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中國的為什麼是楊堅?胡人、漢人血統哪個多了都不行

從安史之亂到黃巾起義,倒推五百年血腥的融合給今人怎樣的啟示(二)

公元383年,前秦天王符堅率領一百萬北方聯軍,準備跨過淮水,統一中華。然而謝安穩坐中軍,坐看北方佬自亂陣腳。苻堅也不負眾望,最終慘敗而歸,身死人手。

史稱肥水之戰。

公元430年,劉義隆坐鎮金陵,派遣劉宋大軍北上伐魏,最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燾千里縱敵,一舉擊潰劉宋大軍。

史稱元嘉北伐。

公元528年,白袍將軍陳慶之率領八千南梁軍隊北上伐魏,一路高奏凱歌,攻入洛陽。人言“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然而爾朱榮臨危不懼對洛陽圍而不攻,最終陳慶之隻身逃回南方,北伐再次失敗。

此時距離公元581年,也就是隋朝建國的時間,已經不到一百年了。

歷史沒有選擇苻堅、桓溫、劉裕、劉義隆、甚至陳慶之。卻將鑰匙,交到了楊堅的手上,這是為什麼呢?

統一中國的為什麼是楊堅?胡人、漢人血統哪個多了都不行

楊廣攻陷南陳,統一天下

或許無數的歷史學家會給出了無數的答案,然而解毒君今天還是想說說自己的觀點,那就是“人心向背”。

換句話說,就是民族矛盾問題。不同民族之間永遠是不同的利益體,只有當民族矛盾徹底消除的時候,國家才會真正走向統一。

現而今的世界,民族矛盾存在於各個角落,一方面,人們宣揚各個民族大團結的說法;另一方面,民族矛盾仍然在四處蔓延。

從蘇聯、南斯拉夫的解體,到蘇格蘭、加泰羅尼亞的獨立運動,民族矛盾對於一個蓬勃發展的國家而言,或許是無關痛癢的,但是一旦國家出現經濟衰退、甚至戰火紛飛,最先爆發的一定是民族矛盾。

統一中國的為什麼是楊堅?胡人、漢人血統哪個多了都不行

南斯拉夫因為民族問題而解體

對於現在的中國而言,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或許有理由去回顧一下千年前,祖先的處理方法了。

民族矛盾

戰勝一個民族容易,但是征服一個民族很難。

因為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外來征服者往往不能很好的融入當地的文化之中。與此同時,征服者也不可能時刻保持著高昂的作戰姿態,畢竟士氣只是一時的,士兵也需要吃飯。

而當征服者的士氣退去的時候,沒有認同他們的原住民就會奮起反抗,盡全力趕走這些侵略者。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宋初年,王全斌用了66天征服後蜀王國,但是宋朝卻用了整整三年的時間平定了蜀川各地的叛亂。

統一中國的為什麼是楊堅?胡人、漢人血統哪個多了都不行

前秦好看的只是表面

而對於從東漢末年就開始的動亂來說,一條長江一條淮河都是天塹,他們都具備凝聚民族的力量。

於是我們來分析一下開篇的三個案例。

淝水之戰

當年氐族首領苻堅舉一百萬之眾,南下攻擊東晉,看似大軍壓境,沒有任何失敗的可能。

但是明白一些細節,就會知道,他實際上是毫無勝算。

首先,他的一百萬軍隊來自不同民族,包括匈奴、羯、氐、鮮卑、漢等等等等。此時的苻堅不是這群人的皇帝,而是一個寡頭政權的頭領。

他手下的人並不是為了苻堅或者前秦在戰鬥,只是因為受制於前秦的兵鋒,不得不聽起調遣。當前秦無法威脅他們的時候,這些民族仍然會選擇本民族利益,無論是漢人還是鮮卑人。所以沒有人會盡力作戰。

哪怕是氐人內部,也分為苻氏和姚氏兩個分支。

統一中國的為什麼是楊堅?胡人、漢人血統哪個多了都不行

北魏已經得到了民族認同

而東晉雖然勢微,但是他們的主力是以北府軍為主幹。北府軍都是北方逃跑過來的漢人,能在惡劣的生存條件下存活下來,加上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憎恨,讓他們的戰鬥力異常旺盛。

最終,苻堅不是敗給了敵人,而是自己;換句話說,他這一百萬軍隊中的一大部分,才是他真正的敵人。

元嘉北伐

我們再來看第二個案例,元嘉北伐。

是時,劉義隆所統領的南朝宋國已經韜光養晦數十年,在劉裕和劉義隆的經營之下,可以說是兵強馬壯,對北方不在處於劣勢。

再加上整支軍隊都是在劉義隆為皇帝的帝國統領之下,看似比苻堅的優勢大了很多。

然而他卻有一個苻堅所沒有的劣勢!

