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漫談(四)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漫談(四)


三、《金剛經》的主要思想

所謂《金剛般若經》的宗旨者,“般若”就是本經之綱要,所謂“直顯體用,離相修善”。“體”者,實相般若,“用”者,觀照般若,“相”者,文字般若。其主要思想就是為了遣除眾生的妄想分別對諸法的執著而已。所謂如來智慧之覺性,一切眾生,人人本具,個個不無。但為妄想執著所障,不能證得。佛為一大事因緣出世者,即是為此事也。一切佛法,無非皆是“破執除障”之法門也。而本經所說,尤為直捷了當。譬如金剛寶劍,如果能夠依此而行者,可以直下斷除眾生的妄想執著。所言“妄想”者,即是指分別心。“執著”分為兩種:執五蘊色身為我,名曰人我執,也就是我執。執著一切諸法,名曰法我執。也就是法執。我執不除,生煩惱障;法執不除,生所知障。總結此二種障名為“惑障”。由惑造業,則為業障;因業受苦,名曰苦障,也叫報障。我法二執如果細分者,又有分別、俱生之區別。起心分別,因而執著者,名為分別我法二執,所以是粗相,並未有意分別;而執著之凡情隨念俱起者,名為俱生我法二執,所以是細相,此是多生以來,習氣種子,蘊在八識田中,故爾隨念即起,最為難除。當知妄想執著,由於無始無明;而般若,則為理體正智。智開,則無明自然滅;無明滅,則妄想執著自然斷除。所以學佛首先要知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謂佛之知見者,即是般若正智也。無論修何種法門,皆須致力於此,所以一切法不能離開般若。由此可知,《金剛經》是我們確實是一切學佛之人出離妄想之綱要。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漫談(四)


綜觀此經,皆以發無上菩提心,滅度所有眾生入無餘涅槃,為本經之首要任務。勸令眾生髮菩提心,舍妄而直指心源,令向一念不生處契入。如經中所說:“我見者,即非我見,是名我見”。如此觀者則我見之蹤影全無。故本經之極大功用首在破我。而我們一切眾生,皆不覺知十方法界同為一真如法身,所以執著為有實我,而起種種分別執見,遂生三毒造無量罪,受業系苦墮落輪迴。愈迷愈苦,愈苦愈迷。縱或夙有善根,遇善知識,教令發心,皈依三寶。而以夙世罪業,往往內外障緣,疊起環生,欲修不得,修亦難成。故修行人,懺悔業障,極關緊要。然罪業有可懺悔者,亦有不通懺悔者。若極重之罪,已成定業者,懺悔尤難。經曰:‘端坐念實相,是名真懺悔。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此明欲消重罪,惟念實相,庶乎其可。非他法所能懺悔也。當知經文乃令空、有不著,雙照二邊,是謂念實相。何以故?實相者,無相無不相故。若但觀空,是止觀無相,而不觀無不相,豈念實相哉。經以念實相之慧,喻之如日,正以日之行空而不住空也。故行願品雲:‘亦如日月不住空。’若但觀於空,是住空矣。豈以日為喻之意哉。當知實相之慧,從大悲生。以大悲故。廣修六度萬行,得無量福德。故經文之慧,攝有福在,方與念實相相應。福慧雙修,觀空而不住空。乃如光明赫赫之日,能除闇冥,能生萬物。以此觀行,乃能消重罪若霜露耳。當如是知。如是知者,是為正知。本經功用,亦復如是。經體為生實相,所謂實相般若也。修宗為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所謂觀照般若,即是念實相也。蓋離一切相,觀空也,修慧也。修一切善,不住空也,修福也。觀念實相,福慧雙修,是真懺悔。故能消除重罪定業。則內外障緣,一齊銷盡,何修而不成乎。如本經曰:“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銷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曰惡道,是重罪也。曰應墮,是定業也。幸有善根,今世未墮。得聞此經,深解義趣。能知修宗,福慧並進。故能重罪輕受,夙業銷滅。何以故?約對治言,福能滅罪故。約第一義言,慧能拔業故。當得菩提,明其所修必成也。由此可知是《金剛經》最大的作用是能夠滅除眾生的“定業”,故曰滅罪業。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漫談(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