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我國糧食進口數量緣何增加?

前三季度,我國糧食進口同比有所增加,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國內需求增長較快,二是國內外糧價倒掛。專家認為,適度進口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實現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目標。然而,糧食供求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因此,需要通過進口調劑餘缺,優化供給結構,從更高層次上提升國家糧食安全的整體水平。

根據海關數據,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糧食進口同比有所增加,特別是玉米進口增加比較明顯。前三季度,我國糧食進口量1.0206億噸,比上年同期8174萬噸增長24.9%,其中玉米進口667萬噸,同比增長72.5%,漲幅遠超其他糧食品種,玉米進口占糧食總進口的比重從上年同期的4.7%提高到6.5%;大豆進口7453萬噸,同比增長15.5%,佔糧食總進口的比重高達73%。

國內需求增長是主要原因

國家發改委價格成本調查中心主任黃漢權認為,國內需求增長較快是糧食進口增長的主要原因。首先,受去年以來國家大力鼓勵生豬生產政策的刺激,全國生豬和能繁母豬生產逐步恢復,由此帶動飼用玉米和大豆需求大幅增長。其次,近年來一批玉米深加工項目紛紛上馬,導致玉米深加工產能從2017年的7600萬噸擴張至2019年的近1.13億噸。同時,經過2016年以來多年去庫存、調結構,我國玉米產需缺口逐年擴大,玉米供求從階段性過剩轉為供給偏緊,只有通過進口平衡供給缺口。

“國內外糧價倒掛是糧食進口增長的又一個重要原因。”黃漢權說,今年國際糧價有所上漲,但仍低於國內糧價,目前進口玉米到岸完稅價每噸比國產玉米低500元左右。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糧食生產的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不夠高,與歐美國家家庭農場幾十公頃、幾百公頃的規模有較大差距,國內糧食在價格上沒有太多競爭優勢。

適度進口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足,穀物自給率超過95%以上,稻穀和小麥兩大口糧自給率超過100%,實現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目標。然而,我國糧食供求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如優質小麥和大米供給不足,玉米存在產需缺口,大豆自給率不足20%。因此,需要通過進口調劑餘缺,優化供給結構,從更高層次上提升國家糧食安全的整體水平。從目前進口結構看,小麥和大米進口量很少。以2019年為例,大米和小麥全年進口量僅佔當年產量的1.8%和2.3%;玉米及其替代品大麥、高粱、玉米酒糟和木薯等飼料糧進口量相對較大;大豆高度依賴進口,來自巴西、美國和阿根廷的大豆佔進口量的90%以上,“卡脖子”隱憂長期存在。

進口對國際糧價影響有限

今年受疫情等因素影響,美國玉米、俄羅斯小麥以及法國大麥的出口價格自5月份以來已上漲30%,同時,聯合國全球穀物價格指數創下逾5年來最高,芝加哥玉米及小麥期貨過去3個月分別上漲25%及17.5%。外媒觀點認為,中國採購以及其他主要穀物生產國自身問題抬高了全球玉米、小麥和大麥價格。

黃漢權認為,把國際糧價上漲的原因歸結為中國大量進口糧食,這種說法是不負責任的,完全有悖於事實。從進口量看,我國糧食進出口量只佔全球貿易量十分之一左右,而且進口的大頭是大豆,對世界糧食價格上漲的影響有限。今年以來,國際糧價出現較大幅度上漲的主要原因,不是世界糧食供不應求,而是疫情導致世界糧食貿易不確定性增加、各國加強對糧食貿易的管控以及部分地區受病蟲災害影響,從而引發糧價恐慌性上漲。

黃漢權表示,一是在疫情最嚴重時期,一些糧食出口國採取禁止或限制糧食出口措施,加劇了糧食危機的恐慌。二是近年來國際經貿衝突不斷,世界糧食價格、生產和貿易波動性加大,不少國家增加糧食儲備,造成可供貿易糧食數量減少。三是今年蝗災和草地貪夜蛾肆虐,嚴重衝擊了非洲、中東、印度等地區糧食生產,相關地區減產預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世界糧食價格。四是受疫情影響,全球貨物運輸和供應鏈嚴重受阻,物流成本大幅上漲。五是部分發達經濟體為應對疫情增發貨幣,所形成的貨幣效應在糧價上也有所體現。

