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高新区发展好不好?科技部:就看两个指标!

7月23日下午,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介绍《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这份《意见》是时隔近30年后国务院再次发布的关于支持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和过去的文件相比,这份《意见》有哪些亮点?

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提问时,徐南平表示:“最大的亮点应该是国家对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新的定位。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这个新的定位内涵非常丰富,意义非常重大,实际上就是未来高新区发展的总目标。”

发展一直是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是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实现这个发展?这就是发展目标和路径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必须从过去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一个动力机制的转变,是我国的未来发展路径,要走向创新驱动发展。这个重大任务全国都要努力,但是谁来做示范?这次国务院《意见》明确提出,国家高新区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就是说创新驱动做得好不好,看哪里?就看国家高新区,学习谁?就学习国家高新区,这是国家赋予高新区的一个历史使命。

另一个就是我们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这就是发展目标的问题。这次国务院文件明确提出,我们高新区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因为中国地方很大,发展不可能是同步的,谁先行?国家高新区要先行,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所以这是发展的根本性、关键性问题。这次国务院文件明确提出,高新区要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这是给高新区一个新时代的新定位,也是高新区未来的历史性责任,要承担起为国家创新发展探路、高质量发展探路的重大责任。我们既感到非常光荣,也感到任务非常艰巨。

所以今后高新区发展得好不好,就是两个指标:创新驱动是否能够做示范,一个地区的高新区是不是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做得最好,能够有别人学习的经验和模式;在高质量发展上,是不是走在前列,这是判断高新区做得好与不好的一个根本性的指标。

徐南平表示,这次意见文件起草经历了大约两年时间,具体的举措都是围绕高新区这两区定位制定的。

第一是突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过去我们高新区主要是产业集聚,集聚产业资源,现在还要求科教资源的集中。当地高校和科教资源必须向高新区集聚,如果科教资源不能充分集中,这就不能成为高新区。

第二是突出科技型企业培育。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重点任务。这个目标是什么?就是高新区一定要成为科技型企业的栖息地。通俗地讲,我们希望孩子们能上一个好学校,因为希望他尽快成长。一个企业也是这样,好的环境会让企业成长得更好,所以我们希望高新区一定要成为科技型企业最佳的聚集地,在这边得到更好的服务,成长得更快,像华为这些企业都是在高新区成长起来的。

第三是突出产业迈向中高端。这是我们国家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提升产业竞争力非常重要的任务。它的标志是能不能培育出世界级的创新产业集群,这是我们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要求。

第四是突出改革开放创新。实际上高新区30多年发展就是“改革、开放、创新”这六个字综合的结果,我们叫“六字真经”。未来高新区的发展一定还要把改革、开放、创新坚持好。要营造一个最优的营商环境,这个环境是市场化、法治化,同时也是国际化的,这就是对高新区的明确要求。我们要通过改革、开放、创新,营造这样一个好的创新环境。

第五是突出绿色发展,这是“五位一体”的本质要求。我们高新区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标准和底线就一定是绿色发展。

第六是突出分类管理。因为我们国家不同区域都要建高新区,指标不能都一样,有世界园区还有特色园区,同时还要有进有出。

图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