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公堂 隱藏在大學裡的科舉博物館

至公堂 隱藏在大學裡的科舉博物館

地處蘭州鬧市中的蘭州大學,是中國一流學府,這是一座擁有著百年曆史的大學,充滿著濃郁的人文情懷。無論是身處中國最為困難的歷史變革時期,抑或是如今快速發展的時代,它都能以最堅強的形象最博大的胸懷,發展包容自己。

這所大學裡有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築,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不僅見證了蘭州大學的時代變遷,這裡更是見證了甘肅科舉制度沉浮,而透過這個沿襲了多年制度的興亡,也折射著中國封建制度的終結。滿清王朝的風雨飄揚,社會的更迭,學子們的期盼與努力,或許在這裡都可以尋得到蹤跡。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二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使得中國一度成為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國家。而中華文明得以如此地發揚光大,尊師重道也是功不可沒。

中國人,對於教育的重視對於為人師者的尊重,貫穿著整個中華文明。

而封建制度下的人才選拔制度,也是極具中國特色的形式。這就是為大家所熟知的——科舉制度。

這種流傳了千年的制度,也舊時封建社會的中國選拔人才的基本制度。無數文人學子,十年寒窗苦讀,只為一朝金榜提名,報效國家。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是一句完全被後人誤讀的話。這絕不僅僅是表明只有讀書才能出人頭地的意思,我認為它更多地是希望喚醒人們讀書的願望。彼時的制度,也賦予讀書人許多的“特權”,比如可以免賦稅、免徭役以及免兵役等,這也變相地驗證了整個社會及統治階層對於讀書人的尊重。

在蘭州,熙攘的市中心,蘭州大學的院內,就有這樣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築——至公堂。這裡詳細記載著甘肅科舉制度的過往。屹立百年,目睹了多少學子的學海沉浮。


至公堂 隱藏在大學裡的科舉博物館


至公堂 隱藏在大學裡的科舉博物館


至公堂 隱藏在大學裡的科舉博物館


蘭州至公堂的由來

至公堂,建於1875年,其牌匾"至公堂"由左宗棠親自題寫。門楣兩側對聯亦是左宗棠手書,至今猶在。初時稱甘肅貢院,如今的至公堂是當時貢院的主體建築。

在明、清兩朝,甘肅和陝西兩個省經常被一起提及,俗稱“陝甘”,這是由於特殊的歷史沿革造成的。甘肅自明代起其行政管理就隸屬於陝西,直到康熙二年,即1663年時才從陝西劃分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省。

自明代至左宗棠任陝甘總督前(左宗棠於1866年任陝甘總督),甘肅一直卻沒有自己的科舉場所。陝西和甘肅的科舉考試考場設在陝西,甘肅學子如果想參加考取舉人的科舉考試,必須前往一千多公里外的陝西有關的闈場應試。而在清光緒皇帝以前,時逢西北戰亂,甘肅連續十年未曾科考,這無疑使得許多甘肅人才被埋沒,極大的制約了甘肅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清朝末年,中國遭遇列強欺辱,內憂外患。當局統治者被西方的堅船利炮驚醒,一場國家與社會改革隨著有志之士們對世界的重新認識,轟轟烈烈的展開了。走在改革最前沿的且又急需解決的的必然是人才培養和教育問題。再加上甘肅連續十年未曾科考,地方主政官員,一所甘肅自己的科舉應試場地的建設迫在眉睫。

而此時,正是甘肅大興科舉,為國家徵選人才的時機,甘肅貢院應運而生。


至公堂 隱藏在大學裡的科舉博物館


至公堂 隱藏在大學裡的科舉博物館


至公堂 隱藏在大學裡的科舉博物館


至公堂 隱藏在大學裡的科舉博物館


至公堂 隱藏在大學裡的科舉博物館


至公堂 隱藏在大學裡的科舉博物館


至公堂 隱藏在大學裡的科舉博物館


至公堂 隱藏在大學裡的科舉博物館


左宗棠心繫天下 請奏成立貢院

清朝末期,甘肅省轄今寧夏、青海河湟地區、新疆烏魯木齊、哈密一帶以及今甘肅全省,由於地域遼闊,路途遙遠,當時的交通非常不便,加之考試花費較大,大多讀書人又家境貧寒,拿不出盤纏去往西安應試。這樣使甘肅有資格參加鄉試的士子,只有極少數人有能力花費巨資到西安參加鄉試。而絕大多數的甘肅士子雖皓首窮經,飽讀詩書,卻始終無力參加鄉試,只能終老鄉野,抱憾而死。1866年,左宗棠,左公出任陝甘總督。左公心繫天下,體恤民情,一心為國募才。上任伊始考慮到甘肅地區士子苦讀而無出頭之路,即奏請朝廷,請求在蘭州設立貢院。後朝廷批准,甘肅全省各地募銀51萬餘兩,於並於875年(光緒元年)在蘭州城西北角海家灘(今蘭大二院)建成甘肅舉院,即至公堂!從那以後,甘肅的士子們再也不用因家境清寒終生不得參加科考抱憾而亡。