專家表示,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受多種因素影響,國際糧食價格出現上漲,國際資本抓住貿易商和加工企業看漲糧食價格的心理預期,在期貨市場炒作國際糧價,特別是今年9月份以來,國際糧食期貨價格上漲明顯,帶動現貨價格聯動上漲。因此,必須高度警惕和防範國際投機資本炒作帶來的風險。

增強國際糧食貿易話語權

糧食問題歷來被作為戰略博弈的重要籌碼。越是危機時期,越能凸顯糧食的重要性。黃漢權認為,作為糧食進口大國,我國要不斷提高在國際糧食貿易中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加強全球糧食供應鏈管理,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推動糧食進口國別和渠道多元化。糧食貿易受到國際貿易摩擦等諸多不確定因素影響,努力構建多元化進口格局,是保障糧食供應安全有效的手段。近年來,我國遵循“適度進口”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積極發展糧食國際貿易,逐步改變進口來源國相對單一、容易受制於出口國政策變化和產量變化的國際貿易格局,促進我國糧食進口來源、渠道和結構的多元化,通過市場方式避免國內糧食市場受到全球糧價的衝擊。比如,在大豆進口方面,我國不斷拓展大豆進口來源地,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埃塞俄比亞等國家也成為我國大豆重要進口來源地。

加強全球糧食供應鏈管理。今年疫情再次證明,危機期間,任何禁止或限制糧食出口的做法,只能加劇恐慌和危機。我國要積極推動全球糧食供應鏈和物流鏈穩定運行,加強與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的多邊及雙邊合作,構建高效協同、精準敏捷、安全有韌性、綠色可持續的糧食供應鏈,確保糧食國際貿易不受阻、糧食物流不中斷。

要引導企業“走出去”,培育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大糧商,實現糧食全產業鏈各環節安全可控。目前,四大國際糧商美國ADM、邦吉、嘉吉和法國路易達孚,控制著國際穀物交易市場80%的份額,在國際糧食貿易中的影響力可見一斑。我國要樹立全球視野,增強戰略眼光,培育一批規模大、實力強、效益好的國際大糧商,開展糧食生產、加工、倉儲、物流、裝備製造等跨國經營,逐步形成內外聯動、產銷銜接、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

加強糧食進口配額管理,確保糧食產業安全。我國對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谷物進口實行配額管理,2004年至今,進口配額一直保持不變,我國小麥進口關稅配額量為963.6萬噸,玉米為720萬噸,大米為532萬噸。同時,應加強糧食進出口的監測和管理,嚴厲打擊走私,規範市場秩序,避免無序進口對國內糧食產業的衝擊。

靠進口解決吃飯問題是靠不住的

劉 慧

民以谷為命。我國有14億人口,保障糧食安全是頭等大事。進口糧食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之一,但僅僅靠進口解決吃飯問題是靠不住的,必須要立足自身,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從全球糧食貿易量來看,全球穀物年產量20多億噸,國際貿易量約4.5億噸,相當於我國全國消費者一年糧食消費量的三分之二,即使把國際市場上的穀物全都買過來也不夠。而且如果我國大規模進口糧食,國際糧價一定會大幅上漲,從而對全球糧食安全造成不小的挑戰。

從國際貿易環境看,如果有的國家藉助生產、貿易、金融等優勢,把糧食作為博弈手段,就會危及全球糧食安全。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糧食供應鏈帶來較大沖擊,一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部分國家增加糧食儲備,國際市場上糧食貿易量減少,有時候即使有錢也買不到糧食。

因此,保障糧食安全,必須平衡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要堅決貫徹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把立足國內和適度進口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兩條重要途徑。一方面,要立足國內,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另一方面,要構建多元化進口格局,培育國際大糧商,增強對境外糧源的掌控能力,加強糧食進口管理。同時,既要避免出現我國進口什麼什麼就漲價的“大國效應”,也要防止大量進口損害國內糧食產業安全。

(原題為《我國糧食進口數量緣何增加》、《靠進口解決吃飯問題是靠不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