管服”要求,優化營商環境,簡政放權,加強市場主體保護,強化政務公開透明,突出嚴格責任追究。進一步優化技術審查、專家評審和行政審批,規範提高行政審批質量。開展“三減一優”(減材料、減環節、減時限,優化審批服務)農藥行政審批服務便民活動,提高審批效率。積極推行網上辦理,推進網上申請、網上審批和電子證書籤發,加快農藥無紙化行政審批進程。


(二十二)加強惠農補貼政策落實管理。重點圍繞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和棉花目標價格保護補貼,強化補貼政策指導和監督管理。建立健全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定期核查工作制度和棉花面積核實、報送工作制度,規範補貼工作程序。完善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管理辦法。建設耕地地力保護補貼信息調度系統。落實“一卡通”補貼專項整治工作要求,持續開展補貼問題線索自糾自查,建立問題清單和整改臺賬,著力解決貪汙侵佔、挪用套取、虛報冒領等侵害群眾利益的違法違紀問題。加強補貼政策宣傳引導,制定《致廣大農民群眾的一封信》和《惠農補貼政策明白冊》,通過多種形式對惠農政策進行全面解讀,切實提高廣大農民群眾對補貼政策熟知程度,保障農民根本利益。


《2020年自治區種植業工作要點》發佈

來源/新疆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