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出土地—武威市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出土地—武威市

願你飛向嚮往的生活

甘肅省武威市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出土地—武威市

武威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是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的出土地。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曆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2001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地設市,2005年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12年10月被命名為中國葡萄酒城。現轄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和天祝藏族自治縣,總面積3.23萬平方公里,有9個鄉、84個鎮、9個街道辦事處、1126個行政村。常住人口182.5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72.51萬人、鄉村人口110.02萬人,聚居著漢、藏、回、蒙等38個民族。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出土地—武威市

武威歷史悠久,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為彰其“武功軍威”命名武威。自漢武帝開闢河西四郡,歷代王朝都曾在這裡設郡置府。武威是古絲綢之路要衝,境內名勝古蹟眾多,雪域高原、綠洲風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具有較高的文化旅遊價值。武威區位優越,東接蘭州、南靠西寧、北臨銀川和內蒙、西通新疆,處於亞歐大陸橋的咽喉地位和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的中心地段,蘭新、幹武鐵路、G30、金武高速、G312國道、在建的北仙高速和擬建的蘭張三四線貫穿全境。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出土地—武威市

武威是中國旅遊標誌之都、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葡萄酒城。武威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漢唐文化、五涼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歷史和地域文化特色顯明。全市現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點102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5處,館藏文物5萬多件,其中國寶級文物3件。具有代表性的有:“一馬”(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及其出土地——雷臺)、“一窟”(中國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一寺”(西藏歸屬祖國的歷史見證地——白塔寺)、“一廟”(隴右學宮之冠——文廟)、“一碑”(研究西夏文字——西夏碑)、“一塔”(中國四大佛經翻譯家之一鳩摩羅什舌舍利塔——羅什寺塔)、“一堡”(西北地區保存最完好的地主莊園——瑞安堡),還有中國北方五大藏傳佛教寺院之一——天堂寺,河西名剎——海藏寺、大雲寺,古代邊疆屯軍之地——松山古城,紅軍西路軍戰鬥遺址——古浪戰役紀念館、涼州戰役紀念館等。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出土地—武威市

武威民族民俗風情濃郁。自古就是多民族融合交流的地區,民族文化、民俗文化非常豐厚。藏、土等民族風俗習慣保留原始風貌,武威酒文化、茶文化、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民俗文化得到有效傳承和保護,涼州賢孝、涼州寶卷、武威攻鼓子、華銳藏族民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國家級保護名錄,秧歌舞、功夫扇、社火、武術、秦腔、燈謎等民俗深受遊客喜愛。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出土地—武威市

武威處於全國生態格局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和北方防沙治沙帶的中心地帶,乾旱缺水,沙多林少,生態環境脆弱,是全國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武威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確保民勤不成為第二個羅布泊”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建設“西北乃至全國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定位,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堅持“南護水源、中保綠洲、北治風沙”佈局,探索生態建設長效機制,堅持幹部義務壓沙造林制度,大力開展生物治沙、機械治沙、產業治沙和沙產業發展模式和治沙新材料、新技術、新品種的試驗示範,沙漠生態治理和沙產業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建立了全國唯一以錢學森名字命名的“錢學森沙產業實驗室”,武威市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出土地—武威市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武威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全面落實“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貫徹落實省第十三屆黨代會部署要求,緊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全面從嚴治黨為保證,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建設經濟強市、生態大市、文化旅遊名市,全力打造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和諧武威。

美景不可辜負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出土地—武威市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出土地—武威市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出土地—武威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