此時此刻,北方已經真正意義上的統一了。北魏經歷了道武皇帝拓跋珪、明元皇帝拓跋嗣、太武皇帝拓跋燾的經營,逐漸趨近穩定。全國各地的少數民族也逐漸融入了漢人的生活之中。

統一中國的為什麼是楊堅?胡人、漢人血統哪個多了都不行

現如今的民族分佈

在經歷了百餘年的戰火之後,百姓更需要一個和平的國度,而非來自南方的本民族統治者重新燃起的戰火。

於是拓跋燾採用了對待入侵者的辦法,千里縱敵之策。在拉長劉義隆的戰線的同時,保存自身實力,然後在對方疲軟之時,給予致命一擊!

這種策略的前提是,千里縱敵留下的土地上,不能給對方留下有生力量,當年蔣介石就是用這種方法對抗日本人。最終日本在中國一路從東北打到湖南,無法補充有生力量,被中國徹底的拖死了。

所以由此看來,此時此刻的北方已經認同了拓跋家族的北魏政權,而將南方的劉義隆視作是入侵者。

當然,其中還有很多因素需要考慮,不過結果就是,劉義隆失敗了。

白袍北伐

第三個案例,陳慶之北伐,這個案例簡單說。

此時此刻的北方在經歷了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以後,基本上就是一個披著少數民族皮的漢族政權了。

人們雖然擁有自己的民族特徵,但是整體上骨子裡都是沾染了胡人血統的漢人。

雖然陳慶之是天縱之才,率領八千軍隊,就能夠在北魏的土地上盡情收割,擊潰了總計二十萬的北魏軍隊。

然而陳慶之最終碰上了另一位軍事天才爾朱榮,可謂是勢均力敵,無奈陳慶之是客場作戰,加上兵力不足,只能草草收場。

統一中國的為什麼是楊堅?胡人、漢人血統哪個多了都不行

回國之後的陳慶之留下了這樣的言論“吾始以為大江以北盡是戎狄之鄉,始至洛陽,方知衣冠人物,盡在中原。”

可見此時北方,已經迴歸漢文化的懷抱。

在介紹完以上三個案例,我們可以發現,三次南征也好,北伐也好,都逃不過“漢化”二字。那麼問題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為什麼楊堅能夠統一天下?

以漢文明為核心

因為此時此刻的北方胡人基本上完成了漢化,一支擁以胡人尚武風範為表,又以漢人文化為內核的軍隊,可謂是兵鋒所向披靡。

楊堅身後是北周的關隴貴族集團,這是一批從北魏設立的六鎮中走出來的武人。六鎮的設立是為了拱衛舊都平成(今山西太原)的,後來孝文帝遷都,六鎮的地位也隨之下降。

而六鎮百姓最大的特點就是,胡漢雜交!在這裡不論你是胡人也好,漢人也好,只要你有能力,就會得到當地人的認可。

而在北魏末年,也是六鎮百姓率先起義,史稱“六鎮起義”。

統一中國的為什麼是楊堅?胡人、漢人血統哪個多了都不行

六鎮人才濟濟

六鎮之中,又以武川鎮和懷朔鎮最為人才濟濟,它們分別為後來的北周和北齊輸送了大批的人才。

我們單說武川,這裡走出了包括北周文帝宇文泰、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唐太宗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三朝國丈獨孤信等人。簡單地說,武川走出了北周、隋、唐三朝的政治班底。

統一中國的為什麼是楊堅?胡人、漢人血統哪個多了都不行

獨孤皇后出身鮮卑貴族

這裡面有漢人、有匈奴人、有鮮卑人,人們不再存有濃厚的民族矛盾,而是以關隴貴族集團為核心在戰鬥。

這樣的帝國,是前所未有的,或者說,宛如數百年前的秦國。同樣是融合了尚武精神的民族的血液。

而宇文泰時期,收復了蜀川;宇文邕在北齊王室的衰退期將其滅掉。等到楊堅掌權的時候,就只剩下長江以南的南陳了。

統一天下順其自然。

楊堅統一天下,是大勢所趨。對今人的啟示也是非常明確。

統一中國的為什麼是楊堅?胡人、漢人血統哪個多了都不行

楊堅終成千古一帝

一個國家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民族,但是隻有這些民族在同一個文化下生存,才會有凝聚力,才會有向心力,才會得到長足的發展。

文化的強大,不是在國家鼎盛時期,有多風光;而是在國家衰退危亡之際,能夠展現出他的韌性。

而中華文化,恰恰是具有強大的韌性和包容性,面對數次亡國滅種之難的時候,都能夠堅強的挺過去。

今人需要思考,我們的文化能夠存在千年而歷久彌新。

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