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对口帮扶成果展暨“内蒙古味道”北京美食节“杨二姐”和酿皮的故事

10月2日至8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奶东工业园圣露庄园举行的京蒙对口帮扶成果展暨“内蒙古味道”北京美食节上,记者结识了“杨二姐”,她带着绿色玉米和酿皮来到美食节,宣传推广的同时,也是为了她在北京的线上线下店面积累更多的“粉丝”。

9年前,“杨二姐”杨雅婷从内蒙古来到了北京,与丈夫开始了“北漂”的生活。两年后,儿子的出生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甜蜜。虽然“杨二姐”的丈夫说过,独自撑起这个家没问题,可“杨二姐”却希望可以分担丈夫的压力,也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所以踏上了创业之路。

京蒙对口帮扶成果展暨“内蒙古味道”北京美食节“杨二姐”和酿皮的故事

作为一名90后女孩,“杨二姐”在创业过程中经历的酸甜苦辣,现在回想起来,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刚开始她借了一辆三轮车,在路边摆摊卖酿皮。万事开头难,起初根本没人听说过巴盟酿皮,自然摆摊时也无人问津。没有市场,就用优惠价格打开市场。“杨二姐”每份酿皮都按成本价出售,果不其然,市民开始用“尝尝的”心态来光顾她的生意。细心的“杨二姐”在给顾客们包酿皮的过程中,了解他们的口味、喜好、分量够不够等。经过不断的改良、改进,三个月后,“杨二姐”的酿皮生意渐渐有了起色。

京蒙对口帮扶成果展暨“内蒙古味道”北京美食节“杨二姐”和酿皮的故事

后来,“杨二姐”又想到了沿地铁送货的办法,通过亲戚、老乡介绍,她建了很多微信群,几乎全北京的地铁线都有群。“杨二姐”的酿皮有了些名气,她又想到了家乡的羊杂碎,并在宋家庄地铁口租了一家门店,主营酿皮和羊杂,用各种营销方式来增加小店的客源。如今,“杨二姐”将家乡的玉米、瓜果、面粉等都纳入了经营范围,开创了“面京杨"品牌,还和老公一起开了家饭店,生意相当红火。在疫情影响的情况下,瓜果还卖出了10多万斤,最多一天卖了800多份酿皮。

“杨二姐”的创业脚步没有停歇,她的目光也放得更远,“我希望靠我的努力,不仅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也能让更多的乡亲摆脱贫困,将家乡的绿色农产品摆到更多人的餐桌上……”“杨二姐”笑着说。(“内蒙古味道”北京美食节东亚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