甘肅貢院落成後於當年的八月舉行了甘肅首次鄉試,參加鄉試的士子超過了3000餘人,比以往前往陝西參加鄉試者多出幾倍之多。左宗棠不但奏請簡派考官,他自己更是以陝甘總督的身份親臨貢院並落座督考。獲得此次鄉試第一名舉人的是來自秦安的考生--安維峻。

後來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任陝甘總督的譚鍾麟,再次增修了甘肅舉院,這給當時甘肅士子參加鄉試帶來了更大的便利。 甘肅貢院佔地縱140丈,橫90丈,外築城垣,內建棘闈,棘闈即試院,中為"至公堂",堂前建有明遠樓,樓左右為南北考試號房,舉院的大門在城西,門楣上書"為國求賢"四個大字。

甘肅貢院的落成使用,極大地方便了甘肅學子參與選拔。也為國家選拔人才開闢了新局面。甘肅貢院,因左宗棠心繫天下而生,也可謂是因時而生。

▲為國選拔人才 至公英才光芒耀眼

至公堂經歷百年變遷,一代一代傑出的青年才俊,從這裡走出去,走向更大的舞臺,為國家為民族讀書奮鬥,盡情地揮灑青春展現才華。

光緒元年(1875年)秋,在新建成的甘肅貢院裡進行了陝甘分闈後的第一次鄉試,應試者三千人,青年才俊安維峻中解元,光緒六年(1880年)考中進士,傳為一時佳話。光緒二年(1876年)左宗棠又奏準清廷允許甘肅每科增加10名舉人,自此每科鄉試,甘肅可考取40名舉人。此後,從光緒六年(1880年)至二十九年(1903年)甘肅舉院共選取646名舉人赴京參加會試,考中進士116名,其中蘭州地區考中31名進士,特別是光緒十八年壬辰科有同榜進士柴樸、孫尚仁、王樹中、劉積義等4人,光緒二年的丙子恩科、光緒三年的丁丑科、光緒六年的庚辰科、光緒二十年的甲午科、光緒二十四年的戊戌科、光緒二十九年的癸卯科,以上每科都有3名蘭州進士榮登皇榜,這在全國來說都是少見的。對地處西陲的蘭州來說,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在這些蘭州進士中,既有抵禦外敵以身殉國的顏履敬,以死諫諍的御史吳可讀,"隴上鐵漢"安維峻,一代名師甘肅名人水梓,"文壇泰斗"張國常,一代名醫秦霖熙,蘭州翰林、五泉山人劉爾炘,也有積極參與"公車上書"的王世相等一批與時俱進的精英人物,至公堂走出的甘肅名人還有求古書院山長天水劉光祖、興辦實業的河州鄧隆等。在風雲激盪的年代,這裡的學子也為國家興亡奔走呼號,"公車上書"就有甘肅的61名舉子。


至公堂 隱藏在大學裡的科舉博物館


至公堂 隱藏在大學裡的科舉博物館


至公堂 隱藏在大學裡的科舉博物館


至公堂 隱藏在大學裡的科舉博物館


至公堂 隱藏在大學裡的科舉博物館


繁華落幕 如今大學裡的幽靜角落

當年為了發展甘肅教育,為國家選拔人才,造福地方發展而興建的貢院,隨著封建制度的終結而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但這座建築被保留了下來,這段歷史也不應忘記。

雖然如今的至公堂,做為甘肅省科舉博物館,承載的更多記錄與展示的功能,但它的幽靜與美麗依然感染著現在的人們。

清晨,當暖暖的陽光灑在西北高原的時候。這裡是人們開啟一天幸福時光的地方。這裡清幽的環境,美麗的古建,給人一種寧靜安詳的感覺。無論是隨意地走走,亦或是打打太極,寧靜美好的氛圍包圍著每一個人。

無論當年多麼的繁華似錦,當年是如何的風光,甘肅貢院做為封建時代的產物,必將隨著歷史車輪的前進,而退出歷史舞臺。但退出歷史舞臺的只是它的考試功能,而它做為國家重視教育的體現,都將成為人們流連的地方。這裡也是瞭解甘肅科舉制度最好的地方,是見證蘭州大學百年滄桑鉅變的地方。而現在更是人們感受清幽美好的地方。


至公堂 隱藏在大學裡的科舉博物館


至公堂 隱藏在大學裡的科舉博物館


至公堂 隱藏在大學裡的科舉博物館


至公堂 隱藏在大學裡的科舉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