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 團聚 * 賞月 *吃月餅

中秋  * 團聚   * 賞月    *吃月餅

金風送爽,丹桂飄香,海內外華人喜迎中秋佳節。

農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個月。七八九月為秋季,八月十五日正居秋季之中,是以稱為中秋。“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魏晉時,史書有“中秋夕”的記載,唐朝初年,中秋節已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盛行於宋代,所以蘇東坡有“中秋”“懷子由”的《念奴嬌》“明月幾時有……”。

中秋之夜,月亮幾近滿圓,人們由此聯想到親人團圓,加之東坡“”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佳句的影響,這個節日,親人團聚就成了人們的期盼。

親人團聚重要的活動就是賞月,因為這個夜晚月光特別明亮。一是,太陽、月球、地球處於一條直線上,月球對陽光的反射面最大,投射到地球上的光線最多;二是月球運轉到近地點,離地球最近,月光在傳播中損耗較小;三是秋高氣爽,大氣清澈,月光所受干擾較小。幾個因素疊加,就形成了“月到中秋月分外明”。

中秋  * 團聚   * 賞月    *吃月餅

賞明月,敘親惰,時同長了需來點夜宵。吃點心最為簡便。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到了明代,“月餅”的名稱已為眾人所用。沈榜《宛署雜記》就有“土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鄉下人家都在八月烘烤麵餅互相噌送,大小不一,叫做月餅)的記載。

也有傳說,“月餅”起源於唐朝,說唐明皇和楊貴妃中秋賞月吃夜宵時,御膳房送來一盤圓形點心。皇帝問點心叫什麼名,宮女回答“胡餅”。皇帝對這個含有異族色彩的名稱很不滿,讓另取一個。楊貴妃由盤中餅子的形狀聯想到天上月亮,便說:“那叫月餅吧。”唐明皇甚是滿意。從此以後,中秋品嚐月餅便成了一種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